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报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人民指向-《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的演变脉络论文

延安时期报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人民指向-《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的演变脉络论文

延安时期报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人民指向
——《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的演变脉络

□文│朱进东 韦仕祺

[摘 要] 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报刊承担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任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为《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经历了从精英向人民转型的演变。同时,以此理念为指引,关注受众的区域特点与实践需求,从传播载体选取上重视与极富区域特点的民间艺术、文化的充分结合和出版内容选取上突出与人民群众实践需求的紧密联系等二维向度予以实践。因此,延安时期《解放日报》到《边区群众报》办报的人民指向,为现代媒体的定位与发展提供了诸如马克思主义传播应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利用特殊传播节点和通过科学分工规避同质化竞争等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延安时期 解放日报 边区群众报 大众化传播 传播指向

传播指向指的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所秉持的决定传播方式和方法的核心理念及其传播的受众对象。对于具体信息来讲,不同的传播指向,对于信息传递的效率和质量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技术产生和普及之前的延安时期,报刊作为一种具有绝对优势的传播媒介,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出版发行的最主要的两种报刊,《解放日报》和《边区群众报》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其传播的人民指向大大提高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率和质量,为延安时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键历史时期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对《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人民指向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对于现代媒体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最大程度实现广大人民的利益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一、延安时期报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实践考察

《解放日报》是延安时期党中央的机关报,创刊于1941 年5 月,由原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和新华社编发的《今日新闻》两者合并而成。[2]《解放日报》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个大型日报,毛泽东亲自题写了报名,并通过发刊词的形式,指出《解放日报》的宗旨和任务在于准确宣传党在不同时期的政治任务以及为围绕政治任务而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成为教育人民群众、指导人民群众革命工作的有力武器。[3] 因此,《解放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主要喉舌,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各种思想、政策,并以马克思主义的方式对时事新闻进行报道和分析,积极履行教育人民、指导人民革命的职责。《边区群众报》于1940 年3 月创刊,是陕甘宁边区党委机关报。《边区群众报》从一开始即确立自身的地位为给陕甘宁边区基层干部和农民阅读的通俗小报。其主要任务是教育人民群众、促使人民群众提高革命觉悟,增强其开展建设、保卫边区和支援抗日战争的热情和能力。《边区群众报》较《解放日报》更为贴近群众,具有大众化的鲜明特色,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力求通俗易懂,即使识字不多也能看懂,甚至不识字的也能听懂。[4]《边区群众报》不仅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陕甘宁边区党的机关报,而且是在党的群众路线指导下办理的一份以人民大众为对象的报纸,在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过程中直接以人民指向作为办报的宗旨和目的。

二、延安时期报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人民指向转型

《解放日报》和《边区群众报》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创办的主要报纸,对马克思主义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与此同时,为了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从《解放日报》到《边区群众报》的人民指向特征也十分显著,并以此为基础,在传播路径上进行创新。

1.从面向精英阶层到面向人民群体转变

早期以《解放日报》为主的延安报刊存在脱离群众的精英指向问题。这一问题在早期《解放日报》的报刊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体现。从形式上来讲,《解放日报》早期的版面编排上按照国际、国内、边区、延安的先后顺序进行,而且在最初创刊的大半年中,国际版面发文占64.1%,国内的占17.5%,解放区的占16.6%,延安的只有1.8%。也就是说,这一时期《解放日报》从形式上主要是同普通人民关系不大的国际方面的文章,人民迫切需要了解的反映国内,尤其是解放区和延安自身情况的文章则相对较少。从内容上来看,早期的《解放日报》缺乏应有的政治敏感性,部分文章甚至存在政治立场上的问题。[5]以早期《解放日报》为典型的精英指向严重阻碍了党的机关报应有的促进马克思主义在广大人民中广泛传播功能的实现,直接背离了党一贯坚持的群众路线。

在清华的工作中,赵忠尧愈发深感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而无法接触到世界科技前沿,更让他焦急万分!1927年夏天,赵忠尧已经等不及公费名额,他决定自费去美国留学!向老师和朋友借了一些钱,又申请了清华的半费补助金,只带了简单的生活用品,他就远赴重洋,去了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刚刚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密立根教授!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对《解放日报》进行了改版,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在形式上将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国内要闻放在第一版,而且此版中以报道中国共产党和抗日根据地的文章为主,其次为陕甘宁边区版,再次才是国家版,最后为副刊和专论。在内容上则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现实生产生活需要,对于和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的边区整风、大生产、文化、民主建设等方面的消息进行大力报道。[6]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还创办了一开始即以普通人民群众,尤其是边区基层干部和农民为读者对象的《边区群众报》。这一报纸不仅在编辑上特别注意听取文化水平一般的同志的意见,而且在语言表达上注意通俗性、多样性和生动性,甚至对于比较正规的人民群众难以看懂的边区党委的通知和主要领导人的讲话等,不直接采用原文,而是在严格遵照原文意思的基础上采用更加浅显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达。[7]

通过《解放日报》的改版和《边区群众报》的创办,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完成了从精英指向到人民指向的转型,为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报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顺利进行扫清了形式和内容上的障碍,对于马克思主义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共同的核心指导思想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重视与极富区域特点的民间艺术、文化的充分结合

在具体的出版内容上,《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等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主办的报刊与群众需求紧密联系,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和《边区群众报》在内容上充分反映人民群众革命斗争和生产发展的需要,高度关注边区整风、大生产、文化、民主建设等,也很好地结合边区实际,密切联系群众。[10]除了上述在指导思想和表达方式上与民间文艺的充分结合,《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在出版内容上与群众需求的紧密联系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注重劳动模范的报道。劳动模范主要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建设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杰出人物,不仅来自于人民群众,也是人民群众自身的骄傲。对劳动模范的重点报道,甚至是头版头条的报道,[11] 大大密切了《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等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报刊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密切联系,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率。另一方面是植根于普通人民群众的通讯网络的建立。《解放日报》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主要依托各级党的组织系统建立 “全党办报” 的通讯网络,从普通党员到党中央最高层,都是这个通讯网络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使《解放日报》的通讯网络的底层和末端直接建立在基层党组织和普通党员上,而普通党员不仅来自于人民群众,更是人民群众的优秀代表,从而使《解放日报》通过 “全党办报” 达到了 “群众办报” 的目的,保证了《解放日报》在信息来源上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紧密联系。[12]《边区群众报》由于创刊以来一直秉持的群众路线,很快就在边区建立了由报纸、通讯员、读报组构成的比较完整的密切联系人民的大众化通讯网络。报社通过热情回复广大通讯员的来信来稿的方式,培养出了一大批直接来自于人民的大众通讯员,并以这些通讯员为核心,在群众中组织读报组,并将读报组作为培养新的通讯员的阵地,从中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新的大众通讯员,并由这些通讯员写出大量反映自身周边亦即普通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革命斗争状况的优秀稿件。[13]正是通过大力宣扬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劳动模范,并建立植根于人民群众的通讯网络体系,保证了《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主办报刊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通过人民指向的方式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率。

3.突出与人民群众实践需求的紧密联系

为了增加报刊对于普通人民群众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解放日报》和《边区群众报》在出版过程中与民间艺术和文化充分结合,大大增加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率和质量。《解放日报》在进行人民指向的改版之后,大量通过边区人民熟悉的秧歌剧运动,以及人们喜闻乐见的诸如木刻、漫画等形式与通俗的小说和杂文相结合,充分发挥了鼓舞人民抗日战争热情、发展边区生产的作用。与此同时,《解放日报》刊登文章的作者除了知识分子,边区普通人民也广泛通过信天游、秧歌和打油诗的形式参与报刊作品的创作,在展示人民群众热情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解放日报》对于普通人民群众的亲和力。[8]而对于《边区群众报》来说,因为其初始的办报宗旨即为文化水平不高的基层干部和普通民众,因此民间艺术和文化作为普通民众中老少咸宜的表演形式,为办报人员大力吸收和运用,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按照党的群众路线的要求,对其进行了更能为普通人民群众接受和喜爱的发展和创新。例如,《抗日英雄洋铁桶》和《乌鸦告状》在柯蓝用陕北说书形式写成后,受到了陕北广大说书艺人的喜爱,并直接以此为说唱脚本,在边区人民中广泛流传。此外,《边区群众报》还特别搜集民间谜语或者按照民间谜语的形式创作新谜语,由于使用的句子短小又很有意思,受到边区民众的广泛欢迎。另外,《解放日报》和《边区群众报》还在每年春节的版面上,同当时的时局以及党的宣传重点相结合,编写和刊登春联。[9]由于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和《边区群众报》在表达方式上充分利用了民间艺术和文化,极大地拉近了边区人民和报刊乃至中国共产党之间的距离,对于马克思主义传播起到了良好的普及效果,成为《解放日报》和《边区群众报》马克思主义传播人民指向的重要特色。

风湿免疫病合并妊娠肝酶升高患者的用药选择和药学监护……………………… 马祝悦,姚 瑶,王 红,等(3·220)

三、结语

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延安时期作为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人民中广泛传播的关键时期。为了保证和促进马克思主义的顺利传播,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通过《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等报刊,积极推进人民指向的传播方式,极大地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影响。对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来说,在分析延安时期《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人民指向的基础上,借鉴其成功经验,提出现代媒体通过人民指向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有效策略,对于现代媒体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有着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意义。

即便现如今国家已针对档案管理工作制定出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但在文件档案的实际管理过程中、制度建设上、约束标准执行上,都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且文件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常常被忽视,这些问题都导致了文件档案管理工作的实用价值无法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焦金波.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

[2]刘苏华,著.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出版史研究(1937—1947)[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4

[3]康华.浅析延安时期报纸的思政教育特色[J].新闻战线,2014(9)

[4]樊斌.论《边区群众报》的大众化实践[D].西安:西北大学,2008

[5]梁艳.1942 年《解放日报》改版的启示[J].青年记者,2010(2)

[6]刘继忠,梁运.论延安《解放日报》改版的政治逻辑[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2)

[7]胡绩伟.办一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报纸——回忆延安《边区群众报》[J].新闻与传播研究,1985(1)

[8]李艳平.陕甘宁边区民间艺术的时代价值研究[D].西安:陕西科技大学,2016

[9]焦金波.延安报刊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以《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为中心[J].广西社会科学,2013(6)

[10]徐信华.中共早期报刊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J].党的文献,2012(2)

[11]李嘉树,刘星,钱元.延安《解放日报》对赵占魁报道的取舍[J].青年记者,2009(30)

[12]陈响园,李丹超.从文化领导权理论视角看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兼论 “完全党报” 范式对当前新闻业的启示[J].江淮论坛,2014(2)

[13]田颂云.延安《边区群众报》大众通讯工作的价值[J].青年记者,2018(24)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标签:;  ;  ;  ;  ;  ;  

延安时期报刊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人民指向-《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的演变脉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