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方位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三级文献保障体系--地方多学科院校文献保障服务的理论与实践_图书馆论文

构建三级文献保障体系全面服务高校教学科研——地方多科性大学文献保障服务理论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献论文,保障体系论文,教学科研论文,理论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图书馆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向读者提供高效满意的服务。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高校图书馆一方面新建、扩建图书馆,以缓解急剧增长的读者群与狭窄的馆舍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积极探索面向读者的服务创新模式,营造智能化、多元化、人性化、健康化的开放式、多功能知识超市,以满足读者的文献需求。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各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校和本馆的实际情况充分切实地建设好“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共享文献”三级互补的文献保障服务体系,为高校教学科研这一服务主体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1 三级文献保障服务体系的提出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指出:高校图书馆履行教育职能和信息服务职能,为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特别是第一章,第三条提出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积极采用现代技术,实行科学管理,不断提高业务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要,为学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信息保障”。在文献保障的规定中,指出其主要任务是:建设包括馆藏实体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在内的文献信息资源,对资源进行科学加工整序和管理维护;积极参与文献保障体系建设,实行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促进事业的整体化发展。开展各种协作、合作和学术活动。从上述总则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规程里已明确提出了高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保障的建设任务:不仅要建设包括馆藏实体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在内的文献信息资源,还要积极参与文献保障体系建设,实行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促进事业的整体化发展。以目前在普通大众中可以广泛使用的文献载体类型作为划分依据,我们可简要将规程中提出的文献信息保障概括为“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共享文献”三级互补的文献信息保障,利用三级互补文献全方位为读者服务的文献信息保障服务体系称为“三级文献保障服务体系”。

2 三级文献保障服务体系的资源建设

高校图书馆的读者大量集中在校园范围内,主要由大学生、教学科研人员、研究生组成。面对这些比较集中且相对固定的读者群体,高校图书馆应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及办学特色,制定合理的馆藏建设规划,使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结构合理,资源丰富,具有特色,从而全方位满足读者对各类文献信息的需求。

2.1 高校图书馆各层次读者群的文献信息需求

高校大学生无疑是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读者。就目前的教育体系来说,大学生的学习属于基础知识积累阶段,他们所需要的文献资源一般与所学课程和考试有关,再加上电子资源阅读需要联网的电脑设备,而电脑在大学生中又未广泛普及,因此馆藏纸质或光盘、磁带文献资源就成为他们的首选,而各类学科信息门户和网络文献数据库等电子资源只能成为补充阅读查询材料,他们更愿意用各种网络搜索引擎去搜寻感兴趣的某方面知识。

高校教学科研人员除了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外,大部分教师、教授、博导都具有一定的科研任务,他们需要大量的、深层次的、新颖的专业知识、专题知识,以利于他们的科研能够顺利完成并始终站在学科的最前沿。因此各类学科信息门户和网络文献数据库等电子资源成为他们的首选;必要时,还将辅之于文献传递,以获取本校图书馆所没有的文献资源。

高校研究生是知识创新的生力军,是利用图书馆最活跃的用户。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要阅读自己研究方向的大量专业图书期刊外,还必须撰写毕业论文,协助导师做课题,他们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技术,又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因此图书馆的各类文献信息资源都是他们的阅读重点。

2.2 高校图书馆各类文献资源建设结构

根据高校图书馆读者群的特点,我国许多高校图书馆建成了各具特色的三级文献资源互补结构。如部分大型高校图书馆建成了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并重,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等共享文献为辅的文献资源互补结构,有的中小型图书馆则以纸质文献为主,电子资源与共享资源为辅。下面以笔者所在西华大学图书馆为例,介绍一下三级互补文献资源的建设。

根据我校的教学型类型定位,以及我校力争用10-20年时间,将学校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我校图书馆提出了建设“以纸质文献为基础、电子文献资源为保证、共享文献资源为补充的三级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充分保证我校教学与科研对各类文献信息的需要。我馆近年来的文献资源建设状况如表1所示。

表1 西华大学图书馆2004-2006年文献资源建设一览表

我馆藏书以工科为主,注重工、理、文、管、经、法、教、史等学科均衡发展,注重收集西部(特别是四川)地方文献。电子文献全面涵盖各学科专业,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有力保障。中文文献数据库突出各学科均衡发展原则。购买的中文期刊、图书、标准、学位论文、古籍等全文数据库,全面满足了我校各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需要;外文文献数据库,突出以工为主,兼顾其他学科原则。我馆引进购买的可全文浏览下载的各类电子资源构成如表2所示。

表2 西华大学图书馆各类电子资源构成

注:表2中,我馆购买的各种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期刊暂未做查重剔除处理,故期刊的量化单位用“种(份)”表示

从表1、表2可以看出我馆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资源已较为丰富,但是,相对于海量的国内外文献信息,我馆所拥有的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毕竟有限。因此,我馆特别重视与其他图书馆进行资源共享。目前,已与国家图书馆、国家科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四川大学等省内部分高校图书馆、NSTL、CALIS、CASHL等,建立了广泛的文献资源共享与协作关系。扩大了我校师生可获取文献的范围,为学校教学科研提供了更进一步的文献信息保障。

3 三级文献保障服务体系的软硬件平台建设

三级互补文献资源的有效利用离不开良好的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硬件设备及软件平台的支撑。各高校馆在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已相继建成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图书馆门户网站及数字图书馆系统等,并配备了相应的网络设备和网络环境。网络设备包括:各种专门的服务器,如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服务器、磁盘阵列、光盘塔(镜像)服务器、主页服务器和E-MAIL服务器等;满足现有工作需要的工作用机;满足信息资源存储需求的存储设备;满足用户需要的用户检索终端;满足每年每天24小时不间断电源的UPS等。网络环境包括:有局域网并通过CERNET或电信网与INTERNET相连;满足馆内工作和读者检索需要的网络信息点和网络带宽等。良好的软硬件平台可将图书馆的“纸质文献资源—电子文献资源—共享文献资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的服务。

3.1 自动化文献集成管理系统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已从分离式管理系统发展到集成管理系统;从以计算机化管理为特征的自动化系统发展到以网络化管理为特征的自动化系统;从以文献资源管理为主的自动化系统发展到以面向用户服务为主的自动化系统。

各高校图书馆均已采用国内外大型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软件,建成了成熟的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采用的国外先进的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如:Ex Libris公司的ALEPH500、Sirsi公司的Unicorn、Innovative公司的Millennium、Dynix公司的Horizon等;采用的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型图书馆自动化管理软件如:江苏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Libsys 3.5)、北邮MELNETS、深圳ILAS Ⅱ等。通过这些大型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的应用,图书馆实现了纸质文献的计算机化管理,图书馆业务流程的重组及自动化、集成化管理,并初步实现了以面向用户服务为中心的网络化集成化服务。我校图书馆采用的是江苏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并于2007年升级为Libsys 3.5版本,实现了两校区统一采访、编目、检索、借阅及期刊管理,图书可通借通还。3.2 数字图书馆建设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需要图书馆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促使图书馆的信息服务由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向提供知识服务演变。以数字化、网络化为基础的数字图书馆研究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我国各高校图书馆在建成了网络环境下的自动化、集成化管理系统后,近几年纷纷进入数字图书馆建设阶段,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数字图书馆门户或门户雏形,如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门户、清华大学图书馆以MetLib+SFX+EMS为基础的数字图书馆整体解决方案、四川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门户、厦门大学的知识资源港等。各高校馆在采访、编目、流通和联机书目检索等传统模块的基础上,不断推出数字化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解决方案,实现了馆藏数据与数字化载体内容之间的开放式链接,提供跨系统、跨数据库的共享管理平台,实现对分布异构电子资源进行整合检索的一站式检索功能,并为注册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我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只是与超星数字图书馆合作,将我馆中文藏书与超星数字图书进行了整合,初步建立了我校中文数字图书馆,图书馆的各项文献信息资源有待于进一步整合,在我校图书馆的门户网站上,集成了西华大学图书馆书目数据查询系统、文献传递系统、特色数据库系统、实时参考咨询系统、图书订购征询系统等,并提供OPAC联机查询、订购征询、新书通报、超期催还、信息咨询、文献传递、代查代检等服务功能。

3.3 特色数据库与文献传递系统建设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ALIS)、江苏高校文献保障系统(JALIS)、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等各类文献保障系统都十分重视对特色数据库的建设。2003年底,四川省教育厅启动四川高校文献体系建设,决定以“四川高校文献保障体系建设——特色数据库”建设为切入点,推动四川高校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1]并建立基于虚拟联合目录的高校文献传递服务体系。我校图书馆作为项目中心,牵头组织实施并参与了四川高校特色数据库及文献传递系统的建设项目,建成了包括我校汽车特色数据库在内的17个颇具特色的数据库群,与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共同设立四川高校文献传递系统双服务中心。

我校汽车特色数据库资源涵盖期刊论文、学位论文、标准、专利、图书、视频资料、图片、术语、机构、人物、会议、科研项目、信息源等。另外,依托我校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的建设,我校图书馆建立了“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特色数据库”,目前已对以“都江堰”为主题的文献进行了集成,收录了“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部分课题相关论文及图片。特色数据库由DIPS系统平台提供“一站式检索”。

四川高校特色数据库与文献传递系统的建设,提高了我校及其他省内高校的文献保障与服务能力,同时也为面向四川高等教育及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创造了条件。

4 三级文献保障服务体系的服务模式创新

围绕以人为本的图书馆服务理念,各高校图书馆特别是新建图书馆创造了理念科学、功能齐全、布局合理、设施完善、读者舒适、管理方便、环境优美的学习、工作、研究和交流的场所,提供集“藏、借、阅、咨”一体化,集“三级文献”于一体,以服务用户为中心的全新的服务模式。

4.1 集“三级文献”于一体的综合服务

可以说,高校图书馆已完全具备了集“三级文献”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的实力。我校图书馆在新馆未建成投入使用前,已在资源建设及服务模式上做了一些准备。如加大电子资源采购力度;把旧馆的分库室借阅模式改为统一借阅模式,并且在图书馆各库室中,读者既可外借阅览纸质书刊文献,也可利用配置的上网计算机,阅读并下载电子文献。在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缺藏的情况下,读者还可咨询相关工作人员,利用文献传递获取其他图书馆的文献。这种集“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共享文献”于一体的藏、借、阅、咨一体化服务模式,使用户利用图书馆更加方便,获取各种资料更为快捷。这种服务模式在各高校新馆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用户通过验证进入图书馆后,可以毫无限制地徜徉于知识海洋中,任意饮取精神食粮,处处彰显出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4.2 学科信息服务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全面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是提高教学与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抓住学科建设这个“龙头”,就能带动学校的全面发展与提高。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学科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说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发动机,那么,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就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推动器。所以为学校学科建设服务,特别是为重点学科建设服务成为图书馆服务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许多高校图书馆采用学科馆员服务模式,委派学科馆员专门与某一院系或学科进行对口联系、主动为学科建设者提供具有高水平、深层次、针对性的信息服务。

我校图书馆也在积极探索有效的学科信息服务模式。目前在学科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方面,我校图书馆采取了多种措施做好学科信息资源的建设,如:主动征求各学院学科带头人的文献需要,由学院学科带头人对各类文献质量把关;组织各学院学科带头人现场直接选购所需图书,并且专门划拨文献经费,支持学科带头人以资源共享方式获取所急需的资料;根据我校的特色专业(车辆工程)建立汽车特色数据库;依托我校“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基地建立“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特色数据库”。在学科信息服务方面,由图书馆学科馆员与相关学院学科带头人联系,主动提供学科前沿信息,并与学科带头人一道,编发《学科发展动态》及《图书馆信息服务》等。

4.3 信息共享空间建设

在集“三级文献”于一体的“藏、借、阅、咨”一体化服务模式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中,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应运而生。信息共享空间是一种培育用户信息素养,促进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的图书馆服务模式。[2]它竭力为用户的信息需求和知识学习提供一站式服务;为用户以相互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和研究提供良好的空间;是用户获取硬件、软件、多媒体、网络信息资源的最佳场所;在这里可获得由来自图书馆员、计算机专家以及媒体工作者等在一个平台上的联合咨询服务,在这里可培养用户检索、测评和使用信息的能力。[3]目前,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理念逐渐引起各高校图书馆的重视,各馆开始尝试探索适合本校、本馆的信息共享空间建设、管理和布局。复旦大学图书馆为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共享空间,已对学校师生进行了“信息共享空间”问卷调查,并根据调查数据分析读者对“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内容和服务方式等方面的实际需求,以此为出发点对即将建设的新校区信息共享空间提供决策依据。[4]

我国许多高校图书馆已初步具备信息共享空间的软硬件设施,包括丰富的资源、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物理空间及人力资源等。需注意的是,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需要借鉴欧美高校图书馆信息共享空间的经验,一方面也须探索适合我国国情、适合各校校情及各馆馆情的建设模式,使之成为支持各级各类教育,激发人们灵感,发展个体创造力,发展集体学习研究能力,促进用户信息获取技能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有学科特色的新型服务模式。

不同类型的高校图书馆构建三级文献信息保障服务体系绝非千篇一律。各高校图书馆须分析自己的校情、馆情,以便建立满足本馆读者需求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

收稿日期:2008-01-18

标签:;  ;  ;  ;  ;  ;  ;  

构建全方位为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的三级文献保障体系--地方多学科院校文献保障服务的理论与实践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