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心理因素在反流性食管炎治疗中的影响论文_王国英

王国英

(江苏省人民医院溧阳分院 江苏溧阳 213300)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心理因素在反流性食管炎治疗中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5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为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精神心理干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两组心理症状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效果中其总有效率达到92.0%显著高于对照组60.0%,两组差异比较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躯体化评分(44.2±3.3)、强迫症状评分(40.4±3.7)、焦虑评分(42.1±2.4)、PSDI评分(40.2±4.8)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在偏执、敌对及抑郁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精神心理因素在反流性食管炎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帮助患者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心理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精神心理因素;心理干预;反流性食管炎;影响

【中图分类号】R5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9-0103-02

反流性食管炎为临床消化科十分常见的疾病之一,多种因素导致。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疾病的认知也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该疾病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心理社会应激因素有关[1-2]。为进一步探析精神心理因素在反流性食管炎治疗中的影响,本文将我院在2017年1月—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5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精神心理干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5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为25例,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30~70岁,平均(50.3±5.8)岁,病程1~5个月,平均(3.0±1.1)个月;研究组: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29~70岁,平均(49.5±5.3)岁,病程1~6个月,平均(3.4±1.2)个月,两组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采取奥美拉唑联合西沙比利进行治疗,奥美拉唑剂量为20mg,1次/日,西沙比利剂量为10mg,3次/日,疗程为12周。

1.2.2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精神心理干预,精神心理干预主要是和患者面对面进行交流,交流的内容包括:(1)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相应的理解,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体贴和同情患者,在举止、语言等方面取得患者信任,让患者了解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的因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心理上给予患者安慰,疏导及鼓励,积极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帮助患者纠正错误的认知和不良行为习惯;(3)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可给予感受性音乐治疗和放松训练。每次交流时间为半小时,每周进行一次,至少12次,同时对患者进行随访,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及两组心理症状改善情况。心理症状改善采取SCL-90(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定[3]。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PSDI、偏执、敌对及抑郁等方面。

1.4 疗效评价[4]

显效:治疗后吞咽困难、烧心、反酸等症状消失,内镜检查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患者吞咽困难、烧心、反酸等症状得到改善,内镜检查得到改善;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比率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效果中其总有效率达到92.0%显著高于对照组60.0%,两组差异比较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反流性食管炎主要是多种因素导致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正常生理状态下,食管具有防御胃酸及肠内容物侵袭的作用,不过如果其抗反流的屏障功能发生障碍,就会导致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增生。该疾病的患者一般需要长期维持治疗,且该疾病容易反复发作。研究发现[6],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和精神心理因素关系密切,多数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伴有精神心理异常情况,如抑郁、焦虑、躯体化等。古人云:“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更加可见,古人便指出治疗疾病心理疏导的重要性[7]。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效果达到92.0%显著高于对照组60.0%,此结果说明,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精神心理干预,说明精神心理因素在反流性食管炎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帮助患者提高治疗效果。在心理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显示,研究组躯体化评分(44.2±3.3)、强迫症状评分(40.4±3.7)、焦虑评分(42.1±2.4)、PSDI评分(40.2±4.8)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两组在偏执、敌对及抑郁方面差异不显著,此结果也充分说明了心理因素在该疾病中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精神心理因素在反流性食管炎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帮助患者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心理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廖淑秋.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辨证分型及用药规律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7.

[2]胡静怡.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分布特征与心理因素关系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

[3]高乐,魏明,邵明义,段飞,刘喜庆.精神心理因素在反流性食管炎治疗中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16,8(25):62-63+65.

[4]李焱生.反流性食管炎的精神心理因素分析及中西医防治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30(03):196-197.

[5]杨谷安.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护理对策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3,6(S1):180-181.

[6]陈剑.辛开苦降方干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精神心理状态的临床评价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7]赵雪香.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素特点的调查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论文作者:王国英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8

标签:;  ;  ;  ;  ;  ;  ;  ;  

精神心理因素在反流性食管炎治疗中的影响论文_王国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