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影响中国近现代发展的贵州历史文化名人论文_李其胜

例谈影响中国近现代发展的贵州历史文化名人论文_李其胜

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贵州 贵阳 550001

根据教育部的通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历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重,鼓励各地各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设专题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我们开设的校本课程《贵州乡土历史文化赏析》,包括贵州的历史沿革、贵州少数民族的变迁、贵州近现代历史文化名人等专题。

本文试举李端棻、王若飞两例贵州历史文化名人,从影响中国近现代发展的角度,谈谈他们的生平事迹,以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充分发挥乡土历史文化的教育作用。

一、戊戌变法重要代表人物——李端棻

1.生平。

李端棻(1833~1907) 晚清著名政治家、改革家、教育家。北京大学首倡者、戊戌变法领袖。出生于贵州省贵筑县(今贵阳市),后随叔父赴京城求学。

1862年乡试中举,次年会试中进士。1896年上《请推广学校折》,请立京师大学堂,拉开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曾任礼部尚书,推行新政,失败后被革职,1901年赦回贵阳,参与创立贵阳公立师范学堂和贵阳府中学堂。1907年在贵阳逝世。

2.事迹。

(1)为变法举荐人才。

甲午败后,光绪“欲兴政而图强”,降旨求贤。李端棻保荐唐才常、熊希龄等人,他发起“公车上书”,1898密保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光绪任命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杨锐四人为军机章京,参与变法。李端棻在戊戌变法中有荐才之功。

(2)首倡设京师大学堂。

他参与变法,请开学堂、定律例、开懋勤殿等。梁启超说:“二品以上大臣言新政者,一人而已。”

李端棻1898年7月上《变法维新条陈当务之急折》,以 “君民共主”思想,提“开懋勤殿”等策略。“懋勤殿”相当于西方的议院,光绪拟的入值名单,李端棻任首席,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参与。

1898年7月任礼部尚书,负责掌管全国的教育行政,可见李端棻在维新变法中的作用。

1896年他上《请推广学校折》,首倡设“京师大学堂”,为维新教育指明了方向。

京师大学堂1898年5月创立,乃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学,是戊戌维新留下的最重要的成果;他建议设藏书楼、仪器室、译书馆等;还建议选派留学生。各省的大、中学堂也随后建起来了。李端棻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近代教育之父。

(3)变法失败遭革职,回家乡办教育。

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李端棻被革职流放。

1901年因病被赦回黔。

1902年贵州巡抚聘他主持贵州通世学堂。他以传播西学、开通贵州风气为己任,以《卢梭论》、《培根论》来阐发西方的民权、自由思想,将卢梭与孔孟相提并论。

1902年与于德楷等商议创设贵阳公立师范学堂,即贵阳师范学校的前身。

1905年又联合任可澄、华之鸿等,将贵阳府中学堂改为贵阳中学堂,即贵阳一中的前身。他虽年逾古稀,仍由人搀扶巡视贵阳各学堂,并竭力捐资助学。给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去信说:“我虽年逾七十,志气尚如少年,天不死我,犹将从诸君子之后,有所尽于国家矣。”可见其爱国之心。

二、无产阶级革命家——王若飞

1.生平。

王若飞(1896~1946),中共著名领导人、无产阶级革命家。1896年出生于贵州安顺。1904年被舅父黄齐生接至贵阳,入达德学校学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他从《木兰辞》中读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时,遂改名“若飞”。1917年留学日本,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2年同赵世炎、周恩来等发起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同年秋,同赵世炎、陈延年等一起,由阮爱国(即胡志明)介绍加入法国共产党。

1923年,他赴莫斯科学习,同年转为中共党员。

1925年回国任中共豫陕区委书记,发展党团组织,开展工人运动。后任中共中央秘书部主任,并参与领导了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

1928年6月,赴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六大,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在列宁学院学习。

1931年,他回国任中共西北特委特派员,领导了西北地区的农民斗争和土地革命,同年11月,在包头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入狱,1937年被营救出狱。先后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

1938年,任中共中央华中、华北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兼任八路军副参谋长。

1944年5月,随同林伯渠赴西安、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协助董必武主持中共南方局的工作,后任中共南方局工委书记。

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同年8月他作为中共代表,随同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参加和平谈判。

1946年4月8日,王若飞同秦邦宪、叶挺、黄齐生等,乘飞机离开重庆返回延安,飞机坠毁不幸遇难,时年50岁。

2.主要事迹。

(1)部分著述。

1940年在《八路军杂志》上发表《华北游击队与民众游击战争发展的经验》一文,为游击战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945年他与周恩来代表中共同国民党签署了 “双十协定”;中共六大上,对陈独秀所犯错误的性质和严重后果作了深刻批判;他强调蒙汉团结,共同抗日;创办陕甘宁边区党委刊物《团结》,著有《中国向何处去》、《巴黎公社的历史意义》、《十月革命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等文章。

(2)评价。

罗亦农评价他:“头脑敏锐,分析问题透彻、深刻,有雄才大略,善于联络人,他像黏合剂一样把大家团结起来。”

傅作义评价他:“共产党员王若飞,那才是个人才哩!”。

陈毅的《哭若飞》:“廿年患难如交久,失事高空恨更长。豪饮把杯惊满座,深谈携手忆河梁。折冲樽俎鞭撒旦,迫贼关牢出睢阳。有志愿傍青冢宿,英雄肝胆亦柔肠。”

毛泽东为“四八”烈士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贵州乡土历史的教学中,还可以介绍出生在贵阳的张之洞、无产阶级革命家周素园、周逸群等人的事迹,倡导青少年学习他们的精神,为建设家乡贵州而努力拼搏!

参考文献

[1]秋阳 著 《李端棻传》.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年1,第1版。

[2]《贵阳名人》.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3]中共贵州省委党校 《王若飞文集》.人民出版社,2014年1月,第1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2014年3月26日。

论文作者:李其胜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1

标签:;  ;  ;  ;  ;  ;  ;  ;  

例谈影响中国近现代发展的贵州历史文化名人论文_李其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