农业与产业一体化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分析_物质循环论文

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运行模式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工论文,探析论文,经济运行论文,模式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的特点

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是以农业为起点、农业产业化和工业生态化相结合,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物质闭环流动型(Closing Materials Cycle)经济和资源循环(Recourses Circulate)经济。其特点是:第一,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的物质循环封闭于农业和工业,起点是绿色植物通过太阳能的转变成化学能,并常以高科技技术体系为支撑和依托,实现能量梯次使用。第二,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结合了农业产业化和工业生态化,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3R原则),从而延长了农业产后的产业链条,并与工业生态化有机地结合。第三,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能实现农业各环节以及农业与工业的“无缝链接”,协同了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并组成一个闭环的绿色供应链。

发展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问题的双重压力下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循环经济是作为传统“大规模生产、大规模消费、大规模废弃”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对立物出现的,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模式替代“资源—产品—废物”传统的线性物质流动方式,但是受制于企业的成本问题,产品在市场上可能没有竞争力,另外化石能源和耗散性物质(如一些化学试剂、部分有毒重金属和有机物质)难以实现循环,从而导致物质循环在经济上并不可行,总体物质循环率较低。

从循环经济理论演变看,生态产业链和绿色闭环供应链理论受到重视,“农业—工业—农业”的闭环的循环经济模式具有天然的优势。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亦即“农业—工业—农业”的闭环的循环经济涉及人类物质生产的两次产业。与工业相比,农业,无论是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还是现代农业,其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或微生物,更接近自然生态学意义上的食物链,而以采掘业为起点的工业内部的循环经济不过是对自然生态的模拟,同时单纯农业内部循环经济虽然具有生态理论上的优势,但现代农业的产前或产后环节必然到工业,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链条会自然向工业领域延伸,从人类历史农业发展看,“天生弱质”的农业也需要工业提供生产手段,这也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农业—工业—农业”的闭环的循环经济自然是具有相对优势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无论是从物质循环率等循环经济绩效指标看,还是对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来说,都具有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发展生态农业的角度看,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这种以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塑料的现代农业,必然造成能源过量消耗、资源受到掠夺性利用而遭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失衡、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我国农业生产已经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20世纪90年代成灾面积已相当于50年代的2.73倍。从世界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道路来看,我国正处于生态环境倒U形曲线的临界点,中国需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发展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必将成为一种趋势,也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是集成的农业和工业循环经济,是共生生态链组成的产业生态系统。通过延长农业产后链条,减少了农业产后的物流等环节,降低了农业和工业间产品的物流成本,从而实现了“以工补农”,促进农业标准化、商品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发展,提高了农业的效益和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适应我国农业大国的国情和现状,对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的构建

(一)“贵糖模式”分析

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该园区以上市公司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以蔗田系统、制糖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电联产系统、环境综合处理系统为框架建设的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该示范园区的6个系统分别有产品产出,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相互衔接,形成一个较完整和闭合的生态工业网络。园区内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污染减少到最低水平。园区内主要生态链有两条:一是甘蔗→制糖→废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制复合肥→回到蔗田;二是甘蔗→制糖→蔗渣造纸→制浆黑液碱回收。此外还有制糖业(有机糖)低聚果糖;制糖滤泥→水泥等较小的生态链。这些生态链相互间构成横向耦合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网状结构。如图1。

链条中的各环节具体分工如下:蔗田负责向园区提供高品质的甘蔗,保障园区制造系统有充足的原料供应;制糖系统生产出各种糖产品;酒精系统通过开发能源酒精、酵母精工艺,利用甘蔗制糖副产品废糖蜜生产出能源酒精和酵母精等产品;造纸系统利用甘蔗制糖的副产品蔗渣生产出高质量的生活用纸及文化用纸等产品;热电联产系统用甘蔗制糖的副产品蔗糖替代部分燃煤,实现热电联产,供应生产所必需的电力和蒸汽,保障园区整个生产系统的动力供应;环境综合处理系统为园区内制造系统提供环境服务,包括废气、废水的处理,生产水泥及复合肥等副产品;其蔗田系统为农业,制糖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电联产系统、环境综合处理系统等5个系统为工业,共同组成了一个典型的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据此,本文提出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组织模式。

(二)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组织模式的构建及其类型

1.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组织模式

企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主体,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因此,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是发展循环经济成败的关键所在。本文对农工商一体循环经济类型的划分从中观层面展开。需要说明的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户也是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事实上农户属于独资企业或业主制企业。

如图2,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组织首先是产业间的关系,产业间的关系就是农业和工业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梯次流动;其次是产业内的关系,包括农业内部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关系,工业内部包括工业链条间的关系。无论产业间和产业内关系都是一种产业共生关系,它是仿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方式,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因此它们应同时受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学规律地约束。

这里,我们可以认为在农业和工业内部链条节点是由若干企业组成的,作为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是一个产业共生系统,其本质是组成该系统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合作是以副产品的交换为纽带,在追求该系统盈利的基础上,兼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这种合作关系首先农业和工业间的企业之间,其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农户或家庭农场与工业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其次是农业和工业内部企之间的合作关系,合作的动机来自于共生产业链上企业间的合作或者协调可以产生一个增加的收益——共生能量,由此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系统需要一个核心企业来协调企业间的合作,其组织模式如图3。

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系统企业间也存在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首先来自于不同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系统之间,这里不同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系统既可能是同质的,有可以不同质的,比如不同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使用相同的农产品,那么不同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核心企业之间与种植或养殖的农户就存在竞争关系,再比如同质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终端企业由于生产相同的产品也必然在产品市场上存在竞争关系。同时在相应的农业和工业内部产业链节点上若干企业间也存在竞争关系。

正是基于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系统同时存在的合作和竞争关系,才维持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系统的活力。一方面,竞争关系造成的外部压力需要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系统内部更紧密的合作和协调;另一方面,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系统内部的合作也会使不同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系统竞争更加激烈,从而使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系统呈现一种进化的态势。

2.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组织模式的类型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是由若干企业组成的供应链。本文根据节点企业间关系的紧密程度把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组织分为紧密型、半紧密型和松散型。

“紧密型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组织”是由核心企业投资组成的在生态产业链条上的一组企业,他们之间是靠产权连接的,这组企业核心企业可以是核心企业独立投资形成的,也可以是核心企业控股,还可以是核心企业参股,换一个角度,这组企业也可以看成是核心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当然紧密型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组织也可以采用股份合作制的形式。企业间的协调与合作来自核心企业,因此组织协调和合作的成本低,经营不确定性低,也便于控制作为原料的农产品的供给和质量,但相对半紧密型和松散型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组织,组织结构僵化,由于不能分散经营,系统风险较大。

“半紧密型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组织”是靠合同连接的,企业间通过签订合同或订单,协调生态产业链条上企业间的合作关系。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关系,目前有“企业+农户”型、“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型和“企业+专业批发市场+农户”型等。半紧密型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组织组织结构较灵活,节点企业具有较大独立性,但协调和合作仅能靠合同,适应市场变化的弹性不足,具有相对“刚性”,协调成本较高。

“松散型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组织”完全靠市场连接,企业之间完全独立,合作和协调通过市场机制,成本高,不便于控制作为原料的农产品的供给和质量,但企业组织灵活。松散型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组织可以视为演变初期的组织形态。

(三)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运作机制的构建

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组织的企业间存在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共享。本文以半紧密型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组织为例,其运作机制的构建是保证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有序性和信息共享的实现,如图4。

1.合作伙伴的评价—选择

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组建是通过选择构成生态产业链的各成员来确定其基本结构和运作方式的,可以说伙伴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态产业链运行的平稳程度和运行效能,选择合作伙伴是合作的第一步。其伙伴选择涉及到被选企业的类型、资金状况、技术实力、信誉度、以往合作经历等诸多因素。同时,还涉及被选中的合作企业之间的文化契合度、运输距离和运输成本等问题。为此需要建立合作伙伴的评价标准,在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选择确定合作伙伴。

2.履约—监督机制

履约—监督机制属于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组织的控制系统的组成部分,具体包括质量、数量、价格、交货期和服务等,是对合作伙伴业绩的动态监测,应综合考虑监督成本、违约惩罚、违约潜在收益、违约潜在损失,以及违约信誉损失等,设置适当的履约—监督机制,有效发挥控制系统的作用。

3.激励—约束机制

由于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组织核心企业与合作伙伴,或合作伙伴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全,就会产生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组织处于一定的外部环境和合作伙伴内部治理环境下,作为激励—约束主体的核心企业应选择合适的目标和方法,如何公平合理地分配共生能量是关键问题。

4.冲突—协调机制

冲突—协调机制可以消除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织日常运行的摩擦和矛盾,可以由核心企业出面来协调,也可以由合作伙伴间自行协调。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组织应该建立冲突—协调的规则或圆桌会议制度,对例行的和例外的问题应有不同的协调解决机制。

5.信息共享机制

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组织可看作由多个成员企业组成的组织网络信息系统。信息共享机制是以上四个机制的基础和支撑,是解决生态产业链中不确定性问题,提高各参与方的理性程度,提高协同决策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生态产业链合作战略的基本要求。如何设计信息共享方案是信息共享机制的核心问题。

合作伙伴的评价—选择、履约—监督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冲突—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共同组成了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组织运作机制,各机制间相互联系和制约,保证了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组织的有效运行。

三、完善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对策

循环经济是人类向生态系统学习的结果,是把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自然环节转变为人类可以利用和控制的环节,并通过商业运作模式形成对行为主体的激励机制,说到底,循环经济重要主体企业的盈利是关键。当然发展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也离不开政府立法、政策和整个社会观念的转变。

(一)企业层面

首先,建立科技支撑体系是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必然要求。循环经济是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的人类发展模式,本质上是技术范式的革命。也只有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降低成本,产业链条上的企业才可能实现盈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才能建立起来。其次,构建核心企业主导的高效的运作机制。最后,必须重视核心企业与农户的协调环节。

(二)政府层面

贯彻实施《循环经济促进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通过合理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贸易政策等,支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具体可以从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两个方面推动循环经济。

(三)社会层面

向全社会传播循环经济基本理论知识、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法规和我国的资源环境状况,树立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积极培育循环型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

标签:;  ;  ;  ;  ;  

农业与产业一体化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分析_物质循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