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中学教师作文教学认知现状微调研论文_黄太平

区域中学教师作文教学认知现状微调研论文_黄太平

黄太平 重庆市开州区实验中学 405400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19)09-072-02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学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认知,在本文旨在了解施教者运用已掌握知识开展作文教学的情况。借一次某区域中学语文教师培训的机会,笔者开展了微调研,培训对象是从全区中学精选的学科教师、教研组长(备课组长)、教科室主任(副主任)、教导主任(副主任),年龄在45岁以下,每所学校不超过1名,共50名。现从两个方面予以梳理分析,聊供参考。

一、现状与简析

(一)对文本内容的认知有偏差

通过对“‘言之有物’的‘物’您认为包括( )A、材料B、思想”的选择,其情况如下:

“言之有物”是中国传统写作理论始终强调的一条基本写作规律。从写作表达的角度来看,言之有物的“物”,即通常所说的文本内容,包括文本材料和思想两方面。如果教者只认识到其中之一,就会忽视另外一方面,而二者都选的只占36%。

(二)对写作内容性质的认知有偏差

通过对“关于写作内容的性质,您认为是( )A、客观性;B、主观性;C、主客体的交融性”的选择,其情况如下:

关于写作内容的性质,通常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它具有客观性,因其写作时所使用的材料的客观性,其表达的思想具有正确地认识和反映事物客观本质和规律的性质;一种认为它具有主观性,因其写作所表达的思想,是写作者个性智慧的独特发现,是写作者个体心灵的独特产物。可是,将这二者对立起来就产生认知偏差了。先从客观性看: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被认为是有某种意义的,那是因它与认识主体发生了对象关系,成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并被主体所认识;再从主观性看,思维活动要在感知或记忆提供思维对象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无论是以理性思维为主的写作活动还是在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写作活动,不仅要以客观材料为思维对象,而且都以把握和揭示客观事物内在本质和规律作为其思维与写作的目的。因此,其正确的认知应是“主客体的交融性”,而单选该项的只占46%。

(三)对材料来源的类型认知有偏差

通过对“被作者用来提炼和表现文本思想的材料,您认为包括( )A、事实现象;B、理论依据;C、各种数据”的选择,其情况如下:

一般而言,凡是被写作者用来提炼和表现文本思想的那些事实现象、理论依据和各种数据,都可称之为材料。在具体使用时,材料这一概念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的材料指已被写作者关注并意识到具有某种写作价值而予以搜集积累以备先用的一切原始资料,包括事实形态、理论形态与数据形态;狭义的材料专指经过写作者的选择,已被或将要写入文本中,因而成为文本的构成因素之一的那一部分取自原始资料的事实现象、理论依据和各种数据。而写作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则可以看作是由广义的材料向狭义的材料转化的过程,要让学生有米为炊就需要广义的材料多多益善。如果教者认知不到位,就会影响学生积累材料的范围。从调研数据看,事实现象、理论依据和各种数据等三类都选者只占36%。

(四)对文中材料运用特质的认知有偏差

通过对“被作者写进文中的材料,您认为主要是( )A、客观存在的现实材料;B、作者记忆中的心理材料”的选择,其情况如下: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人的记忆过程与人的其他心理过程是紧密相联的。人的感觉、知觉、想象、思维等现实心理活动之所以能够进行,就是因为人的心理能够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可以说,记忆是人类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当然也是写作的基础。一个具有自觉写作意识的人,应当充分重视平时点滴经验的积累,储备丰富的记忆材料。当写作主体在现实的心理活动中形成明确的写作目标时,其大脑就会相应地形成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大脑皮层留下的相关记忆痕迹便会在它的刺激下重新活跃,并为它所吸引而重新组合,从而为写作提供丰富的心理材料。因此,如果教者认识不到或者轻视了“记忆是写作的基础”这一心理认知的话,就会在无形中影响学生对材料积累的记忆,那么学生即使在笔记本上堆积了再多的材料,在写作时也还是难以靠心理活动去调用的。从调研数据看,单项选择“作者记忆中的心理材料”的只占34%。

(五)对文章思想要求的认知有偏差

通过对“作者通过文本写作的主要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某种总体性的、基本的意旨或倾向,文本思想主要指作者通过文本写作的主要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某种总体性的、基本的意旨或倾向。从写作者的主观角度看,思想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目的;从文本分析的客观角度看,思想代表着写作的意义和价值;从阅读者接受的主客观整合的角度看,思想是决定阅读效果的根本因素。不论从哪个角度看,思想在写作活动中都处于核心和统帅地位。一般而言,阅读者乐于接受的文本思想,应当符合正确、深刻、新颖的要求。如果只具备其一或者其二,其思想水平的高度就会不够。如果教者的认知不到位,平时训练时没有或者较少从“正确、深刻、新颖”这三个方面去要求,就有可能负面影响学生写作内容的质量。从调研数据看,这三者均选者只占24%。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六)对文章思想能够新颖的策略认知有偏差

通过对“让文章的思想具有新颖性,您认为可以用的策略是( )A、提出某种前无古人的新观点、新理论,‘阐前人所未发’,创造新颖;B、从新材料、新角度、新思路、新补充等方面‘阐前人所已发’,产生新颖”的选择,其情况如下:

写作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要具有新颖性,这既是阅读者阅读求知或审美接受心理的一种自然倾向,更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之后对写作所提出的一种日益增强的社会需要。就写作本身而言,对文本思想的新颖性要求其实也是写作所具有的精神创造性质的题中应有之义。从其策略上看,在写作中提出某种前无古人的新观点、新理论,“阐前人所未发”,这确实是新颖。同时,任何一种新观点、新理论的提出,总是有其不完全和不充分的地方,甚至会包含着谬误的成分,因而也必然会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成为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重新认识的对象,并在这种重新认识中不断地得到修正、补充,使其得以完善以致获得新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从新材料、新角度、新思路、新补充等方面“阐前人所已发”,也同样具有新颖性。如果教者只从“阐前人所未发”或从“阐前人所已发”的方面去让学生认知并训练学生,则学生的认知与创造性思维肯定会受到局限。调研数据显示,“阐前人所未发”与“阐前人所已发”均选者只占24%。

(七)对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策略认知有偏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这肯定是没有疑义的。对学生来说,其写作材料的积累,一是靠观察,二是靠阅读,必须坚持这两手抓,二者不可偏废。同时,学生天天上学放学看了不少,经常上阅读课读了不少,为什么写起作文来大多数学生总是说没什么可写的,其实质是观察与阅读时的主客体交融度不够,也就是说学生没有让看到的或读到的“事实现象、理论依据和各种数据”成为自己的思维对象,从而成为自己的认识对象并被自己所认知。任何客观事物在没有被纳入主体认识活动范围成为认识对象之前,其客观意义只是潜在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不管是观察积累还是阅读积累,关键是要学生的思维在“场”。如果观而不“思”,读而不“想”,观与读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再说,作文的思想提炼新不新颖、材料调度恰不恰当、结构安排合不合理,诸如此类的写作过程中的工作,核心要素是写作者的思维参与。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作文教学的提质策略,兴趣、观察、阅读、思维,这四者均为必不可少。但是,事实上的选择是,这四项同时选择的仅占60%。

二、思考与建议

(一)浅表思考

要煮米饭首先须解决有米可煮的问题,就写作来说,材料与思想就是作者写作之“米”。上述调研,旨在观察教者在材料与思想上的写作知识的掌握度与运用度。既然数据显示出调研区域内的教师在材料与思想的知识掌握与运用上存在偏差,那么在结构安排、语言运用、文体选择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与运用上,在很大程度上也可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现代心理学界对意识的理解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意识概念指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觉察与关注程度。笔者机械模仿到作文教学来说,即指教者对学生与对自身写作的整体关注的有效程度。从广义上说,意识是赋予现实的心理现象的总体,是个人直接经验的主观现象,表现为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知”指人类对世界的知识性与理性的追求,它与认识的内涵是统一的;“情”指情感,是指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评价;“意”指意志,是指人类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时表现出来的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顽强不屈等精神状态。

(二)策略建议

基于知、情、意统一的意识视角,笔者提出如下三个建议:

1.强化基础理论的自学意识。要有效地进行作文(写作)教学,就要符合写作的基本属性,遵守写作的基本规律,对言之有物、言之序、言之有文、言之有体的基本要点与基本要求予以准确的把握。从本文“二、现状与简析”之“(一)”至“(六)”的数据推演,调研对象至少能代表某区域内的大多数教者,对其属性、规律、要点与要求的把握,其准确度是不够高的。36%、46%、36%、34%、24%、24%,这样的比率,虽然难以代表大范围的普遍现状,但这样的数据还是令人忧心的。怎样提高其比率,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教者主动地、自觉地加强写作学的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的学习,在知、情、意三者的“知”与“意”上有效着力。再直白一点地说,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更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需要主动、自觉地坚持学习、巩固、运用大学中文戏专本科教材中的“写作”课程教材;如果要拓宽的话,至少还可以拓展到“文学概论”“文学基本原理”等学科的基础常识的学习、巩固与运用。

2.强化语词记忆的方式意识。这个意识估计是大多数教者不具备的,而笔者觉得这个意识尤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教者要引导并教会学生主动、积极地建立语词记忆整合体系。“从记忆的信息储存角度来看,记忆中的信息可以分为表象和语词两大类。表象记忆固然重要,但它往往是片断的,而且容易模糊乃至消失。语词记忆是人类所特有的,不论什么种类的记忆都可以通过语词来保持。它具有完整、准确和易于保持的特点。[1]”“记忆内容往往是在平时不断获取的,具有零散性。这就需要大脑具备一种能够分门别类随时进行归纳整理的功能,这种功能正是通过语词来实现的。语词首先是有概括功能,能够把分散的同类经验归结在一起;语词又具有区分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功能,通过语词可以建立内涵丰富、条理清晰的记忆整合体系。对写作者来说,能否拥有一种储备丰富且又富有条理性和生产性功能的记忆整合体系,显然是能否使写作达到较高水准的一个重要心理依据。关键的改变策略是教者主动去培养愿写的兴趣、主动去练习写作,在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的基础上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舍此别无它途。

参考文献

[1][2]张杰.基础写作[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8:17-18

[3]王栋生.跟我学[J].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8(3):8-9

论文作者:黄太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9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  ;  ;  ;  ;  ;  ;  ;  

区域中学教师作文教学认知现状微调研论文_黄太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