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算数学四日谈论文_周雪珍

“趣”算数学四日谈论文_周雪珍

浙江省天台县福溪街道中心小学 317200

摘 要:数学离不开计算,只有计算能力上去了,学生才能全方位学好数学。课堂教学中,可通过一定的情境创设,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算理,在算理与算法之间历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动态的活动之中,达到知识的内化。在计算教学中,学生的计算能力与数学思维相伴,与数学思考共舞。只要教者、学者用心去琢磨,枯燥的计算也会精彩。

关键词:计算教学 亲历活动 算理算法

著名数学家裘宗沪指出:“如果你想学好数学,首先要会算,而且要熟练和准确地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可见不一般。新课程标准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使计算教学充满了生活气息。计算教学不但要关注计算能力,还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更要关注与人合作的意识,体验参与活动带来的快乐……但是新课程实施到今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学生的计算能力两极分化严重,而且普遍下降。这样的事实让我们震惊,更让我们深思:反复的机械操练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追随新理念的教学却又使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了。

计算教学该何去何从呢?本文通过自己平时的点滴做法,努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活动,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生大智慧的发展,让计算成为学生回味无穷的可口可乐。

第一日:将计算融于活动情境中觅“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在现在的计算教学中情境创设可谓铺天盖地,而传统教学中的复习铺垫已难觅踪影。我们认为计算学习需要一定的情境创设,我们可以按照计算教学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起点选择合适的引入方式,把计算融入实际问题的情境之中,通过参与有价值的数学活动,从而唤醒学生的认知系统,帮助他们拓展思维、引发创新。我们在借助教材相应的主题图的同时,也要深刻地理解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教材进行恰当的改编,适度地丰富例题的呈现方式,使学生在期待中开始并进行计算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趣味。

例如:我在教三上《有余数的除法》时,课前将同学们带到操场进行拔河活动,上课时出示如下题目:全班共有48名同学参加拔河比赛,如果每组5人,可分几组?是否有剩余?余几人?你还可以有哪些不同的分法?怎样分配最合理而且没有剩余?这时同学们便投入到积极的游戏当中,通过数数、动手分组或列除法“48除以5等于9余3”,从而得出可分9组且余3人。在其中将抽象的商和余数形象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而“怎样分配最合理而且没有剩余”这一问题(比如6组、7组、8组、9组等),在讨论的过程中又将进行许多余数的除法计算,则是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掌握以及达到巩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游戏活动中不但掌握了所学知识,而且扩展了思维,把学生彻底从课本知识中解放出来,真正实现了学数学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生活。

俗语说“实践出真知,生活增才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一位善于发现、善于探究、善于思考、善于引导学生的好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生活中发现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素材,在亲身活动、经历中学到知识,感到熟悉、亲切,才愿意去接近、去探究。此时,计算的需要是发自学生内心的,是自然又自愿的,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了为什么要计算,体验到了计算的意义,显然这比教师的精心讲解要有效得多。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不再感觉到计算的枯燥、单调了,反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来自于身边的生活,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从而达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

第二日: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找“趣”。

在很多老师和同学眼里,计算总是和“枯燥乏味”、“重复操练”联系在一起。正因为如此,学生普遍不喜欢上计算课,不喜欢了无生趣的计算题。如何让学生喜欢计算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把计算课上得生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更应该努力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营造浓厚的自主参与数学活动的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大胆放手,给学生充分思考、亲历探究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带着研究的态度自主地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努力把枯燥的计算过程转变为动态的思维展示过程,那么计算课也能成为一杯诱人、回味无穷的咖啡。

例如三上笔算乘法(不进位),首先出示问题情境,让学生列出算式12×3。然后请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出计算方法。于是,学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用加法——12+12+12=36。

(2)用加法——12+12+12,把12分成10和2,10+10+10=30,2+2+2=6,30+6=36。

(3)摆——用小棒摆出了得数。

(4)分——12分成10和2,10×3=30,3×2=6,30+6=36。

(5)拆——把12拆开来,比如拆成6和6,再分别乘3,最后18+18=36。

(6)有个学生把一个12拆成2个6,得到12×3就是6×6=36。

(7)列竖式。

班中四十多个学生,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家庭背景各不相同,他们的能力也就不同。学生从自己的水平出发,得出了不同的理解。是啊,学生已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做支撑,有自己获取知识的独特途径,有自己个性的思维方式,所以他们用自己独特的办法解决了12×3=36。而我们却常常牵着学生按照我们成人的思路走,似乎走在了一条光明大道上,殊不知却已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了一个狭小的空间,又如何能让他们闪射出智慧的火花呢?因此在教学时要舍得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解决问题,学生有了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他们才乐于思索,才会出现奇思妙想;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在想方设法、竭尽所能地探求算出得数的方法,真正成为了知识的主动获取者和建构者。

第三日:在直观算理和抽象算法中添“趣”。

我们认为在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之间应该再架设一座桥梁,可以是师生互动或课件演示,让学生在亲历过程中充分体验逐步完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过程。

1.计算教学中解决算理直观与算法抽象的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当运算意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时,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大大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理解和建构知识。现实生活既是计算教学的源头,更是计算教学的归宿。教师应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去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机会,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2.在优化中体现算理个性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种理念下,算法多样化成为了计算教学的一大亮点。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学生的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因此,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探索和运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同时也要找准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衔接点,让学生自主“择优录取,择优录用”,选择最适合自己口味的算法。

例如教学三下“笔算除法”42÷3,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得出了多种计算方法。当学生将列竖式的方法反馈到黑板后,其实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这个竖式还处于懵懂之中。这时,教师请学生上台通过动手分小棒(42根小棒先拿出3捆平均分成3份,每份1捆,再把剩下的1捆和2根合起来是12根,再分成3份,这样每份得到14根),学生边分边讲解。然后,再用多媒体动画帮助将分小棒的过程与竖式之间进行沟通:先分什么?在竖式上怎样写?再分什么?在竖式上又怎样写?这一亲历活动的过程真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学生借助分小棒和课件演示的动态过程,理解了42÷3这个竖式的由来,沟通了算理和算法之间的联系,从而达到了知识的重组与内化。

第四日:在形式多样的训练中增“趣”。

计算教学相比较其它方面的教学,就显得有些枯燥。时间一长,学生难免会出现厌烦、倦怠的现象。因此,在计算方面的教学,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我每学期计算教学中在班级里当堂开展口算比赛、计算题的闯关比赛,同时设立一定奖项,如进步状,以资鼓励。同时学校组织了系列活动:如低年级的口算能手、中年级的笔算高手、高年级的递等式计算等等比赛。孩子们总是非常要强,不论做什么都想争个第一。教师便可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善加利用,让每一位孩子都亲身经历计算的过程,使单纯而枯燥的学习变得富有激情和活力。

例如,在学习了三上“万以内的加减法”后,我便在班级里组织了一次计算比赛。在比赛时,学生们个个信心十足,以平时十倍、百倍的仔细检查着自己的试卷;成绩出来以后,成绩好的学生春风得意,而那些失误的学生是懊恼万分,只恨自己当时没有再认真一点检查。他们在亲身经历中学会了分析和总结,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检查习惯。

我们也清楚过去计算教学中“大运动量训练”的“题海战术”使学生和教师不堪重负、效率低下,甚至使部分学生对数学望而生畏。而新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分注重算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对计算技能的训练如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也是导致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的一大因素。我们认为一定的计算训练是必需的,“熟”才能生“巧”,但要精心设计。因此在重点、难点突破时可安排专项练习和对比练习,然后再进行归类和变式练习,同时有针对性地选择常见的典型错例,与学生一起分析、交流,通过集体“会诊”,达到既“治病”又“防病”的目的。在这里需要学生不断反思,而不是简单的“做”。另外,我们可以在课中适时为练习穿上一件合身的外套——“游戏”,更是锦上添花。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既巩固了知识又获得了玩的乐趣,那么他们必将更加喜爱计算。

论文作者:周雪珍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2月总第22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1

标签:;  ;  ;  ;  ;  ;  ;  ;  

“趣”算数学四日谈论文_周雪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