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艺术面塑的创新论文_李丽

浅谈传统艺术面塑的创新论文_李丽

山东省招远市魁星路小学 265400

摘 要: 面塑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具有较高观赏艺术性和普及性的民间艺术。本文通过对面塑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入手,重点探讨新时代背景下面塑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为幼儿、中小学生面塑兴趣教育以及面塑的传承和欣赏打下基础。

关键词:面塑 传统艺术 创新

一、面塑的最早起源

中国的社会发展经历了从游猎社会到农耕社会的演变,在生产力逐渐发展的过程中,老百姓逐渐养成了“民以食为天”朴素生活观念。面食作为中国黄河流域的主要食物种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意味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面塑正是从面食基础上演变而来。面食加工技术不断提升,在《齐民要术》中就有十数种关于面食的制做方法,这无疑为面塑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打下了基础,也出现了面花、花糕、礼馍等众多的面塑称谓,足见中国面食对面塑的直接影响。新疆相关的考古出土了一个唐代的面人佣,说明面塑的历史至少有一千三百余年。

二、面塑的发展历程

1.面塑的最初形态。根据相关文人笔记记载,面塑最早以具有观赏性的面食形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是当时社会在满足温饱之后对于饮食观赏性的追求。从唐朝开始,外形美观味道可口的一系列面食主要应用于祭祀、庆祝等民俗活动。在年复一年的积累中,社会上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规范的饮食习俗,民俗活动中面食的种类和数量也有了约定俗成的规章。在部分观念较为开放的地域,出现了以米面仿制的猪羊形状糕点替代真实牲畜的祭祀风俗,并逐步推广到全国。因此,米面猪羊也就成为了今天面塑的最初形态。在《封氏见闻录》中就记载了在李隆基当政时期,送葬者在路祭中设置了“假花果”与“粉人”,这些“假花果”与“粉人”就是面塑的另一种形态。面塑发展至宋代,已经成为祭祀和节庆的主要用品,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重要的场合,在全国范围内流行,也在各地有着不同的名称与叫法。但是从本质上而言,花糕、花贡等美丽名称的背后,是以米面为材料对生活中的常见形象加以塑造的过程,这一时期的面塑主要以实用性为主。

2.面塑的专门化、艺术化形态。在明清时期,由于社会小农经济在长期发展后逐渐趋于稳定,生产力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面塑的发展出现了一个大的飞跃,生产力的富足使得面塑呈现出专门化、艺术化的发展态势。在清代的相关历史记载中,专门制作节庆面塑商家的出现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商业化的面塑多采用固定的模具制作,形态端庄样式多种,较高的生产效率进一步推动了面塑的发展与传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此基础之上,面塑也更加趋向于复杂和精致,不仅仅在形态上更加多样化,在色彩上也更加艳丽。

三、面塑的创新

1.面塑工艺的创新。面塑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既要传承,更要延续、创新。面塑的制作需要在工艺上进行革新,应对传统技术加以整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国的面塑有着不同的地域流派,每一个流派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山东面塑大气豪迈,造型整体质朴厚实、威风凛凛,绘制的方式为面塑加装饰,运用不同的颜料装饰面塑的各个部位,以墨线勾勒人物面塑的五官与发丝,多种材料的混合使用,使得山东面塑有着独特的美感。山西地区的面塑直接以彩色面团为主要的原料,鲜艳浓烈,有着绝佳的装饰性,表达上也更加大胆奔放。河南面塑在经过长时间的试验后采用组合的方法,先制作各个部位,经过蒸煮之后再加以拼接,在着色时创新性地采用了以酒入颜料的调配方法,面塑整体温润晶莹,细腻婉转,宛如少女一般。陕西地区的面塑常常让人联想到浮雕作品,极具艺术性,通常采用多种形态组合的制作方法,内容丰富色彩多样,能够在质朴的原生情趣与夸张的想象中取得一个微妙的平衡,拥有粗犷吉祥的意味。我们在面塑制作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山东面塑以笔勾画的特点和厚实古朴的造型,辅以山西面塑的强烈装饰性,以及河南面塑以酒入颜料的做法,达到一种综合表现力上的提高。在此基础之上,面塑的制作需要在色彩上学习现代绘画的配色,多使用纯度一般的中度灰色,保留传统面塑中色彩互补统一的特点,达到整体用色活泼奔放、轻松爽利的效果,同时更能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获得更多人的喜爱。

2.面塑造型的创新。由于面塑在发展的历程中多从祭祀节庆中演变而来,所以面塑在造型上多取材于古典名著人物或者传统祥瑞图案,使得面塑在造型上过于单一乏味,不能够快速地吸引观赏者。

同时,由于面塑在发展过程中一直保持着人物分离的状态,人物、植物、动物等内容单独展示的状态使得面塑本身在内容上的可读性降低。唯有打破这两个面塑造型上的误区,结合新的制作工艺,面塑才能够在当下获得更多的关注而不被时代抛弃。

3.面塑艺术性的升级。面塑需要迎来自己的转型升级,打破面塑“小工艺”的定位,将面塑升级为艺术品,这就需要面塑能够集合人与景二者,在一定的空间内营造出文人画一般的效果;同时在制作题材上也需要加以改进,突破限制,尝试以山水、卡通等新形象入面塑,开创面塑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杨帆 文化创意产业与地域民间艺术发展趋势:以山东菏泽穆李面塑调查为例[J].人文天下,2015,(19):69-76。

[2]闫丽源 山西花馍的民俗造型艺术研究[D].山西大学,2012。

[3]张蕴卓 山西面塑造型的符号象征与民俗文化内蕴[D].太原理工大学,2012。

论文作者:李丽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12月总第19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  ;  ;  ;  ;  ;  ;  ;  

浅谈传统艺术面塑的创新论文_李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