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诊断腹膜后恶性周围神经鞘瘤临床分析论文_陈丽仙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云南曲靖 6550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CT诊断腹膜后恶性周围神经鞘瘤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28例疑诊腹膜后恶性周围神经鞘瘤患者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CT检查以及MRI检查,观察其临床检出情况以及其成像特点。结果:我院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28例疑诊腹膜后恶性周围神经鞘瘤患者后期有25例患者确诊,给予CT检查腹膜后恶性周围神经鞘瘤阳性检出率与MRI检查阳性检出率均为96.0%。结论:对于腹膜后恶性周围神经鞘瘤给予CT检查以及MRI检查可有效提高临床检出率。

关键词:CT诊断;腹膜后恶性周围神经鞘瘤;临床价值

恶性神经鞘瘤又称神经纤维肉瘤,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畸变显性基因从而导致个体患者神经外胚叶异常,致使个体患者周围神经出现多发性肿瘤样增生,主要为神经鞘、神经纤维中结缔组织增生,临床调查研究显示约25﹪~30﹪的腹膜后恶性周围神经鞘瘤患者有家族史,好发于患者肢体躯干,其次为深部软组织、腹膜后及纵隔等[1]。腹膜后恶性神经鞘瘤肿瘤发展快,可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长大,常伴有假性包膜,好发年龄在20-50岁,患者平均年龄为31.2岁,男女无性别差异。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28例疑诊腹膜后恶性周围神经鞘瘤患者CT以及MRI影像学检查,从而分析腹膜后恶性周围神经鞘瘤患者CT检查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28例疑诊腹膜后恶性周围神经鞘瘤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14例,年龄在21~54岁,平均年龄在(31.2±1.2)岁,患者入院时均出现咳嗽,咯痰等症状,常规体检可发现其颈部有包块,颈部包块直径在7×7cm,且伴有压痛,活动性较低。实验室检查中CA153含量为29.59U/ml(0-25);CA724:18.68U/ml(0-6.9),明显高出正常水平。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 MRI检查:所有患者均取平仰卧位且双上肢上举置于个体头顶,嘱患者平静呼吸,采用磁共振扫描仪先行常规平扫,而后经患者肘正中静脉以2.0 mL/s的注射速度注射造影剂,对患者行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多期动态增强扫描。

1.2.2 CT检查:患者在进行CT扫描前12小时均禁饮食,患者取平仰卧位,膀胱充盈后采用16排螺旋CT扫描仪对其扫描,相关扫描参数为层厚:5mm,层距:5mm,螺距:0.875:1。增强扫描前经个体患者肘前静脉以3.0 mL/s的注射速度注射造影剂约80mL,然后进行增强扫描。

1.3观察指标

观察我院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28例疑诊腹膜后恶性周围神经鞘瘤患者CT检查以及MRI检查临床检出情况以及其成像特点,阳性检出率=阳性例数/总确诊例数。

2结果

我院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28例疑诊腹膜后恶性周围神经鞘瘤患者后期有25例患者确诊,CT阳性检出例数为24例,MRI阳性检出例数为24例,CT检查腹膜后恶性周围神经鞘瘤阳性检出率与MRI检查阳性检出率均为96.0%。CT平扫时个体患者肿瘤密度低于肌肉组织,肿瘤包膜密度高,边界不清,包膜不完整,可呈分叶状。肿瘤密度不均、强化不均匀。这与肿瘤出血、坏死、囊变有关,也与肿瘤细胞排列有关,边缘强化较明显。MRI检查个体患者T1WI上呈等或低于肌肉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肿瘤可延伸或浸润附近肌群,见图1-2

3讨论

腹膜后恶性周围神经鞘瘤为临床发生率较低的非器官来源性肿瘤,MRI以及CT诊断可有效提高腹膜后周围神经鞘瘤临床诊断准确性,目前腹膜后恶性周围神经鞘瘤主要分为恶性雪旺瘤、恶性蝾螈瘤、恶性黑色素性雪旺瘤、恶性上皮样雪旺瘤、恶性腺状雪旺瘤、恶性透明细胞雪旺瘤。本次研究显示对于腹膜后恶性周围神经鞘瘤患者给予MRI以及CT影响学诊断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其中CT平扫图像详实个体患者肿瘤密度低于肌肉组织,这主要因为肿瘤细胞排列疏松,间质成分多,细胞间水肿液及黏液成分较多,期内可出现囊变,钙化等。除此之外,肿瘤包膜密度高,且不均匀,边界不清,包膜不完整,可呈分叶状[2]。MRI影像学检查显示神经鞘瘤形态规则,呈沿神经干走向的偏心性椭圆形肿块,边界不清,有包膜,包膜场不完整,部分肿瘤旁可见其伴行神经;无囊变时T1WI呈均匀等信号,T2WI呈轻度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中心强化为著;有囊变者T2WI为明显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显著不均匀强化。经典型表现:靶征、神经出入征、脂肪包绕征及脂肪尾征,但是恶性神经鞘瘤较良性神经鞘瘤一般较少出现靶征。腹膜后恶性周围神经鞘瘤应与脂肪肉瘤、神经纤维瘤以及纤维肉瘤进行比较,脂肪肉瘤为肉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来自原始间充质组织,多发生于大腿及腹膜后的深部软组织,极少从皮下脂肪层发出[3]。脂肪肉瘤分为分化成熟型(包括脂肪瘤样脂肪肉瘤和硬化型)、黏液型、多形性、去分化型和圆细胞型,脂肪肉瘤分化较差时,瘤体内交难发现脂肪密度,两者鉴别困难。多位于大腿及腹膜后,常位于深部软组织,可有疼痛,瘤内常无钙化。神经纤维瘤发生于周围神经的任何部位,主要累及皮肤浅表神经,多见于躯干、四肢、头颈皮肤及皮下组织,也可发生在神经末梢或沿神经干的任何部位。神经纤维瘤MRI多表现为不规则分叶状肿块,无包膜,边界不清,包绕周围神经生长,信号不均匀,可有靶征,增强扫描不均匀显著强化。伴神经纤维瘤病时,神经纤维瘤可出现多个肿瘤灶无囊变,一般无神经出入征、脂肪包绕征、脂肪尾征。纤维肉瘤常无包膜,较少出血和坏死,且边界清楚或模糊的软组织肿块,肿瘤内可见不定型钙化,可压迫,侵蚀或破坏骨皮质。

参考文献:

[1]彭楠,张培海,韩建奎等.18F-FDG PET/CT检测妇科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5,31(1):30-34.

[2]丁重阳,李天女,吉爱兵等.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18F-FDG PET/CT显像特征[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4,25(9):674-676.

[3]代茂良,苟文静,高靳等.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CT诊断价值[J].四川医学,2015,1(4):563-566.

论文作者:陈丽仙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6

标签:;  ;  ;  ;  ;  ;  ;  ;  

CT诊断腹膜后恶性周围神经鞘瘤临床分析论文_陈丽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