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关系整合与苏州对策研究_城市经济论文

长三角城市关系整合与苏州对策研究_城市经济论文

长江三角洲城市关系整合及苏州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长江论文,苏州论文,关系论文,对策研究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94X(2002)03-0017-04

作为我国三大城市连绵区之一的长江三角洲(下称“长三角”)地区,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的1%,人口约占6%,GDP约占17%,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泰州、南通、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等15个地级以上城市。

长期以来,长三角地区依据原有的交通运输网络,形成了相应的物流、客流线路以及城市网络和区域经济关系,每个城市在这个体系中也处于一定的位置。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带来城市化的推进,尤其明显的是,最近和未来几年中,该区域内作为城市化要素之一的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和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物流、客流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由此,整个区域的城市关系将处于重构和整合之中。而客观形势的变化都势必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苏州的发展及地位的变化。对此,苏州有必要及时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应变对策,以便更好地抓住契机,扩大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进一步提升苏州在长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地位。

城市化动态及对苏州的影响

直至目前,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布局基本上仍沿沪宁、沪杭铁路以及长江和沿海展开。其中,沪、宁、杭构成了该地区的三个支点,形成一个大三角,支撑起了以上海为龙头、宁杭为两翼,苏州等其余12个城市为腹地的城市网络体系。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实行按行政区划组织经济活动的模式。因此,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至今难以做到区域经济一体化。长三角的城市经济网络事实上存在着三个板块,即上海板块、南京板块和杭州板块。在这些板块中,行政壁垒对产业整合和要素流向的影响和障碍依旧存在。根据测算,长三角各城市之间产业结构严重趋同,相似系数一般都在0.9以上。

借鉴上海社科院和中国社科院课题组对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分析比较的方法,我们对长三角地区12个城市(镇江、舟山、泰州因数据不全末输入模型)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数模分析,计算结果与上海社科院的结论基本接近,即长三角12个城市大体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上海,第二层次是南京、苏州、杭州三市,第三层次是宁波、南通、无锡、常州四市,第四层次是扬州、绍兴、嘉兴、湖州四市。

正是基于苏州与省会城市并驾齐驱的综合实力,近年来,不少学者把苏州与南京、杭州并称为长三角地区的三个副中心城市。如果仅从综合竞争力指数看,似可成立。但是细究起来,苏州尚不具备“副中心”城市的必要条件。首先,作为副中心城市,应该有相对独立和较大的辐射腹地,苏州紧邻上海,处于上海的强大辐射之下,几乎没有自己的辐射腹地。其次,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中,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不一定重合,而在我国则往往是重合的。也就是说,要成为长三角副中心城市,必须具有较高的行政级别,这样才便于组织、调动、配置资源,苏州并不具备这一条件。再次,不断提高的交通枢纽功能也是作为区域经济副中心不可或缺的条件,但现实是,近十年间交通框架的新变化使苏州原有的区位优势有弱化的倾向。总之,从总体看,第一,苏州目前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副中心城市;第二,苏州要想成为长三角地区的副中心城市,就必须尽快创造上述三个方面的条件。

当代长三角地区交通框架的重大变化,起始于90年代中期,目前正处在大规模的再建设中。新的建设使这一区域的交通框架发生了非常重大的变化,对长三角地区的城市网络及城市格局将产生极大影响:在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使城市之间联系更加紧密,要素流动更加顺畅的同时,也提出了对整个区域经济进行整合的必然要求;在提升一些城市交通功能的同时,也形成了某些城市之间新的联系;在使一些城市及其所属县市原有的优势进一步加强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使另一些城市原有的优势有所削弱。因此,交通框架的变化的确引发了长三角地区原有城市功能的变化和城市体系较大程度上的断裂与重构。

与此同时,城市规模的普遍扩张也是这一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趋势。目前,长三角15城市中有10个城市将城市化战略列入“十五”发展战略之一,其余城市也无一例外地把加快城市化进程列入了“十五”重点。从本质意义上讲,城市化是农村人口以及土地等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的过程,而长三角本来就是当今世界为数不多的高密集城市连绵区之一,农村腹地已经很少,资源相对贫乏。因而,在长三角新一轮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要素的配置主要不是表现为农村向城市集聚,而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争夺。在这种背景下,对苏州而言,如何更理性地处理好城市间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是保持进而提升自己区域经济地位的关键。

从积极方面看,第一,由于苏州是距离上海最近的城市。上海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国际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都将对苏州产生更加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第二,苏通大桥、苏嘉高速、沪湖高速的建成,将形成由苏北到苏州再到杭州的新通道,随之将出现大量物流、客流,这就为苏州加强与其他城市的联系和发展相关产业提供了条件。从另一方面看,又同时对苏州产生不利影响:首先,由于苏通大桥及其他长江大桥的建成,上海与苏北甚至其他省份的联系将更加直接和紧密,其辐射腹地的进一步扩大,使上海的要素流向更广,从而使苏州失去前两轮发展过程中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次,上海港口、航空港建设及其他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将使苏州的同类设施与企业处于窘迫境地。再次,在长三角地区的交通新框架中,无锡、南通等市受益更多,今后的发展空间更大,特别是无锡,居苏州卧榻之侧,其在太湖旅游、物流业等方面都将与苏州展开更加激烈的竞争。

可见,整个区域的城市化新态势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苏州的综合实力有可能在上海的带动下全面提高;另一方面,其原有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有可能进一步面临挤压。

沪宁杭新走向及与苏州的关系

在长三角城市网络中,沪、宁、杭处于三个重要支点,形成一个大三角,它们的发展态势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对整个区域,包括苏州在内都有重要影响。

综观上海、南京、杭州三市的“十五”规划,可以看出,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三市都仍将着力于构建各自的都市圈。而上海的中心地位仍将不可撼动,其在集聚与辐射的关系上,还是以集聚为主,力图吸引国内外更多要素流入,进一步强化其优势。

考察沪、宁、杭的相互关系,总的印象是,三市的“十五”规划和城市化动向在整体性推动长三角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最主要的是城市化进程中的行政区划藩篱使区域经济一体化仍然面临诸多障碍;产业结构趋同状况进一步加剧,由此导致某些产业的竞争将会趋于白热化,这同长三角区域产业整合与重构的客观需求是格格不入的。苏州必须针对性地就行政区划的突破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等问题进行前瞻性研究。

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需要告诉我们,苏州要利用好新的机遇,要使局部严峻的形势尽可能好转,首先必须科学把握并妥善处理好与沪、宁、杭特别是与上海的关系。我们在研究中形成这样的基本看法:第一,整合苏沪关系的关键在于苏州应确立这样的观念,即无论是错位发展,还是借助上海,都要立足主动,都要以有利于全面提高苏州综合实力为把握苏沪关系的目标和准则。第二,整合苏宁关系的关键在于要从有利于苏州乃至全省的整体发展出发,创造条件使苏州的政治社会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以利于宁苏两市突破空间距离,展开优势互补的竞争与合作,为实现本市和全省新一轮战略目标构筑新的高地。第三,整合苏杭关系的关键,首先取决于苏沪关系,其次取决于苏州的“大旅游”是否能从观念到实践突破行政区划的束缚。第四,整合苏州和“大三角”关系的关键,在于针对相对孤立和绝对挤压的可能性,有计划有谋略地寻求合作对象、有效扩展苏州的经济腹地以提升核心竞争力。

无锡等城市发展前景及与苏州的关系

在长三角沪宁杭之外的11个城市中,我们选择了毗邻苏州的无锡、嘉兴、湖州、南通4市进行了一些方面的比较。从中可以看出,第一、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存在着甚为广阔的互补空间,苏州应更积极主动地去开拓这些空间,在壮大自身的同时,推动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第二、现在苏州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客观条件和现实条件,如何创造和发掘更多的主观条件和潜在条件,以使自己具备更为充分的发展动能。

对无锡等4城市所作的若干方面的比较和分析告诉我们,同一区域的城市间充满了竞争与合作的可能。因此,为了苏州新一轮的发展,在研究沪宁杭特别是研究上海的同时,要很实际地研究长江三角洲其它城市特别是无锡、南通、嘉兴、湖州等近邻城市,因为这些城市都是苏州下一轮发展中或竞争或合作或二者兼而有之的伙伴。科学地确定与之关系进而运筹对策并付诸有效的实践,对苏州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战略战术。同时,我们还进一步认识到这一区域内城市间的合作更有必要和可能打破行政范畴。如果说,苏州与南通的合作还有待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与无锡的合作还有一个较长的磨合过程,那么,苏州与嘉兴、湖州的合作则存在着广阔的空间和乐观的前景。目前江苏提出的“苏锡常城市圈”,从本质看还是行政区域或行政范畴合作的概念。而且,从实际空间形态看,苏锡常充其量也只是一条“城市走廊”,并不完全符合集聚和辐射的某些要求。而在相当长时期内,苏锡常三市的竞争关系仍然是主要的,进一步的合作有待主观认识的提高和客观环境的改善。我们认为,如果能跳出行政区划,从一定范围的空间布局及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出发,在苏锡常之外加上嘉兴和湖州组成发展有梯度有空间的“环太湖城市圈”,将会使长三角城市间的合作表现得更现实,更具体;将会构成沪宁杭大三角中最具潜力的核心、腹地。我们在做长三角城市综合竞争力数模分析时,特地输入了“苏锡常嘉湖”虚拟城市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惊人的,无论是总量、质量、流量分项指标,抑或综合竞争力指标都遥遥领先于上海之外的所有城市,并且与上海的差距也大大缩小,这至少让我们看到了长三角城市关系整合的希望之光。

在对苏州与无锡等4城市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已经可以看出,处理好正在变化中的长三角城市特别是周边城市的关系,灵活机动,有所突破,方能使苏州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争得应有的地位和发展的空间。

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及思路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最主要的经验就是瞄准上海,抓住机遇。具体表现在特定的背景下两次利用了时间差并由此培育了两大先发优势。第一次是在八十年代初期。当时上海的思想解放尚未到位,苏州及时推进“城乡经济联合”,得到了上海的人才、资金、产品和技术,造就了乡镇企业的大发展。第二次是在九十年代初期。当时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方兴,苏州及时提出与浦东接轨的口号,以各级各类开发区为载体,抢先一步,引进大量外资,造就了开放型经济的大发展。

这两次抓机遇打时间差都很成功,它给苏州经济社会带来的推动力巨大而持久。毫无疑问,在目前和将来的发展中,苏州仍应坚持前述基本经验,但具体的思路必须开拓创新。提出思路创新的依据有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实践方面的依据在于苏州今天面临的环境、拥有的条件都不同了,因而采取的策略应不同。理论方面的依据则基于区域经济理论,特别是辐射理论的要求,以及城市化理论,特别是关于城市功能理论的要求。据此,我们认为:苏州已不能仍局限于在自己的行政区域内处理集聚和辐射的关系。而应把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看成网络,并把自己视桩为这个网络的重要节点。要更关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新动向,以及随着城市化的广泛推进,城市之间必然出现的聚集与辐射的新关系。要比以往更切实地加强与其它城市的关联度,努力提升自身在网络中的地位,以实现自身进一步的发展。

由于区域经济的理论和城市化的理论几乎都认定,每一个城市在一定范围内都是中心城市。而所谓的中心城市,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城市概念,而是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活动中心。这样看来,苏州城市定位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应突破自己的行政区划而放在长三角这个更大的范围之中。

新一轮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可确定为三个方面:一是继续抓住机遇,务使苏州上升为上海“四大中心”重要的和有机的组成部分,以全面提高苏州综合竞争力;二是内外并举,务使苏州的集聚和扩散功能得到强化,以有效提高苏州核心竞争力;三是与周边城市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务使苏州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进一步发挥应有的作用,以打破行政区划,形成独立和较大的经济腹地进而构建上海都市圈新的“核心腹地”。这个思路的总目标是使苏州力争成为长三角最强的经济副中心。

战略选择及近期工作分解

我们认为,为使苏州能够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强的副中心”,还必须针对前述问题采取相应的区域发展策略。这个战略应由三大部分组成:即在不急功近利的原则下,抓住时机,做好“借势”、“造势”,和“蓄势”三篇文章。借势应是多方面的,如借体制之势,即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力求使苏州城市行政级别与经济实力相适应;借入贸之势,即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扩大开放度,进一步促进苏州经济与世界经济潮流相融合等等,但更主要的是借上海之势。在以借助上海为主的基础上,苏州还应注意借助南京在行政和经济两个方面兼备的集聚与扩散功能,借助杭州已经形成的大旅游功能及其与上海的大型合作项目中所可能溢出的能量并适时把握介入的契机。

内部的造势,一方面应在继续做强做大中心城市的基础上,首先根据苏州地区城镇体系布局的态势,相应加快吴江、昆山的城市建设;其次根据以城促港的思路,形成张家港、常熟、太仓三位一体的现代化港口体系,以求得更高的区域经济地位。另一方面应围绕建设“四大基地”为目标具体展开造势:如在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方面,苏州应首选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就是说应造电子信息产业之势以培育制造业中最为核心的竞争力。在苏州已经形成的六大支柱产业中,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势头最为强劲,而且还有造就强势的空间。目前,要在进一步加快信息通道的同时,采取有效手段创造更好的环境,创造更多的需求,引进人才,充分利用好开发软件业的智力资源,以软件业的大发展促进信息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甚至其它产业产生倍增效应。同样,在其它三大基地的建设上也应在各自的领域着力培育和提高农业、科教及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一旦苏州因造势使核心竞争力得到有效提高而成为沪宁杭金三角的制造业中心、环太湖地区技术创新中心和旅游中心,那么,苏州也就事实上成为了长三角地区最强的经济副中心城市。

应该认识到,实现上述目标的另一个不可或缺的抓手,在于外部的造势。苏州必须实质性加快步伐,有选择地通过与周边城市的产业合作,谋求获取一举多得的效应。苏州首先应有选择地通过城市间的合作,当前主要是“环太湖城市圈”及其周边城市,通过联手发展物流、旅游两大产业造就强势并由此扩张经济腹地,培育更强的核心竞争力。

要努力为提高苏州综合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准备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动能——人力资源。如何使苏州迅速成为技术和职业教育的中心以培养更多的人才,如何使苏州以人居天堂和创业天堂的面貌来吸引更多的人才,已成为不可延误、亟待研究的课题。这个课题研究好了,就为苏州的发展提供和蓄积了真正的至关重要的优势。

需要强调的是,以“借势造势蓄势”为总体思路、以提升苏州在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地位为总目的的上述策略,如前所述其战略性特征和意义十分突出,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立竿见影。但一旦理清思路,明确方向,不失时机地付诸行动,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就一定能获取效益、效能和效果。

标签:;  ;  ;  ;  ;  ;  ;  ;  ;  

长三角城市关系整合与苏州对策研究_城市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