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积极推进东北亚经济一体化_和平与发展论文

抓住机遇积极推进东北亚经济一体化_和平与发展论文

抓住机遇,积极推进东北亚地区经济统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亚论文,抓住机遇论文,地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汹涌而来。这个浪潮已经把人类推进到这样一个时代,即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不可能离开国际社会和国际市场而实现,任何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也不可能不依赖于它与国际社会和国际市场的对接。因此,中国要想实现现代化,要想实现社会发展和经济繁荣,也必须置身于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做一个出色的弄潮儿。以区域经济集团化为主要标志的地区或次地区经济统合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建立机制化、制度化的地区经济统合组织,对其成员国来说,不仅可以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注:机制化、制度化的地区经济统合(即区域经济集团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影响。对国际投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投资创造效应”和“投资转移效应”;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通常又分为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静态效应是指“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福利效益。动态效应则是指由于市场扩大而获得的规模效益和由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形成的资源配置的高效性以及由于促进投资和技术进步而导致的经济增长。),而且可以获得外交、安保上的效益,同时还可以增强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因此,一个时期以来,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地区主义的勃兴,世界范围内的地区经济统合、尤其是机制化、制度化的多边经济合作,即区域经济集团化态势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众所周知,现在,欧共体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从最初的欧洲煤钢共同体(ECSC)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发展为今天的欧盟(EU),不仅形成了商品、资本、劳务和人员自由流动的欧洲统一大市场,而且推进到了货币联盟阶段,初步实现了统一货币的目标。北美自由贸易区从1994年起就已从美、加两国扩大到美、加、墨三国。在美国的控制和影响下,其协调程度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并开始向南美和亚太地区扩张。东盟也已从当初的6国扩大到目前的10国,而且加快了建立亚洲自由贸易区的步伐。近年来,又成立了由东盟10国加上中、日、韩3国的地区性合作组织(即东亚10+3组织)。以1991年成立南美南部共同市场(MERCOSUR)为标志,多数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也纷纷签定各种贸易协定。截止到1994年4月,同关贸总协定(GATT)相关联,向GATT/WTO通报和实施的地区贸易协定总数已达82件,而直到1990年末,这一指标才只有2件。中东乃至非洲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浪潮也方兴未艾。区域经济集团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颇具活力的经济现象。据世贸组织统计,目前世界上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区域经济贸易集团和组织已达100多个。据世界银行1998年统计,在全世界GDP前30位的国家和地区中,有25个已经成为地区性自由贸易协定或关税同盟的成员,没有参与的只有5个国家和地区。(注:参见池元吉、田中景:《建立“中日韩经济合作体”的必要性及建议》,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0期。)而且,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区性的经济统合出现了明显的广域化现象。1991年,在欧洲,欧共体(EC)和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就建立自由贸易地带达成协议,1994年欧洲经济区正式形成(注:1995年,作为EFTA会员国的奥地利、芬兰、瑞典加入了EU,从而使EFTA的会员国只剩下挪威和冰岛两国,因此可以说,欧洲的经济统合事实上已经通过EU而得以实现。);在1994年12月于迈阿密举行的美洲首脑会议上,美洲34国为了通过经济统合和自由贸易而实现区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就2005年建成美洲自由贸易区(FTAA)达成协议;另外,在1999年6月于里约热内卢举行EU和中南美首脑会谈之前,欧盟(EU)、南美南部共同市场(MERCOSUR)和智利的首脑再次确认了EU-MERCOSUR(1995)以及EU和智利(1996)之间已经签署的基本合作协定,决定开始进行渐进的、相互的自由贸易协商,从而开创了不同大陆的地区经济合作体之间签定自由贸易协定的先河。此外,还有标榜开放性地区主义的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体(APEC),自1989年建立以来,其成员已从12个扩大到21个,已经形成了松散型的地区经济合作体。这些地区性经济集团或经济统合组织的建立与发展,为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建立和改革国际金融合作机构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而且为建立多极化或多元化的国际新秩序做出了贡献。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同世界各地区相比,东北亚地区的经济统合却明显处于落后状态。在东北亚地区,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不断有人呼吁进行区内多边经济合作和建立机制化的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并设想了多种合作模式,诸如环日本海经济圈、环黄渤海经济圈、东北亚城市间经济合作机构、东北亚线型自由贸易地带、东北亚经济合作奥林匹克模式、东北亚经济合作涟漪模式等等,但是,时至今日,在东北亚地区却未建立起任何机制性(或制度化)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大家知道,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资源跨国流动并与东道国经济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发展过程,其实质是不同的民族主体争夺生存发展空间的过程。因此,东北亚地区在多边经济统合即在区域经济集团化方面的落后状况对于本地区各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是严重的。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对吸引国际直接投资产生的负面影响。由于区域经济集团化所产生的世界范围的“投资转移效应”,导致了对集团成员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大量增加,而对集团成员国的外国直接投资的大量增加是以对非集团成员国的国际直接投资的大量减少为代价的。也就是说,不论是集团成员国还是非集团成员国对集团内国家增加的投资都是从集团外其他潜在的投资东道国转移来的,这就直接造成了集团外非成员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和技术的困难。

其二,是对国际贸易产生的负面影响。由于区域经济集团化必然产生“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而无论是“贸易创造效应”,还是“贸易转移效应”,都会导致非集团成员国贸易条件的恶化,因为这两种效应都促进了集团内部的国际贸易,而这种内部国际贸易的增长往往是以对集团外的国际贸易的减少为条件的。换句话说,就是集团内部国际贸易的增长使集团外的国家失去了原本占有的集团内的市场。研究表明,集团外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与集团成员国的出口商品结构越相似,它被集团内成员国商品替代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种替代不仅表现在对集团内市场的占领上,而且表现在对集团外第三国市场的争夺上。这是因为集团化成员由于销售市场的扩大,使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大,成本降低,不仅进一步增强了其对内部市场的占有率,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其对外部市场的争夺力。在这种情况下,集团外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技术实力的弱势,往往难以与之抗衡。此外,东北亚各国在地区经济统合方面所表现的落后状况还削弱了它们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众所周知,东北亚地区各国之间经济互补性最强,在世界经济中也最具活力,同时也是世界上总体经济实力最大的地区之一。据有关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东北亚地区的经济规模就已达到世界经济总规模的五分之一。可是,由于它们没有通过一定的形式组织起来形成集体优势,所以它们不仅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而且难以在国际事务中相互依托、相互支持;难以对付地区性经济集团的歧视性贸易政策,难以冲破贸易壁垒,难以维护自己的市场份额和开拓新的市场;更难以在国际事务中用一个声音说话,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同其它地区性经济、政治集团进行有效的对话、合作或抗衡。

上述这些情况告诉我们,在东北亚地区建立机制化、制度化的多边经济统合组织十分必要,也非常迫切。

东北亚地区在机制化、制度化多边经济合作即在地区经济统合方面之所以如此落后,主要是由于地缘政治因素促成的。二战以后,这里曾经是东西方两大敌对阵营尖锐对峙的前沿阵地。中、苏、朝、蒙四国同日、韩两国曾经是势不两立的敌对国家,由这些相互敌对的国家组建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或区域性经济集团是不可想像的。冷战结束以后,中、俄、蒙三国虽与日、韩两国先后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中日、中韩经济关系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由于一些历史遗留的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中日、俄日之间还缺乏应有的信任。尤其是朝日、朝韩之间,直到两年前,还处于严重的敌对状态。特别是在东北亚多边经济合作中不可或缺的朝鲜半岛,南北关系一直十分紧张。双方针对对方的军事演习一直不断,三八线两侧规模不等的武装冲突时有发生。双方动辄以武力相威胁,朝鲜半岛上空不时笼罩战争的阴云。国际关系如此紧张,国际环境如此险恶,实行区域经济合作,实施机制化、制度化的区域经济统合就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更何况这里还有美国的干扰和阻挠因素在起作用。美国历来反对在东北亚地区建立把它排除在外的任何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在国际事务中惟美国马首是瞻的日本,往往因此而与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保持一定的距离,生怕因此而惹怒与其有军事同盟关系的美国。与美国有特殊关系的韩国,对于美国的这一立场,恐怕也不能不有所顾忌。因此,尽管从80年代末期开始,东北亚国家的一些学者一直呼吁应积极推进东北亚地区机制化、制度化的经济统合,可是,时至今日,这种地区性经济统合却依然没有眉目。

然而,令人欣喜的是,到了2000年,东北亚地区局势发生了石破天惊的变化。长期威胁东北亚地区安全稳定的朝鲜半岛南北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缓和。6月份,朝韩首脑在平壤成功地举行了首次历史性会晤,签署了《南北共同宣言》。其后,南北双方各个层次的会谈、交流陆续展开,《南北共同宣言》的各项内容正在得到逐步落实。特别是双方就防止朝鲜半岛再度爆发战争及维护和平,达成了共识。双方实现了国防部长会谈,增进了军队间的了解和信任。双方还决定开设军事直通电话,停止互相诽谤和破坏、颠覆活动等等,这为消除朝鲜半岛上的战争因素,维护半岛的持久和平,进而为维护东北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奠定了基础。和解的春风已经吹到了朝鲜半岛,半岛上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坚冰已经开始消融,朝韩关系正在向全方位发展。长期以来一直威胁东北亚地区和平,阻碍东北亚地区多边经济合作的主要障碍因素有了消除的希望。

朝韩和解还有效地带动了朝鲜对外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对周边大国乃至世界各国关系的改善。首先,朝美关系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朝韩首脑会谈后,美国宣布部分解除对朝制裁,并表示考虑将朝鲜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删除。朝美之间实现了高层领导人的互访。其次,朝日关系也开始解冻。去年7月,朝日外长在曼谷举行了52年来的首次会晤,并发表了联合声明,一致表示将致力于建立睦邻友好关系,增加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往。朝日邦交正常化谈判也已经恢复。此外,日本政府还宣布向朝鲜提供50万吨大米的援助,希望这有助于两国邦交正常化谈判取得进展。其三,朝俄关系重修旧好。7月份,俄总统普京应邀访朝,签署了《俄朝共同宣言》。朝俄一致认为,此次访问是朝俄关系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它使两国关系回到了原有的发展轨道,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注:参见黄海敏:《2000年朝鲜展开全方位外交攻势》,载新华社《参考资料》,2000年12月21日。)其四,朝中关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发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朝鲜劳动党总书记、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两次非正式访问中国,向世界显示了中朝两国之间的紧密团结,同时就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交换了意见,并取得了一致。其五,朝与欧盟关系取得了稳步发展。以去年初与意大利建交为契机,朝鲜实现了与英国建交,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等欧盟国家也先后表示愿与朝鲜建交。目前,朝鲜已同欧盟15个成员国中的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预计今年上半年将增至10个左右。其六,朝鲜与澳大利亚建交,与东盟成员国等国的关系也取得了重大成果。朝鲜与周边大国乃至世界各国关系的改善,使其摆脱了孤立、封闭的状态,拓展了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这将有助于朝鲜更快地融入国际社会,使其成为国际社会中负责任的一员。同时也为消除朝鲜半岛的战争隐患,保障东北亚地区的长期和平、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进入2001年以来,朝鲜在对内政策方面也表现出明显的改革迹象。从年初开始,朝鲜劳动党机关报《劳动新闻》就引用金正日的话敦促开创“一个巨大变革与创新的新世纪”,反复强调“打破旧框框,进行新思考和新思维”,要求“彻底抛弃旧的落后的东西,从根本上更新思想观念、思考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风气,从新思索和从新实践一切。”(注:参见朝鲜《劳动新闻》2001年1月9日评论。)今年1月15日—20日,金正日亲率身边高级官员访问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上海,认真考察了浦东开发区的中外合资企业和一些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出口加工区,充分肯定了中国所走的改革开放道路,高度赞扬了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显示了可能采取中国发展模式的迹象。此外,朝鲜还在其军事前沿地带开城设立了专事吸引韩国资金的工业园区。这一切都表明了朝鲜领导人进行改革和建设经济强国的强烈愿望与坚强意志。

朝韩半岛局势的上述变化,既为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提供了有效保证,同时也为东北亚地区各国发展多边经济合作,建立机制化、制度化的地区经济统合组织提供了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也就是说,威胁朝鲜半岛和平与稳定的因素消除了,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就有了基本的保障,因而阻碍东北亚地区多边经济合作,尤其是机制化、制度化经济统合的障碍因素也就基本上消除了。

除了朝鲜半岛局势变化的因素之外,东北亚地区还现出了另外一些有利于本地区经济统合的因素,其中尤其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在东北亚地区建立区域性多边经济合作组织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相关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2000年10月,朱镕基总理访问日本、韩国,日韩两国领导人都提出应积极开展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希望进一步加强中日韩三国在东亚经济合作尤其是在"10+3"领导人会议框架内的协调与合作,朱镕基总理对此表示赞同。同年11月24日,在东盟举行的"10+3"首脑会议上,韩国总统金大中正式提议“应建立一个像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那样的把东北亚和东南亚连在一起的政府间‘东亚经济合作体’”。这一建议得到了与会各国首脑的赞同。同时,中国总理朱镕基、日本首相森喜朗、韩国总统金大中在早餐会上交换意见,认为开辟三边合作的条件渐趋成熟,表示将共同推进中日韩之间的经贸合作。在官本位的政治体制之下,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推动是最有力的推动。这表明东北亚地区多边经济合作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注:参见陈龙山:《2000-2001年东北亚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载《2001年吉林蓝皮书·东北亚经济卷》,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12月出版。)除此之外,与东北亚地区多边经济合作有关的一些项目也都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例如,中、俄、日、朝、韩五国在交通、旅游、能源开发领域以及中、日、韩三国在金融领域的单项多边合作已经付诸实施;“环日本海地区国际交流与合作地方首脑会议”和“东北亚经济合作暨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政府间协商委员会会议”已多次召开;图们江地区开发也取得了不少实质性的进展。

所有这一切已经表明,阻碍东北亚地区经济统合的地缘政治因素已基本消除,而推动东北亚多边经济合作的积极因素在明显增加,实施东北亚地区多边经济合作,建立机制化、制度化多边经济统合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已趋于具备,东北亚地区经济统合正面临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在经济全球化大潮汹涌而来,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锐不可挡的情况下,为了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步伐,我们必须顺应这一潮流,抓住有利时机,积极推进东北亚地区经济统合。对于我国东北经济区来说,要想加快实现现代化的步伐,尤其要重视和大力推进东北亚地区多边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那么,在推进东北亚地区经济统合方面,目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笔者以为:

第一,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一切有利于朝鲜半岛和平、稳定的国际事务。如前所述,由朝鲜半岛紧张局势引发的东北亚地区局势的不稳定是阻碍东北亚地区经济统合的主要地缘政治因素,现在,朝鲜半岛南北关系开始走向和解,从而为东北亚地区建立多边经济合作组织消除了环境方面的阻碍因素。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朝鲜半岛南北关系和解的基础还很脆弱,国际社会对朝鲜半岛政策的任何失误都可能引起朝韩关系的倒退,从而使朝鲜半岛局势重新陷入紧张状态。因此,我们应积极支持朝韩两国一切有利于双方和解、合作与和平统一进程的政策和行动;积极支持国际社会一切有利于朝韩和解的政策和行动;积极参与朝鲜半岛问题“四方会谈”,通过“四方会谈”将朝鲜停战协定转为和平协定,从而为朝鲜半岛进而为东北亚地区的持久和平确立机制性、制度性的有力保证。

第二,大力发展中国对东北亚各国的双边经贸合作。双边经贸合作是多边经贸合作的基础和前提,由双边经贸合作程度很低的国家组成多边经济合作组织是不可想像的。因此,应大力发展我国对东北亚各国的双边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提高与东北亚各国在经济、技术上的相互依存度和政治上互信程度,从而为建立东北亚地区多边经济合作组织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积极开展多边单项经济合作。所谓多边单项经济合作,是指多国就某个单一的经济合作项目达成协议而进行合作的情况,例如跨越三个以上国家的交通合作项目、旅游项目等。

朝韩首脑历史性会晤之后,连接并修复京义线(韩国汉城至朝鲜新义州)铁路的工程已经开工,预计今年9月即可通车。这条铁路将在丹东与我东北地区的铁路网相衔接,并经我东北地区与俄罗斯和蒙古国的铁路相连通。届时,韩国的货物可利用这条铁路从陆路直接发往欧洲。据韩国有关部门计算,这样做,运输费用每个集装箱可节省500美元,而运输时间可从海运的三个星期缩短为一个星期。美国斯特拉特福咨询公司认为,朝韩新铁路会重新构建东北亚国家之间以及这些国家与俄罗斯之间的经济关系,从而会从根本上改变东北亚地区贸易和工业的特性。朝鲜和韩国方面还打算,在修复京义线之后,还要把朝鲜半岛东海岸的铁路连接起来。如果这一计划得以实现,那么,就将形成一条从韩国釜山经朝鲜元山、清津至中国图门而与我东北铁路网相连接的另一条新的国际铁路交通运输线,从而形成一条新的亚欧大陆桥。为了充分发挥东北亚铁路交通运输网的作用,据说,日本和韩国还打算在福冈和釜山之间修一条海底隧道,以使日本铁路与朝鲜半岛的铁路相连接。毫无疑问,这种多国合作的铁路交通运输项目将有效地推动沿线地区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这种多边单项经济合作项目会使参与国尝到多边经济合作的甜头,引发其进行其它多边经济合作的欲望,从而会促进多边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和地区经济统合的实现。

第四,积极参与"10+3"地区合作。参与"10+3"地区合作,除了它本身的经济、政治意义之外,还可以使中日韩三国通过参与这一多边经济合作而进一步增进了解和互信,进而增强对进行东北亚地区多边经济合作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能性的认识,进而促使三国积极推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统合。

第五,积极倡导并大力推进“中日韩经济合作体”的建立。1999年末,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的研究委员李昌在博士在其研究报告中提出了先由中日韩三国建立不具有约束力的“东北亚经济协议体”,然后分三个阶段,争取在2010年建成“东北亚经济合作体”的建议。作为其第一阶段,该研究报告建议首先建立“东北亚研究协议会”。在1999年11月举行的"10+3"首脑会议上,韩国总统金大中就中日韩三国经济合作提出了建立“共同研究机构”的建议,得到了中日两国领导人的赞同。最近,吉林大学池元吉教授和田中景博士也提出了建设“中日韩经济合作体”的建议,(注: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2000年第10期上。)文章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大趋势,中日韩三国的地缘、人文和经贸关系,中日韩三国间的经济互补性,以及中日韩三国的对外关系等方面,深刻地论述了建立“中日韩经济合作体”的必要性,同时就如何克服观念、认识上的主观障碍和现实当中的客观阻碍,以及建立何种形式的经济合作组织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池教授和田博士的建议具有很强的现实可行性,我国政府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并尽快提到政府层次的工作日程上来。就东北亚地区目前情势来看,建立中日韩朝蒙俄六国全都参加的地区经济合作组织是不现实的。但是,由中日韩三国率先发起合作,组建经济合作体,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世界各地区经济集团化的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应当把“中日韩经济合作体”先搞起来,随着条件的逐渐成熟再渐次扩大到全地区的经济统合。

第六,大力加强各国中央政府在地区经济统合中的主导作用。迄今为止,东北亚各国中央政府在地区经济统合中的主导作用是十分微弱的。当然,在朝鲜半岛南北关系缓和之前的东北亚外交、安保形势下,要求东北亚各国中央政府积极参与地区经济统合是不现实的。在以往有关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讨论中居于主流地位的相邻小地区间的经济合作模式(又称局地经济合作模式)之下,中央政府的作用也不可能不是十分有限的。但是,如果从进行地区全面经济合作的角度来考虑,加强中央政府的主导作用则是必不可少的。譬如已有的图们江地区开发项目、环境合作项目等,如果没有有关国家中央政府的参与,则是根本不可能的。另外,要建设东北亚地区信息通讯网和交通运输网,进行资源共同开发,完善各国有关经济合作的各项制度等,也都必须进行政府间的合作。特别是近10年来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更是向东北亚地区各国提出了必须由中央政府积极参与地区经济合作的迫切要求。首先,为了应对已经形成世界趋势的地区主义潮流,以长远的眼光探讨东北亚地区经济统合的可能性,在难以实现经济统合的困难条件下寻求进行经济统合的对策,就要求中央政府必须直接参与其中。其次,在1997年爆发东亚金融危机之后,过去一直被忽视的区内国家间金融合作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同时,区内国家间进行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必要性也显现出来。为了应对这种环境变化,也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化中央政府在区域经济统合中的主导作用。最后,同世界其它地区相比,东北亚地区各国中央政府的集权程度要高许多,特别是涉及国家间经济合作的权限基本上都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中,因此,没有中央政府的积极参与或大力支持,进行区内国家间的经济合作是不可想象的。这些情况都要求在东北亚地区经济统合过程中必须加强中央政府的主导作用。

标签:;  ;  ;  ;  ;  ;  ;  

抓住机遇积极推进东北亚经济一体化_和平与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