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经济周期”思想及其启示_经济周期论文

邓小平的“经济周期”思想及其启示_经济周期论文

邓小平“经济周期”思想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启示论文,思想论文,经济周期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的经济思想博大精深,其突出贡献在于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而“经济周期”思想则是这一基础之上的又一闪光点,它构成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崭新内容。我们揭示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更深的层次上加深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而且有助于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

经济周期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出现的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现象。它研究和揭示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经济周期进行了深入研究,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经济周期进一步划分为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总是沿着危机—萧条—复苏—高涨这条路线进二步退一步地向前发展的。遗憾的是,他们都只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周期,对社会主义经济周期没有论及。马克思、恩格斯在对未来社会主义的设想中,认为社会主义应该是建立在单一公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化大生产,消除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整个社会能够做到有计划按比例地生产,消除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不可能出现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即不可能产生经济周期。

十月革命后,列宁根据苏联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践,认为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由于政策的原因或经济体制的原因,仍然存在经济危机,如他在《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局的任务》中总结苏联实行军事共产主义的经验教训时说:“农村的余粮收集制,这种解决城市建设任务的直接的共产主义办法阻碍了生产力的提高,它是我们在1921年春天遭到严重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的主要原因。”列宁虽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经济危机,但并没有讲到过渡时期也存在经济周期。

过渡时期结束后,苏联进入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社会主义阶段是否存在经济危机,斯大林的态度是矛盾的,在大多数场合,他虽明确表示:社会主义不存在经济危机,社会主义经济是按计划进行的,不会有危机的余地。但同时,他又指出:“经济中的每一个严重失算,都不会只以某种危机来结束,而一定会打击到整个国民经济”,“都可能变成打击全国的总危机”。(注:斯大林:《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斯大林全集》第7卷,第248-249页。)而要避免计划经济中的失算又很不容易。显然,斯大林肯定了社会主义有经济危机,但也没有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周期问题。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经济建设波浪式发展的思想。1956年11月,他在《中共八届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经济建设“有进有退,主要地还是进,但不是直线前进,而是波浪式前进”。显然,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周期是肯定的,但仅此而已,并没有过深探究。

而长期以来,理论界由于受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的字面局限,认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只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固有顽症,社会主义不仅有高速度,而且可以完全避免或消除经济的周期性流动,并把这作为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一大优越性而引以自豪。这一论断不但在我国,而且在苏联以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内,都被广泛地承认和无条件地接受。因此,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包括中国,对“经济周期”这一概念,是缺乏认识,也不屑于研究的,更不承认社会主义有经济周期。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特别是在经济体制转轨后,在摸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也是有周期的,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周期”这一概念,但他的许多谈话和文献中都蕴含了丰富的经济周期思想,闪烁出了这一思想的耀眼火花。他通过对我国建国40多年来,经济运行情况的详细分析,不仅实事求是地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周期的客现存在,而且站在战略的高度,就积极驾驭和主动利用经济的周期波动规律作了许多精僻论述,这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属于首创,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一个突破性贡献,也是对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深化。

邓小平同志的“经济周期”思想十分丰富,其内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二个大的方面:

(一)肯定社会主义条件下存在经济周期

首先,邓小平肯定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存在经济周期。建国以来,我们照搬原苏联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分庭抗礼,认为计划经济可以完全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无政府状态和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完全避免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然而,事实上,实行计划经济30年,我们不断受到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困扰。邓小平同志对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这30年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情况分析后,实事求是地承认社会主义经济也存在周期波动。他说:“我们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搞了土改,搞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规模工业建设,搞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事情做得非常好。1957年开始有一点问题了,问题出在一个‘左’字上……‘左’的思想导致了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比较大的错误,我们受到了惩罚,1959年到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工农业减产,市场上的商品很少,人民群众吃不饱饭,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1962年就开始从困难的境况中恢复,1963年、1964年情况比较好,但左的思想并没有根除。1965年时提出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以后就搞了‘文化大革命’……从1966年到1976年搞了整整十年。”(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6-139页。)因此,他归纳总结说:“我们的经济一直存在着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更发展为财政不平衡、信贷不平衡、物质不平衡、外汇收支不平衡的局面”。(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4页。)

可见,经济周期波动是明显的,这里既有政府政策的一时失误,也有周期性波动规律的作用。但决不象原来我们所设想和认为的那样,社会主义经济是平稳地直线上升的,即使偶尔有波动,也完全只是政府政策的一时失误所致,而不是一种制度性常态,更不带有周期性。应该看到,世界各国的经济周期性波动都或多或少包含有双重的因素,在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政策上的失误较为明显,因而掩盖和忽视了周期性波动规律的作用。邓小平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经济周期波动的事实予以肯定,不仅承认这30年有波动,存在大起大落,而且带有周期性,经济的上升与下跌,扩张与紧缩总是交替出现,反复进行。

其次,肯定我国经济体制转轨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更存在经济周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全面改革开放时期,经济体制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经济生活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市场机制的作用越来越充分。相应的,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周期性波动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频繁。特别是80年代初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几起几落。邓小平通过对改革开放以后这十几年来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总结,更清楚地认识到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明确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存在,并进而提出了“波浪式前进”、“台阶式发展”的理论,这是他“经济周期”思想的高度体现。

1991年8月,邓小平就提出:“可能我们的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跃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8页。)

1992年,南巡过程中,他又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历程。他说:“我们真正干起来是在1980年,1981年、1982年、1983年这三年,改革主要在农村进行,1984年重点转入城市改革,经济发展较快是1984年-1988年这五年,共创造工业总产值6万多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1.7%。可以说,在这期间我国财富有了巨额增加,整个国民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1989年开始治理整顿”,(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377页。)治理整顿“确实需要,经济过热确实带来一些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377页。)因此,他总结说:“看起来,我们的发展,总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377页。)“从我们自己这些年来的经验来看,经济发展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是能够办得到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377页。)“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较快,效益较好的阶段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377页。)我们要在各个方面条件成熟的时候,“抓住机会,加速搞几年,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377页。)

以上这些论述,说明邓小平同志,通过理论预测和实证分析,已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是波动的,不是直线上升的。经济不可能无限扩张,它受各种经济因素以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扩张到一定程度,达到顶峰后,就会引起经济关系的全面紧张,最后被迫进行调整。经济进入收缩期。而且邓小平同志还认识到,经济波动是循环往复的,扩张与紧缩总是交替出现,反复进行,具有周期性。经济就是在波动中前进的,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向上发展的。同时,邓小平还认识到经济波动的时间,即周期,大致是几年。他提出:“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说明,每隔几年就会到来一次波峰,波峰与波峰之间的间隔期,即经济波动的周期是“几年”。

不仅如此,邓小平还研究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并进行横向比较,论证了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存在的合理性。他说:“从世界范围来看,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有过高速发展阶段,也有过相对较慢的时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都如此。”(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377页。)这说明,经济发展呈现一定的周期性,是一种普通规律。

在对社会主义经济周期存在的客观性有了深刻认识之后,邓小平坚定地指出:经济发展“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377页。),“稳定和协调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377页。)

综上所述,邓小平虽然没有明确使用“经济周期”这一概念,但毫无疑问,他肯定了我国建国40多年来社会主义经济周期存在的客观性与客观事实。

(二)积极驾驭和主动利用经济的周期波动

邓小平同志不仅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周期的客观存在,而且敏锐地观察到了经济周期波动的积极作用,并就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其积极作用,提出了许多战略与策略思想。

1、抓住良好机遇发展经济

由于经济周期性波动规律的存在,所以,我们在经济的上升阶段(扩张阶段),即在技术和固定资产更新较快、经济动力和活力较强、国内外环境和物质条件具备时,就应抓住有利时机,加强发展,这时的发展,呈现突出的上升势头,有时甚至是跳跃式的,持续的时间少则3-4年,多则7-8年或更长。邓小平强调说;“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5页。)90年代初我国新一轮的扩张期到来之际,国内外条件都十分有利之时,邓小平根据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高屋建瓴,当机立断地提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太慢,老百姓一比就有问题了。所以,能发展就不要阻挡……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377页。)邓小平的这些话,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针,即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充分体现了他对经济周期波动的积极驾驭和主动利用思想。

2、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由于经济周期性波动规律的存在,因此,经济发展是在“飞跃—调整—再前进、再飞跃”的周期过程中推进的,而不是每年按一个固定的百分比直线式增长;上台阶需要每隔几年实现一次,而不是毫无喘息地,不间断地进行,因而,在经济的上升时期(扩张阶段),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的上升势头,努力发展,使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迈上一个新台阶。经过一定期间,由于经济在加速发展中会出现新的矛盾和问题,当它们积存到一定程度,就必须加以调整、治理和整顿。调整期间,经济发展速度将会减慢。这种“上一个台阶”后的调整,是克服加速发展所带来的不平衡的必要调整。经过一个时间的调整后,将出现新的加速发展阶段,把经济推向更高的台阶,使国家的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以上,充分反映了邓小平积极驾驭和主动利用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规律,因势利导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策略的思想。事实上,他从另一个侧面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周期的积极作用和正面效应,不过,对它的消极作用和负面效应没有提及,在这里主要是强调“前进”的一面,“发展”的一面。

目前,中国正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进,而经济周期又更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是市场经济内生的,无法回避的,因为经济周期性波动是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而周期性波动既有它的正面效应,也有它的负面效应,如何发挥其正面效应抑制其负面效应,就成了驾驭市场经济的首要问题。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人们谈论最多的是市场经济能够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美好前景,而一般避开或很少谈论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周期性波动。实践的超前与理论的滞后形成巨大的反差,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急切呼唤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重视。邓小平以其敏锐的洞察力,率先触及这一领域,并把对经济周期的研究和利用与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对于正确引导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启示我们:

1、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回避经济周期,必须正视它,承认它,并确立经济周期的意识,以免当出现周期性波动时惊慌失措。

2、必须大力加强对社会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研究经济周期应是经济理论的主题之一。所以,理论工作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探索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把对社会主义经济周期的研究放到应有的重要位置上来。

3、加强对经济周期的预测。我们必须建立健全对市场经济运行的管理监督机构、审计统计机构、市场调配信息网络、经济预测研究中心、经济计划规划机构、经济仲裁机构和经济法院等必要的组织和制度,加强对市场信号的预测、分析和研究。周期性波动是价格、利率、工资、股市行情、货币发行、国际收支、汇率、信贷、税收等各种市场经济范畴的信号本源。所有经济周期波动,都是通过这些具体的经济范畴的实际运动和变化而发生作用的,它们的状况反映着周期波动的程度、范围和作用。对于这些经济参数和指标,我们都要及时加以分析、研究,从中摸清运动变化的规律,从而,建立起完整的监测预警系统。

4、加强对经济周期的调控和利用。经济周期虽是市场经济内生的,但不是不可调控的,西方早已采用了“反周期”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也要借鉴西方经验,采取适当调控措施,熨平周期,尽量使加速期拉长,调整期缩短,波动趋缓。并根据经济周期波动的情况,制定相应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加速经济的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邓小平的“经济周期”思想及其启示_经济周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