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心理学研究的特点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影印报刊183号浅析心理学论文的重印_心理学论文

2012年心理学研究的特点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影印报刊183号浅析心理学论文的重印_心理学论文

2012年心理学研究特点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183;心理学的论文转载简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人民大学论文,报刊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学研究论文,论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杂志是一本纯学术性刊物,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编辑出版,到2012年已经创刊35周年。2012年,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杂志扩版,由之前的月刊88页增加到112页,从容量上来讲有了很大提高。全年来看,我们从2600余篇文章中精心选编了147篇论文呈现给读者,分别选入到理论进展、专题、基础新论、应用平台、域外视点、方法探讨等栏目中。这本心理学杂志立足于紧贴一线研究成果,助推一流研究成果的拓展,传播科研成果的应用。

《心理学》杂志所选取的杂志包括心理学的核心期刊、各大学学报及其他社科类的杂志,2012年全年转载的147篇论文涉及的杂志种类共32种。由于研究成果的基数比较大,我们所转载的文章一直秉持着优中选优的宗旨进行挑选。我们希望所转载的文章,研究既要有深度,也要有广度;既要能够体现所涉及领域的研究前沿,也要有研究的代表性;既要有理论创新,也要有社会应用价值。综述类、理论类文章论点要有新意,讨论有深度,论述完整,逻辑正确,表述清晰。研究报告类论文要论点有新意,研究方法先进,实验设计缜密,统计分析正确,结论有借鉴意义。

2012年过去,新的一年开始,为了刊物更好地发展,为了不断提高杂志的学术水平,我们对过往整年的稿件做一个梳理,对心理学研究做一个回顾。

1 “理论进展”栏目分析

理论研究是各个学科研究的基础,是科学研究的源头。中国的心理学要在国际上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必须加强理论研究,要能够提出新的理论体系,才能扩大中国心理学的影响力。正是由于心理学界对理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心理学理论才能够在近年很好地发展。《心理学》杂志的理论进展栏目是我们非常重视的栏目,我们希望转发最新、最突出的理论进展论文,比较全面地介绍理论研究的状态。

本栏目在2012年共转载了12篇。我们认为理论研究的水平是比较高的,有创新,有深度,与国际接轨。葛鲁嘉《从心理环境的建构到生态共生原则的创立》(心理学,2012.2),崔光辉、陈巍《超越两种文化:第三种文化与变革中的当代心理学》(心理学,2012.5),叶浩生《具身认知、镜像神经元与身心关系》(心理学,2012.8),郭永积《建立心理学学科门类及学位类别的分析与展望》(心理学,2012.2)等,都是有意义的研究。尤其是燕良轼、曾练平《中国理论心理学的原创性反思》(心理学2012.2),郭斯萍、陈四光《精神性:中西方心理学体系结合的对象问题》(心理学,2012.9),带来了新鲜的研究分析。燕良轼、曾练平阐述了理论心理学的重要地位,通过对国内理论心理学的发展现状的全面分析,一一说明了理论心理学要发展创新,要提高水平,就必须要有所改变,他们强调,“理论研究必须回归到人本身”,“理论创新最需要的是坚定的理论信念”,“心理学不能走入理论与实证相互怨恨的歧途”,“理论研究不仅要提倡批判思维,尤其要鼓励建构思维”,“理论心理学需要理论心理学家相互合作、共同攻关”,“鼓励多途径理论创新”。这些分析非常切合中国心理学理论研究实际,是心理学非常重要的研究思路。郭斯萍、陈四光的研究也是一篇很有新意的论文,他们内容详实地剖析了中西方心理学在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上的差异,指出中国心理学在整个发展历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主义研究模式的悖论,也分析了西方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强化认知研究疏忽情绪研究的现实。而当今西方心理学的情感研究的转向,“为解决中西方心理学体系结合的对象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这些核心理论观点的研究,对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2 “专题”栏目分析

本栏目是《心理学》杂志的重要栏目,我们编选了不少有代表性的文章,主要反映一段时间里的热点。2012年共组了四个专题研究,分别是第1期:网络与心理研究,第3期:学习心理,第4期:幸福分析,第7期:老年研究。

2.1 网络与心理研究专题

网络与心理研究是新时期心理学研究的热点。网络的发展对科学研究的推动、对社会生活的扩展、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影响在近几年是有目共睹的,网络的巨大作用不得不让心理学家们潜心研究,为现实社会提供可借鉴的意见。在2012年第1期中所转载的四篇相关文章涉及网络社会、网络使用、大学生网络影响、网络消费等几个角度,每一篇都很有启发性。

彭凯平、刘钰、曹春梅、张伟的论文《虚拟社会心理学:显示,探索及意义》深入分析了虚拟世界对现代生活的巨大影响,研究者们通过分析虚拟自我、虚拟人际关系、虚拟空间、虚拟团体行为指出,“首先,网络的自我表现通常采用自我增值的方式以夸大个人的吸引力。这种现象发生在网络用户由于缺乏社会参照物不能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他们下意识地容易描述理想中的自我。第二,虚拟人际关系的研究一直是社会心理学关注的重点。网络基础上的浪漫关系与个人的自我披露策略有很大的相关。第三,以匿名为特点的虚拟社会也容易形成网络暴力,如青少年的网络攻击行为。第四,虚拟场所(沉浸式三维网络虚拟环境)是基于其他用户的社会现实存在。网络化身的特点(如外观)也会影响其他人在线或离线的态度,以及化身用户自身的行为(例如个人的自信心)。”作者还指出,“更为重要的是,在虚拟社会心理学领域,我们中国心理学家和西方心理学家基本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这是对所有研究者都很有意义的启示。

杜伟强、于春玲、赵平的《论坛客观性与网络口碑接收者的态度》对最热门的论坛与网络消费做了深入的分析,他们用了四个实验揭示了论坛客观性在网络活动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即:“对于帖子推荐的产品,本文研究了论坛客观性与看帖者对产品的态度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主要结论如下:(1)当看帖者认为论坛不客观时,他们对产品的态度较差;当他们认为论坛比较客观时,对产品的态度较好。(2)对于论坛客观性对看帖者态度的影响,说服知识在其中起中介作用。(3)品牌强度、看帖者过去对品牌的满意度、跟帖者与楼主的熟悉程度会调节论坛客观性对态度的影响。”他们认为,这些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和管理意义都是重要的。

2.2 学习心理专题

在第3期中转载的学习心理学专题研究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几年的研究成果丰硕,包括学习心理与当下教育的关系以及与个体能力的关系,同时,跟学习心理学高度相关的注意、测验、策略、方法等阶段性研究报告都是比较有新意的。我们做这个专题的目的,就是想突出展现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卢张龙、吕勇、沈德立的《内隐序列学习与注意负荷关系的实验研究》和张俊、刘儒德《学习策略选择的过程与影响因素》更侧重于理论分析和验证,林众、冯瑞琴、罗良关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实质及其关系》和张锦坤、杨丽娴《测试效应:致力于有效学习的一项基础研究》更侧重于教学应用方面的探讨。

注意与学习关系密切,注意水平对学习心理的影响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卢张龙等三人以单任务范式设计了他们的实验,研究报告指出,“通过变化刺激的清晰度来操纵被试的注意负荷,并使用ERP技术实时监控被试在高低注意负荷条件下的脑活动,发现在高、低注意负荷条件下都发生了内隐序列学习效应,还发现高注意负荷条件下需要更多的注意,同时发现高、低注意负荷序列条件下内隐序列学习量差异不显著。”学习心理在教育教学中的研究与应用也是极其重要的,近几年,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形式都在中小学教学中纷纷使用、分析、探讨,而林众等人的研究较全面深入地对这几种形式做了研究。作者认为:“学习应该是社会交互的、具有情境性的、强调自我主动体验的过程。”“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知识建构共同体是把三种学习进行有机结合得很好的范例。今后,还应根据学习内容和学习对象的变化,探索出更多实现三者有机结合的学校应用模型。”

2.3 幸福分析专题

幸福研究,幸福感研究,主观幸福感研究是最近两年的热点研究。由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国际心理学中的研究被重视,其中的重要基础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开始越来越深入。加上中国社会对个体生存的关注、国家对个人尊严的提倡,幸福感在心理学研究中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中也被大量探讨。此主题被广泛关注的结果就是,论文的发表数量激增,研究内容更加缜密、全面,与发文初期的简单报告有了本质的区别,因此,我们在第4期当中,再次推荐了两篇与幸福感有关的论文,我们认为很有意义。

第一篇是彭凯平、窦东徽、刘肖岑的研究,题目是《幸福科学:问题、探索、意义及展望》,第二篇是李静和郭永玉的《如何破解中国的“幸福悖论”》。幸福科学在彭凯平等人的观点中是“研究如何帮助人们有效支配自身及外部的资源、协调自身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实现幸福,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与幸福有关的知觉和情绪体验、影响幸福的因素以及获得幸福的技能等。”从他们所掌握的资料中看到,“幸福科学的实证研究已经在幸福的神经机制、测量、幸福与情绪、金钱、亲密感、文化的关系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而在当今,“幸福对于个体健康、创造性和生产力以及社会发展和稳定的促进作用都彰显出当前研究幸福科学研究的重要要意义。”第二篇李静、郭永玉的文章从宏观的国民生态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的“幸福悖论”问题,此类立论也是现有的研究中较少讨论的,社会意义重大,所以,值得借鉴,值得进一步分析总结。他们认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带来了中国国民的“幸福悖论”,与收入竞争意识有关、与收入竞争过程有关的社会现象影响了幸福感的产生,那么,要破解,就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流动机制,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提升弱势群体的人力资本和心理资本等”。

2.4 老年研究专题

在第7期中,本专题所选用的三篇老年心理研究都是比较新颖的研究报告。老年心理学是这几年心理学比较关注的一个取向,作为发展心理学的一部分,伴随着社会老龄化的问题,老年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程度被逐渐重视。中国经济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很大冲击,老年心理学研究的增长是和当下的生活变迁密切联系的,老龄化社会的趋势,社会保障不足的预期,老年生活的不如意,都让心理学家们社会责任感激发,对老年研究越发的深入,提出了很多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建议。

莫书亮、孙葵、周宗奎研究的是情绪问题,《老年人日常人际问题解决中的悲伤情绪体验和情绪调节策略:年龄和人格特质的作用》对45位老年人和59位年轻人做了对比研究,证明“老年人在日常人际问题处理中的悲伤情绪体验与青年人没有显著差异;但老年人的悲伤情绪与其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老年人的被动情绪调节策略不但与年龄有关,而且与悲伤情绪体验有关;悲伤情绪体验可以显著预测其被动情绪调节策略使用;老年人的悲伤情绪体验与人格特质神经质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老年人的悲伤情绪体验与其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王大华、付艳、唐丹、段云云、于春研究的是老年人的脑活动的变化,他们的《任务难度与老化对大脑激活的影响》分析考察大脑激活和任务性质、难度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变化受老化的影响。他们的研究指出,“年龄的主效应、难度的主效应以及难度与年龄交互作用均显著,即,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老年人的成绩更加明显地低于年轻人。”张兰兰、闫国利、王丽红的研究《老年人汉语阅读中预视效益的眼动研究》探讨老年人的汉语阅读变化反映老年的心理水平,以32名老年人的研究数据说明“老年人在预视中只能提取字形信息以加速汉字识别,而语音信息没有发挥作用”,这个研究结果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老年人阅读效率低于年轻人”。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老年心理的研究是既有深度也有宽度的。

3 “基础新论”栏目分析

本栏目是《心理学》杂志的常备栏目,也是重要栏目之一,在2012年共转载了52篇文章,研究所包含的分支有认知、情绪、人格、记忆、语言、发展等多方面。一年来,我们认为研究的突出特点就是研究很精细,研究更加完善,有独到的观点,结论也更加令人信服。我们也发现,以往研究数量较少的分支现在也逐渐增加,说明研究越来越深入了。我们可以通过转载这些文章来证明,中国心理学的研究大踏步地进步。比如:

胡超、傅根跃《听音识人——语音频谱与人格特质的关系初探》(心理学,2012.1):该研究探索不同情绪状态下说话时单个音素的语音频谱与其人格特质的关系,这是以往较少的研究角度。他们得到的研究成果显示语音与情绪和性格有密切关系,证明“从语音频谱揭示说话者人格特质的可能性”。韩瑽瑽、曹仕莹、陈英和《4~6岁儿童加减法反演律概念的发展与影响因素》(心理学,2012.7):研究者认为,加减法运算在幼儿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能力,通过严谨的实验设计,他们得出的结论之一是“5岁到6岁是儿童掌握和运用加减法反演律概念的快速发展时期”。张厚粲、余嘉元《中国的心理测量发展史》(心理学,2012.9):张厚粲先生及余嘉元教授详尽阐述了中国心理测量的发展历程,从心理测量的引入中国到在中国九十年的发展壮大,尤其肯定了心理测量在“紧密联系实际,在国家建设的各领域中逐步发挥作用”这一点,他们也认为“大力加强交流与合作,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理论及经验,同时立足国内实际,结合中国人特点去开发测验,在这样的方针指引下,大家共同努力互相切磋,中国的心理测量在21 世纪必将再创辉煌。”姚琦、乐国安、赖凯声、张涔、薛婷《信任修复:研究现状及挑战》(心理学,2012.10):信任研究应该是当今社会很重要的一个课题了,人际交往过程中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信任危机已经伤及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组织活动,这种情况下,如何改善信任关系,信任如何修复,就成为严肃课题。作者认为“信任被破坏后如何修复是当前信任研究中未解的问题之一”,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就有填补空白的性质,他们认为,“有效的信任修复应关注整个关系,包括信任、消极情感和消极行为三方面的内容;修复结果可能出现矛盾状态,且在某些情况下无法被彻底修复。”

其他还有一些研究如:李其维、周永迪《教育神经科学:一门极具实践意义和发展前景的新型学习科学》(心理学,2012.1),连灵、游旭群《三维物体识别的心理表征:角度依赖还是角度独立》(心理学,2012.3),王寰、张智君《坡度的高估是系统性的还是测量造成的》(心理学,2012.5),李琦、罗劲《如何唤起和缓解重大损失情绪》(心理学,2012.5),曹红蓓、许燕、辛霞《幸灾乐祸:人性‘底部’的邪恶快感》(心理学,2012.7),伍麟、王磊《近三十年儿童信任和孤独关系研究的历史与思考》(心理学,2012.8),齐晓栋、张大均、邵景进、王佳宁、龚玲《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心理学,2012.12),等等,也是很有深度的研究,并且可读性很强,很有意义。

4 “应用平台”栏目分析

应用平台栏目也是本杂志的常用栏目,目标是应用性研究的转载,研究分支的覆盖比较广,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跨文化研究、工程心理学、军事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研究方向均会转载,在2012年共计有52篇优秀的文章入选。从全国各类报刊全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可参考本刊索引)来看,研究是比较多的,研究的微观角度也越来越广,成果的社会意义也是越来越大。

在我们转载的文章中,吴波、黄希庭的研究综述《因满足而幸福:婚姻期待研究回顾与展望》(心理学,2012.11)是在国内研究较少的一个课题,而这类课题又与寻常社会密切相关,因此,其社会价值很高。该研究非常细致深入地论述了婚姻期待的测量、影响因素、婚姻期待与婚姻质量以及与婚姻期待相关的配偶期待,结论是“婚姻期待的满足程度影响婚姻质量评价和婚姻满意度,但受到期待弹性、夫妻沟通及归因风格等因素的调节。个体应对婚姻期待受挫的方式包括改变对方以及对现实进行理想化歪曲等。”依据已有的研究,国内的研究还有很多方面可以深入探讨,他们认为:“我国的婚姻期待多为择偶偏好研究,且多数在社会学背景下开展,强调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发展对择偶的影响,大多为描述性的,对在研究中发现的各种影响因素,研究者们提出了自己的解释,但对这些解释的验证和探讨并没有深入下去。”

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发展心理学,其研究数量是一直比较大的,有看点的文章很多,大学生心理是其中重要的一个阶段。比如辛自强、辛素飞、张梅的《1993至2009年大学生焦虑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心理学,2012.4)就可以作为相关研究的代表。他们对129篇研究报告做了系统梳理,归纳出了明确的大学生焦虑状态的趋势:“1993至2009年大学生状态和特质焦虑均值与年代有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大学生的焦虑水平在逐年上升;大学生状态焦虑增长速度要快于特质焦虑,而且年代对状态焦虑变异的解释率也高于特质焦虑;在状态和特质焦虑上男女大学生得分都与年代有显著正相关,且在两种焦虑得分上均无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一类的应用研究都对中国的心理学研究和教育研究很有价值。

组织管理学在心理学近几年的研究发展中是比较突出的,隋杨、陈云云、王辉的研究报告《创新氛围、创新效能感与团队创新:团队领导的调节作用》(心理学,2012.6)是这一分支研究的一例。结合中国要增强国家实力、要在国际社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要提高全民生活水平的国家发展目标,企业创新、产品创新、人才创造力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隋杨等人的研究对51个团队实施研究,验证他们的假设。他们的结果是:“团队创新氛围与团队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关系,而团队创新效能感在这一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同时,引领创新的团队领导调节了创新效能感与团队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团队领导越倾向于引领创新,创新效能感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就越强,经由创新效能感传导的创新氛围对创新绩效的效应也就越大。”这是一个非常深入的创新研究。

鉴于目前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现象,袁晓娇等人的研究《流动儿童压力应对方式与抑郁感、社交焦虑的关系:一项追踪研究》(心理学,2012.10)、贾留战、马红宇、郭永玉的《群体性事件的认知与情绪整合模型》(心理学,2012.12)、衣新发、赵倩、蔡曙山的报告《中国军人心理健康状况的横断历史研究:1990-2007》(心理学,2012.7)、宫火良和王学志的《自杀意念高中生的社会信息编码特征》 (心理学,2012.8)、熊红星和郑雪的《生涯决策中的优柔寡断》(心理学,2012.2)、田晓明、王先辉、段锦云的《组织建言氛围的概念、形成机理及未来展望》(心理学,2012.3)、何晓丽、王振宏、王克静的《积极情绪对人际信任影响的线索效应》(心理学,2012.5)等众多应用性研究都非常有意义,就不在此过多说明。

5 “域外视点”栏目分析

心理学是国际化水平比较高的一个领域,一直以来,中国心理学界很重视和国际接轨,非常注重对外国心理学研究的引进和吸收,学者希望从国外的发展状态看清国际趋势,了解中国心理学研究和世界的差距,以便提高中国心理学的研究水平。在我们2012年全年的国外研究成果类目下,论文的索引数量还是比较大的,这也从一个方面体现了心理学界的研究状态。

我们今年转载的国外心理学研究发展状况的研究论文共计8篇,有三篇选自国外的作者,一是安娜·何布勒(法)(陈虹译)的论文《对激进的具身认知科学的一个批判》(心理学,2012.4),二是艾伦·兰格(美)(付一洋译)所著《精心决策的错觉》(心理学,2012.6),三是简·里格斯贝、大卫·施沃伦(美)(高淮微译)所著《心路治疗:一种另类心理治疗方法》(心理学,2012.9)。有一篇是中外作者合著。总体来说,在理论方面、应用方面都有涉及,研究分支也涵盖了理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多个方面。

在2012年第4期中,法国心理学家安娜·何布勒的研究综述《对激进的具身认知科学的一个批判》对认知心理学的起源、发展、特征做了详尽阐述,她的研究给近三年来国内的具身认知研究展示了不同态度,值得一读。她指出,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脉络从早期认知科学到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再到具身认知理论的出现,之前的认知科学都是建立在表征主义的特征基础上的。而“接下来一步主要的发展是《激进的具身认知科学》,即Chemero( 2009) 所提出的取消主义纲领”。安娜·何布勒指出“我将试图证明Chemero 的结论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它基于一个非常有限并且有倾向性的对认知过程的选择……我的结论是:具身的情景认知是成立的,但激进的具身认知科学,特别是Chemero 的取消主义是不能成立的。”她提出,“尽管不是所有认知过程都是表征性的,有些认知过程的确是表征性的,因此表征的取消主义并不是一个站得住脚的立场。所以说,激进的具身认知科学不是一个有效的研究纲领。”

目前的心理学研究中,中国的心理学家们也非常注重临床心理学的应用,在每一种心理学核心期刊中都经常性地刊登这类报告,这是大趋势的需要,也是心理学贴近日常生活的目标体现。在第9期中,我们转载了美国心理学家简·里格斯贝和大卫·施沃伦的《心路治疗:一种另类心理治疗方法》一文。他们在论文中“提出了心路治疗的基本出发点,并分析了人的三种不同性格,即理性、情感、意志三种类型的特征和表现。心路治疗就是根据这三种类型的不同特征进行综合性的治疗,采取‘自我—反馈’的方法,使受助者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周围事物,从而以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这一治疗方法的提出在国内的研究报告中极少提到,对心理健康研究与应用还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其他论文如王波的《批判立场的理论心理学》(心理学,2012.1)、李曙光的《乔姆斯基语言心理学的问题意识与方法论意义》(心理学,2012.3)等其他本栏目的文章都以较新的视角呈现了最近的国外心理学研究,也非常值得一读。

6 “方法探讨”栏目分析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中国心理学家们极其注重的一个研究方向,这从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上关于研究方法的热烈交流也可见一斑。本年度共转发11篇论文。我们仅举几例,来说明国内的研究方法有了深入、扩展的成果。

在第2期中,我们转载了邵华、吕晓峰的研究《EMA—— 一种生态主义取向的研究模式》。生态心理学是近些年研究的热点之一,以生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研究逐渐增加。这篇论文强调生态瞬时评估(EMA)是一种研究模式,它“强调现实世界中实时数据的采集和反复的评估,并能阐释变量间自然存在和变化的相互关系,具有很高的生态学效度。”EMA的特点是“瞬时实时评估”、“现实世界数据”、“反复评估”、“反映变量之间的关系”、“与回顾性报告的对比”,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领域是临床心理学和行为研究方面。

在第8期中,我们转载了刘铁川、戴海琦、赵玉关于大型测验的一项研究《我国一大型考试等值的铆题参数漂移检验》。中国重大的大型考试现在很多,考试的效果、对人才的选拔、对测试者的公平公正等都是很受关注的,心理测量研究的深入研究无疑会为公众和使用者提供更可信的质量保证。该研究发现大型考试等值的铆题质量值得检查,“有22个铆题发生参数漂移,铆题的难度参数和区分度参数可能发生漂移;这些铆题中大部分在二次使用时无法通过模型拟合检验;若不删除参数发生漂移的铆题导致较大的系统等值误差,应将铆题参数漂移检验作为等值中的一步必要工作。”

在第12期中,徐建平、张厚粲、杜艳婷的综述《斯—欧非言语智力测验评价》对荷兰女心理学家Snijders-Oomen编制的斯—欧非言语智力测验做了较为详细的评介,这款智力测验现在在欧洲应用已经相当广泛,它的儿童和成人两套非言语测验得到认可,“该测验内部一致性信度、概化系数和效度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质量要求。该测验有言语指导和非言语指导两套指导语,施测使用了适应性程序,并给被试提供反馈,具有认知诊断功能,适用于测量正常和特殊群体的智力,也可用于研究文化因素对智力的影响和智力测验的公平性等问题。”这一智力测验与常用的比—西量表、瑞文智力测验有所不同,可以在国内尝试推广使用。

7 展望

从多年的心理学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到,中国的心理学家们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每当出现国际国内的大事件时,中国的心理学家们都积极参与其中,出谋划策,承担责任。这种形象的出现,增强了心理学的社会地位。

从作者群来看,心理学界的领军人物、骨干专家、年轻学者都在努力开展研究工作,课题报告层出不穷,无论是哪一个心理学分支,都体现着中国心理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也在不断的推进着心理学国际化方向的研究。

从一本杂志中我们也看到,不论哪一种学术期刊,提高杂志的学术质量都是主办者的终极目标。在学术研究的大环境中,有些学术低劣、学术腐败的问题影响了科学研究在公众中的地位,我们这些学术性期刊有义务为学术研究正名。《心理学》作为学术杂志之一,也始终把提高学术质量、传递前沿研究成果、为广大心理学工作者服务作为己任。

标签:;  ;  ;  ;  ;  ;  ;  

2012年心理学研究的特点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影印报刊183号浅析心理学论文的重印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