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排CT用于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成像研究论文_孙智文

16排CT用于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成像研究论文_孙智文

孙智文

湖南省衡阳市中心医院放射科 421001

摘要:目的:研究16排CT用于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成像和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30例疑似下肢动脉硬化、阻塞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16排CT扫描,并给予血管三维重建,其中17例患者给予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30例患者共560节段,其中闭塞90节段,血管重度狭窄107节段。给予DNS检查105节段,只有3节段CTA与DSA分级出现误差。结论:16排CT用于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成像基本上与DSA相符合,其是一种非侵袭性和高准确度的成像技术,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下肢动脉;腹主动脉;16排CT;阻塞性病变

以下肢动脉为首的各动脉狭窄和闭塞性病变在临床中发病率较高,进行外科之前之前,需要对患者血管走行、闭塞范围及闭塞程度、侧支循环情况进行准确评估。以往主要依赖DSA的检查结果,近年来,随着医学检查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多排CT应用于下肢血管病变检查的报道逐渐增多,但有关动脉硬化阻塞性病变的相关报道数量较少[1]。本文旨在研究16排CT用于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成像和诊断价值,现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30例疑似下肢动脉硬化、阻塞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年龄48-95岁,平均年龄(71.5±2.3)岁;其中足背动脉明显减弱者18例,下肢肿胀5例,下肢疼痛20例,趾端变黑或坏组8例,间隙性跛行10例;病程4周-6个月,平均病程(2.5±0.3)个月;

1.2 方法

①采集相关数据:采用16排CT对腹主动脉腹腔干水平至足部循环范围进行容积扫描,给予足先进扫描体位,扫描过程中需要将患者足部固定在内翻位的位置,分开胫腓骨之后,确保三分叉血管与骨结构走形之间保持平行状态。采用高压注射器将120-160ml非离子造影剂以3.5-4ml/s的注射速度自患者肘前静脉注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B超检查结果、心输出量等情况,待延迟28-38秒之后再开始扫描,65-75秒之后给予患者第2次扫描。②图像重建的具体方法:将薄层重建横断面图像及时传入ADW4.1工作站中,分别以VR(容积重建)、MIP(最大密度投影)、MCPR(曲面重建)等予以血管三维重建,原始图像接受高级血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③对影像进行研究:由影像科2位主治级别以上的医师对腹主动脉、足背动脉及支架区血管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具体包括清晰血管比例及血管连续性、血管病变分级等内容,其中血管病变分为可分为闭塞、重度狭窄(>70%)、中度狭窄(狭窄面积在50%-70%范围内)、轻度病变(狭窄≤50%)、正常动脉。④治疗方法:重度狭窄或者闭塞患者需给予CTA检查之后,进行支架植入术,手术之前,需要在手术室中进行DSA检查,然后同CTA结果进行比较,术后5-30d内进行CTA复查,必要时可进行CTA两次复查。

2 结果

30例患者共560节段,其中闭塞90节段,血管重度狭窄107节段。给予DNS检查105节段,只有3节段CTA与DSA分级出现误差。

3 讨论

老年男性患者是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高发人群,此种病变通常情况下都会使其大中型动脉受到牵连,分叉起始部位发病率最高,血管壁表现出不规则的广泛性狭窄和节段性闭塞。一直以来,临床方面都将DSA看做诊断血管病变的金标准,其能充分的将血管形态改变信息反映出来,也能提高细小血管的分辨率。但其容易给患者造成创伤,出现不良并发症的比例约占2%左右[2]。此外,DSA显示三维病变时主要依赖二维图像,无法对管壁结构进行全面评价,也无法准确的将动脉内偏心性斑块程度反映出来。多排CT大大提高了分辨率,也显著改善了图像质量,其中的16排CT扫描速度非常之快,可在动脉尤其是下肢动脉强化的高峰期内良好的完成扫描工作,改善了4排以下不及DNS将下肢血管1次性呈现出来的缺陷,而且还能更加清楚的提供分支血管的细节内容[3]。

因为血管分叉起始部位是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在发生率最高的位置,VR和MIP重建结果可知血管壁呈现不规则狭窄情况,管壁散呈现斑片状钙化现象,明显可见官腔内充盈存在缺损,节段性阻塞也可清楚显示,发生闭塞的血管表现出截断的特征,并逐渐细化直至完全发生完全中断,闭塞血管的临近血管主要通过发出一条或一条以上的侧支血管发挥向远端血管供血的功能,对血管狭窄的具体程度及范围可通过ALA进行分析。多排CT对不同血管病变准确性均比较高,本组研究结果也可证明16排CT对下肢动脉阻塞病变的评定价值与DSA几乎完全一致[4]。16排CTA可将腹主动脉以及整个下肢血管的具体情况表现出来,从而帮助血管外科医生制定针对性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根据CTA呈现出来的具体成像结果,本组研究中,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支架植入术,大大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改善了患者临床症状,也提高了救治成功率[5]。

综上所述,16排CT用于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成像基本上与DSA相符合,其是一种非侵袭性和高准确度的成像技术,具有积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么刚,孙建男,刘巍立等.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上肢动脉疾病的应用[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2,15(4):26-29.

[2]邓立勇,雷振,王志铭等.16排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临床应用[J].实用预防医学,2014,14(1):161-165.

[3]刘小军,陈友良,朱智明等.16排螺旋CT用于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成像研究[J].医学临床研究,2012,23(10):1542-1544.

[4]周海军,单卉,彭丹丹等.MSCT在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师杂志,2012,2(z2):68-70.

[5]潘爱珍,甘毅,罗灿华等.16排CT用于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成像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4,20(6):898-900.

论文作者:孙智文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第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9

标签:;  ;  ;  ;  ;  ;  ;  ;  

16排CT用于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的成像研究论文_孙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