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平等基金协议”的签署与美国对华态度的转变_平准基金论文

中美“平等基金协议”的签署与美国对华态度的转变_平准基金论文

中美《平准基金协定》的签订与美国对华态度的变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平准论文,中美论文,美国论文,协定论文,态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41年4月25日,中美双方代表正式签订了《平准基金协定》。中国国民政府为此争取了两年半之久。按照协定,美国财政部动用“美国稳定基金”(American Stabilization Fund)5,000万美元购买中国法币。这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本文拟简述国民政府争取这笔基金的漫长过程,从中寻找美国政府对华态度的变化。

中国苦求两年有余方得应诺和认可。

1935年中国国民政府进行“币制改革”,11月宣布实行“新货币制度”。官方指定的中央、中国、交通三行(后增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的纸币,被称之为“法币”。这是中国金融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当时为稳定币值,国民政府实际上将法币纳入英镑集团,以法币1元兑换1先令2.5便士(14.5)便士。1936年5月,《中美白银协定》签订后,法币与美元的汇率为1(法币,元)比0.2975(美元)。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的经济和金融逐步吃紧。国民政府先后向英、美求援,请其协助中国稳定币值。1937年7月,孔祥熙以特使身份赴美,然所“订黄金作抵借款,毫无实惠,目的在宣传,以为美国借款维持我法币,惟路人皆知此系搪塞手段,故宣传亦已失效”。

1938年9月,上海商业储备银行老板陈光甫奉命赴美谈判桐油作抵借款时,已尽述中国的“财政困难”,要求美国以“平准基金”(即“稳定基金”)助华。美国财政部于1939年1月加以拒绝①。

1939年7月30日,蒋介石电令驻美大使胡适、谈判代表陈光甫,要他们“密视美方实际情形,研究美国有无不经国会而径由政府或金融界积极增援外汇基金之办法,并请即为相机活动,多方策进,如有眉目,并盼电告”②。同年9月28日,陈光甫电呈孔祥熙(时任行政院长兼财长):“美政府对于维持币制实无兴趣”③。美国再次关上大门。

1940年5月14日,蒋介石亲自出马,致电美国总统罗斯福描述中国“物价上涨,汇价跌落”的困境,深望美国“贷我现款,以维持敝国币制”④。次日,蒋介石在重庆又向美驻华大使约翰逊呼吁,“亟盼美国能予吾人以财政之援助,使法币得维持一稳固之基础,此种财政之援助,不特将加强吾人之抗战力量,抑且有利于中美之贸易也。”⑤蒋介石希望美方在两个月之内给予援助。美方拖了一个月仍不答复。美国又一次拒绝了。

1940年6月14日,蒋介石又致函罗斯福,称:“因世界局势之剧变,余觉有与阁下交换意见并请畀予援助之迫切需要。因余不能亲来承教,特派宋子文先生为代表前来华府拜谒”⑥。宋子文于6月26日抵美后,拜访了包括罗斯福在内的高层致要。美国政府,特别是财政部,几次讨论此事。到了8月15日,美国财长摩根索当着宋子文的面,“明确拒绝平准基金信贷”⑦。美国重重地紧闭大门。

为什么美国在此期间断然拒绝了中国的要求?有两个人的话,似道出了原因。摩根索称:“我不能拿美国的钱去冒险”,如果他这样做,就犹如“把钱扔到波托马克河里”,“除非美国甘冒坠入无底洞的风险。”⑧陈光甫则说,“惟美国论利害与我非唇齿之依,论交情亦无共患难之谊”⑨。

然而由于日本帝国主义野心的进一步暴露,美国终于“自动”敞开了大门。1940年11月30日,国际风云骤变。这一天上午九时,日本和汪伪政府在南京签订了以“基本条约”为核心的一系列条约。日本欲独占中国的贪婪,震动了美国,震惊了罗斯福。事前获得情报的罗斯福,在日汪伪约签订前已指示摩根索、琼斯贷款给中国。日汪伪约签订后约15小时又45分,美国东部时间1940年11月30日中午,罗斯福发表声明,他宣布“对中国政府提供一笔一亿美元的信贷正在认真考虑之中”,其中的5,000万美元“已经本政府决定”;而“供美中双方货币之间金融保证和管理使用的5,000万美元余数,正在与国会有关委员会协商作出安排,以便早日拨付。”⑩这后者,即为中国苦求两年有余而不得的“美国稳定基金”,美国政府终于许下诺言。

美国政府(行政)的允诺当然是极重要的一步。“美国稳定基金”的对外使用,三权分立的制约,又必须过国会这一关。美国国会有关委员会订于1940年12月2日(星期一)开会审议“援华案”。

罗斯福未经国会认可而向世人宣布了他的决定,他对国会的认可也充满信心,但财政部长摩根索却十分紧张。12月1日(星期日),摩根索约请包括副部长伯尔(D.W.Bell)在内的五名高级官员到他的私邸商量对策。宋子文亦应邀而去。紧急磋商从晚上8点半开始,仅记录即长达22页,可见持续时间之长。会议一开始,摩根索就说:“如果你们读读今天的报纸,就知道情况极不明朗。明天他们可以说不。”“如果参议员范登伯格、塔夫托出席,我不知道将会发生什么事。”(11)与会者详细讨论了应对国会议员之策,并作了一问一答的预演。有时财政部官员权且充当议员,宋子文则扮演了被质询的对象。

宋子文介绍了纳粹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逼中国国民政府与日本“议和”的详情。时间在1940年11月14日,莫洛托夫访问德国离开柏林之后。莫洛托夫前脚一走,里宾特洛甫便约见中国驻德大使陈介。谈话中,这位纳粹外长竭尽威胁之词。如果中国说一个“不”字,德意将承认汪伪政权,“你们的处境将越来越坏”。轴心国的狼狈为奸,必令美国议员们吃惊不小。

宋子文又介绍了中国的军事形势。宋称:中国已成功的拖住了125万日军,粉碎了日本速亡中国的邪恶之梦。这正符合美国期望中国“拖住日本人”的战略。美国议员们似可放心。

宋子文还就中国的预算、债务、赤字、物价等问题,回答了美国议员们的提问。宋子文特别说明,任何一个国家如果遭遇到中国的处境,“也不会比我们好些”。宋说,如美国在经济上给予中国助力,中国会度过难关,“七分经济,三分军事”。这样的回答,即使“孤立派”议员也听得进去。

“稳定基金是否用于军事目的?”“它能使中国维持多久?”“它在被使用时是否会落入日本人手中?”“中国是否处于交战状态?”……直到这些问有了圆满的回答,摩根索认为有了“好的攻防阵地”之后,会议才告结束。

12月2日,美国参议院银行和货币委员会、众议院币制和度量衡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国务卿赫尔和财政部长摩根索的“证词”过关。次日,国会“一致通过政府以一亿美元贷华案”,“其中5,000万美元由美国财政部平准(稳定)基金项下拨出”(12)。国会这一关终于过了。

“美国稳定基金”(ASF)是根据1934年1月30日的“黄金储备法”(Gold Reserve Act)而设立的。依照该法,以20亿美元建立“外汇稳定基金”(ESF)目的在于稳定美元,防止美元贬值。此基金由财政部掌握。而今要动它的1/40去稳定一个遥远国家的货币,如无特殊原因,美国不会有此举动。此放在本文第四部分再谈。

几经周折,《平准基金协定》才正式签字。

从1940年12月3日美国国会认可动用稳定基金援华,到1941年4月25日《协定》正式签字,这为时近五个月的折腾,其内幕学术界极少披露。作者仅就所接触的史料提及一二。

自1940年12月3日之后,美方对落实“平准基金协定”的具体细节一拖再拖,美国起草协定文本就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1940年12月底,美方送交一份草案给中方。草案出台后,双方又在一些原则和技术性问题上争论不休。如美国公开宣布“贷款”5,000万美元给中国,财政部只打算“拨付”3,000万美元,其余2,000万美元由1937年7月孔祥熙与摩根索拟定的、有名无实以黄金作抵的“借款”协定余数补足。1941年3月17日,蒋介石致函罗斯福向美国提出了三点要求,其中落实稳定基金问题放在首位。在借款5,000万美元一事解决后,其它一些细节问题,如是否一次性拨付,仍是悬案。不过,双方还是于1941年4月1日草签了《平准基金协定》。

协定草签后,美国借故拖延兑现。直到1941年4月13日《苏日中立条约》在莫斯科签订才出现转机。美中都在估量这一条约对各自的影响。双方又都知道它反而把彼此的距离拉近了。而中国国民政府的高层认为,这是驱动美国转变态度的契机。4月16日,蒋介石在重庆接见美驻华大使约翰逊说:“此事若无苏日中立协定之影响,本不愿提出,惟今已不得不言矣。是即五千万美元之平准基金是也。……按此借款,华盛顿已于三、四月前公布,然迄今仍未签字。战事器材供给之困难,固有可谅之处,惟美国政府如将款项存入美国银行以供借款之需,似无若何困难。……”(13)此表明蒋介石的不满。

在蒋介石接见约翰逊的同一天,即美国东部时间4月15日12时(中国时间4月16日凌晨1时),罗斯福在白宫接见了宋子文和胡适。美国财政部正副部长、罗斯福的“总统办事机构”六助理之一居里也在座。罗斯福关切苏日中立条约签订后苏联的援华状况是否有变。会见结束时,宋子文乘机提出蒋介石的要求:美国一次性拨付5,000万美元。罗斯福答称他不知道详情,表示要单独与摩根索讨论此事。

4月17日,蒋介石电告宋子文,态度执拗:“刻面嘱美大使托其转告政府,对于平衡基金,如不一次交付,则我人民对美国好意将发生误解。而美财政部对我政府不太相信,若分期交款,反失我政府内外威信,故盼兄不得签字,务望其政府谅誉我政府之苦衷。”(14)宋子文复与美方交涉,至4月20日,争论的问题仍未能解决。宋子文在这一天电呈蒋介石称:“文谓国际政治及人民心理关系,奉钧座谕,非一次拨款,不能接受。”(15)态度之强硬可见一斑。在美国东部时间21日下午3点15分开始的宋胡与摩根索的会谈中,双方都有失“政治家的风度”。一个说:“你说你要向总统报告,我告诉你,我代表总统说话。”这是摩根索的嗓音。“如你代表总统,我回答你。”宋子文也不示弱。谈判双方类似的唇枪舌战还不少。中方坚持一次性预拨5,000万美元;美方仍说先预付2,000万美元,以后每月拨出500万美元。最后的妥协是:美国一次性预拨5,000万美元,但须宋子文、胡适担保,且每月实拨以500万美元为限,财政部的特别许可不在此列(16)。会谈结束后不久,宋子文于当日酉时(17-19点之间)请求蒋介石:“此项担保应否承允,敬候钧裁”。(17)

其实,罗斯福在美国东部时间4月21日上午已经干预了此事。他告诉他的助理之一居里:一次性拨给5,000万美元只是中国心理上的需要,中国人无论如何不可能一次就用掉它;从纯心理角度看,也不应坚持每月的限额。(18)而居里在下午4点27分才打电话向摩根索传达。此时宋摩争吵刚刚过去。为什么罗斯福急于干预?有一条材料或许可以说明问题。居里告诉摩根索,总统阅读了由美国驻华海军武官麦克休少校发来的电报。电报内容尚未查见,但它涉及中国的战事和形势是无疑的。若中国垮掉,显然对美国不利。罗斯福要居里把电报的内容念给摩根索听。居里传述总统的意旨后,摩根索忙说不用了,“我答应一次性拨付”。对此,摩根索颇感委屈,他在电话上对居里说:“那原本是总统自己的主意,而不是我想出来的。不过,那已成为过去。”(19)这其中的奥秘,令人寻味。

美国东部时间4月25日上午11点35分摩根索约见胡、宋。此时的摩根索态度大变,一见面就说:“绅士们,在我去内阁开会前,我急于想见到你们。”胡适回答说:“我们知道你忙,你拨冗接见太感谢了。”“甭提了,为中国办事,我们总是有时间的”。“公开宣布你们可得5,000万美元,这无问题”,也“不说每月只花500万美元”。(20)争吵不已的这一难题终于解决了。当天下午1点50分,摩根索出席内阁会议。会议还在进行中摩根索就打电话告诉副部长伯尔:“总统无保留地批准协定,下午5点签字”。罗斯福于当日下午4点30分签字批准。《中美稳定协定》遂于美国东部时间4月25日下午5点签字。

协定的签字墨迹未干,宋子文速即报告蒋介石:“本日下午与英、美签约,均系一次拨款,无分月拨款条件。文奉命赴美,经十月之苦干,赖钧座督促,于今得告一段落。”(21)中美马拉松式的谈判岂止十个月,不过“冲刺阶段”当以宋子文为主力。

4月30日,蒋介石约见约翰逊大使。后者转送了罗斯福给蒋介石的电报。美国大使不无欠意地说:借款谈判期间,美国并无对中国缺少信任之举动;美国政府绝无故意留难之意。蒋介石则说:“苟无上次谈话所奉告之特殊情势(按:指《苏日中立条约》),予对此亦不愿斤斤。……此事今日得圆满成功,贵大使的协助亦多,愿表示谢忱。”(22)此类谈话不像身受战争灾难的弱国与一个强国打交道。后者若无对前者有特别需求,协定亦将不会“圆满成功”。

协定的主要内容和“性质”

中美《平准基金协定》共计十条,其原则是中美货币与财政上的合作,美元与华元(即法币)汇率的稳定,促进两国的贸易、福利和友好。

第一条共六款,规定中美平准基金总数为7,000万美元,美国拨出5,000万美元,中国银行拨给基金至少2,000万美元。设立“平准基金委员会”(SFB),由中方三人(其中一人任主席)、美方一人和英方一人(中英签订了类似的协定)组成。委员会有经理和统制本基金的全权。委员会的经营权限,月报与季度决算报告,从基金中支付职工薪金、佣金、办公费等等,均明文规定。

第二和规定,当基金终止或清偿时,美方法人代表财政部长将依协议所购进的华元按购买时的兑换率买回美元。第五、第六条又对美方购进法币与买回美元作了规定。这几条规定,美国并不吃亏。到1943年4月,中国已履约“偿清”。

第三条规定,美国依协议所购进的华元不得超过5,000万美元的等值。美国以美元购买华元后,中国中央银行应把美国列入贷方,以此通知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后者方可拨付等数的美金,存于联邦银行“中美平准基金特别帐目”之内。支付、转付或提销,均按规定办理。

第四条规定,美国收购华元,中国以年息一厘半付息。此条说明,美国实际为贷方(借出)。

第九条规定美方购买华元的期限在1941年6月30日终止。1941年6月30日双方补充规定,展期至1942年6月30日终止。其余条款多为技术性问题,不赘述。

摩根索和宋子文的《共同声明》中文本约330字,它强调协定的两点内容:(1)“由中国成立美元与华元的平准基金”,此项基金的来源为二,以美国稳定基金5,000万美元购买华元,另加中国政府银行所提供的2,000万美元,共7,000万美元;(2)平准基金的目的:“除稳定有关双方币制之关系为其显明之目的而外,此亦为促进签约国家福利之重要因素。”

关于《协定》的“性质”,如果从协定的第四条看,应属贷款性质。而摩根索在1940年12月3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强调:对华拨用平准基金并非贷款性质,而系对购买中国法币之用(23)。摩根索不从具有政治意义的角度谈问题,是为了避免其国内政治上的非议。至《平准基金协定》正式签订前,中美两国签订了四项“货物信用借款”合约。合约规定中国必须以桐油、精锡、钨砂、锑等等战略物资抵付美国的贷款。而“这个协定,没有规定收购的担保”,(24)只由连署人签字守信,以美元购买法币,此显然与前四次的《合约》不大相同。作者认为它属“货币信用互换”性质。

这以信用为基础的货币互换,向人们展示了美国对华态度的变化。美国动用其“稳定基金”去稳定(tostabitize)一个遥远外国的货币,此为不寻常的举动。在此之前,只有美国的“后院”国家阿根廷受此“待遇”,而且美国对阿根廷还附加了条件。如无特别利益相关,美国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但不管其前提如下,《协定》的签订与实施,是美国对华态度变化的表征。

摩根索在1940年4月30日拒绝签订这一协定时说过,他如这样做,就犹如“把钱扔到波托马克河里”。8月15日,他又当面以此为由拒绝了宋子文的要求。这句话以及类似的话虽为艺术夸张,确也反映了中国法币信用极差。因此其国际需求量极少,当时中国外汇黑市猖狂已极。1940年5月,黑市一元法币兑换1.5美分,1940年11月一元法币兑换2.875美分。在此行情下,美国同意以坚挺的美元购买法币(以一美元购买二十元法币,即5美分购一元法币),不能不是其对华态度变化的又一表征。

那么,这一变化的背景是什么呢?

在1938年9月17日至1942年9月11日期间担任中国驻美大使的胡适先生,根据他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就“美国对中日战事各期间之策略”,于1941年1月10日向蒋介石呈送了一份报告。胡适先生认为;

1、从1937年7月7日中国抗战开始,至1940年10月广州、武汉沦陷前,此为罗斯福对华策略的第一时期。在此其期间“总统之最大策略,在于不承认中日战争,不适用中立法,不承认日本国有交战权利,使美国人民货物船只,可以往来远东,使政府对远东战局有过问权,有应付之自由。”

2、胡适说“自二十七年十月(即1938年10月)至二十九年十月大选揭晓(按:应为1940年11月5日),为第二时期之组成。”“1938年10月25日武汉失陷之夜美国许我桐油借款,是第二时期转变之始。华锡借款、钨砂借款,以及美国对日本的部分禁运、日美商约之废止,均为明例”。美国的“主旨为每次我政府最可言之危机,或暴敌横行不法之时,美政府辄予我相当援助,对我打强心针之效力”。(25)

3、“至大选以后,是为第三时期,其政策为明目张胆的援助抗战国家。虽向侵略者挑者,亦然所恤”。

胡适先生的划分,接近客观事实,所不足者未能深入分析其背景。罗斯福第三次当选为总统也不是他对华态度转变的真正原因。

美国对华态度的变化,其真正原因或背景,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的美国与“资产阶级的法西斯主义”的日本之间的矛盾,在1940年秋冬加深了。

“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26)罗斯福恰是这样的战略家。我们且从“第三时期”谈起。时至1940年秋冬,希特勒已占领了欧洲的广大地区;在亚洲,法西斯日本正在“蚕食”中国,也只有中国表现出她英勇抗战的不屈精神。罗斯福在1940年12月29日的“炉边谈话”里,向美国公众倾述了他的忧心:而今辽阔的太平洋和大西洋“已经不象快速帆船时代那样宽广”。(27)美洲大陆与敌人的距离已经缩短,敌人的最新式轰炸机五小时就会凌空。他批驳了一些人的错误观点:“我们有些人乐意相信欧洲和亚洲的战争与我们无关。然而,不使欧洲和亚洲战争制造者得以控制通向本半球的海洋,乃是对我们最为生死攸关的问题”。(28)是谁把侵略者阻挡在美国的海疆之外?欧洲的英国人、希腊人、……,他们的成千上万的官兵,把德国人、意大利人“阻挡在大西洋的彼岸”。而“在亚洲,中华民族进行的另一场伟大防御战争则在拖住日本人。”(29)人们从罗斯福的战略眼光里,看到了他已把美国的存亡,与英国、中国抗击侵略的成败,连在一起的了。他大有“唇齿之依”的切肤之感。正因为这样,罗斯福在1940年12月17日记者招待会上,已明确表达他要借水龙管子给失火的邻居,以使其有扑灭大火的工具,罗斯福决心“明目张胆”地“援助抗战国家”,其目的是为了自身国家的生存。这就是罗斯福的对外策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纳粹德国为称霸,在欧洲一时为所欲为,一些国家被占领,法国降服,英国自身难保。在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中,只有实力强大的美国能与日本在远东较量。法西斯日本在中国在亚洲的每一侵略行动,都引起美国的神经速即作出反应。美国心里想着一个“亲美的中国”,绝不愿意眼睁睁地看着日本独占中国,称霸亚洲。美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得不支持中国。胡适先生观察到的现象,就是事物本质的反映:武汉失守——《桐油借款合约》;日本进而又占领中国一片国土,到1940年2月28日,汪精卫与日本签订卖国密约——《华锡借款合约》;1940年9月22日法西斯日本侵略越南北方,切断赴华运货通道——《钨砂借款合约》;1940年11月30日汪伪公开与日本签订卖国条约——罗斯福发表声明援华,继之《金属借款和约》、《平准基金协定》得以签订。在这一过程中,日美矛盾逐渐加深,与美中(资本主义强国与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暂退为次,成正比例发展。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特殊现象。它因之是中美签订合约、协定的重要背景。

在此历史背景下,人们就能理解:为什么美国政府不担心把5,000万美元扔到波托马克河里。如果“扔掉”5,000万美元能保证1.3亿美国人的生存,那5,000万美元的实际价值是难以用金钱之数目来计算的。而美国能保证它在华已取得的利益,那5,000万美元也算不了什么。何况,协定规定“卖出”的美元,还可按原汇率买回。

明确这一点后,人们对罗斯福在1942年1月13日、1月28日两次所说的话,就更能理解了。当时,罗斯福在谈到准备给中国五亿美元的新贷款时,对他的财政部长说:美国“要为100万中国士兵的每个人支薪”,“美国承担中国士兵的生活费”,“美国需要中国士兵与日本打仗。”(30)资本主义列强不会对殖民地、半殖民地施舍。在列强之间进行的战争中,“各交战的帝国主义集团本身不得不求助于殖民地,从殖民地获取人力来建立军队”。(31)假借他人的力量为自己利益服务,比之宗主国建立“非洲军团”之类显得高雅,因它有援助之名。只因蒋介石婉转谢拒,罗斯福的“慷慨”终未变为事实。施舍不受,借钱可谈。

一再声明自己是商人而非政治家的陈光甫,他那“唇齿之依”、“患难之谊”的说法,虽为艺术语言,但他看到了国与国之间的利害关系。利害关系主宰着国际交往。一个国家自身的利益是其对外政策的指路星辰。笔者撰写此文时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⑨(13)(14)(15)(17)(21)(22)(25) 见《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三编,《战时外交》(一)台北裕台公司1980年版。

⑦⑧(11)(16)(18)(19)(20)(30) Morgcnthau Diary (china) Volum I Da Copo Press,New York,1974,

⑩(27)(28)(29) 关在汉编:《罗斯福选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54,263,262,261-262,页。

(12)(23) 《新华日报》1940年12月4日第三版。

(24) 《中美关系资料汇编》世界知识出版社,1957年版,第一辑。

(26)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30页。

(31) 《斯大林全集》第五卷,第29-30页。

标签:;  ;  ;  ;  ;  ;  ;  ;  ;  

中美“平等基金协议”的签署与美国对华态度的转变_平准基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