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践唯物主义看世界的统一性_哲学论文

从实践唯物主义看世界的统一性_哲学论文

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视角看世界统一性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主义论文,视角论文,性问题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开辟了人类哲学思想史上的新纪元,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对于一切哲学问题重新加以审视的新的出发点、视角和方法。本文试图从实践唯物主义的视角来谈谈对世界统一性问题的理解。

哲学以世界整体为对象,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它既以研究世界整体为己任,当然要回答一系列有关世界整体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它首先或根本上要回答的,就是世界统一性问题。世界统一性问题,乃是作为世界观的哲学的最高问题。黑格尔曾经说过:“凡是配得上哲学这一名称的学说,总是以绝对统一的意识为基础,这种意识只有在理智看来才是分离开的。”[①]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摘录了黑格尔的这句话,以示赞同与重视。[②]可以说,哲学就是关于世界统一性的学说。

世界统一性问题何以在哲学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首先,它是关系到哲学这门学科能否成立和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哲学不同于科学,它不是以世界的某类有限事物及其关系为对象,而是以世界整体为对象。既然谈到世界整体,则世界必定具有统一性。唯其如此,才能作为哲学这门学问的对象。如果世界不具统一性,而是只有差别却无联系的若干领域,那它就不是一个整体,我们就不能把它概括在一个名词之下,就不能以“世界”这样一个名词去称谓它。这样一来,哲学的对象就不复存在,哲学这门学问自然也就不能成立。

有限的对象往往是我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把握的,对于这类对象的存在,我们可以根据直观把它作为一个既定的事实接受下来而不必去加以论证。而世界整体的存在则是无限的,是我们的感官所无法直接把握的。因此,对于这样一个对象的存在就必须加以论证。那么,该如何论证这样一个无限对象的存在呢?这就必然而且也只能归结为对世界统一性的揭示和论证。因为只要揭示和论证了世界的统一性,那么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整体,就无物在它之外来限制它,它就是无所限制的,也就是无限的。可见,哲学对象的存在和哲学这门学问得以成立的证明的实质,就是对世界统一性问题的论证。

其次,它是哲学中概括性最高的一个总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或曰基本问题。哲学所关注和研究的种种问题,都离不开这个总问题,都是这个总问题的不同侧面、环节或形式。在哲学发展的历史上,尽管各派哲学从各自的角度论述了许许多多不同的问题,但在它们理论的底部却都横亘着一个共同的根本问题,即世界统一性问题。一切哲学问题,均不过是对世界统一性问题的具体内容的阐发与揭示;离开了世界统一性问题,也就无所谓哲学。

世界统一性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世界是不是统一的,是否具有统一性?(2)它是何者与何者的统一?(3)它们是怎样统一的?这个统一的基础是什么?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哲学史上的绝大多数流派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它们都承认世界是统一的。近代哲学中的二元论哲学,虽然夸大了物质与精神的对立,不承认宇宙的一元论,但这也清楚地表明,世界统一性问题是它们无法回避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然而,对于如何理解世界统一性问题,哲学家们的观点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实践唯物主义认为,所谓统一性就是矛盾的统一或同一,即对立的相互渗透、依存与转化。所谓世界的统一性,从根本上说来,就是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自然界的发展到出现了人类之后,就达到了自身对立化的阶段,这就是人与自然或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上,作为哲学对象的现实世界就是人与自然的矛盾统一,人与自然就是构成现实世界的基本矛盾。正是因为有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与统一,也才有了现实世界的其它种种的矛盾关系,才有了所谓世界统一性问题。这样说并不是否定人之前的自然界诸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或关系的存在,并不是否定自然界的普遍联系或统一,但那只是一种自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说来,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③]现实世界的其他一切矛盾关系,诸如一与多、本质与其表现、精神与物质、思维和存在,历史与自然、自由与必然等等,都是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抽象状态或一个方面。诚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关于人对自然的关系这一重要问题……这是一个产生了关于‘实体’和‘自我意识’的一切‘高深莫测的创造物’的问题。”[④]因此,只有明确地把世界统一性理解为人与自然的矛盾统一,发现它们相互包含、依存与转化的基础,才能够正确地回答世界统一性问题,进而揭示出世界统一性的重大意义。然而,人类对世界统一性的哲学认识达到这一步,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总的说来,对世界统一性问题的理解与回答,如同整个哲学认识迄今为止的发展一样,也经历了一个从本体论层次到认识论层次到世界观层次的发展过程。换言之,对世界统一性问题,有本体论的理解,有认识论的理解以及世界观的理解等三种不同的理解方式。它们并不是互不相干的或完全对立的三种形式,而是对世界统一性问题的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抽象到具体的逐步深化升华的统一过程。

古代希腊哲人在他们的实际生活和对自然包括人自身的观察中发现,世间万物虽然千差万别、生灭无常,但其间却存在着联系与转化。他们力图解开这个谜。这种研究就是从变化中求常住,从多样中求统一、从现象中求本质。与古代朴素的、自发的人本主义各派不同,古代自发的、朴素的自然主义各派是从自然本身去寻求解释的。从米利都学派的“始基”,到赫拉克利特的“火”,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等等,都是对万物之本原、本质即本体的探索。这就是哲学对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最初的认识或观念。尽管他们的具体看法不同,且逐步深入,越来越具概括性,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是努力去寻求一个对一切事物的最后的、根本的解释;这个最根本的东西产生了万物,万物之复归于它。因此,古希腊哲学对世界统一性的观点的基本特点是本体论的,主要是从世界的本原或本质的角度所理解的世界统一性的观念。黑格尔曾高度评价泰勒士的“水是万物的始基”的命题,认为这一命题“是哲学命题,哲学是从这个命题开始的”,他指出:“在这种还没有意识到理智世界的阶段,我们当然必须说,必须具有一种很大的精神勇气,才能不承认自然的这种丰满,而把它们还原到一个常存不变的单纯本体。说出这个不生不灭常存不变的本体,是勇敢的。”[⑤]应该承认,尽管“水是万物的始基”之类的命题现在看来是幼稚的,但它确是一个哲学命题而超越了科学的范围。因为科学的任务与认识路线是以物释物,是直线式的、片段性的,而“始基”的概念则表明:万物出于斯又入于斯,这是圆圈式的、整体性的哲学思维方式,是把对象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加以确认的,虽然它还是循环论的。可以说,“水是万物的始基”这一命题,是对世界统一性的第一个本体论的论证与说明。

但是,这种对于世界统一性的本体论观念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与缺陷。它的缺陷不仅在于通常所说的,它把物质与某一种具体的物混淆起来,因而是原始的、直观的、素朴的。还在于这种思维方式并没有完全超越以物释物的科学思维方式,还没有真正达到整体性的哲学思维方式。它总是企图给万物找出一个最后的解释。它固然不是以一物去释另一物,而是以一物去释万物,这是它之所以具有普遍性而不同于科学之处,但它终究还是没有完全摆脱以物释物的思维方式。所以,它对世界统一性的理解是“归结式”的,或者是“还原式的”,即把万物归结为或还原为某种所谓根本的东西。即使是以研究人为主的古代人本主义各派别,也没有离开这个基本的思路,仍然是在寻求一种确定的、经久不变的东西,以阐明世界的统一。古代哲学是哲学发展的早期阶段,它在思维方式上与科学相掺杂是必然的、可以理解的。但这种掺杂从缺点方面看,既给哲学的发展带来困惑,也给科学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就哲学的发展而言,这种状况表明古代哲学还没有自觉地、明确地意识到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对立,因而它对世界统一性的理解还没有真正上升到哲学抽象的高度而带有直观性和形象性。这种直观的形象的实体性的思维方式正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近代哲学对世界统一性问题的认识较之古代哲学大大前进了一步,它们不再仅仅从万物之本体的角度或层次去看待这一问题,进而主要是从物质与意识、存在与思维关系的角度或层次去理解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与唯心主义哲学相反,近代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宇宙间只有一个物质实体,这就是自然界。宇宙万物不是意识、精神的产物,相反,意识乃是人的大脑这种高度发达的物质的机能,而这种机能的实质就在于它是对外界事物的反映。可见,近代欧洲的唯物论哲学是从认识论的角度和层次,来认识或理解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所以,“反映式”的认识论理解方式,就是近代唯物论哲学对世界统一性问题的理解的特点。

对世界统一性的这种认识论的理解方式较之古代的本体论的理解方式,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深化与升华,这表明哲学认识已经进入了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这一世界的基本矛盾的范畴去理解世界统一性问题。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乃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本质的方面。全面、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现实世界的具体的矛盾统一——内在必然地包含着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理解。正确地认识思维与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是正确地理解与解决人与自然这一现实世界的基本矛盾的前提。只有在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的前提之下,才能够看到人的物质生产的感性活动即实践的意义。当然,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唯物论者,未必就都能够看到人的感性活动的意义,如近代的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均是如此。然而,若是否定了这一唯物主义的前提,则必然不可能认识到人的实践这一感性活动的重大意义。正是由于强调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称自己为实践唯物主义而没有只称为实践主义。

但是,近代哲学的这种对世界统一性问题的理解方式还没有达到对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最高层次的理解,还没有上升为具体。因为它把现实世界的活生生的、全面的、具体的人与自然的矛盾统一抽象为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可是,真实存在着的现实的世界是由人与自然的矛盾运动所构成的,而不是由思维与存在构成的。思维与存在只是人与自然这一现实世界基本矛盾的一个本质的方面,绝非现实世界的全部。哲学要达到对于现实世界整体的具体的把握,就不应该把人与自然或主体与客体的矛盾仅仅归结为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并且用后者来代替前者。近代哲学把世界统一性理解为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统一,这只是对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抽象的认识。它们使思维与存在脱离了其赖以存在的现实的基础,从而也就脱离了得以彼此作用相互沟通的中介或桥梁。这样,它们就只能在思维与存在的抽象的对立中寻求二者的统一。其结果必然是,或者如旧唯物主义那样,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作消极直观的反映式的解释;或者如唯心主义那样,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归之于精神的能动作用。显然,在思维与存在的抽象的对立中,近代哲学的无论哪一个派别,都没有真正地解决世界统一性问题。对此,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条就明确地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⑥]这就深刻地阐明了旧唯物主义的消极直观性和唯心主义的把能动性唯心化的错误均在于把思维与存在的统一脱离了它的现实的基础,即人与自然的统一,它们都把思维与存在的对立当成了既成给定的东西,因而也就不可能看到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的意义。同时也就明白地指出了,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从主观的方面,即从人的主观意识所由产生与发展的人的感性活动的过程中,在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中,才能够正确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才能够达到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因此,实践基础之上的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具体的统一,才是彻底地解决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的真正的根据。

在思维与存在抽象对立的前提之下的欧洲近代哲学,既然不可能真正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不可能实现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近代哲学无论何种派别在社会历史观上都是唯心主义的,它们都把人们的思想关系,把社会意识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它们认为,既然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又都是受人的思想支配的,所以人们的思想关系就是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近代的哲学家们没有看到产生和决定人们的思想与社会意识的背后的深刻的根源,没有看到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乃是以人们生产自己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即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其基础和内容的。正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并且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决定着社会历史包括人们的思维与社会意识的进步和发展。诚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从前的历史观“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自然界和历史之间的对立”。[⑦]这种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割裂清楚地表明,在思维与存在抽象对立的前提下是不可能彻底解决世界统一性问题的,因为正是这种抽象对立的前提才导致了自然与历史的割裂与对立。而这种作为哲学对象的世界整体的不统一状况,说明哲学的发展到此还没有能够实现其自身。要解除哲学的困境,使哲学得到真正的实现,就必须要改变它的前提,变革它的出发点。这一哲学上的变革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完成的。

针对近代哲学的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地提出了自己哲学的前提。他们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⑧]“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个前提。”[⑨]进而指出了自己哲学的出发点:“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⑩]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11)“思辩终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12)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不同,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现实的人或人的实践作为自己哲学的出发点。不同的哲学前提与出发点,体现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与观察方法。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论哲学的观察方法是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符合实际的观察方法则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因为毕竟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实践唯物主义从现实出发,从人们的实践活动出发,把现实世界如实地理解为实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统一。正是由于实践,主要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才实现了从猿到人的转变,从而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同时也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反之,若是没有实践,便不会有人与自然的对立,也就无所谓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因此,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实践性,世界统一于实践。这也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人的共同的、活生生的、感性的活动”。(13)唯其如此,才彻底揭开了现实世界之统一、变化、发展的奥秘。人类的感性的活动即实践,一方面是人对自然界的作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是人对人的作用,是人与人的关系。前者以后者为前提,而后者又是由前者所决定的。这种实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以及人与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与统一,既是现实的感性世界,同时也就是人们的社会存在。马克思主义的最伟大的发现,就是揭示了人们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乃是历史的现实的基础,是一切历史的前提,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这就是科学的世界观亦即唯物史观的创立。“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的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14)只有认识了作为感性活动的实践的伟大意义,了解了它在历史的发展中亦即在现实世界的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才能消除自然与历史的对立,从而彻底解决世界统一性问题。这种统一观,既不同于把万有归结为某种实存的本体论的理解,也不同于仅仅从认识论的角度来思考世界统一性的抽象理解方式,它是从构成现实世界整体的人与自然这一基本矛盾来揭示世界的真实的、具体的矛盾着的两个方面是如何相互包含、依存与转化的,揭示出造成这两个方面的对立与统一的真正的中介。所以,这种理解方式,可以称之为对世界统一性的“中介式”的理解方式。正是这种“中介式”的或实践的角度,即从构成对象世界的活生生的具体的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彼此包含的矛盾运动所理解的世界统一性,才描绘出了现实世界的具体统一的世界图景。哲学的发展从此上升为具体,成为具体形态的世界观,即作为世界观的世界观,而不再只是作为本体论的或认识论的等抽象形态的世界观。到此,哲学也才得到了自身的真正实现。所以,这种对于世界统一性的“中介式”的即实践的理解方式,又可以称之为世界观的理解方式。

只有这种具体的而非抽象的实现了的哲学,这种科学的世界观或历史观,才能揭示出现实世界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道路,才能为人类指出前进的方向。实践唯物主义揭示了共产主义乃是现实世界基本矛盾运动之必然,是人类实践发展之必然,是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目标和道路。它既是世界观,又是历史观。共产主义不仅意味着一个新社会,而且意味着一个新世界。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称之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15)“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本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本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立、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它知道它就是这种解答。”(16)从实践的前提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从理论上具体地论证与回答了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而且也揭示出,随着实践在现实中的发展,人类必将进入一个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的大同世界。和谐并不是否认矛盾、排斥差别,而是以此为前提的。没有矛盾与差别也就没有和谐统一;包含了最大、最多的差别的和谐才是最高的和谐。当然,这是只有在共产主义才可以达到的境界。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作为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写在了《共产党宣言》之中。由此不难看出,这种从人们的实践活动出发又致力于变革现实的实践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其实也就是共产主义的哲学。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又称自己的哲学为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17)

马克思在总结自己的哲学与前此一切哲学的区别时,一言以蔽之曰:“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8)是解释世界还是改变世界,道出了哲学前提与出发点的不同,哲学思维方式的不同,哲学根本立场的不同。

马克思明确指出:“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19)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实践唯物主义的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归根到底是由他们的立场所决定的。他们站在了无产阶级这一特殊的劳动者阶级的立场上,从而也就站在了全人类求解放的立场上,立足于整个世界——历史发展的高度,才能对感性世界予以综观。这就避免了因立脚点囿于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或某一个方面所必然带来的观察方法上的片面性。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者之所以在思维与存在的对立中徘徊而难以实现其统一,根源也在于他们的立场、立脚点。这是他们所处的时代的局限性以及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理论上的对立,不过是现实中的对立的反映与表现罢了。

世界统一性问题的本体论观念,提供的只是万物共通的、静止的本质;世界统一性问题的认识论观念,提供的只是认识中的思维与存在直观式的统一,是主观与客观的抽象的统一;世界统一性的世界观观念,提供的则是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中的统一,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从而也就是现实世界一切矛盾的统一,现实世界的具体的、真实的统一。这三种观念是对世界统一性问题的不同层次的认识,它们不是彼此排斥、互不相容的,而是对同一问题的由浅入深、由抽象到具体的统一认识过程。一方面,在前的是在后的前提;另一方面,毋宁说在后的才是在前的真正根据。如前所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观念是世界的实践统一性观念的前提,但反过来,如果不立足于世界的实践统一性这一基点上,也就不可能真正解决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世界观的理解方式扬弃了前两种理解方式,并将其作为环节包含于自身之内。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教科书体系也谈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但是,第一,它没有明确地阐明世界统一性概念的内涵及其在哲学中的地位和意义。第二,它把世界的统一性仅仅解释为物质统一性,把实践只看作是沟通思维与存在的桥梁,是认识论的基础,而没有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全部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绝不是历史上各派哲学合理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前此哲学的否定。实现这一否定的根本或关键就在于实践。正是这种基于实践的否定,才克服了一切旧哲学的种种片面性弊端,才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与形而上学性而拯救了它作为唯物主义的生命,这才有了对唯物主义的肯定与继承。真正的肯定不是简单地接受,而是一个过程,一个辩证的否定过程。

当然,传统教科书的哲学体系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观念也不是没有理论根据的,它的根据主要是来自于《反杜林论》一书。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时说,“虽然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但是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20)在这里,恩格斯是针对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念,而提出世界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的论断的。按照杜林的看法,世界上的一切现象,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其最大的共通之处就是“存在”,所以世界统一于“存在”。这实际上就是取消了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因为必须有差异和对立,才谈得上统一的问题。可是在杜林的抽象的“存在”概念中,一切差异和对立,包括物质与精神的对立,都消失了。这样一来,就混淆了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界限。正是为了批判杜林的这种折衷的观点,为了坚持唯物论,恩格斯特别强调地指出了世界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恩格斯在这里的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论断,显然是坚持与捍卫一般唯物论的一个论断。这一论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统一性观念的一个环节或部分,但不是其全部。恩格斯在这里的任务是批判杜林,而不是全面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统一性的全部观点。我们在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原理时,需全面地综观其基本的思想。

由于传统的教科书哲学体系把实践只看作是认识论的而不是全部哲学世界观的基础,依然坚持着从物质而不是从实践出发的哲学出发点,虽然它在以实践去沟通思维与存在的认识论问题上以及在从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考察人类历史发展的历史观方面,有其合理性,但这却并不能掩盖或抹煞这一体系至少在哲学出发点的问题上依然执著于对于对象世界的抽象直观的思维状态之中。那么,在这种出发点与前提之下的理论体系的条块分割状况,尤其是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割状况,实属必然。因为在抽象对立的前提下是绝不可能导致内容的完整与统一的。论证与阐述世界统一性问题的哲学理论体系却没有能够实现自身的统一,这的确是传统教科书体系的一个十分尴尬而又无奈的问题。这种思维状态,也就不能不影响到它的其它的哲学问题,不能不影响到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问题的理解与阐述的准确性。

注释:

[①]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出版,1980年7月第二版,第400页。

[②]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出版,1960年1月第二版,第211页。

[③][④][⑥][⑦][⑧](11)[⑨](12)[⑩](13)(17)(14)(15)(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年5月第一版,第35页、49页、16页、44页、24页、31页、30页、50页、43页、40页、19页、18—19页。

[⑤]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商务印书馆出版,1978年12月第一版,第86页。

(1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出版,1979年6月第一版,第73页。

(2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年5月第一版,第83页。

标签:;  ;  ;  ;  ;  ;  ;  ;  ;  ;  ;  ;  

从实践唯物主义看世界的统一性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