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层次和理论体系*_农业论文

论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其层次结构和理论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理学论文,研究对象论文,理论体系论文,层次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历史农业地理学所要研究和解决的主要矛盾就是历史时期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其主要内容有土地开发与利用、历史农业生态地理、历史农业部门和作物地理、历史农业生产类型与农业生产区。其结构不仅是平面的、多层次的,而且是立体的、多侧面的。其原理体系大体上划分为历史农业地理理论、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理论和历史农业地理学哲学三个系统。

关键词 历史农业地理学 对象 内容 层次结构 理论体系

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历史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属于历史人文地理学的研究范畴。1949年后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历史农业地理学获得蓬勃发展,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队伍越来越壮大,研究的成果也越来越丰硕。目前北京、西安、上海、武汉、杭州诸地区都已设立了历史地理研究机构。《历史地理》和《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两大刊物亦以相当篇幅反映当前历史农业地理研究成果,各地结合杂志的编纂和农史的研究都有很多人热衷于历史农业地理问题的探讨。然而这些研究在理论方面除了就研究对象作过一些探讨之外,对本学科的理论构架、内容结构方面尚很少深入探讨,研究方法和手段仍比较落后,特别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开展研究方面更属空白,就是在吸收相邻学科研究经验并创造性地运用于本学科的,也廖若晨星。正是有感于目前历史农业地理研究在理论上和方法上尚未掘土出金;在研究内容的科学性尚存在明显的欠缺和不足,所以本文试图就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科学内容及其主要特征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推动这门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一、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历史农业地理学是什么?即它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是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是这门学科的根本性问题,因为它决定了这门学科的内容、体系结构以及在科学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它自己的研究对象,“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性,因此对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科学的对象”①。历史农业地理学所要研究和解决的主要矛盾就是历史时期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历史农业地理学就是研究历史时期一定自然、社会条件下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发生发展特征;探讨古代农业生产诸要素的地域分布和相互作用、相互包容的规律的科学,包括人口增减、垦田盈缩、水利良窳、农作物构成及其分布、农业生产的区域特征以及农业区域的形成和农业结构变迁的地理规律等内容。

这种从历史地理角度所进行的农业地理的研究,同其他邻近学科的农业研究有显著的区别,它既不同于从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去探讨农业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的农史研究,也不同于仅侧重农业资料记录贮存和农业生产状态描述的农志研究。尽管这些学科的研究有助于历史农业地理学科建设和研究的深入,甚至彼此之间相互交叉又彼此推引,但由于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出发点不同,它们不能代替或包含历史农业地理的研究。具体地说,历史农业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学研究,表现为个别与一般、局部与全体、共性与差异的关系。历史农业地理学突出历史时期农业地理的特点,属于基础的更深入的研究,划分部门单元,建立地域类型,开展历史时期各地区农业发展的研究。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且农业人口占总人口80%之高的国家,加强对历史农业地理的研究尤有功用,极显必要。

历史农业地理学与农业史之间,既有所处时间及资料之同,又有史地体例之异,表现为一种互相渗透又彼此相别的复杂关系。农业史是研究一定自然条件下的农业类型及其发展演变,而历史农业地理却侧重从自然和经济角度阐明农业生产布局和地域类型诸问题。

历史农业地理学与农业志之间同样既有资料来源之同,又有体例结构之异。志,记也,以资料性、记述性、综合性为基本特点。方志中与农业有关的内容不多,主要限于物产、贡赋、风俗、户口等,这些记载等于资料的贮存。至于寻找当时农业生产布局及其地域构成规律,则要靠历史农业地理去完成,而且农业志所记述的范围是以行政区划为界的,或包括不同的农业类型,或割裂有机整体,具有极大的随意性。而历史农业地理学则立足于农业的地域性特点,以质定点,以时系事,以探讨当时区域农业分布和演进规律为基本任务。

历史农业地理学与现代农业地理学在时间界限上前后相继。在理论意义上,现代农业地理学的一切研究对象都属于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范围,但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毕竟是现代以前历史时期的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环境,因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两者之间必然存在差异性。如现代农业地理学侧重于研究现实中的农业地理模式,研究资料主要来源于实地调查;而历史农业地理学则侧重于研究历史时期农业区域特征,研究方法主要是以查阅文献史料为主,以实地考察为辅。

可见历史农业地理学与历史地理、农业史、地方农志以及现代农业地理学,因宗旨不同,方法有异,时间有别,虽在研究范围、资料来源上发生某种重合,但毕竟属于不同学科,不能互相替代。

二、历史农业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由于历史农业地理学研究的是历史时期的农业地理现象,它所研究的具体内容也就与现代农业地理学、历史地理学、农业史和农业志不尽相同。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土地开发和利用

农业生产问题,从经济地理角度观察,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土地利用问题,因为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源泉。马克思曾引用威廉·配第的有关财富的话说,“劳动是它的父,土地是它的母”。②所以耕地数量的多少、质量的好坏是农业经济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在历史时期,尤其如此。中国农业的发展历来是以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提高总产量的,这在清中叶以前更是这样,当时人口与土地的比例尚未达到饱和,人口压力只是在局部地区个别时期出现过,因此通过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变耕作方式、推广高产作物来增加粮食产量并不重要。自清中叶开始,人多地少的现象已普遍存在于全国各地,因此通过耕地面积的增加来提高粮食产量已十分有限,这样,推广玉米红薯的栽培,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已成为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显然历史时期耕地面积的多少基本上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的兴衰。至于土地利用,主要是指农林牧地的利用,在大地理区域内主要为气候,在小自然区域主要为地形、水利、土壤和人力所决定,其中又以人口分布和土地利用最为密切。土地不仅是农业生产资料中不可代替的,而且一般来说,它的数量也是有限的,所以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荒地资源的多少都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相关。土地在农业上生产往往能一地多用,既宜农又宜林宜牧,而农业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在尽量少的土地上生产出尽量多的农产品,获得最大幅度的经济效益。宋代以后的地少人多的地区普遍存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争地的现象,我们研究当时的土地利用情况及其生产水平,确定其最有效的利用方式和改良途径,对于今天土地分类、分级评价仍至为重要。同样研究历史时期的土地利用、编绘相应图件,对于今天调查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亦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但是由于古代生产力不甚发达,土地增减与人口的多少直接相关,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也就是土地垦殖度高的地区;人口增长最快的时候也就是土地开发最快的时候。而水利建设又是人们促进农地垦殖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在论述农业垦殖时,还必须弄清历史时期人口与水利工程数量的变化。实际上人口的增减和水利建设的兴废是农业经济中仅次于耕地的两项指标,无论什么时候,人口的发展、水利的兴修都预示着农业经济的发展。

2.历史农业生态地理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紧密相连,在各种物质生产部门中,只有农业的再生产才同时与自然再生产相一致。它的生产过程就是生物与其生态环境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过程,每个生态因子都有它本身的变化规律,由于空间、时间的不同,它对生物的影响作用也不同,因而形成为各种生态系统。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经济上一直居全国领导地位,但唐宋以后经济地位如江河日下,其原因固然多种多样,但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应当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战国策·秦策》记公元前338年苏秦称秦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到唐代郭子仪便称“臣闻雍州之地,古称天府”③,仅是对昔日天府的一种追忆了。关中农业经济的衰落,固然有人口、徭役、水利设施、战乱、土地兼并、弃农经商诸社会因素的原因,但是历史气候从湿润向干冷变化,森林大面积消失造成的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也是关中地区失去“天府”桂冠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在生态环境中,气候对历史时期农业生产的影响尤显重要,因为气候的变化直接制约历史时期农业经营和区域分布的变化。黄河流域大约在新石器晚期就有了水稻的种植,到汉唐时期已出现了许多种植比较普遍的稻产区。但宋金以后水稻生产又日趋衰落。元明清时代虽然曾多次争取在河北平原推广水稻,结果都收效甚微,经过长期努力,水稻终究未能在黄河流域持久地发展起来。个中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气候和降水条件有过波动性变化。自宋代以来,我国气候转冷,年平均气温比现在低一度左右。气温下降,积温减少,生长期缩短,冷害增多。这些都极不利于喜温性的水稻在北方种植。同步出现的气候变干,水量减少,也严重地影响到喜温性的水稻在北方的种植。众多迹象表明:农业的发展与生态变迁关系十分密切。这确实需要我们认真回忆与思考历史时期经济开发与生态变迁的许多问题,并从中找出规律、总结教训,以便指导当今的农业建设。

3.历史农业部门和作物地理

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农作物品种繁多。在气候条件影响下,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亦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这就使我国农业部门和作物地理都很发达。历史时期在我国多部门的农业经济中,又以作物种植业和饲养业两个生产部门为基本。作物种植业最基本的就是粮、油、棉、丝、茶、糖、烟、果、药等,尽管它们在生产上有其共性,但每种作物都有其不同的适应条件和经济技术要求。所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种植的农作物并不相同,各地的优势作物也不一样。农作物构成的这种前后变化和地区差异,一方面体现着农业自然条件的复杂多样,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人们认识自然的深度在不断加强,改造自然的能力在不断提高。今天的农业地理学常常将稻麦归入主要粮食作物,而将棉花、麻类作物归入纤维作物,但在古代地方志里作物则分成谷类、蔬菜、草类、货类等,其中谷类大致相当于今天的粮食作物,包括稻、麦、黍、稷、豆等。但亦略有出入,如今天粮食作物中的薯类多入蔬类,甚至药类,油料作物中的油菜、芝麻、花生亦入蔬类或谷类。研究作物类型的这种古今变化对于探索不同时期农作物的构成及其地区分布差异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把各地区古今农作物甚至农牧副渔林各业这些纷繁复杂的变迁过程归纳总结出来,看一看它是什么时候变化的,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变化,哪些变化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这对于该地区今后的作物引种或推广极其重要。历史农业地理研究要切切实实地为农业现代化服务,不注意其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是很难实现的。

4.历史农业生产类型与农业生产区

农业生产的多样化与农业的强烈地域性使得历史时期各地农业生产类型化和区域化,这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类型单位往往根据较单纯的指表差别(如经营形式或生产水平的不同)来划分不同单元,在空间上往往不一定连片,不同地区可以重复出现。区域单位则根据较多因素相结合的综合特征的差别来划分,各具个性,在地理分布上少有雷同,而在空间上常连成一片,具有不重复的特殊性。严格的农业区划起始于近现代。古代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农业区划,然而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现象是始终存在的。导致这种区域分异的原因各种各样,有自然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所以古代亦根据农业生产的地域特点与既成的区域经济格局,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综合地划分为若干自然和经济条件大致相似、生产水平基本接近的农业地域单元。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西汉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根据各地自然条件、农业状况将全国划分为四个一级农业区和十一个二级农业区,这对于正确认识西汉社会经济性质是很有裨益的。中国古代关于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和农业类型的认识与划分是历史地层累地形成的,一方面主要来源于因地制宜的区划思想,另一方面也由于中国古代农业也经历了由若干起源中心不断向周围地区扩大以及主要农区由黄河流域向长江珠江流域、云贵高原、塞外地区转移的历史性变化。在新农区之拓展和形成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对不同农业自然环境的认识与研究。这些认识和划分既是当时农业生产实践的总结,同时也构成今日科学农业区划的基础。合理地划分历史时期农业生产区域和农业经营类型,对于进行综合评价,对于全面系统了解历史时期农业地理的演变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力状况千差万别,因此指导农业要依据各种地区差别而采取不同方法。今天的农业生产区域是历史时期的农业区域演化而来的,只有明了历史时期各区域的农业生产发展特点,才能充分地发挥该地区的优势和潜力。可见研究历史时期农业类型和区划对于今天农业的因地制宜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层次结构

学科层次结构,即学科的组成及相互关系。通过剖析学科结构可以透视出学科有机体主要构成部分及其分支联系。历史农业地理的结构体现着组成历史农业地理专业的学科要素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是科学认识历史农业地理研究范畴和指导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基本理论。

关于历史农业地理学科的结构,至今尚无专文论述。历史农业地理是一个内涵复杂的学术领域,横向是自然科学中门类庞杂的农业地理类应用技术科学,纵向是社会科学中古老悠久的人文类历史地理科学。学科交叉跨度如此之大,实非一般专业可以比抗,从而使其系统具有立体交叉结构的性质。作为一种复杂的交叉学科,其结构不仅是平面的、多层次的,而且是立体的、多侧面的,不仅要反映历史农业地理所依托的土地开发及其发展历史,而且还要反映各时期农业地理的内容和本质,同时也要考虑人类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诸方面的影响。从纵向层次结构看,历史农业地理学是由历史农业地理资料收集、历史农业地理具体研究、历史农业地理理论研究三个基本部分组成。从横向层次结构看,它又与地理学、农业学、文史哲、历史地理等互相渗透、交互影响,这两方面的内容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纵横交错的历史农业地理结构体。

历史农业地理的立体结构,具有鲜明的系统特性。首先表现为整体性。历史农业地理决不等同于各组成部分的简单相加,各组成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包容、互相过渡的。历史农业地理资料积累得越多,越有利于历史农业地理的具体研究;而历史农业地理具体研究的内容越广、深度越大,越容易促成历史农业地理的理论研究。因为量的积累是质变的基础;而质变的结果又造成了新的量变。其次是表现为层次性。历史农业地理在总体结构上可以明显分为基础部分(外界条件)和专业部分(核心内容)。两大层次又各自在其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上具有层次性,如基础部分有农业学、地理学、文史哲之别;而专业部分亦有资料收集、具体研究、理论研究之别。这里结合历史农业地理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范畴,得出“历史农业地理学科层次结构图”(见上图)。

这个层次图式基本上是从当前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现状分析归纳而成的,没有勉强剖析那些尚未形成研究领域的过高过深的层次。譬如对有关历史农业地理研究成果转化应用过程则尚未列入历史农业地理层次结构体系。当然凡属合理的历史农业学科结构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历史农业地理的认识活动有指导功能,如现行农业地理研究就不注重农业地理古籍的整理,而将它列为古籍文献专业或古农学之类。然而参照本学科层次结构,则知古农书整理同属于历史农业地理基础部分的资料整理工作。当然清晰的学科层次结构模式,不仅可以辨析难解的历史农业地理概念,扩大历史农业地理研究范畴,而且也有利于指导解决某些复杂的历史农业地理难题。譬如从这个结构图式中可以一目了然地分清楚具体历史农业地理研究与历史农业地理理论研究差别所在。前者仅仅是对历史时期农业地理现象的复原,是研究历史农业地理的初步工作,还不是终极目的。研究历史农业地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复原历史农业地理的现象后进一步考察这些现象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总结经验,吸收教训,为当前健康的农业生产和合理的农业规划提供指导依据。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农业在整个社会生产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的农业几度兴衰,农业中心几度迁徙,其间既有成功的喜悦和经验,亦有失败的痛苦和教训。今天人口问题、耕地问题、环境问题已十分突出。只有对历史时期的变迁规律进行系统总结,才会在农业的现代化建设中少走弯路,才能避免悲剧的重演。如何使农业生产环境在生态系统中保持一个合理协调的状态,既是历史农业地理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历史农业地理学有用于社会的生命力所在。

四、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理论体系

历史农业地理学科理论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没有理论的学科是不能称之为科学的。近数十年来虽然做了大量的历史农业地理研究,历史农业地理方面的文章和专著也陆续面世,但多是具体的、单个的,总结提高上升到理论的工作仍是历史农业地理的薄弱环节。有关历史农业地理理论的总结、探索、研究工作更为贫乏,因而也影响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目前历史农业地理研究各人有各人的一套,就是土地开发、作物组合、农业结构、农业类型、农业区域等基本概念也未能深入研讨而取得公认的结论。还有,明代中叶以前是单一的粮食生产结构,如何理解明代中叶以后的多元型粮食生产结构,等等。这些具有实际意义的理论问题探讨对于今天全面理解“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努力创造具有自己特色的农业地理学的理论体系,是我们极其重要而艰巨的研究任务。

就学科对象的本质和研究的基本方法看,历史农业地理无疑近缘于历史地理,因此在提到历史农业地理学科的理论体系之时,不免要回顾一下我国历史地理理论研究的状况,因为我国历史地理理论贫弱的旧传统,对现代历史农业地理学实在有很大影响。如果说历史农业地理贫弱是因为太年轻,那么历史地理学的贫弱则是因为它太古老。历时两千多年的沿革地理崇尚具体著述,而轻于理论研究,直到现在仍然停滞在研究对象的分门别类上。在历史地理刊物中理论性的文章仍未明显增多,而历史农业地理又是历史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历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无声无息必然影响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理论研究。

学科的理论体系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括学科对象,所探讨的基本规律和主要规律(即基础理论和主要理论)以及所研究的主要内容等,三者相互联系,互为制约。其中学科对象及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可统属为基本概念,而所探讨的基本规律和主要规律则可归之为原理体系。同样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亦可以概括为历史农业地理概念和原理体系两大组成部分,它们都是系统化了的历史农业地理认识,都是历史农业地理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掌握好历史农业地理概念便能分辨出各种具体的历史农业地理理论,了解历史农业地理研究中理论问题所在;但要从学科整体上把握历史农业地理学理论,还得进一步寻找出历史农业地理学科的原理体系。参照上述层次结构图式,结合当代历史农业地理理论研究实际,大体上可将历史农业地理原理体系划分为历史农业地理理论、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理论和历史农业地理学哲学三个系统。从体位上看,前者为历史农业地理客体理论,中者为主体理论,后者为主客体统一的历史农业地理理论。通过这种体系划分,再结合各系统的进一步剖析,可制成如下的“历史农业地理学原理体系图”。

总之,历史农业地理学内容丰富,涉及面极广,同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只要我们在充分收集原始资料,进行科学论证和复原基础上,广泛参考和不断吸收相邻学科的成果,我国的历史农业地理研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均会获得长足进步。文献资料的空间分析和时代分析是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核心和基础,统计的方法、制图的方法、历史考证的方法、区域比较的方法、考古学的方法将是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常用方法,而系统工程法、部门分析法、计量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的定量分析在历史农业地理研究上的应用更会极大地促进研究的科学性,并且拓展和深化研究的领域。随着时代和科学的迅速发展,新的方法、新的研究手段还会不断发现,只有吸收一切可资利用的先进理论和科学方法,才能使我国历史农业地理的研究更加有益于社会的需要,才能使其自身的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本文系作者博士学位论文第一篇第二章修改而成,谨在此向导师史念海先生深表谢意。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90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②《资本论》第一卷,第14页。

③《旧唐书》卷一二○《郭子仪传》。

收稿日期:1994年11月4日

标签:;  ;  ;  ;  ;  ;  ;  ;  ;  ;  

论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层次和理论体系*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