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成像在腰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_李鹏

双鸭山市中医院放射科 黑龙江双鸭山 155100

【摘 要】目的:研究在诊断腰间盘突出症中采取CT成像检查的临床效果以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参与收治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有资料,所有患者均予以CT成像检查以及MRI检查,比较CT成像检查、MRI检查的钙化、真空症、滑移、骨质增生检出例数,分析CT扫描图像情况。结果:在CT成像检查本次分析的58例腰间盘突出症之后发现20例多节段突出患者、38例单节段突出患者;4例L3-4椎间盘突出、37例L4-5椎间盘突出、17例L5-SI椎间盘突出;10例患者既有L5-SI又存在L4-5椎间盘突出。依据患者不同的突出生长的位置包括10例中央型后突患者,28例中央型偏右后突患者,20例中央型偏左后突患者。在诊断腰间盘突出症中MRI检查钙化、真空症、滑移、骨质增生检出例数对比CT检查之间差异并不显著且P>0.05,统计学无分析意义。结论:在诊断腰间盘突出症中采取CT成像检查具有显著诊断价值,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

【关键词】CT成像;腰间盘突出症;诊断价值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椎间盘脱垂或者脱出导致椎间盘部分纤维环或者髓核朝着附近组织突出,进而对神经根与脊髓造成压迫[1],最终引发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或者损伤的疾病,会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为了进一步研究CT成像检查的效果,现报道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参与收治的58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诊断结果,为以后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此次研究的58例样本数据均选自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参与收治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有患者均存在反复性腰痛病史、坐骨神经痛病史,排除心血管严重异常、肝肾功能不健全等患者,所有患者均表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自愿签署同意书,所有患者均实行CT检查与MRI检查,其中女性患者27例,男性患者31例,最大年龄82岁,最小年龄20岁,中位年龄为(51.23±2.21)岁。

1.2 方法

选取日本东芝公司研发Aetirion 16TSX-031A螺旋实施CT检查,选取患者仰卧位,屈曲下肢,对X线描线角度进行调整,促使X线束能够垂直穿过椎间盘,对仪器参数进行跳帧,促使能够扫描患者L3-4、L4-5、L5-SI。扫描视野FOR设置为16cm,电流设置为300mA,电压设置为120kV,层厚设置为3.0mm,旋转时间设置为0.75s,每圈移床量设置为18.0mm,螺距因子设置为0.75,窗位设置为25~35HU,窗宽设置为250~300HU。

1.3 观察指标

观察MRI和CT成像检查诊断腰间盘突出症的情况以及分析CT成像检查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分析中所涉及的58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有数据均采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录入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n,%)形式进行表示,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进行,行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MRI和CT成像检查诊断腰间盘突出症的情况

在诊断腰间盘突出症中MRI检查钙化、真空症、滑移、骨质增生检出例数对比CT检查之间差异并不显著且P>0.05,统计学无分析意义。

表1 MRI和CT成像检查诊断腰间盘突出症的情况对比

 

2.2分析CT成像检查的情况

在CT成像检查本次分析的58例腰间盘突出症之后发现存在20例多节段突出患者、38例单节段突出患者;4例L3-4椎间盘突出、37例L4-5椎间盘突出、17例L5-SI椎间盘突出;10例患者既有L5-SI又存在L4-5椎间盘突出。依据患者不同的突出生长的位置形成三种类型为,中央型偏右后突、中央型后突以及中央型偏左后突,其中10例中央型后突患者,28例中央型偏右后突患者,20例中央型偏左后突患者。受椎间盘突出挤压引发的硬膜外脂肪、硬膜囊变形是最早的椎间盘突出,该疾病促使硬膜囊与椎管间脂肪层逐渐消失;如果椎间盘朝着测隐窝内进行突出会挤压患者神经根,CT成像检查之后显示出两侧神经呈现出不对症阴影,但图像中不能对神经根突出物进行分辨,此时需要依据手术措施来对椎间盘突出挤压神经根进行评估。

表2 CT成像检查的情况

组别 例数单节段突出多节段突出中央型后突中央型偏右后突中央型偏左后突

腰间盘突出症58 38 20 10 28 20

3.讨论

CT成相识临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疾病的有效的一种影像学措施,存在分辨率高以及无创等优势[2],不但能够对腰椎间盘突出进行充分显示,也能够明确分辨椎间盘突出类型。MRI是一种存在更高优越性的措施,不存在副作用以及伪影。相比较MRI技术,CT技术与其结果差异并不明显,是更适合诊断的一种措施。腰骶椎体存在比较复杂的构造[3],且容易发生变异现象,骶椎腰化、腰椎骶化是临床上常见的变异现象,所以在CT诊断腰骶椎过程中需要选择正侧位平片来对椎体数目进行确定,之后定位扫描患者,避免因不准确的扫描部位引发误诊[4]。

本次研究显示,MRI检查与CT成像检查在诊断在诊断腰间盘突出症钙化、真空症、滑移、骨质增生检出例数方面统计学无分析意义。58例腰间盘突出症中38例单节段突出患者、20例多节段突出患者;4例L3-4椎间盘突出、17例L4-5椎间盘突出、37例L5-SI椎间盘突出;10例患者既有L5-SI又存在L4-5椎间盘突出。其中10例中央型后突患者,28例中央型偏右后突患者,20例中央型偏左后突患者。在卢文彬[5]研究的150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诊断中,104例单节段突出患者、46例多节段突出患者;8例L3-4椎间盘突出、50例L5-SI椎间盘突出、92例L4-5椎间盘突出;10例患者既有L5-SI又存在L4-5椎间盘突出。且RI检查与CT成像检查情况无显著差异。证实,神经根受压移位是并发症的常见形式,是因椎间盘朝着恻隐窝内突出且与着神经根紧靠引发两侧神经出现不对称阴影,或者图像上不能清晰显示神经根以及突出物。突出的椎间盘存在形状各异的钙化现象,包括条状、新月形、斑片状、圆点状。腰间盘可能受到L4、L5、SI的同时压迫。椎间盘突出症可能引发患者致腰腿疼痛,如刺激硬膜囊、黄韧带肥厚引发椎管狭窄、突出压迫神经根等都是引发腰腿痛的因素,所以需要尽可能将腰腿疼痛原因检出,提升诊断率。

综合以上结论,在诊断腰间盘突出症中采取CT检查技术是一种适合应用且存在较好诊断率的措施,值得未来深入分析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雯雯.探讨核磁共振成像在腰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21):405.

[2]伍竟.CT成像在腰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价值[J].医学信息,2015(31):339-339.

[3]张辽沈.腰间盘突出症CT影像检查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相关性研究[J].医药前沿,2017,7(1):128-129.

[4]孟庆锐.核磁共振成像与 CT 检查在腰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33):79-80.

[5]卢文彬.CT成像在腰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价值[J].河北医学,2013,19(4):566-568

论文作者:李鹏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7月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6

标签:;  ;  ;  ;  ;  ;  ;  ;  

CT成像在腰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_李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