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论文_刘丛惠

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论文_刘丛惠

上海宝颛商务咨询中心(有限合伙) 上海 200000

摘要:为了实践科学的发展观,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坚持走低碳转型的道路,这也是我国双型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自我国改革开放至今,社会经济及区域经济都得到迅速发展,而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就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等各个地区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则会导致社会发展动荡,也对社会稳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本文就对在经济转型期间各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加以分析。

关键词:中国经济;转型;地区差异;经济发展水平

1 经济增长地区差异

我国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差异早在改革开放以前就已经存在,而在 20 世纪中后期中央政府就已经实施了平衡收入差距与转移财政支付等政策,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及支持力度,由于在当时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重视重工业的发展,在发展中对各项生产要素的配置结构缺乏优化与调整,对缩小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距并未起到明显的成效。在 80 年代后中央政府对于各个地区实行财政分割,扩大地方政府企业经济自主权,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充分挖掘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优势与资源优势,积极实行各项经济政策,从而导致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在 90 年代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就已经达到最高点 。根据当时的经济统计数据发现,在改革开放之后,一直到 2004 年我国中东西部地区的 GDP 已经展现出多级分化的趋势,其中东部地区的 GDP 占全国 GDP 比率的57.8%,中部地区的 GDP 占全国 GDP 比率的 34.2%,西部地区的的 GDP 仅占全国 GDP 比率的 9.4%。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资本流动相对较为自由,且国际贸易发达,在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上都发挥着一定的优势,而中西部地区则主要是通过自身的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东部地区内部技术外溢效应使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在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是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使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有学者表示,在资源配置与地区资源配置中,赶超策略的实施其生产要素存量配置结构和多个地区禀赋要素结构相悖,从而导致大量企业的产生要素水平低,但过度赶超而导致各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的差异。

2 对各个地区经济增长条件的收敛考察

2.1 储蓄率

根据经济学理论认为,稳态劳动产出水平与储蓄率经济体之间呈正比例关系,同时不同经济体之间储蓄率差异也会影响到收敛速度,如果储蓄率较高的情况下,稳态劳均产出水平也会相对较高,即稳态产出水平和初始劳均产出水平之间的差距也就会更大,劳均产出速度的增长与各方面条件无直接的联系。在国民经济恒等式中投资与储蓄相等的前提条件是要在平衡条件下,通常在计量分析中用储蓄率来代替投资比率。

2.2 劳动力增长率

在新经济学理论中,经济体劳动增长速度和稳态劳均产出水平呈反比例关系,如果稳态劳均产出水平越低,则增长速度就会越慢。

2.3 人力资本

在新经济学理论中,资本和劳动力之间是存量变动的关系,即在短期内劳动力的增长会影响到经济增长率。经济学理论认为,人力资本存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全要素生产率,在长期内会对经济增长率产生影响,也就是说经济体的人力资本存量较大,则其增长率较高。在对人力资本长期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应注重于对存量的分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 开放程度

经济学中价格与要素均等化的理论基础认为,在技术条件相同时各国生产要素会受到商品贸易的影响逐渐趋于均等,跨国要素流动对要素收入均等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而国内的跨省区劳动力流动、资本流动和商品贸易流动也会对各个省区的收入收敛产生促进作用,这一收敛过程会对国外的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产生积极影响。随着技术传播,外资流入和资本流动可以减少各个地区之间的技术差距,从某种层面上来将,地区开放程度与商品之间的贸易流动、技术传播和要素流动等有着直接的影响,地区开放程度与地区收敛可能性呈正比。

2.5 市场机制

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为了使经营效率提高,政府采用激励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各个地区的市场化差异较大,东部地区资源配置程度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通过非国有经济比率等指标来衡量地区的市场化发展程度。

2.6 产业结构

有相关经济学者表示,我国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中经济在长期内都是持续增长的,通过工业部门增长来带动经济发展,而各个地区之间的工业化发展进程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使各地区之间的生产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人均 GDP 的增长不同,但在地区经济差异分析中表明工业化发展进程有效推动了地区经济增长。各个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优势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而不仅仅只是根据工业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来进行衡量与比较,如某一省区中工业发展较为缓慢,且所占比重小,但在经济结构上仍具有优势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重工业得到快速发展,从而导致生产要素配置出现扭曲,而这种情况则会导致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同时在农村发展中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仍然领先于中西部地区,在市场竞争下,中西部地区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对传统的农村工业化发展道路进行创新与改善,由于土地报酬递减,固收工业难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因此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首先就要结合地区优势,对产业结构加以改善,加大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力度。

3 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虽然中国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是中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仍在不断扩大,但在全国范围内存在条件收敛,由于资本边际效益是逐步递减的,在经济发达地区中人均资本存量较高,人均产出增长慢,而在劳动力流动中会随着劳动力的流入,资本劳动比率会随之减低,人力资本存量可以对较高的边际产出予以维持。在 90 年代以后我国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是导致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为了对投资影响劳均产出增长情况进行进一步考察,将我国自改革开放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及东部地区的各省区资本投资率,以及劳均产出增长率加以分析,分析结果发现,在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区主要是投资率对劳均产出增长具有带动作用,而在中西部地区均无显著拉动作用。为了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政府部门就要做出努力,如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等,而具体的政策意见包括:首先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应保持一定的投资率与长期增长率,在市场导向下注重提高投资效率,但要避免盲目追求高投资,应根据比较优势注重对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或部门加大投资比重,提升地区竞争优势。其次还要促进人力资本增长,中西部地区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从长远发展的目光来看待,加强对教育普及力度及投入比重,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培养出专业技术性,应用型人才队伍。

4 结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均产出增长快,各个省份地区的增长差距较大,通过对各个经济体人均收入的方差是否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变化来考察各个地区经济增长条件收敛,来对中国经济转型期间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进行分析与探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促进中国经济得到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邓金钱,何爱平 .城乡收入差距、劳动力质量与经济结构转型——来自中国省级数据的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7,(06):22-30.

论文作者:刘丛惠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模拟》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5

标签:;  ;  ;  ;  ;  ;  ;  ;  

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论文_刘丛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