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术后两种膀胱灌注方法的比较论文_党强

膀胱癌术后两种膀胱灌注方法的比较论文_党强

党 强

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泌尿外科 455000

摘要:目的:探究两种膀胱灌注方法在膀胱癌术后的临床应用比较情况。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膀胱癌术后化疗的患者84例,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42例,其中对照组在药物灌注后立刻将导管拔除,药物在膀胱内的保留时间为尿液在膀胱内积累至排出的时间间隔,观察组患者在药物灌注后则是结合注入10ml生理盐水的气囊将尿管固定,然后外接引流袋,同时将尿管夹闭,然后至药物灌注时间后将尿管拔除,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尿道狭窄情况以及膀胱刺激征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膀胱刺激征以及尿道狭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8%、2.4%,对照组患者的膀胱刺激征以及尿道狭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3%、16.7%,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膀胱癌患者的术后膀胱灌注治疗中进行置管留置能够显著减少灌注后相应的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的临床接受度更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膀胱癌;膀胱灌注;尿道

膀胱癌是一种泌尿系统的常见恶性肿瘤,患者在临床诊断后首先选择手术治疗,同时患者在术后还需要进行膀胱灌注行化学药物抗肿瘤治疗,目的是预防及减少术后膀胱肿瘤复发[1]。膀胱癌患者在术后其灌注频率较高,同时治疗时程较长,因此需要进行多次导管安置,在此过程中会一定程度的加剧患者的痛苦和不适症状,同时增加其尿道并发症的发生率[2]。本研究对一段时间内在我院治疗的膀胱癌手术患者术后进行不同种膀胱关注方法应用可行性的探究,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对此做相关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膀胱癌术后化疗的患者84例,所有患者均通过病理检查确诊为膀胱癌,并且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42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2例,其年龄在52~75岁,平均年龄为64.2岁,其中移形细胞乳头状癌患者38例,鳞癌患者2例,腺癌患者2例,观察组男性患19例,女性患者23例,其年龄在53~76岁,平均年龄为63.9岁,其中移形细胞乳头状癌患者39例,鳞癌患者2例,腺癌患者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比率、年龄、病理类型以及病情严重程度均无统计学差异,本研究内容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进行膀胱灌注治疗前要让患者禁水两小时,尽可能减少尿液的产生,同时在患者进行关注治疗前将膀胱彻底排空,然后对患者进行膀胱插管,在此过程中一定要保证无菌[3]。对照组在药物灌注后立刻将导管拔除,药物在膀胱内的保留时间为尿液在膀胱内积累至排出的时间间隔,观察组患者在药物灌注后则是结合注入10ml生理盐水的气囊然后将尿管固定,外接引流袋,同时将尿管夹闭用以延长药液体的保留时间,然后至药物灌注时间后将尿管拔除,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尿道狭窄情况以及膀胱刺激征情况[4]。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表示的同时做进一步的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的判断标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表1 两组患者的膀胱刺激征以及尿道狭窄并发情况[n(%)]

分组 例数膀胱刺激征尿道狭窄

对照组42 14(33.3)7(16.7)

观察组42 2(4.8) 1(2.4)

P值 0.014 0.021

观察组患者的膀胱刺激征以及尿道狭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8%、2.4%,对照组患者的膀胱刺激征以及尿道狭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3%、16.7%,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3.讨论

膀胱癌作为一种泌尿系统常见肿瘤,其多为移行的上皮细胞癌,其临床致病因素目前还未完全清楚。膀胱癌患者如果不采取积极治疗,其生存期在18个月左右,而经过积极治疗的患者其生存期等有很多不同,部分患者存活期可长达几十年[5]。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后结合膀胱灌注药物治疗非常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药物主要有生物制剂和化学药物,例如丝裂霉素、卡介苗、干扰素以及阿霉素等,可通过诱导机体免疫从而其预防肿瘤的复发,另外还可抑制肿瘤的生长[6]。然而部分化学药物对皮肤以及阴茎等都有较强的刺激,因此在进行膀胱灌注治疗过程中要做好防护工作。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膀胱刺激征以及尿道狭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8%、2.4%,对照组患者的膀胱刺激征以及尿道狭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3%、16.7%,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P<0.05)。因此,在膀胱癌患者的术后膀胱灌注治疗中进行置管留置能够显著减少灌注后相应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患者的临床接受度更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梅红兵,王风,常江平,等.吡柔比星术后即刻膀胱灌注联合常规灌注预防表浅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对照研究[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0,25(07):536-538.

[2]王明琼,罗德康.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应用吡柔比星两种膀胱内灌注方法治疗非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的效果比较[J].肿瘤预防与治疗,2014,27(02):77-80.

[3]梁宇,沈群山,李海波,等.吡柔比星与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预防膀胱癌术后复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J].山东医药,2014,54(47):68-70.

[4]刘悦,隋欣,孔薇薇,等.鸦胆子油乳膀胱灌注联合体外热疗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观察[J].临床军医杂志,2014,42(05):535-536.

[5]朱捷,徐阿祥,洪宝发,等.两种膀胱灌注疗法影响浅表性膀胱癌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和复发等预后因素的比较[J].中国临床康复,2005,09(22):152-154.

[6]苏燕胜,郭宏林,陆向东,等.浅表膀胱癌经尿道电切术后早期膀胱灌注与常规膀胱灌注的疗效对比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2011,19(03):525-527.

论文作者:党强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3

标签:;  ;  ;  ;  ;  ;  ;  ;  

膀胱癌术后两种膀胱灌注方法的比较论文_党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