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逻辑支配下的资本主义及其工业化和全球化论文

资本逻辑支配下的资本主义及其工业化和全球化论文

资本逻辑支配下的资本主义及其工业化和全球化

翟杰全1,陈君2

(1.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2.北京理工大学 法学院,北京 100081)

摘 要: 资本是资本主义制度中起支配、决定和驱动作用的要素,资本寻求自身增值的本性和动机决定了资本的行动逻辑。资本逻辑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结构性作用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和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结构和机制制度建设。资本逻辑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历史性作用,驱动资本主义走上了工业化的发展道路,驱动资本主义企业不断开拓世界市场、推进全球化进程。资本的背后隐藏着对劳动的奴役和剥削,资本的存在也不断制造着矛盾和对立,但资本在客观上也通过驱动劳动带动了财富的创造,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深刻认识资本的“问题”,也需要高度重视资本的“价值”,推动构建超越传统资本逻辑的新的资本文明。

关键词: 资本逻辑;资本主义;工业化;全球化;价值和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是起支配、决定和驱动作用的核心要素,追求自身的增值是资本的固有本性、天然动机,资本的这种本性和动机决定了资本的行动逻辑。资本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结构性作用、资本逻辑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结构性运动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特征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也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经济运行以及机制制度建设。资本因素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性作用、资本逻辑在资本主义演进中的历史性运动,驱动着资本主义通过不断改进生产技术而走上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也驱动着资本主义企业不断开拓世界市场、不断推进全球化进程。可以用资本的本性和逻辑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中的一系列基本现象,认识资本的“价值”和“问题”。

近些年来,学术界掀起“资本逻辑”研究的热潮,有学者研究了资本逻辑的基本内涵[1-2]、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3]、资本逻辑批判的当代意蕴[4],分析了资本逻辑支配下的当代资本主义[5]、社会发展困境[6]、当代影响警示[7],探讨了资本逻辑与资本拜物教[8]、消费主义[9]、生态危机[10]等现象的内在关系,为马克思主义研究开辟出新的领域。资本的逻辑是资本在运行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11],实质上就是资本增值和扩张的逻辑[12]。马克思、恩格斯虽没有在他们的著作中直接使用“资本逻辑”这一概念,但却对资本的逻辑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分析和批判。特别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展示了一副由商品、货币、资本、市场等构成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生动图景,描述了资本的不同形态以及剩余价值生产、实现、分配的过程,证明了资本的逻辑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部逻辑[13]

一、资本的本性和资本逻辑支配下的资本主义

在通常的经济学理论或生产经营活动中,资本被认为是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并用来获取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等不同形态,可以按不同的方法对资本进行区分,例如区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或是区分为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银行资本等。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资本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开展经营活动的必备条件,也是将人、物、技术等各种要素有效结合的关键因素。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运动的基本过程是通过购买生产资料和雇佣工人,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商品生产,然后再通过售卖商品回收价值。由于工人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包含着剩余价值,资本通过售卖商品回收的价值量会比已经付出的价值量有所增加,资本由此实现了增值。追求增值是资本固有的本性和天然动机,它决定了资本的行动逻辑,而资本逻辑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结构性作用使资本成为社会的核心支配要素,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结构乃至制度建设,使资本主义真正成为了“资本”主义。

这种比附说明式的阐述性翻译策略表现在文化上的显著特征就是尽可能套用传统中国的伦理术语来表述异质的现代西方法律概念(俞江2008:10)。丁韪良自己也说:“余督率馆生翻译此书,既将洋文为之讲解于前,复将译稿详加校阅于后”,以中文表达方式适应国人阅读习惯。

乐山市位于四川中南部、四川盆地西南部、成都平原至川西南山地过渡带。北连眉山市,东邻自贡市,南接宜宾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西界雅安市。介于东经102°55′~104°00′、北纬28°25′~29°55′之间。南北长165 km,东西宽90~120 km,幅员面积12 723 km2。市境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的倾斜状,地貌以山地为主,丘陵次之,平原较少,分别占全市幅员面积的67%、21%、12%。海拔高程306~4 288 m。气候属水热组合优越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为我国内地四川盆地西部特殊的“海洋性气候岛”的一部分。地层从前震旦系峨边群到第四系全新统都有赋存。

(一)资本的逻辑及其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支配作用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通过购买、生产和售卖三个阶段实现资本增值:在购买阶段购买生产资料、购买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在生产阶段组织商品的生产,并驱动工人劳动创造剩余价值;在售卖阶段通过售卖商品回收商品价值,获得其中包含的剩余价值,最终实现资本的增值。资本主义制度中的资本所追求的目标就在于这个价值上的增值。资本家组织商品生产、在市场上售卖商品都只不过是手段,真正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些手段让雇佣工人创造剩余价值。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本质特征就是驱动雇佣工人劳动创造剩余价值,“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值自身,获取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14]260

捷豹路虎中国与奇瑞捷豹路虎携强大阵容亮相2018广州车展。今年,全球首个基于量产电动车打造的国际化赛事—捷豹I-PACE eTROPHY杯纯电动锦标赛,将以官方垫场赛的形式鼎力支持国际汽联电动方程式锦标赛Formula E。捷豹I-PACE eTROPHY纯电赛车首次中国亮相,展现了捷豹在前瞻电动科技领域的卓越成就。捷豹首款新英伦豪华纯电轿跑SUV I-PACE也在车展现场迎来首批车主交车仪式,中国著名实力派影帝夏雨通过一段影片以首批车主的身份参与并见证这一时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求增值、寻求最大增值是资本与生俱来的固有本性和天然动机,但资本自身并不能单独创造价值、带来增值,它必须和劳动结合才能创造价值、实现增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中,雇佣制度和雇佣关系是资本与劳动结合、实现增值的基础,资本通过雇佣关系购买雇佣工人的劳动力,然后驱动工人劳动进行商品生产,通过商品生产过程创造剩余价值,最后再通过在市场上销售商品、回收商品价值,获得剩余价值、实现自身增值。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追求增值的固有本性和实现增值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本质特征,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本质特征。

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基本关系,雇佣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组织方式,无偿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形式,这构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生成的基础。就资本主义生产来看,“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15]272“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14]679,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充分证明了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因而具有“二重性”,既是物质产品和商品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但产品和商品的生产只是手段,剩余价值的生产才是最终的目的。

(二)资本逻辑对资本主义经济和制度的支配作用

本文使用2008年至2016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遗漏变量所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其中,2008年至2012年为政策未实施期,2013年至2016年为政策实施期,与实施该项政策的处理组(北京16区)以及未实施该项政策的对照组(天津及河北11市)共同构成双重差分方法的使用前提。

会议邀请了来自美国普渡大学教授Cliff Thomas Johnston、中国农科院国家测土施肥中心实验室主任白由路、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研究中心教授Oene Oenema、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美国Agsource实验室代表Rob、ISO TC134第一工作组召集人刘刚、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研究中心教授Tomek de Ponti、荷兰特赛尔岛Hoeve Padang农场第四代农场主Sjoerd-Jan de Lugt等8位具有影响力的国内外专家以及800多名经销商和种植大户参会。

伍姓湖的地表水来源有三处,分别是涑水河、姚暹渠与湾湾河。山西省水文总站曾于1957—1987年间设立伍姓湖水文站,分别在涑水河郭家庄段、姚暹渠常旗营段、湾湾河常旗营段与涑水河涧西村段设立测验断面,并在马铺头村设站观测伍姓湖水位,现存有可靠的水文资料。但该站1958年全年停测。因此本次考证依托伍姓湖水文站和张留庄水文站资料进行,野外调查围绕伍姓湖设立四个调查河段,分别是涑水河郭家庄段、姚暹渠常旗营段、湾湾河常旗营段与伍姓湖容积段。

资本追求增值的本性和逻辑也决定并支配着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和特征的生成。对于资本实现增值来说,产品(商品)生产是基础,市场销售是关键,只有当生产出来的产品作为商品实现了成功销售,资本家才能回收价值和剩余价值,真正实现资本的增值。而且资本为了和劳动结合以生产剩余价值,还需要充分利用市场购买生产资料、雇佣工人。这就决定了在资本主义时代,必须高度重视市场的发展,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推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建立保护资本自由竞争、保护投资利益的各种市场规则和法律制度。

资本追求增值的本性和逻辑也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并支配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制度建设。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拥有资本的资本家阶级和被资本雇佣的工人阶级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基本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居于统治地位、资本利益居于支配地位,资本在支配和主导经济机制建设的同时,也会逐步将其支配权延伸到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逐步建立一整套服务资本(家)经济利益和资产阶级政治利益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论证资本利益合理性的意识形态和思想学说。

(三)资本存在的“问题”和“价值”

资本是一个矛盾体,它有固有的“问题”,也有重要的“价值”。资本与生俱来的追求增值的本性和动机使资本具有了逐利性,逐利又会使之贪婪,为了“赚钱”可能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甚至蔑视道德、挑战法律。马克思就在《资本论》的一条注释中引述过英国工会活动家托马斯·约瑟夫·邓宁关于资本本性的一段精彩论述,“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14]829

资本的存在和资本的逻辑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问题产生的根源,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关系、利益冲突、阶级对立、阶层分化、贫富差距乃至经济危机等。资本通过雇佣劳动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关系和阶级对立,还会内在地引发社会的不公、贫富的差距。资本驱使劳动创造剩余价值、通过占有剩余价值实现增值的运动,自然会导致拥有资本的资本家集团比没有资本的社会大众能够积累更多的财富,而且只要资本仍然存在,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就会不断加大。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就用翔实的数据和规范的方法[16],证明了典型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会不断加大,不加制约的资本主义会加剧社会的财富不平等现象。

因此,在经济学中通常被视为生产要素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并非仅是生产要素,它背后隐藏着资本(家)对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马克思用剩余价值论证明了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可变资本带来剩余价值,资本背后隐藏着对雇佣工人的剥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本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关系,“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15]920。当然,资本家一旦获得了剩余价值,实现了资本增值,还会进一步投入到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这种“资本+”的不断循环,不断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让资本增值,这就是资本家发家致富、财富积累的秘密。

我国正处于传统档案管理及保护与现代化档案管理并存的时代,应建立起专门的档案管理系统,并定时对该档案数据库进行更新和检查,以保证该数据库信息的完整性。同时,应在档案数据甄别技术上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应将档案进行正确分类,将档案管理部门的档案管理及保护职能发挥到最大,保证档案局能掌握合理的档案管理及保护的发展途径,从而应对在档案管理及保护过程中的风险。扩大电脑档案管理的同时,不能完全将以前的纸质档案丢弃,要建立起自动化温湿度控制仓库和电子消毒仓库,从而确保纸质档案的安全。

资本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资本对赚钱、对增值、对利润永不满足的追求会使资本家想尽一切办法来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不断进行生产和产品的创新,虽然其目的在于扩大剩余价值的生产,但客观上会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带动财富的创造、促进经济的活跃,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特别是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会迫使资本家利用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不断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从而把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这在客观上会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高度评价过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的重大进步,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自从蒸汽机和新的工具把旧的工场手工业变成大工业以后,在资产阶级领导下造成的生产力,就以前所未闻的速度和前所未闻的规模发展起来了”[17]293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存在着对劳动的奴役和剥削,需要深刻认识资本“问题”,但与此同时,也需要站在人类历史进程的角度,承认资本存在的合理性和价值性。在当代,任何国家和社会在防止逐利的资本可能带来各种问题和恶行恶果的同时,都需要充分利用资本的“积极”作用,促进生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马克思的《资本论》在深刻揭露资本“问题”的同时,也肯定了资本的“价值”,并给出“三个有利于”的高度评价:“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15]925-926

二、资本逻辑支配下的工业化模式及其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在资本取得支配地位之后,资本就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决定性因素,资本在其本性驱使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的根本目的和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资本的利益也影响着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资本的逻辑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逻辑,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结构性作用决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关系和特征,而它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性作用则支配着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决定着资本主义的演进方向和发展趋向。不仅可以用资本的逻辑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基本现象,而且可以用资本的逻辑解释资本主义历史演进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现象,例如资本主义走上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资本主义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及其原因。

(一)作为资本增值手段的工业化生产

对资本主义之所以走上工业化发展之路的原因,理论上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技术的进步通常会被认为是基本原因。但实际上,在资本主义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技术的进步提供的是基础和条件,资本追求增值的本性及其行动逻辑才是背后的驱动力。正如布罗代尔在《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说,“技术是必要的条件,但单靠技术还不够”[18]656。资本追求增值,追求最大增值、追求快速增值,采用什么方法能实现最大增值、快速增值,资本便会使用什么方法;在什么地方能实现最大增值、快速增值,资本便会流向哪里。前者就是驱动资本主义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的内在动力,后者就是驱动资本主义企业不断推进全球化的基本原因。当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能为资本带来最大增值、促进资本实现快速增值的时候,资本便会毫不犹豫地鼓励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在技术进步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基础之后,资本的本性和逻辑便驱动资本主义走上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按照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二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资本家更多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或提高劳动强度来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这种方法显然会带来许多问题,特别是会引起工人的反抗。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家更主要的是采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即通过不断改进生产(包括生产流程、生产方法、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形式等)、提高生产效率,让工人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更多的产品、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相比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不仅有助于避免工人的反抗,而且可以让资本实现更快、更大的增值。

综上所述,对于含有单一可溶性 Cl和不溶性Cl样品的测定,采用 XFR方法所得的结果较为准确,可知XFR可以较准确地测量出单一原料中的总Cl含量;对于较为复杂的城市固体废弃物模拟组分中的 Cl测定存在较大的误差。利用热处理方式测Cl均存在不足之处,主要是原料燃烧不完全或吸收剂不能对所生成的氯化物全部吸收所致。因此,单一的方法较难满足城市固体废弃物中多种氯化物的Cl含量的测量。可见,知晓原料中的氯化物种类对找到较为合适的测Cl方法尤为重要。

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基于资本追求增值的需要,资本家鼓励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积极推动技术的发明,有了新的技术也会快速运用于生产过程。正是这种原因推动资本主义不断通过改进生产技术、运用先进技术而走上工业化的发展道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于14、15世纪的地中海沿岸,16世纪传统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转化开启了资本主义的时代。经过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进入机器大工业的时代。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引发第一次技术革命,资本家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将蒸汽机广泛运用于生产过程以及矿业、纺织、运输等部门之后,工业革命便爆发了。技术进步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资本的逻辑让资本主义走上了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二)工业化发展模式与资本主义的发展

资本本身并不能单独创造价值或带来价值增加,它需要和劳动相结合、驱动劳动进行生产、通过生产过程创造剩余价值。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但却是资本实现增值的基础。而要让资本实现最大增值、占有更多剩余价值,关键在于如何利用更为先进、更为有效的生产方法或生产技术生产更多的产品。这就决定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技术构成的不断提高是一个基本趋势。为了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并获得更多“利润”,任何资本(家)都会积极鼓励对生产技术的改进、加大对技术的投入,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成为致富的手段”[19]570。正是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资本主义利用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成果,开始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机械化生产的时代;利用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成果,建立了规模化生产的模式,到20世纪初发展出大规模生产方式。大规模生产方式始自福特发明的流水线作业法,其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快速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张、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首先,资源过度开发、环境生态破坏的问题。维持工业化发展模式和大规模生产需要能源和资源的大规模投入和消耗,在生产大规模产品的同时也会造成大规模废弃物(如废气、废水、废物等),大规模生产过程还会经常大量使用各种非自然的原料或产品(如添加剂、催化剂以及化肥、农药等),这都有可能带来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而资本无休止地追求(最大)增值的特点使资本家往往只顾自己能获得多少收益、使企业增加多少利润,可能完全不顾对自然造成多少伤害、社会付出多少代价。资本按其本性来说是反生态的,其“效用原则”使之在有用性的意义上看待和理解自然,其“增殖原则”决定了它对自然界的利用和破坏是无止境的[20]4-23。这就是为什么随着资本逻辑支配下的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全球扩张,资源、环境、生态、气候问题愈演愈烈,终致成为当代面临的全球性问题的根本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如1947年美国等20余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1948年西欧10余个国家成立了“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等)的促进下,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在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进步)提供的便利条件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世界贸易不仅有了更加快速的发展,而且出现了生产的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和企业的全球化经营等,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其企业积极对外输出商品、资本和技术,跨国公司积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布局、利用各国的优势资源组织生产,从而将全球化从传统的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市场扩展到全球化的生产、企业的全球化经营,并因而带动了全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产业的全球转移。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成为这一时期全球化的活跃主体和关键推手。

再次,工业化发展模式和大规模生产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拉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关键基础。工业化发展模式和大规模生产方式拥有易于在生产中大规模运用和嵌入先进技术手段的特性,拥有极强的规模扩张和效率提升能力,这就使得资本主义生产、资本主义经济能够更容易得到科学技术的支持,科学技术也可以通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而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科学技术、技术创新、经济增长能够更容易形成互动关系,正是这种互动关系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拉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而给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

熊彼特在其创新理论中认为,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创新的动力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但实际上,资本追求增值的本性才是蕴藏在资本主义创新和经济发展背后的内驱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企业实质上就是资本的组织化,企业家执行资本的职能、服务资本的意志,资本追求增值的特性使得企业家必须不断创新,通过创新提升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通过创新实现资本的最大增值。资本主义制度正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资本家追求财富的天性、最大程度地发挥了资本追求增值的作用,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和经济的发展。

(三)工业化模式和大规模生产的问题

自资本主义走上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建立了工业化发展模式之后,资本主义生产先后经历了机械化、规模化、半自动化到自动化等重要阶段,20世纪初发展出大规模生产方式,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过对大规模生产方式的改进发展出精益生产和柔性生产。在目前正在蓄势待发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基础上,未来还会将人类生产方式推进到以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万物互联为特征的新阶段,并推动人类社会实现第四次工业革命,进入工业4.0的时代。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财富创造和经济发展,但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模式受资本追求增值的动机的影响和驱动,这就使它天然存在某些“局限”和“问题”。

我的身体太摇晃了,除了尽力躲开他我什么都做不了,在场上允许的范围里,能躲多远就多远。他冲了过来,狠狠踢向我的腹部,这一脚把我肺里的空气都逼了出来,很疼。也许是太疼了,也许是因为被踢了一脚,我感到无法呼吸,到底是什么原因说不清,只是倒在地上。

工业化发展模式和大规模生产方式给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许多好处,正是凭借工业化发展和大规模生产,资本主义在20世纪获得巨大发展和全面进步。首先,工业化发展模式和大规模生产由于大幅提高了生产效能、降低了生产成本,因而降低了产品价格、刺激了大众需求,从而促进了消费增长和大众消费市场的形成,反过来又带动了再生产的规模扩张,不仅为资本带来更多利润,而且促进资本主义逐渐形成了以“生产—消费—再生产”不断循环以及规模化生产、发达商业、消费增长三者有效互动为基本支撑的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经济增长又带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这正是资本主义在20世纪经济能够快速发展、制度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原因。

其次,消费主义和过度消费的问题。资本主义制度中的消费主义和过度消费同样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发展模式,根源于大规模生产方式。资本要获得更多剩余价值、实现更大增值,就需要驱动生产过程生产更多的产品,这就需要刺激人们的大规模消费,只有大规模消费才能保证大规模生产的持续。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企业和资本家总是利用各种策略和手段刺激和诱导人们消费,其结果就是诱发消费主义和过度消费。朱丽叶·斯格尔的《过度消费的美国人》就生动剖析了美国盛行的过度消费行为[21]。消费本来是人类生命活动中的正常行为,但随着工业化和大规模生产方式的发展,消费主义已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之所以如此,资本的逻辑是核心的根源,逐利的资本需要通过花样不断翻新的消费品使人们陷入无止境的消费追逐中[22]。齐格蒙特·鲍曼就从资本增长的逻辑对消费主义成因做过分析[23],马尔库塞也曾分析过资产阶级利用传媒、广告和无孔不入的宣传,把有利于资本增值的观念植入人们头脑,制造出“强迫消费”和“虚假需要”[24]

再次,商品过剩、市场饱和和经济危机问题。大规模生产方式拥有大规模制造和高效率生产的能力,可以为资本带来更多利润;为了占有更大市场份额的需要,企业也总有扩张生产的欲望,这就容易造成商品过剩,导致市场饱和,甚至引发经济危机。马克思就系统分析过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最终将导致因商品相对过剩而引发的经济危机。虽然资本主义在经历20世纪大萧条深刻教训后,企业更加注重通过了解市场而进行有计划的生产,更加注重对国际市场的开拓,政府也更加注重对市场的干预,从而使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商品过剩引发的经济危机并不像之前那样频繁爆发了,但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并没有根除。事实上,正是这种市场饱和问题导致了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进程开始加速。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发展和20世纪下半叶科技革命的推动,大规模生产方式到20世纪80年代达到巅峰状态,导致发达国家的许多传统产业遭遇严重饱和问题,于是,发达国家及其企业便积极推进国际贸易自由化,从而促进了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三、资本逻辑支配下的经济全球化及其问题

全球化概念自冷战结束后开始在国际学术界流行,全球化问题也成为全球学者热烈讨论的重要话题。从通常的理解上看,全球化首先指的是经济全球化,包括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以及生产分工的国际化等。但经济全球化在密切各国贸易往来和增强全球经济联系的同时,也必然会带动技术的全球转移、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以及国际交往的经常化,使国际间的政治和社会联系变得更加密切、思想和价值观念相互影响变得更加广泛,在社会各层面产生复杂的全球化效应。经济全球化进程最早可以追溯到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互通有无的商品贸易(例如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始自中国、连接亚欧的古代商贸之路)。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进程肇始于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开拓世界市场的过程,我们同样可以用资本的逻辑来解释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发展、存在的矛盾及带来的问题。

(一)作为资本增值手段的经济全球化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对资本增值来说,生产是基础(工业化发展模式就涉及生产问题),市场是关键,只有当生产出来的商品实现了成功销售,资本(家)才能真正实现增值。因此,资本追求增值的逻辑会促使资本不断奔走于各地,获取生产资料,扩大产品销路,开拓世界市场。正如马克思所说,“创造世界市场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本身中”[25]391。近代以来,伴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孕育和发展,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积极探索通往东方大陆的新航路,寻求可以销售商品的海外市场,甚至为了掠夺财富而不断进行对外殖民、非法贸易、贩卖奴隶。伴随着这一过程,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从世界各地掠夺了大量财富,向世界各地输出大量商品,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拓展和世界贸易的发展。获取资本财富、实现原始积累、寻找更大市场可以认为是从大航海时代一直持续到20世纪的全球化的基本驱动力。

(一)精准识别,打牢脱贫基础。全面落实“聚焦再聚焦、精准再精准”基本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大走访、大排查”常态化活动。一是严格精准识别。坚持“村内最穷、群众公认”原则,严格对照“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按照“四进七不进”标准和“八步、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流程新增贫困户。二是严格精准退出。按照“一出三不出”标准和“八步、两评议两公示一比对一公告”流程验收,确保退出过程全透明、有依据、无异议。三是建立完善动态监测机制。建立定期监测、日常监测和大数据监测相结合的动态监测网,对已脱贫户和临界贫困户进行重点监测,及时发现致贫返贫户并纳入帮扶。

资本追求增值的本性和动机是资本行动逻辑的起点,而这种逻辑通过其在资本主义制度内的结构性作用不仅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和社会的特征,而且还使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驱动因素,成为影响资本主义社会机制和制度建设的支配因素。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特征是资本家用资本进行投资,兴办企业、雇佣工人、生产商品、赚取“利润”。资本寻求自身增值是资本的根本目的,但客观上会推动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活跃。“资本是死劳动,它像吸血鬼一样,只有吮吸活劳动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劳动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14]260。资本追求增值、持续追求增值,不断投入生产过程,不断驱动劳动进行生产,因而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

其次,伴随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大规模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也进入高度发达的阶段,市场机制也因此变得不断成熟和完善。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模式和大规模生产方式促进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而市场机制可以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经济自主运行的基本保证。资本主义发展到工业化高级阶段,也促进了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使公司这种新型企业组织和治理结构变得普遍化。而公司被认为是最灵活、最有效的企业组织形式,它能够更快地集中更多资源以应对市场的激烈竞争,采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治理结构也使之能不断提高公司的专业化水平。公司为了获取更多盈利还要不断寻求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从而使创新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作为市场上的经营实体和创新主体,公司的普遍化为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活力。

无论是20世纪之前以获取资源财富、扩大商品市场为特点的全球化还是20世纪下半叶扩展到全球化生产的全球化,本质上都与资本的本性、动机和逻辑有着内在的关联,都是资本主导和资本驱动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唯一动机就是追求自身增值,在什么地方生产商品、销售商品能够获得最大增值、快速增值,资本便会流向哪里。资本追求增值的天然动机和固有本性驱动资本不停地奔走于全球各地、不断寻求新的市场,以便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价格销售商品;驱动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更好的生产条件、更廉价的生产要素、更低成本的生产地点,以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水平,通过高效率地组织生产获得更高的利润、更快实现更大的增值。

(二)经济全球化的“价值”和“问题”

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26]。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积极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佳生产条件、最优生产资源,进行全球化生产,开展全球化经营,推动了全球化的加速和全球化的深化,不仅极大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产业的全球转移和商品、服务、资本、技术、信息、人员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而且促进了生产的全球化和分工的国际化,使社会分工能够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使生产要素能够进行全球优化配置,使生产能从全球寻求最有利的条件,这就带来巨大的分工效益,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深化了国际分工体系,促进了全球生产配套体系和国际经济环流的形成,从而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将更多国家的经济活动纳入到国际经济体系。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及其企业利用全球化获得巨大财富的同时,一些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也利用全球化获得发展本国经济所需的资金和技术,甚至某些发展中国家通过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发挥出自己的比较优势,实现了经济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全球化对整个世界经济和不发达地区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但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也有其两面性,它仍然是资本主导和资本驱动的,这就使它内含着局限和问题,并可能引发新的矛盾和冲突。譬如说,伴随着全球化的过程,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也不断扩张。全球化源于资本的本性和逻辑,又带动资本关系的全球扩张。伴随着全球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在全球范围不断扩张,无论是资本主义企业将其产品或资本输出到世界各地,还是其通过生产过程转移到其他国家,其结果都会将更多的国家纳入资本文明圈和资本主义生产体系,以便获得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产业工人、物美价廉的生产要素以及更加广阔的消费市场[27]。伴随着资本的这种全球扩张,资本剥削关系也在不断国际化和全球化。

通过图3与图4可以看出,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3412/cm之间出现较强的-OH伸缩振动吸收峰,在1647/cm处是烯醇式的C-O键伸缩振动吸收峰,1168/cm、1029/cm、1023/cm处是非对称的C-O-C伸缩振动、C-O伸缩和骨架振动和吸收峰。同时2种样品微胶囊中具有同样的吸收峰。在复方精油微胶囊的红外光谱上未发现不存在于复方精油、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中的特殊峰值,这说明了2种样品中没有新的化学键生成,进一步证实了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指示增加水包油型悬浮液体系的粘度而使体系稳定,而芯材不会和微胶囊壁材间发生其他化学反应,这有利于保证芯材组分的完整性。

再譬如说,资本主导和资本驱动的经济全球化首先满足的是资本实现增值的目的,输出方(资本)与输入方之间因而存在着不平等、不对称的关系。特别是在以发达国家跨国企业为代表的“大资本”主导下建立的国际分工体系和全球生产配套体系中,实际存在一种经济的“食物链”关系,跨国企业处于顶端,控制着高利润环节和关键性技术,获得高额利润和巨额财富,而通常作为输入方的发展中国家及其企业通常处于低端位置,贡献的是便宜的原材料、劳动力、零部件或低附加值产品,帮跨国企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利润,自己得到的却只是微薄收益。苹果公司就从“苹果手机”的全球化供应链中获得了高额利润,而真正制造苹果手机的企业却只得到微薄收入,例如一部iPhone7最低售价649美元,总成本约为237.45美元,其中归于中国制造企业的加工成本仅约5.96美元[28]46

正因为存在这样的局限和问题,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引发许多新的矛盾和冲突。例如,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占据主导,主导着国际秩序和贸易规则,不仅凭借种种优势从发展中国家获得高额利润和巨额财富,而且往往会把高耗能、高污染、低利润的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会加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不平等、不对称的关系在发达国家之间和发达国家内部也同样存在,并引发发达国家之间和发达国家内部的矛盾和冲突。发达国家虽然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但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激烈竞争,在全球化中获益也不均衡,特别是当世界经济遇到问题时,发达国家也会经常相互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在发达国家内部,不同资本集团、不同产业、不同群体在全球化中更是受益不均,跨国企业和大资本获益最大,有些产业和群体则可能因产业转移而成为“受害者”。而且受益不均会进一步加剧资本主义本来就存在的贫富差距问题,在发达国家内部引发矛盾和社会对立,甚至诱发类似“占领华尔街”、法国“黄马甲”这类社会运动。

事实上,全球化也还会给国际经济和国际秩序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例如,随着全球生产和产业配套体系的形成,全球经济联系变得更为紧密,某些国家的经济波动、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可能会殃及其他国家,威胁到全球经济稳定;某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向“金融资本主义”[29]阶段的发展,导致虚拟经济和金融产业快速发展,也使国际金融资本游走世界,逐利的金融资本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大幅上升,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就是典型例子。可以认为,全球化在给世界经济提供动力、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多风险和挑战,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让不同国家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甚至在一些国家内部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对立。

(三)经济全球化的“逆反”与未来

正是全球化存在的内在局限、导致的各种问题以及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导致近些年来国际范围内出现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现象。1999年11月在美国西雅图世贸组织部长会议期间发生的大规模反对全球化的游行示威通常被认为是反全球化现象的开端。反全球化现象带有鲜明的民间抗争的色彩,主要是通过游行示威来表达反对全球化的主张和态度,参加者有普通民众,也有知识分子、环保人士、宗教人士以及非政府组织等。他们反对全球化的理由也复杂多样,有些人认为全球化导致不公平、只是让少数人获得了好处,有些人认为全球化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化”“西方化”“殖民化”“美国化”,有人认为全球化造成了全球性的生态环保问题,还有人认为全球化侵蚀了本民族的文化或宗教信仰等。反全球化属于一种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但没有统一的理论,具体诉求也指向各异。

相比而言,逆全球化有更加明确的诉求指向,尤其是体现在政府政策和政客主张上,且主要发生在作为全球化最大受益者的某些发达国家。例如,近几年某些发达国家不断出台逆全球化的经济社会政策,政客不断鼓吹逆全球化的思想主张;在国际关系方面采取单边主义、孤立主义做法,在国际贸易方面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在族群关系方面鼓吹民粹主义、反对外来移民等。尤其是2016年以来英、美两国的逆全球化现象最为引人瞩目。英国2016年通过脱欧公投,决定退出欧洲一体化进程;美国自特朗普上台后推行“美国优先”政策,利用关税措施施压盟友,撕毁与多国的贸易协定,发动针对中国的贸易战等。如果说,反全球化思潮和运动的主要原因在于(大)资本主导的全球化导致的不公和带来的问题让人们感到不满,那么,发达国家逆全球化的主要原因则与全球化发展导致的世界秩序、经济格局和国际利益关系调整有关。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原来主导着全球化进程,独享全球化的最大利益,但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借机实现了经济发展,特别是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在国际关系和经济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增加,西方发达国家的主导地位和独占收益的格局开始受到某种挑战,于是某些国家便基于不愿承担更多义务、不愿分享更多利益的狭隘意识或贪婪本性,尝试通过逆全球化做法来规避责任和义务,甚至尝试利用“退群”、施压乃至讹诈来谋取在国际市场上和国际关系中得不到的特殊利益。而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所导致的全球经济持续低迷,也使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不断暴露,相互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做法,以维护本国企业、产业和资本的利益。

当然,反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例如,发达国家内部某些群体对反全球化的不满就给政府出台逆全球化措施提供了“借口”、给政客鼓吹逆全球化主张提供了“民意”基础。全球化进程加剧了发达国家内部的利益分配不均、社会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扩大,全球化过程中备受打击的中低层群体更是对全球化存在不满。这种不满以民间抗议形式进行宣泄导致了发达国家的反全球化运动,而通过民主政治途径的表达则“鼓励”了政府出台逆全球化政策,使那些要博取民众支持的政客更愿意鼓吹逆全球化主张。在2016年英国脱欧公投和美国大选中,正是不满现状的中低层民众起了关键性作用。对比美国2012年和2016年大选的政治版图,可以明显看出,特朗普能在2016年赢得大选,得益于被铁锈带制造业衰落抛弃的人们的集体倒戈和以传统产业为主的美国中部选民的支持。特朗普提出缩减贸易逆差、把工作带回美国的口号,“回应”了他们的不满,赢得了他们的支持。

反全球化思潮和逆全球化现象的出现可以被认为是对(大)资本主导的传统全球化的“逆反”和“否定”。站在世界历史发展基本趋势和世界经济发展内在需求来看,这种“否定”不会终结全球化进程,但会反过来促进全球化的转型与变革,促进全球化迈向其“否定之否定”的新阶段——新全球化。事实上,当代世界经济和国际分工依然对全球化有着内在的强烈需求,任何国家也都不可能人为阻断全球化进程,即使是那些逆全球化而动的国家也不可能真正从全球化中退出、与国际经济体系脱钩。蓄势待发的新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也将推进以开放、创新、绿色为特点的新工业化进程,通过打造全新的技术生态系统和生产方式深刻影响全球价值链和国际合作关系,从而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提供重要的推动力,给消解传统工业化和全球化造成的各种问题带来希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中国领导人在许多重要场合都谈及经济全球化问题,分析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强调对全球化的科学认识,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形成的中国认识、提出的中国主张以及不断推进的中国实践,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全球化的“中国方案”。全球化的“中国方案”在理念、目标和价值追求上不同于西方主导、资本驱动的传统全球化,它强调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强调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建立更加均衡普惠的全球关系和国际规则,促进全球化公平公正、惠及全球,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让全球化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全球化的“中国方案”为未来的新全球化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青年“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四、结语:构建超越传统资本逻辑的新资本文明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反映资本主义本质特征并支配资本主义社会的决定性要素,资本寻求自身增值、寻求最大增值的本性和动机决定了资本的行动逻辑。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逻辑是从资本到“资本+”,资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自身,劳动、生产、市场、消费都不过是资本实现增值的手段,发展工业化生产、推进全球化进程也同样是资本实现增值的手段。但资本在驱动劳动、实现自身增值的同时,客观上也为劳动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带动了社会的财富创造;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模式让资本获得更大增值的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企业利用全球化获得了巨大财富,也同时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站在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当代生产力水平的高度审视资本的本性和逻辑,既要深刻认识其存在的“问题”,也要高度重视其存在的“价值”,积极构建能够超越传统资本逻辑的新的资本文明。

在当代,构建能够超越传统资本逻辑的新资本文明需要建立包括法律规制、政府监管、社会监督以及资本价值观的自我变革在内的系统性约束机制和治理体系,约束资本的过度逐利行为,消解资本带来的问题,破解传统资本逻辑之弊;需要通过制度、机制和规则的建设,为资本与劳动的结合创造更好的条件,引导资本充分发挥其创造性作用,让资本在通过与劳动平等且有效率的结合中,在带动财富创造的过程中,实现资本与劳动、资本与社会的共赢。事实上,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引进国外资本、发展私营经济、建立资本市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推进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和制度建设,让资本服务生产和经济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创造了连续40年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也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生活的水平。中国的改革开放探索了实现资本与劳动、资本与社会共赢的可行道路,为推进新资本文明的建设带来了希望和曙光。

参考文献:

[1]鲁品越,王珊.论资本逻辑的基本内涵[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3,15(5):3-9.

[2]张雷声.论资本逻辑[J].新视野,2015(2):14-20.

[3]吴波,秦志龙.《共产党宣言》中的“资本逻辑”批判[J].长白学刊,2018(6):59-66.

[4]王治东,谭勇.资本逻辑批判及其当代意蕴[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4):37-43.

[5]韩昌跃.资本逻辑支配下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和发展规律[J].甘肃社会科学,2018(2):38-44.

[6]程新英.资本的逻辑与当代社会发展困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3):76-81.

[7]白雪秋,宋海云.资本逻辑的当代影响及其警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1):156-161.

[8]付文军.资本、资本逻辑与资本拜物教——兼论《资本论》研究的逻辑主线[J].当代经济研究,2016(2):19-27.

[9]毛勒堂,高惠珠.消费主义与资本逻辑的本质关联及其超越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2014,34(6):21-26.

[10]陈学明.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J].中国社会科学,2012(11):4-23.

[11]吴波,秦志龙.《共产党宣言》中的“资本逻辑”批判[J].长白学刊,2018(6):59-66.

[12]韩昌跃.资本逻辑支配下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和发展规律[J].甘肃社会科学,2018(2):38-44.

[13]付文军.《资本论》与资本主义“秘密”的破解[J].当代经济研,2018(9):13-22.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6]托马斯·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M].巴曙松,陈剑,余江,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1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93.

[18]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M].施康强,顾良,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656.

[1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70.

[20]陈学明.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J].中国社会科学,2012(11):4-23.

[21]朱丽叶·斯格尔.过度消费的美国人[M].尹雪姣,张丽,李敏,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22]程新英.资本的逻辑与当代社会发展困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3):76-81.

[23]毛勒堂,高惠珠.消费主义与资本逻辑的本质关联及其超越路径[J].江西社会科学,2014,34(6):21-26.

[24]兰俏枝,高德步.马克思主义市场扩张视角下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资本主义历史分期的一种新尝试[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3):34-40.

[2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91.

[26]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达沃斯)[R/OL].(2017-01-18).http://www.xinhuanet.com//2017-01/18/c_1120331545.htm.

[27]郑一明,张超颖.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全球化、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4):8-15.

[28]中国商务部.关于中美经贸关系的研究报告[R/OL].(2017-05-25).http://images.mofcom.gov.cn/www/201708/20170822160323414.pdf.

[29]周宏,李国平.金融资本主义:新特征与新影响[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0):72-80.

Capitalism and Its Industrialization,Globalization under the Control of Capital Logic

ZHAI Jiequan1,CHEN Jun2
(1.School of Marxism,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Beijing100081,China; 2.School of Law,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Beijing100081,China)

Abstract: Capital is the governing,determining and driving factor in the capitalist system.The nature and motivation of capital to seek its own value-added determines the action of capital.In the capitalist system,the structural role of capital logic has determined the nature and law of mode of production,and has determined the social structure and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of capitalism.The developmental role of capital logic has driven capitalism to embark on the road of industrialization,and has driven capitalist enterprises to continuously explore world markets and promote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Behind the capital lies the enslavement and exploitation of labor,and the existence of capital constantly creates contradictions and antagonism.But at the same time,capital objectively drives wealth creation and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by driving labor.We need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problems”and“value”of capital,so as to promote a new capital civilization beyond the traditional capital logic.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ole of capital logic in capitalist system,and industri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under the control of capital logic and their problems.

Key words: capital logic;capitalism;industrialization;globalization;problems and value

中图分类号: B0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370(2019)05-0160-09

DOI: 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9631

收稿日期: 2019-03-11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当代传播机制创新及传播体系构建研究”(13BKS101)

作者简介: 翟杰全(1964—),男,教授,E-mail:zhaijiequan@bit.edu.cn

[责任编辑:萧姚]

标签:;  ;  ;  ;  ;  ;  ;  

资本逻辑支配下的资本主义及其工业化和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