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临床探讨论文_张文达

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湖南永州 425000

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疾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出本院收治的84例冠心病病患,都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按照用药的差异把病患分成治疗组A与治疗组B各42例,对比两组病患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A的总有效率是76.2%,治疗组B是92.9%,治疗组B比治疗组A高,对比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B病患的平均血小板聚集率及平均血小板反应指数降低幅度均比治疗组A低,对比差异显著义(P<0.05);治疗组A的不良反应诱发率是9.5%,治疗组B是2.4%,治疗组B比治疗组A低,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血管疾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理想,可明显降低平均血小板聚集率及平均血小板反应指数,且不良反应诱发率低,具有临床可行性。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普拉格雷

冠心病是心血管内科的一种常见病,病患多为老年人,发病率与死亡率均较高。冠心病的致病因素多为冠状动脉出现粥样硬化,诱发冠状动脉管腔狭窄、心肌出现缺血性痉挛等,对病患的健康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1】。抗血小板药物可阻碍凝血因子的产生,进而解除栓塞,能从源头上解决动脉粥样硬化等现象,在冠心病治疗中能起到一定的临床疗效【2】。然而,不同抗血小板药物所起到的应用效果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基于此,本研究选取了我院2016年6月到2017年6月的84例冠心病病患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数据

选取本院84例冠心病病患,均满足WHO制定的冠心病的相关标准,出现一定程度的心慌、心律失常等症状【3】。所有病患都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按照用药的差异把病患分成治疗组A与治疗组B各42例。治疗组A:男21例,女21例;年龄为47~84岁,平均(61.5±8.3)岁;病程2~14年,平均(9.5±3.2)年。治疗组B:男20例,女22例;年龄为47~85岁,平均(61.3±8.4)岁;病程2~14年,平均(9.6±3.3)年。对比两组病患的基线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治疗组A与治疗组B病患均应用常规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治疗,病情严重者进行手术治疗,治疗一段时间后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组A应用氯吡格雷治疗,口服,75mg/次,1次/d,治疗组B应用普拉格雷治疗,口服,60mg/次,1次/d,均治疗1个月。

1.3评价指标

(1)对比治疗组A与治疗组B病患用药后的疗效,判定准则为①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降低≥80%,静息心电图检查ST 段正常;②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降低50%~80%,静息心电图检查ST 段提升≥1mV;③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降低<50%,静息心电图检查未有改变,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N×100%【4】。(2)对比治疗组A与治疗组B病患用药前后的平均血小板聚集率及平均血小板反应指数。(3)对比治疗组A与治疗组B病患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诱发情况。

1.4数据处理

用SPPS19.0软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检验,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结果

2.1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组A的总有效率是76.2%,治疗组B是92.9%,治疗组B比治疗组A高,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治疗组A与治疗组B病患用药后的疗效对比[n(%)]

3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随着病患年龄的增高,发病率也随之上升,其临床表现主要为稳定性及不稳定性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心律失常等。冠心病具有极高的病死率,病况严重时可因心律失常致死,少许病患的症状不突出,但仍可诱发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等,严重则会猝死。

在冠心病的药物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疗效已被认可,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氯吡格雷、普拉格雷等。氯吡格雷见效慢、反应低,且出现氯吡格雷抵抗作用,因此并不被病患乐于接受【5】。相比之下,普拉格雷则具有见效快、血小板抑制作用显著、不受血小板的多态性影响、药理作用稳定等优势,普拉格雷是一种前体药物,口服后无需通过肝脏激活,可直接作用于血小板P2Y12ADP受体,并通过阻断血小板受体起效,药物作用持续时间可达5~10d,可产生的R-95913硫代内酯,有助于促进人体血浆的正常内循环,有生物活性,无生活活性,具有极高的代谢率,可促进机体产生活性代谢物,抗凝效果显著【6】。

本研究比较氯吡格雷与普拉格雷治疗冠心病的应用疗效,结果显示,相比于治疗组A,治疗组B病患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提升,平均血小板聚集率、平均血小板反应指数以及不良反应诱发率均明显降低,由此表明,治疗组B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治疗组A,即普拉格雷治疗冠心病的治疗效果优于氯吡格雷。

综上所述,心血管疾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理想,可明显降低平均血小板聚集率及平均血小板反应指数,且不良反应诱发率低,具有临床可行性。

参考文献:

[1]张利强. 探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疗法治疗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临床效果[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27):99-100.

[2]滑艳. 心血管疾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6,33(4):82-84.

[3]宋荟芬,李红,李响,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分析[J]. 中国医药,2016,11(6):798-802.

[4]何忠建. 老年冠心病病患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1):172-173.

[5]黎安玲,陈薇,胡汉宁,等. TEG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患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7,27(1):94-98.

[6]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 2014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反应多样性临床检测和处理的中国专家建议[J]. 临床荟萃,2015(4):366-366.

论文作者:张文达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4

标签:;  ;  ;  ;  ;  ;  ;  ;  

心血管疾病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临床探讨论文_张文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