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溶江水利枢纽移民安置点典型住宅设计体会论文_朱敏

广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广西 南宁 530023

【摘 要】针对水库移民典型住宅设计,通过小溶江水利枢纽溶江村安置点典型住宅设计工程实例,从方案前期研究、方案施工图设计到实施建设的建设管理方面,阐述环环相扣的移民住宅设计思路、工作环节以及对地方特色文化如何延续和创造实践,并提出自己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水利枢纽;移民安置点;住宅设计;地方特色

1 概述

小溶江水利枢纽是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之一,位于漓江一级支流小溶江下游距峡谷出口约600m处,坝址选在灵川县三街镇小溶江与漓江汇合口以上3.31km处,控制集水面积264km2,占小溶江流域面积的98.1%。水库淹没影响范围涉及兴安县溶江镇的千家村、坪寨村、塔边村和灵川县三街镇的溶江村,水库淹没影响人口2930人,淹没及影响房屋面积16.2万㎡,淹没影响土地面积9931亩。规划水平年搬迁人口为2991人,生产安置人口为1243人。

小溶江水利枢纽共有5个移民安置点,移民安置涉及兴安县和灵川县,其中灵川县三街镇溶江村黄茅岭、南竹岭等7个自然村移民搬迁到三街镇溶江村移民安置点,安置移民369户1153人,兴安县溶江镇坪寨村松江口下等7个自然村和塔边村大湾田等5个自然村,及兴安县金石林业站等移民搬迁到兴安镇双拥路安置点,安置移民465户1751人;阳家和大湾田2个自然村23户97人选择就近后靠安置;塔边村和田头口村17户58人自愿后靠安置在高洲安置点。合计后靠155人,外迁2904人。

2 桂北居民住宅特点

2.1历史由来

兴安县位于广西的东北部,为湘江、漓江二水发源地,“湘桂走廊”自东北向西南穿过,华南第一高峰---猫儿山耸立在县境西北部。春秋战国时期,今兴安县境属楚国的疆土,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于此地置零陵县地,治今兴安县界首附近,为建县之始之一说。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派监御史禄开凿灵渠,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即秦朝在岭南置三郡的那一年,秦始皇“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谪遣戍”。加上此前秦始皇向广西用兵留在广西的军士,又为士卒派遣配偶,自中原迁入广西的第一批移民,便这样安顿下来。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北方向广西的移民,从未停止过,致使秦汉之际,随着北方移民的脚步,进入广西。

2.2 居民住宅建筑风格及特点

桂北和桂东北,移民主要来自北方,又受近邻湖南的影响,民居院落主要表现为中轴对称、一台一殿、多台成组、多层宽屋檐、大坡式等楚式建筑特色的 “楚风”。楚风建筑的出发点是“线”,完成面是铺开成面的“群”。这既同西方的建筑出发点是“面”,完成面是团块状的“体”迥异,也与中原诸国线条单一微殊。其对各种线条的运用已达到浑洒自如的水准,横线舒展,清新秀丽,竖线峻峭峥嵘,铿锵有力,斜线峰回路转,有惊无险,曲线萦水流畅,韵味无穷,细部的翼檐飞角也是极具流动韵感的曲线。

清至民国年间,兴安境内农房结构多为石木,少为砖木,式样多为传统的三开间一明两暗穿斗式,俗称三柱或五柱式两层楼。中间有两排屋架柱子,每排三柱(称三柱房)或五柱(称五柱房),并由抬梁穿斗;三开间即中间位堂屋,两侧装木板壁,左右间为房间;四周用卵石或青砖或泥砖砌墙,屋面为悬山式或硬山式两坡顶,盖小青瓦;开门于中间,以供出入。富裕人家,在开间三柱或五柱式的基础上有所改变,第一种是在三柱或五柱式房前砌照墙,两山墙用青砖或卵石砌围,形成房前小院,小院左右墙设小门出入,在小院内设天井,小院前面和两侧设披房。第二种是在三柱或五柱式房前,再建三柱或五柱房一座,两座之间留有天井采光,天井两侧建披房,形成前厅后堂,前厅正中设大门出入,俗称上下两座。第三种是在上下两座前再建一座三柱或五柱式房屋,则有三进两天井,俗称上中下三座。第四种是在上下两座的一侧或两侧另建横房,利用正屋山墙作照墙,并留有天井采光。

解放后,50~70年代中期,农房建筑多沿用传统式样结构,70年代的溶江、严关、湘漓、界首等公社,建设“大寨式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层楼房,其样式为套间式的多套排列型(像街道一样),均为砖石木、砖木结构;70年代末期,出现多开间式(一间为一房,前后开窗)的一层平房或两层楼房,进入80年代,样式多为一进三开套间或几进多开单间的砖钢筋混凝土和砖木结构的2层或三层楼房。

3 小溶江水利枢纽移民安置点典型住宅设计

无论是北来的“楚风”,还是经过历史沉淀、年代演变而来的独有的桂北地方特色,都经历了一个广西化的过程:一方面,它秉承了中原民居院落布局严谨、强调对称的传统;另一方面,它逐渐适应了广西的自然条件,又受到广西木构干阑的影响,它的布局更自由、更灵活,更注重通风采光和排水系统的完善。在此,以小溶江水利枢纽移民安置点溶江村安置点典型住宅工程为例,浅谈小溶江水利枢纽移民安置点典型住宅设计体会。

3.1溶江村安置点概况

灵川县三街镇溶江村移民安置点位于小溶江水利枢纽坝址下游约1km右岸坡地上前方营地周边。东边为小溶江,两者相距约450m,之间为平缓坡地及河漫滩。南侧为灵川县竹工业园和竹木堆放场,场地西高东低,安置点用地范围涉及灵川县和兴安县。安置点安置人口1153人,369户。

3.2公众参与促进安置点典型住宅户型分类与确定

根据审批的《广西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大纲(审定本)》(2008.12),小溶江水利枢纽移民安置点溶江村安置点宅基地面积按每户不高于150 m2控制。2012年5月,设计正式投入该安置点典型住宅方案设计,在设计提供第一次户型方案设计时,地方项目管理部门及时将户型设计方案提交该安置点移民代表征求移民的意见及建议,经过移民代表的深入探讨研究并结合自身安置点的搬迁村委特点,提出该安置区按四个组团四个人口规模的户型进行具体住宅设计。在良好的沟通及顺畅的交流中,设计在满足审定的设计标准的前提下,融合移民代表提出的安置人口户型分类,将溶江村安置点共分为4个组团进行规划设计,安置点典型住宅户型宅基地面积划分为四种类型:

户型1:宅基地面积为70㎡,即宅基地尺寸为7m(宽)x10m(深);

户型2:宅基地面积为90㎡,即宅基地尺寸为9m(宽)x10m(深);

户型3:宅基地面积为120㎡,即宅基地尺寸为8m(宽)x15m(深);

户型4:宅基地面积为150㎡,即宅基地尺寸为10m(宽)x15m(深)。

3.3因地制宜延续地方特色的的典型住宅设计

3.3.1建筑布局

安置点东面为平缓坡地及河漫滩,西侧为连绵起伏的山体,典型住宅设计结合安置区地形座西朝东,采取双拼形式布置,从东面道路通过住宅的门楼进入住宅前院,直通住宅车库,门楼设于东北向,与正屋中轴线形成15°夹角,取龙跃大海之意,力求对向安置区东边小溶江与漓江汇合口处之“龙口”。门楼内是一个由一面建筑和三道院墙围合而成的宽敞整洁的前院院落。经过前院院落,门楼的西侧中部,上三级台阶,穿过门廊就进入了住宅主房的正门。正门后是客厅,客厅的西侧为便于住户老人居住的卧室和卫生间以及垂直交通,北侧为车库,车库西侧为餐厅和厨房。二楼对应一楼的结构空间,分别设有供主人和家庭成员沟通交流休闲的公共空间起居室、卧室、书房、阳台和卫生间,各个空间通过楼道有效连接。三楼设置卧室、卫生间和晒台。整栋住宅建在安置区的坡地上,依山坡而建,面向街边开门,门楼朝向山下小溶江江景及河漫滩,背靠山体,由前至后,前低后高,从东侧的卧室远眺或在三楼的卧室经过楼道,打开门扇后,站在晒台上,视野十分开阔,脚下是本家的前院院落和高耸的门楼,视线穿过坡下的其它住户的住宅之下,是绕安置区而过的小溶江清流,清流以外,耕作万顷,其间杂以竹林,远近丘山,苍翠欲滴。

典型住宅建筑布局设计结合兴安县和灵川县两县的民房住宅特点,特别是融合了灵川县建设特点和建房习俗,灵川县在解放前,山地民房建筑依山而建,依逐渐升高的地势而建,前低后高。设计在选址上选择前有沟河,背靠山坡的安置区做为宅基地,在座向上,当地群众建房一般座北朝南,座西朝东或座东朝西,很少座南朝北,本设计的房屋座向结合地形为座西朝东设置。而在建筑布局的形状上,当地70年代前房屋为砖木结构,样式一般为传统的的三开间一明两暗的穿斗式,俗称3柱或5柱2层楼,有的在3柱或5柱式房前约5米左右砌一堵墙,称为“照墙”,两边与正方砌围墙,形成房前小院,中为堂屋,左右两边为住房,后堂屋作厨房。80年代后,当地采用砖石或房间混凝土结构的2层或3层平顶楼房,式样多为三开间或多开间,在建筑布局上,院落皆临街开门,临街的房屋多为商业用店面,店面后有房间,房间主要是主人家居住的主屋,多为三开间,二层,主屋后,有时设厨房,有时又有后进、后院等。本典型住宅设计综合了灵川县当地的70年代前及80年代后建房习俗的同时,结合本项目审批的设计标准,采取了三开间的式样,并在主房前保留房前小院的习俗,设置了前院,结构体系采取砌体结构体系,三层楼,前院院落临街开门。整个建筑布局为穿堂风设计,前后房间、客厅均能自然采光,在通风采光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考虑。

3.3.2建筑装饰

在建筑风格上,整个典型住宅设计以白、灰色调为主,外墙主调为白色外墙涂料,在白色涂料间,用浅灰色外墙线条加以装饰,外墙勒脚800mm高位置、正立面阳台外侧和门楼柱子部分,采用深灰色50mmx100mm外墙饰面砖饰面,强调质感之间的对比。前院院落围墙顶部和三楼晒台女儿墙采用斜檐结构构件,斜檐饰面为灰色琉璃瓦,三楼晒台女儿墙采用斜檐结构构件上部,采用粗壮挺拔雕凿精美的欧式成品圆柱以及钢筋混凝土压顶,构成不失稳固且又通透、灵动的晒台女儿墙。入口门楼南北向设150mm宽的中脊,中脊两侧双坡,坡顶盖平瓦,主房屋顶采用双坡设计,同样在南北向设置了150mm宽的屋脊,屋脊两端设计了飞檐挑角,形似凤凰昂首,主房双坡屋顶采用平瓦盖顶。

前院院落三道院墙处,根据建筑体型规模,在正面设置三个500mmx500mm的方形水泥窗花,两边侧面各设置两个(双拼户只设一侧)同形状同规格的水泥窗花。正立面阳台栏板处,设计了四个400mmx400mm的菱形花砖。灵川县三街镇对于门窗这块的装饰,在解放前,一般为木门,木格窗,80年代末普遍采用铝合金框架玻璃窗,该典型住宅在立面设计时,融入了当地历史与现代的技术和习惯,整体窗户采用铝合金推拉玻璃窗,并在推拉玻璃窗的外侧(飘窗除外),以木格窗花装饰,木格窗花,或镶或嵌,或雕或镂,造型生动。

溶江村安置点典型住宅立面方案设计图(双拼)

小溶江水利枢纽移民安置点溶江村安置点典型住宅设计工程,设计人员从方案初期,就积极的深入实地,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和咨询等渠道,力求将当地的生活、建房的风俗习惯,如兴安县的大坡式等楚式建筑特色的 “楚风”、房前小院、前厅后堂、屋顶做脊、脊端出翘、翘檐攀爪,形似凤凰昂首,灵川县的小青瓦屋面、木格窗花、装饰花砖、屋面为悬山式或硬山式两坡顶等桂北独有的地方特点,充分融入到设计中,使得水库移民安置点典型住宅设计,在有限的设计标准的前提下,将地方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

溶江村安置点典型住宅效果图之一

3.3.3精品设计离不开积极到位的建设管理

建筑施工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项目投资能否成功,其质量管理是关键和核心,小溶江水利枢纽移民安置点溶江村安置点住宅建设,在前期的方案设计时,该项目的建设实施管理部门无论是从移民建房习惯的收集,还是组织移民群众代表研究讨论设计方案,就已经开始介入此项工作中,其一开始就制定了将此安置点打造成移民新村精品工程的目标,在建设期间,建设管理部门将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结合起来,把“目标管理”广泛运用到项目建设工程领域中,同时与时俱进,结合实际建立切实可行的工程管理体系。

项目建设管理人员深入施工现场,落实每一家每一户的建房进度和建房情况,并根据设计施工图实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时将安置点移民建房的思想动态和要求,结合实际,反馈给设计单位,如在设计中,坡屋顶屋面板采用的是钢筋混凝土屋面,但在当地,在房子将要落成时,房子的主人为庆贺新居落成,要举行上梁仪式,梁树的两头用大绳绑好,由主墨的木匠和主刀的泥匠一人一头牵着爬上屋顶,将梁徐徐上升房顶,安放在屋顶的桁条下面,此风俗在80年代已经破除,因此在设计时并未对上梁进行考虑。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安置点移民人口众多,在整个安置区户主中,仍有少部分住户沿袭了此风俗习惯,只是在程序和构建上进行了简化,其要求在设计的混凝土梁板下,给予吊装若干根圆木梁。项目建设管理部门及时将此意见反馈设计,设计及时对圆木梁进行荷载复核计算,计算的结果是吊装若干根圆木梁并未对房屋结构荷载等安全方面造成影响,在不影响安置区整体建设,同时又能兼顾少部分移民要求的情况下,设计人员通过现场协调调整完善了此项要求,保证了工程质量和实施进度的有效控制。

4结语

水库移民安置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复杂多变、影响面广的系统工程,移民安置的好坏,不仅关系到水库主体工程能否按期建设,更关系到移民的生产生活能否得到恢复并加以提高以及项目所在地的社会安定等。因此,无论是安置方式的选择还是移民场地规划设计和典型住宅设计,均要以实际情况为基准,深入了解,因地制宜,充分征求移民意愿,尊重当地的生活习俗,文化传承,并将地方特色文化延续和加以创造,同时结合积极到位的建设、监督管理,方能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移民新村精品工程。

参考文献

[1]兴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兴安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

[2]灵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灵川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

[3]牛建农.《广西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广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广西桂林市防洪及漓江补水枢纽工程小溶江水利枢纽初步设计阶段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报告》(审定本).2009。

作者简介:朱敏(1981-),女,广西贵港市人,广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师,国家二级注册建筑师,主要从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安置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工作。

论文作者:朱敏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5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9

标签:;  ;  ;  ;  ;  ;  ;  ;  

浅谈小溶江水利枢纽移民安置点典型住宅设计体会论文_朱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