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商业企业物流配送系统的建设与实施策略研究

现代商业企业物流配送系统的建设与实施策略研究

蒋丰伟[1]2001年在《现代商业企业物流配送系统的建设与实施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子商务是目前国内最为流行的营销模式,作为这种模式支撑的物流配送系统是各商业企业实施电子商务所必需具备的条件。相对于传统商业企业,现代企业进行了电子商务后,能更有效地发挥潜力,进一步丰富配送的内涵,拓展传统商业企业的发展空间。 本文分析目前我国商业企业物流环境,探讨了目前商业企业物流配送中的不足,仔细分析了市场需求的新动向和顾客的新需要。并深入阐述了进行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必要性,分析了目前的配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物流配送系统的建设提出了意见,并结合网上超市、上海书城等案例,深入分析了现代商业企业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作用和意义。文章先通过理论分析,而后通过图示表现商业企业的运作模式,并与现实实际相结合,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揭示了如何营建现代物流配送体系,以及投资物流配送系统的投资回收分析。 最后提出,各现代商业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进行相应的物流配送方式的组合(如第叁方物流),并根据企业自身实力,选择自己发展配送系统或与其它企业组成联盟,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专业化配送,认真找出适合各自发展的途径,增强企业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张艳平[2]2007年在《无锡零售企业物流配送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零售业是中国目前业态变革最剧烈,发展最迅速,同时也是物流变革需求最迫切的行业。而中国零售企业物流管理滞后,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水平低下,尤其是对商品从供应商到配送中心,再由配送中心到门店这一阶段的配送,严重阻碍了连锁经营的发展,并成为连锁企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发展物流配送对中国零售企业来说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和无锡零售业现状分析、无锡物流环境和零售业物流配送现状的分析,尤其是对实施改革开放较早的苏南地区,无锡作为全国十五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以及长叁角经济圈重要的节点城市和区域性商贸中心、交通枢纽,零售业发展步伐持续加快,对现代化的物流配送的需求更是迫切。本文提出无锡零售企业配送模式的选择和配送中心系统建设问题,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无锡具有代表性的零售企业——无锡天惠超市的物流配送流程和配送特点分析,总结出叁点发展对策。最后,阐述完善无锡零售企业物流配送的对策。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能够对无锡零售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叶素琴[3]2008年在《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连锁零售业的发展与物流配送紧密相连,配送水平成为衡量一个连锁企业的管理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标准,配送模式直接关系到连锁零售企业的配送水平,选用何种配送模式对连锁零售企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战略上的问题。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物流配送模式成为我国物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介绍相关连锁与配送的理论的基础上,本文首先研究了美、德等发达国家的物流配送业发展现状,继而总结了我国连锁零售企业配送现状,并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接着文章对当前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常用的五种配送模式进行了分类研究,并分析总结了这五种模式的优缺点。而后本文从供应链整合的角度,系统地分析了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的需求管理和对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的需求预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了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的需求管理概念。基于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的整体优化,建立了供应链CPFR的改进模式。按照供应链的一体化不仅要分享信息,而且要分享利益的观点,提出了跨越供应链共同协力完成的一套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的商业运作流程。最后介绍了XX烟草公司应用供应链CPFR模式的案例研究。

陈刚[4]2013年在《SM零售连锁公司物流配送管理优化的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零售连锁经营的商业模式,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产物,近年来,连锁超市逐渐成为我国零售商业的主流,SM零售连锁公司作为现代零售连锁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环境,要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就需要从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提高商品的配送速度,减少企业的物流配送成本,提高企业各环节的工作效率等多方面着手,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因此,SM零售连锁公司迫切需要研究物流配送管理与优化的策略。本文通过对SM零售连锁公司在市场定位、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及规模化经营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SM零售连锁公司在战略决策、经营管理、特别是物流配送环节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根据存在的问题,重点提出了从SM零售连锁公司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的优化及物流配送体系建设两方面的改进策略。在物流中心选址方面,基于DEA(数据包络分析法)优化方法,考虑了决策单元、权系数、输入的投入总量、输出的产出总量等要素,建立了SM零售连锁公司的选址模型,并根据DEA法(数据包络分析法)模型,结合SM零售连锁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应的数据分析,最终为SM零售连锁公司选择了最合适的物流配送中心位置。在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方面,提出了从树立现代物流配送的新观念、选择正确的物流配送模式、加快企业现代科技及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及加强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等优化策略。通过优化使SM零售连锁公司增强了综合竞争力,也为国内其他连锁经营企业提高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何洪娟[5]2007年在《基于GIS和I.E-ACO的商业企业物流配送系统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配送系统是商业企业物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研究和规划配送系统也成为了商业企业物流系统规划的重要内容。由于没有涉及生产环节,因此商业企业物流系统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配送中心。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商业企业物流系统的发展趋势,指明了商业物流系统规划的特点。在借鉴国内外规划方法的基础上,在商业物流配送中心布局优化过程中利用GIS缓冲区分析功能进行配送中心选址的方法,结合I.E-ACO算法建立了I.E-ACO和GIS结合上的配送中心布局优化模型。该模型中考虑到了信息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在前人指标研究基础上,采用交通网布局、经济效益和成本费用等有代表意义的指标通过算例形式来对配送中心选址进行优化,体现物流配送系统的科学化、效率化和信息化的特点。针对商业企业物流配送特点对物流配送进行了风险分析;引入基于未确知测度的配送中心选址模型研究,对配送中心选址风险程度进行度量,为决策者进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指出了预测在防范风险管理中的作用,建立风险损失与发生概率模型,并进行风险管理规划从而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进行相应的管理和规划。

聂凯[6]2008年在《农村流通产业组织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农村市场是我国范围最广的市场,极具发展潜力,高效的农村流通是繁荣农村市场、促进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发展滞后,商品流通成本居高不下,商品质量参差不齐,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消费市场需求。本文根据对我国农村流通产业的现状分析,发现由于市场进入壁垒低,服务产品差别化程度低,缺乏明确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体系,致使农村流通产业市场集中度低、过度竞争和企业效率低下等问题突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流通产业需要扩大规模,提升服务质量,以适应不断扩大的农村消费市场,满足需求,并通过刺激消费影响生产规模,促进生产,从而真正形成“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这就要求流通产业组织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和流通产业的特点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合理的流通市场结构提高流通效益,以科学的流通行为提高流通效率。本文基于经济学原理、产业组织理论、现代物流理论和车辆调度优化理论,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和目前存在的不足,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利用博弈论、Petri网等分析工具,科学地研究分析农村流通产业组织优化目标、农村流通一体化、农村流通企业物流外包、农村流通产业组织优化中的技术创新等若干问题,为达到农村流通产业组织优化目标,提出以具备连锁经营特点的农村流通企业作为农村流通一体化的运作主体,以村镇连锁经营双向配送模式作为农村流通一体化的运作模式,并以车辆调度优化理论在农村流通中的应用为例,说明了在创新扩散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农村流通的特点。并且本文基于以上的研究内容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我国农村流通产业组织优化的原则和目标,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框架,分析了我国农村流通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针对我国农村流通业存在的集中度小,壁垒低,规模小等问题,参考国外发达国家流通产业组织发展的趋势,从流通主体、流通方式和流通技术叁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农村流通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具体来说是大力发展村镇连锁经营等类现代流通主体,推行物流配送、物流外包等现代流通方式,运用现代物流技术提高流通效率;并在分析研究村镇连锁经营配送体系、流通企业物流外包、农村配送中车辆调度优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农村流通产业组织的政策建议。(2)从流通一体化运作主体、流通一体化运作模式和流通一体化运作结果等方面对农村流通一体化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分析农村现有的流通主体,根据村镇连锁经营的内涵及特点,认为具备村镇连锁经营特点农村流通企业是农村流通一体化运作的现实主体;针对传统流通模式的种种缺陷,结合农民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的特点,提出了村镇连锁经营的双向配送模式,将农产品流通中的农产品收集环节并入到传统模式下的配送体系中,为农村流通企业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流通规模扩张方式,构建了农村流通一体化的运作模式;利用了Petri网等系统性能分析方法,基于随机Petri网就配送系统的建模与分析展开研究,建立配送系统的随机Petri网模型,并利用随机Petri网和马尔柯夫链同构的关系,获得了传统配送模式和双向配送模式下的农村流通的市场绩效。(3)建立了农村物流外包方和第叁方物流企业的合作博弈模型,并给出双方合作博弈策略。研究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农村流通企业物流外包双方的合作博弈问题,在村镇连锁经营物流外包过程中,在第叁方物流企业的物流运作成本和管理成本为不对称信息的条件下建立了物流外包方和第叁方物流企业的合作博弈模型,并利用最大值原理求得双方合作博弈策略,并在假设代理人为风险中性的前提下进一步分析了物流外包方的风险成本、激励成本和总代理成本。(4)以车辆调度优化理论在农村流通中的应用为例,说明了在创新扩散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农村流通的特点。技术创新的目的在于实现更高的流通效率、更优的流通功能,农村流通产业组织优化中离不开技术创新。农村流通企业由于是实力所限,应倾向于选择在其他产业或者城市流通企业吸收引进新技术,利用创新扩散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并在创新扩散的同时注重创新的修正与改进,以真正适合农村流通的特点。农村流通中的陌生户问题影响了车辆调度优化理论的应用,本文针对目前车辆调度优化方法中对陌生户问题考虑的不足,引入陌生度和陌生系数两个新的参数,建立基于陌生户问题的车辆调度优化改进模型,并利用车辆调度优化中常用的C-W算法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计算结果证明了改进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苏顺虎[7]2009年在《铁路物流系统理论与规划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现代物流作为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国家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各地方政府相应制定了物流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并开始启动了“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各类运输企业也纷纷向现代物流转型。铁路作为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骨干,目前在我国社会物流体系中的作用发挥尚不充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未来客货分线运输后铁路潜在运能释放的重大契机,改革铁路货运组织模式、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已经成为铁路运输业适应新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战略选择。然而当前我国铁路物流发展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究其原因,是目前我国尚缺乏对铁路物流系统理论的支撑和相关规划方法的系统研究。因此,对铁路物流系统理论与规划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具长远的战略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本论文在铁道部项目《铁路物流发展方案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现场调研和数据分析,从如下几方面对铁路物流系统规划理论和方法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深入探索。(1)系统构建了铁路物流系统理论构架,阐述了铁路物流系统的概念、功能和典型特征,论证了铁路物流系统的形成机理,探讨了铁路物流系统的发展规律,提出了铁路物流系统理论的基本结构,指出了铁路发展物流的战略目标与总体思路。(2)系统提出了铁路物流系统空间网络布局规划方法体系,从市场供需两个角度设计了由4大类23项因素构成的铁路物流中心选址布局规划综合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与0-1混合整数规划理论的铁路物流中心离散型选址布局规划模型,并结合北京铁路枢纽和北京市的实际与未来发展,在大量数据调研和空间图形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北京地区500强工业企业、24个工业开发区、196个典型商业企业和30个商贸交易市场的物流需求,针对北京铁路57个货运节点和北京市规划建设的30个公共物流区进行定量计算,得出了北京市铁路物流中心具体选址布局初步建议方案。运用BPR方法设计了铁路物流中心服务模块的作业流程体系。(3)系统研究了铁路物流系统服务网络设计问题,分析了铁路物流产品开发内涵与手段,在铁路物流主要货源分布状况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铁路车流与货流匹配性理论方法,建立了主成分-引力模型、组合预测模型和双约束重力模型,提出了铁路货物准时制(JIT)运输组织方式,并按照物流理念对铁路运输组织效率分析方法进行了探讨。(4)阐述了铁路物流系统运营组织的含义,分析了铁路物流系统运营组织的主体,探讨了铁路物流系统运营组织的目标,研究了铁路物流体系的发展模式,并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协调运行机制。

梁晨[8]2016年在《城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演化分析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配送系统是物流系统末端功能得以实现的重要依托。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现代化生产模式、商业业态和消费者消费方式等不断变革,配送需求的规模快速扩大,需求形式多样化的趋势明显,城市配送资源整合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在环境污染形势不断严峻、城市交通压力快速加大等背景下,充分整合设施、车辆、设备等配送资源,提高配送资源利用率,促进配送系统与经济、民生、环境、交通等系统的协同发展是转变传统模式,推动产业变革的重要途径。因此,按照系统观点对配送资源整合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立足于城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的中观视角,明确城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的演化机理和过程,并合理地对整合水平进行评价,将有助于推进配送系统与城市经济、环境、交通等系统的协同发展。本文所做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配送资源的概念、内涵及各类配送资源的个性和共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对配送资源整合的动因做了归纳。按照系统论的一般原理,分析了城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的结构,将系统分为配送资源供给和配送资源需求两大子系统,明确了系统具有的复杂性、自组织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并将城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的目标确定为动态适应配送需求、提升配送资源效率和促进配送系统与其他系统协同发展叁个方面。(2)揭示了城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自组织演化机理。城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是开放系统,具备自组织系统的特征,系统要素之间存在非线性作用关系。本文运用博弈论证明了城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自组织涌现的存在,并重点采用熵判据和序参量判据的方法对系统的自组织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首先,利用信息熵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建立了城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的熵变模型,对其熵变条件和熵交换进行了分析,并借助布鲁塞尔器模型(Brusselator Model)判定了系统耗散结构的形成条件及其稳定性。其次,明确了城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两大子系统的状态参量,采用DEMATEL方法对17个状态参量进行了序参量识别,确定了配送资源主体数量和配送服务需求总量两大序参量,并以逻辑斯蒂(Logisti c)方程为原型,分别构建了单序参量和双序参量条件下的配送资源整合演化模型,对城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的演化规律及特征进行了研究。(3)研究了城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的演化过程。为进一步研究城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演化过程中要素间的作用关系和外界环境对系统的影响,更全面的解释配送资源整合这一复杂、动态问题,本文在充分考虑了系统外生变量的影响和必要的模型假定条件的基础上,明确了配送资源供给和配送资源需求两大子系统的要素因果关系和主要反馈回路,并进一步细分为73个模型参数,借助VENSIM仿真工具建立了系统流图和结构方程,构建了配送资源整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4)构建了城市配送资源整合水平评价模型。本文根据系统评价理论,围绕叁大系统目标建立了配送资源整合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CSCD)和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RNN)方法对配送资源整合水平的评价开展研究,利用MATLAB软件,依托北京、上海、广州等5个不同特征的城市基础数据建立了CSCD-GRNN配送资源整合水平评价模型,为全面客观的评估配送资源整合水平提供了合理的方法。(5)对北京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市为例验证了的城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有效性,针对北京市配送资源整合进行了VENSIM模型仿真和政策模拟,并以北京市2005-2014年期间的城市配送资源整合情况为评价对象,利用CSCD-GRNN评价模型进行了配送资源整合水平评价。结合实证研究,认为北京市应进一步通过推动配送领域技术进步、推动资源共享、鼓励连锁及电商业态发展、强化城市配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等措施促进配送资源整合,提升资源效率和改善系统效果。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基于自组织理论、系统动力学、神经网络等相关理论基础和适用方法,分别构建了城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的耗散结构模型、系统演化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及配送资源整合水平评价模型。同时以北京市为具体对象,对其城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的动力学机制和整合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使得本文在有一定理论创新和实践指导意义。

杨太伦[9]2007年在《我国国际物流现状分析与核心竞争力探讨》文中提出在国际上,物流被认为是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加速器”和“第叁利润源泉”。物流及供应链管理迅速成为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商业领域最为核心的问题。国际物流是物流领域在地域上的延伸和扩展,随着国际贸易及跨国公司的发展而发展,并对其进一步发展起着巨大的支撑或制约作用,尤其是跨国公司的跨国物流作用更为显着。据有关数据统计,目前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生产总值的40%左右、国际贸易的50%以上和国际投资的90%。跨国公司正在由各国独自经营的阶段向围绕公司总部战略,协调经营一体化方向发展,从而对国际物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大型企业要进入世界100强或500强的行列,以及扩大我国对外贸易,提升跨国经营的力度和步伐,都必须极大提高我国国际物流的支持能力。本文基于理论知识和最新数据,分六部分进行阐述。首先比较系统概述了现代国际物流的概念、特征及发展历史及对物流的若干理论分析;分析了现代国际物流管理,包括国际贸易与国际物流的关系,国际物流系统管理和国际物流供应链管理。第二部分分析当代国际物流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接着对其他发达国家物流发展经验与概况进行分析;文章最后分析中国的物流发展现状,尤其是入世后中国国际物流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如何为促进中国国际物流业进一步健康发展作了探讨。在策略性探讨中,重点对国际物流系统和第叁方国际物流核心竞争力建立了评价系统。由于国际物流系统还远不完善,所以笔者尝试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将来的国际物流系统进行假设评价,即选出具有代表性的物流指标,确定物流系统的变化趋势,以达到逐步提高国际物流工作水平的目的。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平均物流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平均物流吨费用、平均物流设备利用率、平均物流商品完好率、用户满意率。笔者认为上述六个指标能够较好的体现物流工作各个方面的优劣程度,运用它们可以对国际物流系统做一个综合的评价。对第叁方国际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本文采用了层次分析法来分配各指标的权重。基本思路是:首先,按照总目标、子目标、评价准则的叁层顺序结构,依次分析各指标的相互关系,按照AHP比例标度的准则对同一层指标两两比较,确定其相对重要性,从而建立判断矩阵;然后,利用求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以及对应的正交化特征向量的办法,求出每一层次各指标在该层次的权重,由于求解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和对应的正交化特征向量的计算量较大,在使用中一般采用近似计算法确定,本文中采用根法;最后,逐层次对每一层次的权重向量进行一致性检验,利用一致性指标C_1和同阶矩阵平均一致性指标R_1,计算一致性比率C_R(C_R=C_1/R_1,),当C_R=O时,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当C_R<O.1时,判断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当C_R>O.1时,判断矩阵具有非满意一致性,应予以调整或舍弃,权重向量只有通过一致性检验,才被认为是合理的,否则需要放弃或调整判断矩阵进行重新计算。加入WTO之后,我国将实践WTO承诺,在3至4年内逐步取消包括租赁、速递、货物运输、货舱、广告、技术检测和分析、包装服务和辅助分销等服务方面的限制,这意味着大型的国际跨国物流企业将迅速进入中国,抢滩中国物流市场。他们大多数与大型跨国公司有传统的业务联系,而且资金雄厚,运作规范,并凭借其丰富的经验,优质的服务,一流的管理和优秀的人才,因而能够迅速占领中国这片广袤的处女地。我国国际物流业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我国传统的运输、仓储、货代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经营分散,真正能在服务范围,服务功能上达到国际物流要求的并不多;新兴的私营物流企业在经营上也受到诸多限制,而且技术水平、信息网络建设、物流人才及在经营管理服务层次上与提供高效益低成本的国际物流企业还有相当的差距。因此,研究国际物流,借鉴发达国家的国际物流发展经验,探讨符合中国国情的国际物流发展对策,对于中国国际物流业的健康发展,以及扩大对外贸易,实现跨国经营,在国际市场上抢占商机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梁旭辉[10]2007年在《物流管理与电子商务分析》文中提出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赋予了企业新的核心竞争力和开发新的利润源泉的机遇。未来电子商务发展的重点将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商务交易,零售商业、物流产业、高科技产业和政府部门将是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动力。电子商务最大的优势就是在于能够简化商务交易的流程,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商务交易的效率。在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将逐渐趋向于追求整个商务利益的最大化和商务流程的最优化,而企业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建立和保持必须依靠高效率的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这是现代企业在电子商务竞争环境中能够取胜的关键。物流学与物流理论引进我国的时间虽然不长,但由于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都想加入到电子商务的浪潮中来。而物流作为电子商务发展的保证和“瓶颈”,使其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一方面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发展过程、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区别、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的关系以及电子商务的物流特点等方面的问题,论述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整合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出发。讨论了逆向物流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逆向物流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及逆向物流在物流系统中的位置,给出了物流系统中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的关系模型和企业逆向物流系统的构建原则。在此基础上,对应于叁门峡网通公司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问题,提出了基于逆向物流理论的叁门峡网通公司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思路和“一改一借一建”的模式。“一改”即改造原有的销售网络,形成规范有序的物流配送系统;“一借”即借助网络营销公司和特许经营公司,综合利用两者优势,实施委托代理式销售模式;“一建”即建立分工明确、协调统一的战略联盟。

参考文献:

[1]. 现代商业企业物流配送系统的建设与实施策略研究[D]. 蒋丰伟. 湖南大学. 2001

[2]. 无锡零售企业物流配送管理研究[D]. 张艳平. 南京理工大学. 2007

[3]. 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模式研究[D]. 叶素琴. 同济大学. 2008

[4]. SM零售连锁公司物流配送管理优化的策略研究[D]. 陈刚. 华东理工大学. 2013

[5]. 基于GIS和I.E-ACO的商业企业物流配送系统优化研究[D]. 何洪娟. 河北工程大学. 2007

[6]. 农村流通产业组织优化研究[D]. 聂凯. 湖南大学. 2008

[7]. 铁路物流系统理论与规划方法研究[D]. 苏顺虎. 中南大学. 2009

[8]. 城市配送资源整合系统演化分析及评价[D]. 梁晨. 北京交通大学. 2016

[9]. 我国国际物流现状分析与核心竞争力探讨[D]. 杨太伦. 西南交通大学. 2007

[10]. 物流管理与电子商务分析[D]. 梁旭辉. 北京邮电大学. 2007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现代商业企业物流配送系统的建设与实施策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