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视角下的留守儿童校园欺凌应对策略及其思考论文_杨素真

德育视角下的留守儿童校园欺凌应对策略及其思考论文_杨素真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认知与神经科学与应用心理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 广西桂林 541006)

【摘要】校园欺凌事件愈演愈烈,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不平衡的阶段,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欺凌问题就是其中一项。留守儿童作为青少年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关注其行为问题已刻不容缓。本文从留守儿童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寻找影响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因素,进而制定相应的预防策略,希望能给预防校园欺凌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留守儿童;欺凌;德育;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26-0005-02

1.引言

随着工业时代的不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催生出一批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学者们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基本一致,即“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1]。2016年2月,联合部门根据国务院的这一界定,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摸排,最后统计结果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刻,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导,很容易产生众多不良的行为,如道德行为问题。研究表明,缺乏父母引导留守儿童的道德机制弱化,使留守儿童出现冷酷、无情和缺乏社会责任感,严重者还会出现极端的反社会行为倾向[2]。

近年来,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愈演愈烈,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伤害,也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了无法忽视的恶劣影响。关于校园欺凌的相关研究最早是挪威学者Olweus(1991)进行的,他认为校园欺凌是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导的负面行为之下, 欺凌并非偶发事件,而是长期性且多发性的事件[3]。

国家相关部门调查发现,在受欺凌群体中,农村留守儿童和寄宿学生遭受欺凌最多,但在欺凌群体中,则是农村留守儿童比重最大[4]。由上述调查发现,无论是被欺凌者还是欺凌者,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比重都是令人无法忽视的。据此,本文旨在通过德育视角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旨在为改善此不良现状提供一些建议。

2.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

2.1 留守儿童自身因素

(1)留守儿童在青春期身心发展很不平衡,具有自我为中心,较强的自尊心,情绪两极性等性格特点,因此很容易产生极端的冲动行为。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的管教,缺乏自控能力,缺乏良好的道德习惯,经常会做出违反学校校规校级的事。

(2)被欺凌的留守儿童往往性格胆小、内向,遇事忍气吞声,人际关系较差,具有较强的孤独感。

2.2 家庭因素

留守儿童家庭,因父母在外务工,回家次数较少,即使是回到家也不会与孩子进行思想情感方面的沟通交流,缺乏对孩子的德育教育。大多数家长只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忽视其身心发展。因长期缺乏交流,使得留守儿童极度缺乏安全感,不愿意向父母老师倾诉内心的感受,由此产生敏感、内向、自卑等不利于留守儿童发展的心理。有些孩子与祖辈生活在一起,父母会觉得亏欠孩子,因此会尽一切能力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因而给留守儿童留下一种我想怎么做都可以的错误信息,产生一种唯我独尊的思想,缺乏共情能力。

2.3 学校因素

学校是德育的重要场所,通过学校的正确的引导,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但当前社会发展现状是学校轻视德育重视智育。放眼望去,当今教育大环境就是要求孩子考试取得高分,分数成为评判孩子唯一的标准。就是在这种大环境下,老师和父母一味重视孩子的分数而忽视孩子的德育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农村学校更是如此,老师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就是,只要学习好,其他便都好。老师缺乏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引导,忽视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再另一方面,学校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一味给学生灌输德育知识,出现理论与实际不能完美结合的情况,即“假大空”现象。

2.4 社会因素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速度非常迅速,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学生可以通过报刊、网络等观看暴力书籍,玩暴力游戏,留守儿童正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心智不是很成熟,会错误的将一些负面人物作为榜样,对其行为进行模仿,在校园称王称霸。学校不良的周边环境对留守儿童产生欺凌行为影响也是巨大的。学校周围网吧遍布,商贩横行,这些不良的社会环境都给学生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增加了校园欺凌发生的可能性。

3.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应对策略

欺凌行为的发生与留守儿童、家庭、学校和社会密不可分,那么预防和应对欺凌行为的方法也应从其根本原因出发进行控制,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 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作为欺凌事件的当时人,必须从根本上建立起自我保护意识,认识到欺凌产生的危害;其次,在面对欺凌时要勇敢的说不,坚决不向恶势力低头,积极跟老师家长沟通,制定解决的办法;最后,要正确看待自己,建立起正确的认知,面对欺凌时,不能沉默退避、一味忍让,应该做出行为上的改变,帮助自己走出困境。

3.2 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温暖的港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和陪伴。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缺乏父母陪伴的群体,这就需要外出的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度。

3.3 学校方面

学校是欺凌发生的场所,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重点应放在学校。第一,提升农村老师素质,加强对老师的培训,提升农村老师的待遇,吸引更多有能力的优秀人才支持乡村计划。第二、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形成良好的道德认知和道德习惯。第三、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自己正确的道德认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四、学校要营造出良好的德育学习环境,使学生真正能够感受、吸收到对自身有利的道德教育。

3.4 社会方面

社会要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积极发展城乡经济,争取能减弱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实现教育平等。此外,也可以根据农村教育发展现状,为留守儿童发展相应的寄宿学校,能够从根源上解决留守这一问题。同时也要颁布个性教育计划,营造社会和谐氛围,肃清网络媒体的不良影响。大力宣传好人好事,或者可以开始留守儿童专题活动,为留守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

4.关于校园欺凌的心理学反思

欺凌是一种故意伤害行为,欺凌现象的出现虽然与家庭、学校和社会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究其根源,还是儿童自身的问题,外因是通过内因在起作用,由此看来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干预刻不容缓。

增强留守儿童的个体行为干预,这就需要在各个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增设心理健康中心,确保学生的行为问题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和经常性心理咨询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角色扮演、需求表达、头脑风暴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欺凌行为。

心理健康对于留守儿童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学校要加强对心理工作的重视,运用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帮助其建立正确的认知行为模式,引导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3),98-102.

[2]周菲.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发展危机及教育干预[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8),73-75.

基金项目:201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XYCSW2018025)

论文作者:杨素真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9月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8

标签:;  ;  ;  ;  ;  ;  ;  ;  

德育视角下的留守儿童校园欺凌应对策略及其思考论文_杨素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