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观,一只年轻的鹰飞向童话王国_亲子成长论文

周观,一只年轻的鹰飞向童话王国_亲子成长论文

周冠,飞向童话王国的一只雏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王国论文,一只论文,雏鹰论文,飞向论文,童话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周冠,一个年仅13岁的中学生,已有3年的创作生涯,完成了两部大部头童话,共30多万字。其中,第二部童话《啥利·波特在中国》已在《东方家庭报》和《小天使报》连载;河北少儿出版社又将该书作为2003年“贺岁童话”,春节前后将隆重推出。无疑,周冠是一个各方面出众的少年。那么,他是在什么样的教育条件下和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周氏一家人,听到了一个个具有启发意义的家教故事:

 在故事的摇篮里启蒙

1989年元旦,那个红梅傲雪的日子,对于周文海和杨小志夫妇来说,可谓欣喜万分。那一天,“送子观音”将一个憨厚的儿子送至他们的膝下。小家伙生得虎头虎脑,十分可爱。这就是周冠。

当时,周文海还是河南商水县的一位中学教师。一年到头,绝大多数时间他都在学校里忙着教学工作,因此,婴幼时期的周冠大多数时间是和妈妈一起在乡下度过的。

小周冠天资聪颖,自小就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还在襁褓中的他,就对周围的事物特感兴趣,看什么东西他都目不转睛。刚学会说话之后,就经常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诸如:小狗、小猫为什么不像人一样走路?小羊吃青草,人为啥不能吃青草?……儿子那些没完没了的问题,对于只有初中文化的妈妈杨小志来说,常常觉得难以应付。她知道,有些问题自己能讲得清楚,可是孩子听不懂,而有些问题,自己还真的难以说清。于是,她从幼儿的特点出发,将儿子的问题编成一个个生动、形象的小故事,讲给儿子听。就这样,为了打发儿子的“问题”,杨小志每天要精心为儿子编出一个两个小故事。每每听着妈妈讲的故事,小周冠就高兴得直跳。

周冠的记忆力很好,妈妈讲过的故事,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星期天、节假日,爸爸一回来,他就要跟爸爸做“故事交易”——先把自己肚里的故事“推销”给爸爸,然后,爸爸就得拿出更精彩的。那时,爸爸每次回家,零食可以不带,但故事一定要准备几个。渐渐小周冠听故事好像上了“瘾”,爸爸在家里,他总是缠着爸爸讲一个又一个。爸爸不在家时,他就围着妈妈转,妈妈做饭时,他就趴在灶台边,一边看妈妈调理着米面油盐,一边听妈妈讲故事;妈妈到地里干活,他为了听妈妈讲故事,不怕风吹日晒,也要跟妈妈一块下田;即使是晚上睡觉,他也是在妈妈的故事里进入梦乡的。

听得多了,小周冠也能像爸爸妈妈一样讲故事。到他三四岁时,周文海夫妇经常发现周冠要么是抱着小猫说个不停,要么是抱着小板凳自言自语。开始,他们感到莫名其妙,经过仔细观察得知,原来小周冠是把家里的小猫、小鸡,甚至桌凳、衣物都当作自己的“听众”,在给它们讲自编的故事。偷偷地仔细一听,嗬!小家伙还真讲得有头有尾、活灵活现。

那时,小周冠自己编讲故事十分着迷,白天对着室外的小草、小树或者室内的满屋家具,他要津津有味地讲;晚上躺在床上搂着自己脱下的衣服,他还要讲。起初,爸爸妈妈还时不时地顺着他讲的故事内容,帮助设计结尾,增加有趣的情节。

就在周冠编讲故事兴趣正浓的时候,弟弟出世了。他比弟弟大三岁多,等弟弟会说话之后,小哥俩便开始了合作——常常是他讲弟弟听。时间一长,他好像觉得这样一个讲一个听,并不过瘾,便将讲故事变成了“演戏”,小哥俩分别在他编的故事中扮演角色,比如,他演“大脸猫”,弟弟演“蓝皮鼠”,他演“好人”,弟弟演“坏蛋”等。

一天妈妈出门办事回来,发现周冠将弟弟绑在盆架上,妈妈吃惊地正要批评他,小家伙赶忙解释:原来是他让弟弟演一个坏蛋,结果被他演的好人抓住,绑在盆架上表示惩罚。

在玩具的诱惑中开发智力

鲁迅先生曾把玩具喻为儿童的天使,对此,周文海夫妇的体会也许更为深刻。

在采访中,周冠的父母曾这样告诉记者:“他从小至今是一个很爱玩又特别会玩的孩子。当然,我们也从不干预和阻止他玩。”

不阻止孩子玩,这也许算得上是周家教育的特色。

作为一个教师,周文海深知教育的要义,更知道培养好儿子的责任。为了开发儿子的智力,培养儿子的兴趣,周冠5岁生日时,爸爸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是一盒识字积木和一个识字魔方。捧着这两件变幻无穷的玩具,周冠的小脸蛋笑成了一朵花。爸爸告诉他:这两件玩具不仅能玩,还能在玩中认字。经过爸爸简单的示范,小周冠很快掌握了这两件玩具的原理,从此,他整天爱不释手。

看到儿子玩起这些东西十分投入,周文海又对儿子这样承诺:“你要能把这上面的字全认下来,爸爸就给你买好看的图画书;要能把打乱的魔方恢复成原来的模样,爸爸再给你买更好玩的变形金刚。”

小周冠脑袋一歪,撒娇似地问道:“真的吗?”

“真的!”爸爸肯定地回答。

谁知,不到两个月时间,小周冠全认下了两件玩具上的字句,而且玩起魔方拼图时比爸爸妈妈还要得心应手。周文海自然兑现了自己当初的诺言,给儿子买了一件变形金刚。接过这“洋玩艺”儿,小周冠如获至宝,整天抱着它形影不离;睡觉时,也要把它放在床头。从此,凡是儿子做了一件令大人满意的事情,周文海夫妇就奖给他一件玩具或一本图画书。小周冠自然高兴,每次接过新玩具,还特意要请爸爸妈妈陪着玩上一会儿。爸爸妈妈也不失时机地在玩中对儿子进行教育和智力开发。

不久,小周冠有了四驱车、飞机、跳蛙、手枪等两大箱心爱的玩具。在他的眼里,这些玩具不仅是他的伙伴,也是他的“部下”,在摆弄这些玩具时,小周冠大多选择的是“大兵团游戏”——把多数玩具都搬出来,摆得满地都是,像一兵一卒似地由他指挥。面对这些不同形状、不同种类的玩具所表现出来的各异风采,小家伙常常高兴得手舞足蹈。玩尽兴了,他总是好把这些制作精巧的东西编在自己即兴发挥的故事之中,使它们一个个变成了富有生命力的、能说会笑的飞机哥哥、坦克弟弟。而他则从中体会着无穷的妙趣。

在书籍的营养中成长

周冠一天天长大,对爸爸也越来越崇拜,在他看来,爸爸不仅讲故事特别生动、形象,而且还懂得好多好多的知识。对此,他好生羡慕,总想向爸爸讨教经验。爸爸告诉他:“爸爸之所以比你知道的东西多,主要是因为爸爸从读书中得到了许多知识。”爸爸的话,在周冠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又一颗兴趣的种子——读书,到他五六岁时就有了看书的爱好了。作为学龄前儿童,他识字不多,但勉强能读懂一些图书的小周冠发现,书本里的世界确实丰富多彩。从此,小家伙就爱上了读书。

1995年,周文海通过了国家考试,获得了律师资格,1996年他被调到周口市一家律师事务所做专职律师。同时,举家迁往周口市定居,同年秋天,周冠进入周口市实验小学读书。从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豫东农村来到繁华的城市,周冠觉得这片崭新的天地充满了诱惑力,尤其是众多的书店和书摊。

上小学的周冠,学会了课本上的知识后,课余时间的最大爱好,就是看书。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读书越来越着迷,爸爸给他买的儿童读物,包括郑渊洁的童话、奥茨国童话、格林童话等等,他都认认真真地读了一遍。那时的周冠最爱逛的市场就是图书市场,去的最多的商店就是书店。有几次,妈妈带着他去给他买衣服,在去服装市场的路上,经过一家书摊,周冠便站在书摊前看起书来,说什么也不愿走开。

几年的时间里,他读过了少年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三国演义》、《哈利·波特》等。小周冠的读书范围逐步由儿童读物到成人书籍,包括自然、地理、历史、动植物等方面的书,涉猎相当广泛。上小学二年级时,他就读完了《中国通史》,接着他又通读了《金庸全集》。而且,博览群书的小周冠对图书的鉴赏能力已非同寻常。他的阅读速度相当快,有时一天就能读完一本,面对儿子的读书消费,周文海大有难以支付之感。上四年级时,见儿子读课外书并没有影响各门功课的学习,周文海索性为儿子办了两张周口市川汇区图书馆的借书证。自此以后,小周冠便如鱼得水,在书籍的海洋里畅游起来。每每读到一本好书,小周冠能忘了吃饭,只是父母怕他读得时间久了,影响视力,才规定他每次看书不能超过两个小时。然而,这岂能控制住周冠!

在奖励的状态中创作

2000年暑假前的一天,周冠的妈妈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一则报道,说是山东有个小学生写出了一部长篇童话。周冠放学回来,杨小志顺便提起此事,并夸奖这位山东小学生有出息。不料,竟触动了小周冠。小家伙自信地向妈妈表示:“这算什么呀,他能写,我也能写,没准,我比他写得还好呢!”

小周冠的“狂言”一出口,妈妈着实吃了一惊。周文海见儿子小小年纪就如此“狂傲”、“清高”,便笑着对儿子说:“那长篇童话可不是谁想写就能写出来的,人家有优点,我们要虚心学习。可不能养成随口吹大话的习惯啊!”

父亲的话,气得小周冠直跺脚:“我还没写,你怎么知道我是吹大话,你太小看人了!”“嗬,对不起,请原谅!”周文海朝妻子使了个眼色说道,“咱今天就在家里作个公证,只要我儿子真的能写出童话,每写完一本稿纸,我就奖励一件价值10元的玩具。”

小周冠听爸爸这么一说,马上有劲了:“真的吗?”

妈妈抢先接过了话头:“你爸还会糊弄你?不过,我可把丑话说在前面,写童话可不能影响学习。学习搞不好,当心我到时没收你的玩具!”

“当然不影响学习!”小周冠答得干脆。

说干就干!到了暑假,小周冠真的动笔了。他把一条狗——小虎子作为他的童话故事中的主人公。小虎子是一条身世凄凉的狗,它一生下来父亲便被恶狼咬死,母亲被猎人捕走。为了寻找并救出母亲,小虎子跟着机智的鹦鹉叔叔一路流浪,连连遇险,但最终找到了母亲,并回归了大森林。童话故事定名为《小狗精灵王》。

开始写作时,故事中的具体情节,出现的动物、人物有多少,小虎子流浪时,途中会遇到何种危险,他心里没数,他的思维活动是随着小虎子流浪一起进行的。

在童话开始写完第一本稿纸时,周文海就做了儿子的第一读者,当他一口气读完将近3万字的开篇部分后,不由得喜出望外。他感到,儿子的作品,无论是行文的流畅程度,还是故事情节的精彩程度,都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想。对儿子的作品,他只能改动一些错别字,别的,他已无法改动。因为,未成年的儿子的童话,是十足的“童话”,若想把成人的思维掺杂进去,只会破坏了这童话的意境。

回忆起当初的情景,周文海这样说:“周冠写作时,我和他母亲有时也替他构思一些情节,提一些建议,但他很少采纳,等写出来一看,他的构思要比我们的巧妙得多,我们大人的想法相比之下很庸俗,很老套。”

明智的周文海和妻子为了鼓励儿子写下去,很快兑现了当初的诺言,为儿子买回了一套玩具。周冠见父母没有食言,创作的劲头更大了,最多时一天写下过4000字,且不打草稿。几位和小周冠要好的小朋友知道他在“写书”,也怀着好奇的心理把书稿拿去欣赏,小朋友们被书中惊险的故事、盎然的童趣所吸引,往往是周冠刚写完一本稿纸,就被他们借去阅读。周冠有了父母的玩具奖励和这帮小朋友的赞扬,写起来,心情尤为轻松。2000年的一个暑假下来,小周冠已写下了15万字。虽然没有完成全书的写作,但为了学习,他不得不暂时停笔。直到2001年暑假,小周冠的灵感再次活跃起来,他再次提笔,让小虎子的流浪生活中平添了更多引人入胜的故事,甚至把自己在睡梦中得到的一些精彩场景,也移到了自己的作品中。离暑假结束还有半个月,小周冠的《小狗精灵王》已全部脱稿。当这部长达26万字的作品,确确实实摆在周文海面前时,他激动地拍着周冠的头,夸奖道:“儿子,真行!歇歇吧,想玩什么,就尽情地玩吧。”

只有12岁的周冠,并没有期望他的作品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反响。然而,他的《小狗精灵王》并没有被埋没。2001年的暑假后期,在周口市文联举办的“小小作家辅导班”上,用于交流的《小狗精灵王》的片断让小学员们争相传阅,并赢得大家的一致好评。在友人的鼓励下,周文海尝试着把周冠的《小狗精灵王》书稿寄往有关出版社。不久,全国各地先后有10多家出版社和文化公司向周冠一家表示了出书意向。

2001年寒假,小周冠又开始了他的第二部童话《哈利·波特在中国》的写作。在《哈利·波特在中国》这部童话中,周冠的想象更是大胆、奇妙,他把孩子们喜欢的人物哈利·波特搬到中国来写,中国孩子最喜爱的孙悟空成了一位厉害的魔法人物。书中写到的魔兽,会飞的天马,在被施了魔法的云上建的天宫,贪吃的小精灵,会跑会飞、有感情通人性的驱邪草等人物,无不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眼下,已被人称做“小小童话大王”的周冠,正就读于周口市第一中学。尽管在童话创作上成绩突出,但在学校,他却是一个不愿出风头的孩子。跟同学们相处,小周冠也从不认为高人一等。目前,他在有近百名同学的班级里排在前五名,是“三好学生”。

他在读初中阶段,还打算再创作《虎啸》、《橡皮泥人》等几部童话。

周文海到底是心疼儿子,他知道,若是随便给儿子来点“激将法”,小周冠准会又跟他动起真来。儿子毕竟还小,正是长身体的年龄,他也不想让儿子“迷”上童话创作,他觉着,儿子的全面发展,比写成一两部童话故事更重要。

在小周冠想来,写童话故事,就是个编故事和个人表达思想的过程,既得到了家长奖励的玩具,又证明了自己不是“吹大话”的孩子,这已经足够了。

“这孩子,就这种创作劲头,稍一培养就能成为一名童话作家。”有人对周文海夫妇说,“没准他就是中国未来的安徒生呢。”

“我还是那句话,周冠得先打好文化基础,至于他长大后从事什么职业,到他长大后由他自己决定。无论怎么说,周冠现在首先应该是个学生。”周文海态度鲜明地说。

篇外补白

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周文海诚恳地对记者说:“许多朋友见到我总是问,你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好像我有什么秘密诀窍似的,说起来真令他们失望,因为我确实没有对孩子有过刻意的教育,我所作的仅仅是顺其自然而已。周冠很喜欢读书,我便不断地给他买书、租书。办了两张租书证,一次租两本,没缺过他书读。他喜欢玩玩具,我就答应他每写完一本稿纸,给他买一件玩具,一到暑假,不出十天我就得带他去荷花市场买玩具。周冠写作很有规律,只在假期里写,一开学便搁笔,直到下一个假期。平时上学时即使是星期天也不写,因为他要做作业,要玩。在出版社准备出版、报纸连载后,我曾要求他开学后星期天也写,每天增加写作时间,加快写作速度,他不干,他认为功课第一,玩第二,第三才是写作。我只好全由他了。另外,我觉得,周冠的创作没有任何的功利性,如果有,也不过是几件玩具而已。”

周家的教育,可谓顺其自然,但愿这种“无心栽柳柳成荫”的教育范例,能给那些刻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带来些许启示。

标签:;  ;  ;  ;  ;  ;  

周观,一只年轻的鹰飞向童话王国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