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和家庭因素对学业成就的影响_非智力因素论文

非智力因素和家庭因素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习成绩论文,因素论文,智力因素论文,家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课题组组员有:勒力、周韬、陈晓静、张玮、张俊、周耘、张惠英、严家平、蒋爱华、肖沪萍、郑明珍。

一、研究目的、对象、步骤与方法

(一)目的

本研究在吸收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上,试图就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性格结构与家长文化、职业因素等对其学习成绩影响作一次综合分析和“长时段”的跟踪研究。即从小学新生入学开始,对被试进行瑞文智力初态测试,建立学生个人与家庭档案,以后每学年对研究对象的智力、非智力因素发展状况作一次测评记录,一直跟踪到小学毕业。本文是在1994年213名被试瑞文智力测试研究报告基础上,对研究对象一学年的“非智力因素性格结构”发展状况进行的再次跟踪调查。为此,本报告确定了如下的研究目的:①非智力因素与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关系;②小学低年级学生性格结构中非智力因素的联系;③家长文化程度、职业与学生学习成绩间的关系;④瑞文初态测试成绩与小学生日后学习成绩的关系;⑤体卫素质对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二)对象

上海市西区一所重点小学,一年级升二年级的4个班级全体学生共213人。其中男生128人,占60.09%。女生85人,占39.9%。独生子女占99%。其中,父亲学历分布为:大专以上占45.5%、高中占39.9%,初中占9.9%;母亲学历:大专以上占31.0%。高中占52.1%、初中占11.7%。父亲职业分布:科室干部占23.0%,专业技术人员占18.3%,职员占23.5%,工人占29.1%,个体户占0.9%;母亲职业:科室干部占5.2%,专业技术人员占20.7%,职员占32.9%,工人占34.7%,个体户占0%。

(三)步骤与方法

1.智力测验:采用华东师大心理系修订的“瑞文智力测验量表”,对213名录取的新生进行智力水平的初态测试,时间为1994年8月。

2.学习成绩调查:将213名被试入学一年来的语文、数学各10次考试、单元测验的平均分数,作为对其学习成绩观察、评价的指标,时间为1995年7月。

3.非智力因素测评:本研究对“非智力因素”的界定主要根据沙毓英的“非智力因素性格结构”的观点,对学生的测评量表是从《中国学生性格量表》(csps)(沙毓英、张峰编制)中,抽离出性格结构中五组具有代表性的非智力因子:心理倾向上“外倾性一内倾性”;认知风格上“敏捷性——迟钝性”;个性特质上“独立性——依附性”;意志品质上“自制性—他控性”;态度倾向上“乐群助人—攻击自私”。依据确定的测评标准,由班主任老师(语文)、数学任课老师和体育任课老师分别对自己班级的学生按“黎氏尺度法”一一评分。为了防止评分中的“晕轮效应”,学生最后得分由三位老师的平均值来确定,测评时间为1995年8月。

4.学生的体卫素质:由学校卫生老师与体育老师根据每个学生身体状态和体育成绩进行综合评定后取得。

5.家长职业文化程度调查:主要根据学生个人档案,由班主任老师逐一填写。

6.最后将213名学生的瑞文初态测试分数,学生语数平均成绩,教师对学生“非智力因素测评”的评分,学生体卫素质评分以及家长职业、学历等五大类数据输入电脑,进行交叉列表分析和卡方考验。

二、结果与分析

(一)非智力因素与小学生智力、学习成绩的关系

1.统计发现,非智力因素对小学生学习成绩具有显著的影响。当性格结构中的五项非智力因素测评均值都处在高分时(>4.3),学生语文和数学平均成绩均在96分以上(语文96.6分,数学97.4分);当五项非智力因素测评成绩处在中等水平时(=3.3),学生语数平均分为93.9分和95.4分;而当五项非智力因素测评均值低于2.1时,学生语文、数学平均成绩处在90分以下(语文85.9分、数学87.9分)。将五项非智力因素测评所获得的高分学生与低分学生相比,前后两者的语文和数学成绩整整相差约10分。这一成绩差异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呈现的意义是极其显著的。

2.再对五项非智力因素作逐项分析又得知,学生性格结构中的认知风格、个性特质、态度倾向和意志品质四项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均产生很大影响。高分学生与低分学生的学习成绩相比,数学差值达10—16分;语文差值达11—16分。而心理倾向上的“外倾性—内倾性”则与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相关。

3.统计还发现,瑞文初态测试成绩并不能预示小学生日后的学习成绩。我们拿一年前新生入学时的瑞文智力测试成绩与一年后的数学、语文平均成绩对比,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与学习成绩中等以下的学生当初瑞文测试智力水平几乎没有什么显著差别(105.2:97.8)。

另外统计同时证实,瑞文智力初态水平对小学生日后非智力性格发展也不构成显著影响作用。这说明,非智力因素与小学生智力、学习成绩之间关系是发展中的互作影响关系,而非静止不变的关系。关于这一点有待进一步跟踪积累证明。上述三点结论均由表一示出。

表1:非智力因素与小学生学习成绩、智力相关

(二)小学生性格结构中非智力因素间的相关

关于“非智力因素”,目前学术界有两种具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燕国材的“五因素构成”说:从狭义上说,非智力因素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五种基本心理因素组成;另一种观点是沙毓英的“性格结构”说,主张用性格结构来界定“非智力因素”,用性格特质维度位置来描述人的“非智力因素”发展状态。

当把人的性格特质看成是一个包括正反两极在内的逐步过度的连续体,诸如独立—依附自制—他控,外倾—内倾,敏捷—迟钝,乐群—自私等等,每个人在这个连续体或维度上,就只能占据一个特定的位置,由此构成性格结构的一个有机统一而非割裂的整体。这样既避免将“非智力因素”单一类型化,又便于将“非智力因素”量化。

遵循上述思想,我们考察了小学生性格结构中究竟哪些“非智力因素”是占据主导地位并对其学习成绩起主要作用的。

统计显示,小学生五项非智力因素之间,“认知风格”与“个性倾向”、“意志品质”与“态度倾向”之间存有显著相关关系(差值分别为1.75、1.95);“认知风格”与“心理特征”,“个性倾向”与“态度倾向”,以及“个性倾向”与“意志品质”间的相关性也较明显(差值分别为1.35、1.35和1.3);而“心理特征”与“意志品质”、“心理特征”与“态度倾向”之间的相关性较弱(差值分别为0.2、0.2)。

由此看来,小学低年级学生性格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非智力因素”依次排列是:独立性、敏捷性、乐群性、自制性和外倾性。换言之,个性倾向上的独立性,认知风格上的敏捷性,以及态度倾向上的乐群助人等三个非智力因素发展水平,对孩子的智力与学习成绩会产生较明显的影响。在我们实际个案接触中也发现,独立性强,思想较成熟,关心集体、乐于帮助同学的学生往往功课很好,智力与非智力发展较均衡。

从理论上说,非智力因素集质与集质之间,特质与特质之间,不可能是完全独立的、相互割裂的,而彼此间存在着内在联系。有些特质决定着学生智力发展的方向,对学习成绩起着重要的影响。有的则不直接参与学生的智力活动,如性格结构中的“心理特征”(外倾或内倾)对学生学习成绩就不会产生直接影响。

(三)家长因素与小学生学习成绩间的相关

台湾学者马信行曾对984名学生学习成绩研究发现,学业成绩高者,他的父母文化程度和父亲的职业地位也越高。大陆黄佳芬等人的研究也表明,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子女的学习成绩也越好。上海教科所《初中困难学生教育的研究》课题组研究,同样证实,父母的文化程度与父亲的职业,在学习成绩好、中、差三组学生间差异均达到非常显著水平。

此次我们的调查统计,同样再次证实了上述结果。

表2、表3显示,父母亲学历大专以上,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普遍好于父母大专以下学历以及工人家庭子女的学习成绩。(卡方考验P<0.01)。尤其是小学生语文、数学平均成绩低于91分的被试中,父母职业是专业技术人员,父母学历为大专以上的比例明显呈低。这证实,不同文化、经济、职业家庭中的父母自身素质,对孩子学习动力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子女的学业成绩有着很大的关系。由于父母职业、文化以及社会经济地位之不同,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教养方式、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系会有较大差别。而大多数小学生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家长的影响。尤其是幼儿的早期经验对其日后的认知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重大影响。本研究将对家庭亲子关系、家庭文化氛围与青少年学生学习成绩之间影响关系,对213名被试进行更深入的跟踪调查。

表2:父母职业与学生学习成绩交互关系

表3:父母学历与学生学习成绩交互关系

此外,检测结果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体卫素质与他们的学习成绩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卡方考验P>0.10)。

三、讨论

(一)性格结构中的非智力因素对小学生学习具有明显影响。必须指出,这种影响是非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性格结构中的非智力因素对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其智力产生有效调控而发生作用。国内外研究证实,学习无能的儿童在自我反省和对自己认知的监控上存有较大缺陷。因而众多智商(IQ)测试已证明,大多数儿童智力发展水平是差不多的,学习成绩较差的小学生,并不是智力低下,真正属于“发展落后的儿童”,在现实中是很稀少的,仅占2%左右。

(二)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是互动影响的关系。就学生的性格结构而言,集质与集质之间,特质与特质之间,甚至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之间,也不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关,彼此隔绝的。恰恰相反,彼此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卡特尔所说的人格特质是各自独立、相关极小的观点,事实证明是有失偏颇的。实际上,他本人编制的《卡特尔16种人格测验量表》,其中不少特质的内容描述彼此间也非常接近。

我们认为,非智力因素与智力的发展往往是一致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会促进智力的发展。反之,智商水平较高的孩子,其非智力因素水平也通常较高。两者之间往往能互为促进。当然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非智力因素对其学习成绩的影响会随之增强。

小学生非智力因素性格发展,2—4年级为稳定期,4—6年级为骤变斯。所以,学校、老师和家长应根据青少年非智力性格发展的这一特点,有针对性地、适时地进行心理辅导,为青少年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三)“班级气氛”对小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具有影响和暗示作用。所谓“班级气氛”是指班级中各种成员的共同心理特质或倾向。班级氛围凭借班级学生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外在评价而产生。它形成后会影响整个班级成员的集体行为。班级氛围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压力,它不知不觉地在塑造着学生的态度与行为,也无形影响着同学们的学习成绩。此次调查也发现,213名被试所在的四个班级,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统计表明,这种差异也影响了班级学生之间学习成绩的高低。通过对班级的个案调查,教师普遍反映班级氛围对班与班之间的上述差异具有一定作用力。因此我们认为,改善班级氛围状况,会促进小学生个体乃至群体的智力、非智力因素整体发展。

(四)尼森塔尔的实验证实,老师期望与评价对小学生会产生很大影响。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往往是根据学生的性别、身体特征、在老师面前的表现、能力、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家长本人文化素质等信息形成对某个学生的期望。教师对高期望的学生与低期望学生的态度往往不一样,这种信息会通过各种传递方式被学生所接受,从而产生“罗森塔尔效应”,从而拉大学生间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差距。这向我们提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尤其对后进学生更应满腔热忱,采取更多积极鼓励的方式,这样才会使智力、非智力发展落后的学生产生努力学习、奋发进取的动力。

(五)家庭教育是小学生性格与智力健康发展的关键。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物质生活条件优于非独生子女家庭,所以现在的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一般而言都很重视,投入精力较多,同时期望也更高。但我们调查也发现,不同经济、文化、职业背景的家庭对子女教育方式尚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少家长由于疼爱一个孩子,故在对孩子教育上存在“三过”现象:(过分宠爱、过度保护、过高期望)。这样容易在独生子女内心形成“自我中心环境”与“社会压力环境”的冲突。由此,青少年学生非智力性格方面存在的弱点、缺点便暴露出来了:诸如自私、任性、不合群、不爱惜东西、缺少礼貌、自理能力差、社会适应力弱等等。

在这种家庭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一代,心理问题较多,最近一项调查发现,不少学习困难学生是由“动力型困难”而非“整体型困难”所致,而学习上“动力型困难”的主要症结是非智力性格、心理方面存有问题。随着家庭教育研究的深入,许多专家学者愈益认识到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加强亲子关系。改进教养方式,提高父母素质应成为当前社会众多家庭的当务之急。

标签:;  ;  ;  ;  ;  ;  

非智力因素和家庭因素对学业成就的影响_非智力因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