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自然资源的深度开发价值补偿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然资源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深度论文,我国农业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0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275(1999)02—0073—04
1
农业自然资源深度开发的必然性及其价值补偿的紧迫性
水、土、森林等自然资源是发展农业最基本的物质条件。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对这些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有限性和再生产过程等问题认识不足,对资源采取粗放式、掠夺式经营,无价或廉价使用,粮费和破坏严重,造成资源退化、生态恶化。在这种情况下,国民生产总值在不断增长而资源基础却在持续削弱,形成了经济发展中的实质性的空洞现象。由于资源价值不能在初级产品成本中得到正确体现,成本构成不完善,比价关系紊乱,直接影响到国民收入的真实性。它直接加剧了资源消费者的消费扩张,进一步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对资源进行资产化管理,实施价值补偿制度已是刻不容缓。我国的农业资源本已短缺,后备资源又十分有限,不可能走外延式的扩大自然资源投入之路,而只能走内涵式节约和保护资源,提高其利用率和产出率的道路,即以自然资源深度开发为主的道路。
2
自然资源的深度开发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必须走自然资源深度开发的道路,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后备资源十分有限,而且开发难度很大,这就决定了我国不可能靠扩大资源投入来增加农产品的产出,只能主要靠对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充分挖掘资源利用的潜力。而在这方面我们的潜力却又不小。首先,由于我国农业的粗放经营,在资源利用上存在严重的浪费。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第6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500m[3], 仅占世界人均水量的1/4,耕地单位面积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的1/2,已被国际上列为贫水国家,我国农业用水占全部用水量的80%,但由于灌溉方式的落后,灌溉水的利用率仅为30%,水的浪费极为严重。我国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非常紧缺,但是土地利用上的浪费也很大。1979—1991年我国累计减少耕地约467万hm[2],1992年兴办各类开发区又侵占良田160万 hm[2],以后乱占耕地的势头有所遏制, 但造成耕地不断减少的因素仍在增加。此外,水土流失也日趋严重。据卫星遥感普查结果,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面积为36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2%。近年来农村耕地撂荒现象也相当普遍,复种指数下降。我国十分稀缺的耕地资源的浪费还突出反映在:由于粗放经营,重用轻养,使耕地长期处于低效利用状态,耕地中70%是中低产田,60%没有水利灌溉,广大山区普遍存在着广中薄收,甚至还有刀耕火种的种植方式,耕地的生产力低下。我国草地的退化现象同样不容忽视,仅北方和西部牧区草地退化面积就达7000万hm[2],草原过度放牧面积约占总量的1/3,产草量也比60 年代下降了30—50%。森林资源蓄积量赤字虽已扭转,但用材林的消耗量仍大于生长量,而且林木的生产量也还达不到发达国家的1/10。 如果对我国农业自然资源通过增加投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开发利用的科技水平,进行深度开发,不仅可以有效地节约和保护资源,而且可以大幅度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这正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例如,在农用灌溉中采用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可比传统的地面灌溉节水40%;大面积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在北方不仅解决了春怕低温、秋怕早霜问题,而且还能抗旱保苗,既能节水, 又能使每亩增产粮食150kg以上;如果通过深度开发,将我国中低产田在现有技术水平上初步改造一遍,每年即可增产粮食1000亿kg以上。利用我国光、热资源优势,我国复种指数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等于增加约150万hm[2]播种面积。我国草场中二、三等草场占80%,如果通过深度开发加以改良,载畜量可成倍提高,将大大增加肉、毛、奶等畜产品的产量;我国养殖水面如果能从粗放管理改为精细管理,可提高鱼产量2—3倍。总之,我国农业后备资源少而且开发的难度很大,但我国已开发利用的农业资源的增产潜力很大,这就决定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是依靠资源的深度开发,走集约化道路。
3 实现自然资源深度开发, 走可持续道路的关键是对资源进行资产化管理实施价值补偿制度
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率低下,浪费和破坏严重,造成资源退化、生态恶化,归根结底在于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上缺乏一个能有效进行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把自然资源当作天然的供给、无限供给的索取对象,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行政权、经营权混淆,国家形式上集“三权”于一身,实际上靠单纯的行政性管理削弱了所有权管理,忽视了经济管理,造成资源按行政方式配置,低偿或无偿使用。资源的经营者、使用者,无偿或付费极低,侵害了资源所有者的权利,导致国家和集体收益减少。在产权关系模糊条件下,所有者虚拟,使用者行为没有合理约束,不但不珍惜资源,更把其作为获取短期高收益的一种手段,造成资源的破坏现象严重。因此,建立和完善节约保护资源的激励机制非常重要,这是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制度基础。在目前条件下,可以先实行价值补偿(有偿使用)制度,将有偿使用的收益再投入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形成以资源养资源的机制。在条件成熟时,再逐步建立起资源产权市场。
资源价值补偿是有其理论基础的。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告诉我们,只要是社会生产,就存在着物质补偿和价值补偿的双重关系。马克思把社会再生产划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在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种是价值补偿,更换从过去一直到现在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资料,在实物形态上实现其原有规模的再生产;另一种是积累,在实物形态上增加劳动资料的规模。马克思认为,补偿是积累的前提和基础。为了使简单再生产正常地维持下去,其中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耗费多少劳动资料就补偿多少劳动资料。只有根据生产过程中的磨损与消耗,及时地、足量地进行补偿,才能保证简单再生产顺利地进行,从而为扩大再生产奠定基础。
自然资源作为国家的一种财富,是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体。在人类没有对资源施加直接劳动或间接劳动之前,资源仅具有自然价值,在人类对资源施加直接劳动以后,资源的价值就不仅表现为自然形态,而且也表现为社会形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因此,伴随着资源物质的耗竭,资源的价值也随之耗竭。补偿问题是耗竭问题的对称。根据马克思的理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耗竭,必然需要补偿。资源价值包括两方面内容:其一,是资源自然价值的补偿。农业资源的自然价值在资源实体耗竭的同时也随之耗竭,并转化为现实的农地收益。这样一方面是资源自然价值的耗减,另一方面是农地收益的增加。后者由前者转化而得,前者的耗减必然需要后者的收益加以补偿。其二,是资源劳动价值的补偿。在农地开发以前,为准备开发劳动对象所投入的勘察耗费,具有预付资金的性质,也需要通过补偿的方式加以回收。
农业自然资源价值补偿从理论研究到实际运行,需要完成以下几项任务:①不断完善对资源再生产过程中的全部耗费的计量、分配、监督和额度控制;②实行资源的核算与折旧;③对资源再生产过程中的耗费构成进行比较分析,促使建立比较合理的耗费结构和价格体系;④深入研究农业与矿业等地租的区别,为国家合理收费提供科学依据。
农业自然资源价值补偿的方法有对口补偿、统筹补偿等。对口补偿是由资源外部经济的受益者向资源外部不经济的受损者提供补偿。这种补偿形式只能适用于资源的破坏者向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统筹补偿是由政府向所有因外部经济而收益的单位征收某种形式的税费,再对因外部不经济而受损的单位进行补贴。
4
我国自然资源深度开发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4.1
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是节约和保护现有的农业自然资源
水、森林等自然资源是发展农业的基本物质条件,耕地更是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生产资料。我国粮食、畜产品生产的质和量与人们需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如果单纯强调资源的深度开发而忽视我国资源的严峻现状,那么,其结果必然是得不偿失,也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换句话说,对自然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必须是建立在节约和保护现有资源的基础之上的。
4.2 依靠科学进步对资源进行深度开发, 挖掘资源的深层潜力,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着严重的浪费,资源利用效率低,产出效益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科学技术水平低下,要解决我国面临的资源危机,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在于能够使原有任何一种生产要素的组合,生产出比没有技术进步以前更多的产品。实践证明,在农业增长的各因素中,科技的潜力最大。例如,我国南方约有冬板田、冬炕田、冬泡田533.3万hm[2],如利用科学技术加以改造,至少可开发利用333.3万hm[2],利用“三冬田”种植小麦、冬玉米、马铃薯等,平均亩产可达150kg 以上。 如到2000 年改造推广266.7万hm[2],则可新增粮食60 亿kg 以上; 全国农作物复种指数为155%,如提高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扩大了150多万hm[2]的播种面积;如果能改变我国原有的落后灌溉方式,发展节水农业,把农业用水的利用率提高到50%,就可以大大缓解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状况,并能大幅度提高农业的产出率,促进农业的稳产高产。因此,必须把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上来,提高全民族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人们珍惜和保护资源的自觉性。
4.3 政府宏观调控农业的政策法规, 要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长期以来,我国走的是一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工农二元产业结构的道路。这种政策导致城乡分离,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单一,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农民素质不高。改革开放以来,这种二元结构虽有所改变,但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目前仍有70%以上的人口滞留在农村,在有限的耕地上从事较为单一的农业生产,广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比较落后,生产技术水平低下,农业比较利益下降,工农差距、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这是制约农业持续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农村经济繁荣的深层原因。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在政策上作战略性调整,即由重工轻农转变到工农协调发展,真正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只有广大农民摆脱了贫困,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提高,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才有保证,农业资源的合理使用与保护才有基础。从资源与发展的关系来看,首要的是发展。对农业这个弱质产业来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必须给予大力扶持和保护,为了扭转工农与城乡间长期的不协调,必须加大扶持力度。当前,要积极引导和扶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加大农业投入,减轻农民负担,认真落实“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科技水平和农业的科技含量,逐步实现农业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
4.4
发展生态农业是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途径
从再生产特点来看,农业与非农业生产部门的生产过程是不同的,农业是有生命的物质生产过程,它不仅参与生物圈中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而且直接参与生态系统的生态循环过程,形成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循环。因此可以说农业是一个典型的生态——经济系统。这就决定了人们的农业生产在重视经济规律的同时,决不能忽视生态规律,否则就要受到惩罚,农业生产非但不能取得理想的产量与效益,而且还会最终破坏未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人们的经济活动必须建立在生态规律的基础之上。发展生态农业就是一条正确的途径。生态农业吸取了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优点,立足于资源的保护与环境的优化,它以经济、生态、社会三方面效益的良好统一为目标,不以牺牲任何一种效益来换取另一种效益,因此倍受世界各国的关注。我国已经建立2000多个生态实验区。实践证明,生态农业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据对部分生态农业试点县区的调查,粮食总产增幅在15%以上,单产比试点前增长10%,人均收入高出当地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
4.5 加强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 增进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人们节约和保护资源的自觉性
加强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增进全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提高人们节约和保护资源的自觉性,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只有全民族,特别是广大农民把保护资源、改善环境作为自觉行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实现。
收稿日期:1998—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