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投入论文_刘春梅

如何在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投入论文_刘春梅

门复杂的艺术,教师要取得成功,不仅有赖于丰富的知识、良好的品德及合理的能力结构,而且还取决于教学过程中是否运用了自己的感染力。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课堂上,教师不断地向学生传递着新知识,学生虽然有接收能力,但并不一定乐于接受,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或能否激起愉快的情绪体验。所以,教师必须充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使课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满温暖的心理和责任感的氛围。所以,情感投入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

学生能否取得好的成绩,是与教师的期望相一致的。之所以有这样“神奇的期望效应”,实际上就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只有这种爱,才是纯粹社会性的情感,才是学生取得良好成绩的重要推动力。只有教师爱学生,关注其成长,学生才会对教师有好感,并喜欢所教学科,努力取得成绩“回报”教师的爱。

在品德教育中,情感既是教育目的,又是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思想品德的构成,包括道理认识、道理情感、道理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组成部分,然而道理情感又是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桥梁和中间环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只要具有正确的道德情感,才容易使社会和教师对青少年的要求转化为行为,达到最终教育目的。因此,在德育工作中,要情理交融、寓情于理,运用情感的力量去拨动小学生的心弦,以情感的交融带动思想的合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心灵受到感化。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投入呢?——课堂上和课外。

一、课堂上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有三种功能:信息沟通、情感沟通和调节功能。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不单纯是知识的交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颦——笑、一举一动都传递着一定的情感。因此,课堂上要提倡师生平等。教师不能居高临下,搞“一言堂”,更不能损伤学生的自尊心。要尽量做到使学生有亲切感、享受感,使课堂气氛轻松、和谐、愉快,达到情感交融,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课外

建立师生间良好情感关系,途径更为重要。教师不能脱离学生,要打成一片,经常深入学生课外活动中,经常家访、谈心,帮助解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困难,尽量缩短心理上的距离。

总之,任何一种活动要持续下去、达到目标,都需要有强烈的深厚的情感投入,这既是一种客观要求,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只有教师乐于并善于情感投入,把赤诚之心献给学生,才会得到学生的好感和信赖,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论文作者:刘春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9月第28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8

标签:;  ;  ;  ;  ;  ;  ;  ;  

如何在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投入论文_刘春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