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腹症44例分析论文_李 哲

小儿急腹症44例分析论文_李 哲

李 哲 (满洲里市第二医院儿科 内蒙古呼伦贝尔 021410)

【关键词】 小儿 急腹症 分析

【中图分类号】R5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4-0150-02

小儿急腹症多为发病急、病情重、进展快、变化多。由于小儿年龄和智力上的差异,小儿往往不能全面描述病史;由于症状不典型,加上小儿耐受能力有限,使他们对疼痛无法清晰判断,容易被误诊,如果延误正确诊断及治疗就会造成严重后果。现将我院成功救治的44例小儿急腹症的分析治疗体会报道如下,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44例,男27例,女17例,年龄0~13岁。其中肠套叠20例,占45.4%;阑尾炎14例,占31.8%;肠梗阻8例,占18.1%;肠穿孔1例,占0.02%;急性胰腺炎1例,占0.02%。手术证实20例,经B超、X线、CT确诊21例,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确诊3例。本组无死亡病例,全部治愈出院。

2 分析

小儿急腹症多表现为双下肢屈曲、仰卧位或倦屈位,急性病容、痛苦表情、面色苍白、呼吸急促、烦躁不安等表现,观察姿势和表情,有助于对腹痛程度的判断。了解腹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是突发性的剧痛、绞痛、刀割样疼痛还是逐渐加重的钝痛或胀痛,是阵发性疼痛还是持续性疼痛,有无放射性或牵涉痛。腹痛是位于上腹部还是下腹部,是左侧还是右侧,是局限于某一部位还是波及全腹。婴幼儿,由于神经髓鞘形成不全,大脑皮层兴奋性低,对各种刺激不敏感,而且常表现为泛化反映。故小儿对疼痛常感定位不明确、含混不清,鉴别困难。有时阑尾炎虽已形成,但无明显右下腹压痛,当出现右下腹包块、有压痛和反跳痛时,病情已发展到很严重程度。应注重观察腹部形态和表现,观察腹式呼吸是否存在,腹壁有无手术瘢痕,腹部呈隆起或舟状,是否对称,有无肠型或异常蠕动波,有无腹膜刺激征、肌紧张和反跳痛。本组8例肠梗阻的患儿当出现腹胀、腹壁可见肠型或异常蠕动波时,及时手术治疗,转危为安。

婴幼儿由于语言功能未发育完全,哭闹是表达要求或痛苦的唯一方式,护士要耐心、细致地观察,才能找出小儿哭闹的原因。本组20例肠套叠中,有13例家长以孩子阵发性突然嚎叫不安为唯一主诉前来医院就诊。特别提示4~10个月婴幼儿是肠套叠的高发期,早期应予耐心细致的观察。对可疑病例,突然出现反常哭闹、易激惹、伴呕吐、而色苍白时,应进行肛内指检,看有无果酱样便,明确诊断。病程长短关系到复位成败,时间过长,可造成肠坏死。因此,入院24h认真细致地观察特别重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本组20例肠套叠在入院24h内均得到明确诊断,并及时进行空气灌肠复位成功,使患儿避免了麻醉、手术痛苦和可能引起的一系列并发症。

小儿急腹症常伴恶心、呕吐、腹胀和肛门排粘液血便。应注重观察呕吐物和排泄物的性状、颜色,注重观察是阵发性呕吐,还是持续呕吐,是喷射性呕吐,还是反射性呕吐,观察呕吐方式、次数、数量、性质等,有助于对患儿病情性质的评估和鉴别。通常情况下,消化道溃疡出血呈柏油样便,消化道穿孔出血呈鲜红色便,肠梗阻呈血性液体便,肠套叠呈果酱样便。本组1例肠穿孔患儿,出现频繁呕血和大便出血时,及时急诊手术治疗,转危为安。

3 治疗原则

保守疗法 凡发病不到4小时,诊断不清,需行保守观察。

临床观察 腹痛是否好转、腹部压痛、肌紧张的范围、程度、肠型、肿物的变化,有无排气排便,复查末稍血血像、X线拍片及腹腔穿刺物等,前后进行对比,若病情有进展,应作好手术准备。

治疗措施

(1)定时测量体温、呼吸、脉搏和血压。

(2)禁食禁水;插胃管或十二指肠管;并行负压吸引,每2小时用生理盐水10~15毫升冲管一次,以防管腔堵塞达不到减压目的。

(3)静脉输液、输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应用抗生素控制或预防感染。

手术

(1)病因诊断不清,不能除外腹腔内脏器坏死、穿孔、出血。

(2)休克患儿腹部有压痛、肌肉紧张,经抢救休克无好转,急需开腹探查,同时继续抢救。

(3)腹腔穿刺液为血性、脓、胆汁、粪便,或淀粉酶明显升高。

(4)气腹、腹部压痛、肌紧张加重。

(5)腹腔内肿物增大,上有压痛伴腹肌紧张。

(6)X线平片显示小肠胀气加重,张力增高;结肠内无气,表明肠梗阻加重。

以上情况均应手术探查。

4 讨论

小儿急腹症是以急性腹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疾病,病情急、重,必须在短时间作出正确诊断并紧急处理,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小儿急腹症特点:本组患者入院后能立即确诊者仅30例(68%)。分析其原因:(1)症状、体征不典型;不能真实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本组约有1/5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2)病史叙述常不确切。(3)病理变化重,疾病发生发展时间快;发病后如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病情可急转直下,迅速恶化。(4)病因较复杂,需要进行鉴别的疾病多。由于小儿与成人在各系统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故发生急腹症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

婴幼儿期,由于添加辅食或辅食不当,易发生肠蠕动紊乱。由于辅食性质、环境、气温的改变、肠管本身疾病如肠炎等,极易诱发肠套叠。4~10个月婴幼儿是肠套叠的高发期,夏秋季是多发期,2个月以下及2岁以上少见。小儿肠套叠为阵发性啼哭,比较有规律,约每20~60min发作一次,突然剧烈啼哭、面色苍白、下肢屈曲、持续数分钟后突然安静,间歇期症状消失,呕吐多发生在啼哭后。对腹部包快位于右上腹呈光滑短粗的香肠样、压痛、肌紧张或血便现象,是诊断肠套叠的可靠依据。

小儿急腹症的诊断相对较难,在临床工作中,应充分认识小儿时期的特点,认真、细致、准确、及时动态观察,积极配合临床辅助检查(实验室、X线、B超、CT、内镜、诊断性穿刺等检查),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治愈的最佳方法。总之,把握手术时机、及时剖腹探查很重要。只要有手术指征,无绝对禁忌证,均应及早手术。

参考文献

[1]骆效黎.不同年龄段儿童急腹症的临床特点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1):839-840.

[2]于有新.儿童急腹症临床特点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6,12(3):49.

[3]冯远华,李素霞.儿童疼痛护理国外研究动态[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9,18(4):166.

论文作者:李 哲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22

标签:;  ;  ;  ;  ;  ;  ;  ;  

小儿急腹症44例分析论文_李 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