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的临床诊治研究论文_张海燕

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的临床诊治研究论文_张海燕

(安徽省蚌埠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1科 安徽 蚌埠 233000)

【摘要】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的临床治疗。方法:对本院2013年6月到2016年5月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患者70例,对其进行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的危险因素、抗凝扩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等治疗。结果:治疗后,70例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88.57%(62例),无效率7.14%(5例),死亡率4.29%(3例)。结论:脑栓塞是心房颤动的并发症之一,与患者原发性疾病关系较大,致死率高,临床治疗应以控制原发性疾病、恢复失常的窦性心律和抗凝诊治为主。

【关键词】心房颤动;脑栓塞;抗凝;临床诊治

【中图分类号】R54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8-0215-02

心房颤动是持续性心律失常最见的类型之一,高血压、冠心病、瓣膜病、心肌病、心包炎等,都是其发病的风险因素,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肌功有所下降,心房颤动发生率会不断升高,其中部分老龄人群的心房颤动发生率可高达10%[1]。心房颤动时,心房激动频率为300~600次/min,快而不齐,以致心房收缩功能丧失或损伤,从而引起血液在心房内凝滞形成血栓的几率大大升高,而脱落的血栓会随着循环而散布各处,引起肢体动脉栓塞、脑栓塞等。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极易导致肢体功能障碍、颅脑组织受损,甚至死亡等,因此对其采取有效治疗,是预防、诊断、控制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致残致死的关键,所以我院选择了部分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患者进行研究,现将结果陈述如下。

1.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在2013年6月到2016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患者中,经临床体征症状、心电图、颅脑CT等检查,选出70例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患者。其中38例男,32例女;年龄33~80岁,平均年龄(59.3±6.8)岁;高血压患者26例,心肌病患者18例,冠心病患者27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视功能减退、肢体功能障碍等。

1.2 治疗方法

对存在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等原发性疾病的患者,需在控制其原发性疾病的同时进行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的治疗。

(1)常规预防: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合理膳食;保持呼吸通畅和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肺栓塞或感染发生。

(2)房颤24h内:使用450mg~600mg普罗帕酮或300mg氟卡胺顿服,以尽快恢复窦性心律,达到心房颤动完全治疗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房颤持续发作>48h:运用氟卡胺、普罗帕酮、胺碘酮等静脉转律类药,恢复和维持正常心律,预防和血栓栓塞的发生。

(4)非药物治疗:对于心肌梗死、低血压、心率极快等紧急发作的心房颤动,进行除颤仪治疗;心房颤动平缓期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使用射频消融和外科迷宫手术治疗,以彻底根治房颤;心房颤动病情较为稳定,但脑栓塞治疗无效时,可采取颅内外血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对于脑栓塞所导致的大量脑出血和血肿,可结合患者检查结果采取颅骨开窗减压或切除部分坏死的脑组织,挽救患者生命。

(5)抗凝、脑水肿治疗:对于血凝结风险较高患者,如中风病史、高血压、冠心病、左心房扩大或血栓等,使用华法林治疗(使用华法林治疗期间避免使用维生素K1);不耐受或血凝结风险较低者,可采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治疗;心源性栓塞采取早期、长期抗凝治疗;非心源性栓塞,采取抗小血板聚集治疗;当患者发生出血性脑梗死时,需停用溶栓、抗凝等药物,适度运用止血药,使用甘露醇、呋塞米(速尿)、甘油糖果等脱水利尿药减轻脑水肿,调节血压。

1.3 观察评价

结合心电图或24h动态心电图、脑CT扫描、血常规、脑脊液等检查结果,参照《心脑血管病的诊断与治疗》[2]中对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的疗效评价,分析70例患者的治疗效果。(1)治愈:窦性心律60~100次/min或50~60次/min,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栓子基本消失,无二次脑栓塞复发情况。(2)显效:窦性心律恢复正常或偏高,脑栓塞面积和栓子数量明显下降,4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3)有效:窦性心律有所降低,脑栓塞面积和栓子数量改善,1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5%。(4)无效:窦性心律100~160次/min,血栓大小无改变,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不足或增长15%。

2.结果

70例患者中,治愈15,显效18,有效29例,5例无效,3例死亡,总有效率为88.57%。

3.讨论

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常表现为心悸、眩晕、胸前区压迫或疼痛感等,其治疗首要选择是恢复正常的窦性心律,这是房颤治疗的最佳效果,任何房颤及其并发症的治疗都应尝试先恢复窦性心律;其次是控制过快的心房激动,避免心动过速引起心力衰竭或心脏骤停;如房颤不能及时恢复窦性心律,除了控制性治疗,还需要运用抗凝、抗小血板聚集类药物防止血栓形成或控制血栓面积继续扩大,引起急性脑梗死[3]。例如高血压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肥大患者,其心肌功能和脑血管组织已有一定的病理性损伤,发生心房颤动时,并发脑栓塞的几率就远比正常人高,且脑栓塞治愈后的复发率也较高。由此可知,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预后效果,主要取决于原发病的严重程度、心房激动的频率、栓塞脑血管的大小、血栓部位和栓子数量,临床治疗应积极预防各类原发疾病风险因素,尽早纠正心房颤动,采用针对性抗凝治疗。

【参考文献】

[1]苏蕊雅.华法林与阿司匹林预防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栓塞发生的疗效评价[J].中国临床研究,2014,27(1):26-27.

[2]李庆宽,覃绍明,卢志红,等.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和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并发症的临床关系[J].广西医学,2016,38(5): 715-716.

[3]徐娇艳,王如兴,姚焰.心房颤动导管消融与无症状脑栓塞研究进展[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16,20(3).

论文作者:张海燕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1

标签:;  ;  ;  ;  ;  ;  ;  ;  

心房颤动并发脑栓塞的临床诊治研究论文_张海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