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灵活运用大脑”_运动性疲劳论文

学会“灵活运用大脑”_运动性疲劳论文

学会“弹性用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弹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用脑之人如何用脑,这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艺术。把脑子用到点子上,既能提高用脑的效率,又有劳逸结合保护好自己的大脑,真可谓一举两得。

意大利著名医学生理学家戈尔季说:朋友,你坐在塞满木柴的壁炉旁边,如果发现火烧得不旺,只要把里面的木柴拨动一下,火焰立即冒上来了,木柴也就熊熊地燃烧起来。这段生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木柴通过拨弄,获得了新鲜的氧气,使它燃烧得更加充分。我们这些用脑之人,也可通过经常“拨弄”来调节自己的紧张神经,使脑子更灵活、更好使。

日常生活中,常可以听到一些中年知识分子以至青年学生诉说自己有头昏脑胀、头痛、注意力不够集中,甚至记忆力减退、失眠等“毛病”。这是什么原因呢?除极少数患有器质性疾病者外,可以说这些症状的发生无一例外均与大脑疲劳有关。也就是我们还没真正学会和掌握“弹性用脑”的技巧。

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劳动。其所以不同,不单单在劳动方式上,更主要是劳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和恢复的方式大相径庭。体力劳动的疲劳主要是肌肉劳累产生的代谢产物——二氧化碳和乳酸在血液和体内积蓄引起的。这种疲劳在精神上并无痛苦,而且消除的快,恢复也方便。大脑疲劳就不同了。大脑疲劳是脑细胞过度劳累、脑神经过度紧张引起的。这种疲劳往往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结构精细、功能健全的大脑,要接收、存储、发放无法计数的信息,进行频繁的思维活动,指挥全身器官有条不紊地工作。只是到了无节制的加班加点,超负荷的持久运转之时,它才会出现“罢工”和不听使唤,这在生理上称为“保护性抑制”。这就明确地暗示你,大脑要休息了,或需要转换工作内容“轮换上岗”了。

脑组织本身是十分娇嫩和脆弱的,它必须有充足的能量物质和氧气的供应才能维持其机能和潜能的发挥,同时又是全身最灵敏又最容易疲劳的细胞组织。据生理学家测定,脑细胞的重量虽只占人体重量的2%左右,但其耗氧量和耗能量却是十分惊人的,耗氧量要占全身的25%;耗葡萄糖之能量每小时要4-8克。有人估计,心脏每次射入血管的血液有16%要供大脑使用,它所需的血液量比肌肉细胞要多15-20倍。为此,在脑周围就铺设了长达240公里长的血液输送管道,在24小时内通过大脑的血液可达人体血液总量的4倍。正因为如此,它才能担负起如此巨大的工作量。也正因为这缘故,它对氧气和血液供应的要求十分苛刻:如空气中的氧气量从21%骤然下降至10%,人马上就会出现呕吐、头昏、心慌等等;如果从正常空腹血糖含量80-120%毫克降至60--70%毫克,就会出现心慌、手抖、面色苍白,甚至冒冷汗等低血糖症候群。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系列反应呢?主要原因是脑细胞和其它机体组织不同,它本身没有葡萄糖和氧气的贮奋场所,时时刻刻要靠血液输送养料和排泄废物。

脑力劳动者的工作方式大部分是伏案工作,一般是长时间坐着不动,劲部前屈,因此负责向大脑输送血液的血管常处于轻度受压的状态,脑内的血液循环远比不上体力劳动者畅通。加之躯体前倾,胸腔相对缩小,呼吸量也随之有所减弱,气体的交换自然比不上体力劳动者充分,新陈代谢产物排除也就不能很及时、畅通与彻底。这些特定的生理功能要求和劳动方式,更容易引起大脑疲劳,以至发生更多的脑功能疾患。正因为这样,脑力劳动者就应更加重视用脑卫生,学会“弹性用脑”。

首先,要强调劳逸适度。人的大脑是一架精密无比的机器,只有精心保护,灵活使用,就是劳逸要适度,才能使它健康长久地发挥作用。因此工作要讲节制、讲效率,要有弹性。其次,休息的方式要多种多样,使疲劳的大脑得到更佳的休息,起到“润滑剂”的作用。也可做些简便的运动,使大脑的兴奋中心及时转移,增强新陈代谢,消除脑疲劳。还可以转换学习、工作的内容,轮流休息大脑的功能区。最常用的方法是睡一觉,哪怕是打一会盹也可以使疲劳、紧张的神经得到放松和休息。当然外出郊游、旅游、安排好节假日和休闲生活更不可忽视。最后,要讲究饮食营养合理,以保证脑功能运转消耗能量的需要。只要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用脑习惯选择用脑方式,不管是“百灵鸟型”还是“猫头鹰型”,都能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并且提高工作效率。

标签:;  ;  ;  ;  

学会“灵活运用大脑”_运动性疲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