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21世纪的新亚欧大陆桥——’96北京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陆桥论文,新亚欧论文,北京论文,国际研讨会论文,区域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发展首届国际研讨会于1996年5月7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参加本次会议的有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国家,对陆桥发展感兴趣的有关国家、国际组织、民间组织、捐助组织、学术团体及其他机构的代表400余人。大会主席、我国国务委员宋健主持了本次研讨会。会议围绕加强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合作,推动整个区域共同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就包括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性调整、资源开发、沿桥经济带建设、环境保护和反贫困战略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热烈务实的讨论,达成了许多重要共识,取得了一系列积极的成果,从而引起了国内外政府界、学术界和舆论界的广泛关注。
1 对新亚欧大陆桥的总体认识
会议认为,新亚欧大陆桥是起自太平洋西岸的中国东部港口群,向西绵延至大西洋东岸的港口群,以陆路交通干线为主要纽带,连接亚洲、欧洲的经济走廊。它的东西两端是全球最为活跃的两大市场,经济技术发达,跨越的地带辽阔、空间容量大、自然资源丰富,沿途不同地理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开展区域合作前景广阔。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为沿桥区域的经济技术合作、科学文化交流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新亚欧大陆桥的开放开发,标志着世界经济出现了新的发展模式——陆桥经济,预示着中国经济将出现一个蓬勃发展的大走廊。从世界经济来看,陆桥经济构筑了世界经济的新格局,形成了江河经济、海洋经济、陆桥经济三足鼎立、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陆桥经济形成了全国生产力的新布局,实施沿桥开放战略有利于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促进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的协调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形成沿海、沿江、沿边、沿桥开放的新格局。从区域经济发展来看,陆桥经济形成了区域联合的新局面,十分有利于克服我国沿桥各经济区条快分割、自我封闭的弊端,通过沿桥开发开放,把各个经济区域紧密联系起来,东西融合,优势互补,以实现我国沿桥地带的大联合、大协作、大发展。
根据国际通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我国代表认为,新亚欧大陆桥将经历“路桥”——“商桥”——经济带的发育演进过程。“路桥”是指大陆桥贯通营运之初,仅仅是一条运输通道,主要从事国际过境运输,经济效益可以运输效益计算,对沿桥地区的经济发展尚未起到带动辐射作用;“商桥”是指随着陆桥运输的发展,沿桥地区之间通过大陆桥进行的经济交流日益增多,陆桥辐射作用逐渐增大,促进了沿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交通优势变为流通优势,“路桥”变为“商桥”;“商桥”的壮大和发展必将有力地推动着沿桥地带资源、人才、资金、技术和信息的广泛交流,促进沿桥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最终形成以大陆桥为主轴,以沿线大、中城市为依托,东西结合,双向开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具有强大内聚力和辐射力的经济带。
2 沿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不断对基础设施的改善提出更高的要求。国际经济发展经验表明,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体系中,贸易发展速度往往远远高于经济发展速度,所以新亚欧大陆桥的开发开放将促进沿桥地区的贸易合作与国际运输的迅速发展,进而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通讯服务在沿桥经济带建设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参加会议的我国代表指出,前几年,有关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东起连云港和日照港,横穿我国腹地至新疆阿拉山口,即陇海——兰新铁路这一单一通道上。相对于我国长达3万多km的海岸线,960万km[2,]的辽阔国土,由一二个起点港口,一二条铁路干线构成的大陆桥,沿途连接的城市,辐射的区域是有限的,难以承担新一轮开放开发和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任。而且,进一步要承担我国与中亚、西亚、欧洲之间大量而繁重的国际合作与贸易任务,更是力所难及。固此新亚欧大陆桥不应局限于一二条铁路干线,而应是由铁路、高等级公路、光缆通讯干线、民航空中走廊、输油输气管道等一系列运输通讯方式构成的综合性国际交通干道,成为海陆空一体多式的现代丝绸之路联运系统。还有一些专家提出新亚欧大陆桥应建成为“多端束状桥”。多端指大陆桥的起点由连接我国东部沿海的港口群,甚至包括某些东南亚国家太平洋沿岸的港口群,大陆桥的终点则由西欧大西洋沿岸的一系列港口群所组成,束状是指横贯新亚欧大陆桥的通道由若干条与铁路主干线相平行的交通干线构成,从而在我国腹地以及整个新亚欧大陆桥腹地形成一个广阔的开放带和辐射区域,使内陆地区众多城市与沿海众多港口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全面带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此,代表们认为,必须根据“共建、共有、共享”的原则,搞好有关铁路、公路、通讯和管道建设,尽快形成功能比较齐全、相互配套、辐射广泛的综合运输体系,以完善陆桥基础设施网络。具体建议是:加快陇海兰新铁路改造,建设西安——日照铁路复线;规划建设西安——南京铁路,使其成为大陆桥南通道的重要路段,从而将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纳入大陆桥的吸引范围;开辟新亚欧大陆桥北通道,即规划兴建太原——中卫铁路,打通宁陕晋之间的直达铁路联系,通过华北路网把以天津、青岛等港口为龙头的环渤海经济圈纳入大陆桥的吸引范围。大力加强公路网络建设,加快建设连云港——霍尔果斯高速公路和日照——西安高速公路。加快日照港、连云港的集装箱码头建设。改建或扩建兰州、西安、郑州、乌鲁木齐和连云港机场。加强新疆输油管道建设,并要考虑与中亚国家输油输气管道相互配套。
一些国际机构的代表认为,新亚欧大陆桥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目前新陆桥运输量面临两个方面的直接挑战和激烈竞争:一是通过苏伊士运河,从东亚到欧洲市场的船运;二是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陆桥的运营竞争。目前船运服务最为发达,由于技术先进且组织良好,使船运服务成本低且可靠,从日本运一只20英尺的集装箱去荷兰只需30天,服务费约为2000美元;相比之下,西伯利亚大陆桥运输成本则较高,运输时间较长,正在失去一些市场份额。而对竞争,新亚欧大陆桥要想成功运营,必须作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寻找包括中国、中亚、中东和东欧在内的最有利的运输通道,降低运输成本和运价,竞争市场份额。鉴于目前这些新通道运量流较低,需要将市场重心放在挖掘每一通道的潜在运量上:第二,建立合适的运营制度和程序,保证沿线国家之间物流畅通。这就需要海关边检程序标准化,各国铁路运输和运行安排协调化,各方之间放入分配有一个可行的机制,各方要有共同的营销方法;第三,需要解决一些技术问题,如针对亚欧之间存在两种不同的轨距,考虑使用可以较为客易互换轨距的车辆,提高铁路——铁路、铁路——轮渡间换装点的换装能力等。
与会代表们指出,新亚欧大陆桥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巨大且复杂的投资项目,除沿桥国家进行大规模投资外,必须汲取国际经验,筹集双边、多边资金和私人资本,以解决部分投资问题。
3 沿桥开发开放与区域经济发展
会议认为,发展亚欧经济合作,扩大亚欧经济交流,不仅是不发达或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需要,也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需要。不发达或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要发展,除自力更生外,也离不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资金、技术支持;发达国家和地区要摆脱危机、避免停滞、保持繁荣,除依靠自我调整外,也离不开不发达或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发与发展的支撑。目前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区域正出现了非常有利于亚欧经济发展与合作的新趋势。东亚地区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欧盟各国经济开始复苏,中东欧国家、中亚和中东各国经济正逐步好转。亚欧内陆腹地历来比较封闭,随着新亚欧大陆桥开通,正加速开放步伐。沿桥地区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市场容量,对位于陆桥东西两端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具有强大吸引力;同时,世界贸易格局正在发生新变动,亚欧贸易地位不断上升。所有这些因素汇聚到一起将有力地推动亚欧经济合作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建设与发展。
我国沿桥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则相对落后,人才素质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从而制约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为此,国家采取了相应的政策与措施加快这一地区的开发和开放:1990年新亚欧大陆桥全线贯通,1992年开始国际陆桥营运,1993年决定沿桥全线开发开放,1994年决定将沿桥开发开放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第一批优先项目,1995年确定建立中国新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为了解决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国家明确提出: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开发,支持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和经济发展。其中包括实行规范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积极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到中西部地区投资;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体系;有步骤地引导东部某些资源初级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并要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采取对口支援等多种形式帮助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等。以上说明,我国大陆桥沿线区域有巨大的开发前景和开发条件。代表们认为,横贯我国东中西部,东西双向开放的“钢铁国际走廊”的开发开放将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带,并最终会变成我国的国际性、开放型交通、经济走廊。为此,我国有关学者和沿桥各省区及中心城市的代表在本次研讨会上提出了一系列的规划设想和地区发展战略,归纳起来有如下方面:
——沿桥地带实行沿海地区的开放政策,借鉴沿海经济特区建设经验,在大陆桥沿线的某些重点地区率先建立“陆桥经济特区”,可选择连云港、阿拉山口及西安、乌鲁木齐等中心城市开展此项工作,使其在观念转换、体制转轨、产业结构调整,对内对外开放、新增长点形成等方面先走一步,争取在一些久而未决的难点问题上率先突破,对整个陆桥沿线地区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试办资源型开发区。按照高起点和国际接轨的要求,发展资源和资源加工型企业,促进沿桥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
——根据交通、资源和区位状况,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在沿桥地区建立若干个经济发展区。如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经济区,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经济区,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经济区,以兰州为中心的陇中经济区,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新疆经济区等。
——把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连云港和日照建成具有自由港性质的国际集装箱干线枢纽港、并为内陆国家设立专门出海口;同时使东部沿海“上桥”诸港口(天津、青岛、上海、宁波、广州等)成为沟通亚欧腹地与太平洋地区进出口岸。
——挖掘黄河和西域文化,全面综合开发新亚欧大陆桥沿线旅游资源,把陆桥地带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组成一幅完整的东方文明画卷,使之成为世界旅游热线之一,进而带动沿桥地区第三产业发展。
——在沿桥地带优先实行我国政府建设重点向中西部倾斜的政策。
参加会议的各国代表及国际组织机构的代表对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发展意愿和承诺表示钦佩。同时,一些国际机构代表提出,可根据经济增长三角理论、借鉴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区域合作的成功经验,参照大湄公河流域和图们江地区跨国开发的模式,在我国新疆和中亚三国(哈萨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间建立跨国经济开发区,因为这一区域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矿产资源加工利用、农业发展和农产品贸易等领域有巨大的合作前景。更为重要的是,跨国开发区可以更为有效地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因为许多外国投资者为了达到同时开拓多个国家市场的目的,更感兴趣在边境地区投资,图们江地区的跨国开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此外,象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也一贯重视多边利益,鼓励和支持跨国区域开发与合作。所以建立中国新疆和中亚三国跨国开发区颇具可行性。
4 沿桥地区可持续发展与反贫困问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保障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地区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该区域目前存在着比较普遍和严重的环境问题,诸如烟煤型空气污染,造纸、酿造、矿石开采和石油开采导致的水污染和固体废料污染,煤炭和石油等自然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荒漠化和盐碱化,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学品。内陆地区的滥用妄用使水资源匮乏和可用水大量减少,丰富的急待开发的自然资源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矛盾。环境恶化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沿桥地区严重的生态、社会和健康问题,如果不积极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将很难承受下个世纪的大开发和大发展所带来的更大压力。对此,与会代表指出,必须加强国际合作,广泛交流环境污染和保护方面的信息和技术;建立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核心的产业战略,强化环境监督、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尤其是水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工程建设,使沿桥地区的经济发展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贫困问题是沿桥国家,特别是内陆国家和地区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尽管贫困的原因不尽相同。中国西北地区主要是由于人口众多,土地贫瘠、环境脆弱、水资源短缺和交通不便等导致了比较普遍的贫困问题,而中亚各国的贫困主要是由于苏联解体后,原有农矿产品市场丢失、生活水准下降、社会保障系统丧失,从而导致了日益严峻的贫困问题。贫困问题直接威胁着亚欧之间运输贸易和经济合作的稳定性和生命力,严重制约着沿桥地区开发开放步伐,因此,必须制定有效的的反贫困战略,以妥善解决这一问题。为此,我国学者认为,要紧密结合沿桥开发开放战略制订我国沿桥地区脱贫规划和分类指导的方案,并有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从一个个农户、一个个村落做起;要继续对沿桥贫困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多渠道筹集和建立扶贫基金,积极做到变输血为造血,发展生产,扶植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综合治理和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期达到长期脱贫的目的。
基于沿桥各国和地区的意愿和共识,本次会议发表了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合作《大会主席宣言》,以此作为沿桥各国今后的行动纲领;决定成立新亚欧大陆桥区域经济发展国际论坛,定期召开国际会议,通过政府、工商企业界、学术界举办多种形式和层次的会谈、研讨和经贸洽谈,尽快在经贸合作、投资保护、通关手续、资源开发、科技文化交流、旅游热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就业机会、研究和培训网络建立等方面达成协议,形成法律框架:大会提议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协调下,着手开展新亚欧大陆桥沿线地区发展规划的研究工作,以尽快提出一个能博采众长、协调各方利益的战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