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经济的兴起:经济学面临的新挑战_网络经济论文

网络经济的兴起:经济学面临的新挑战_网络经济论文

网络经济的崛起:经济学面临的新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经济论文,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网络经济是在信息网络化时代产生的一种崭新经济现象,表现为经济生活中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以及生产者、消费者、金融机构和政府职能部门等主体经济行为,都同信息网络密切相关,不仅要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经济信息,依靠网络进行预测和决策,而且许多交易行为直接在信息网络上进行。特别是在国际互联网络开通以来,网络经济活动的发展势头之猛,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全世界到底有多少用户在使用互联网络?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任何权威机构能够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不过,互联网络这个由人类亲手制造出来的怪物一出世就呈几何级数迅速膨胀,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大多数权威人士都认为网上用户已经超过5000万。预计到2000年,将有1亿台电脑入网, 用户将突破5亿,并且每过一年,用户就会增加1倍。(注:http:www.ensta.fr//internet/internet.html-Intenet)如此快速增长的用户群,将使互联网络成为商机无限的世纪金矿。

一、网络经济的发展现状

1.前景广阔的网上市场,引起了各国企业竞相上网。其中,美国的网上用户规模最大,有2500万左右,约占世界用户的一半。1996年,美国互联网络广告收入2—5亿美元,网络技术产品的收入达50亿美元。据专家预测,到2000年这些收入将分别达到50亿美元和400亿美元。 那时,将有25%的消费者在网上购物,将有50%的零售业销售额在网上完成,在未来5年内网上贸易额将达到5000亿美元。(注:http://thelist com-Internet)日本大企业为加强国际竞争力,同时降低成本,纷纷采取将企业内通信网与国际互联网络联网的措施,估计今年秋季以前将有200家企业加入这一行列。 日本富士通计划全面更新连接世界各地工厂及办事处的经营资讯网络,并分别在美日欧亚等地区设点,建立四边体制,以适应海外各据点间的电话联络及库存资料通报等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欧洲各国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网络大战中不甘落后,纷纷采取有力措施,企图一步到位,尽快进入网络时代。欧洲网络集团计划增加10倍上网连线。欧洲10大铁路公司以英国拉卡尔公司与美国全球远程系统公司一起,联手作业,组成第一个泛欧光纤网络,在通讯设施方面,为进一步网络化铺平道路。亚洲“四小”和东盟各国也奋起直追,新加坡网上用户已达12万,中国台湾地区互联网络进展更为神速,仅1996年下半年商业网络用户规模就增加了1倍。

2.电子货币悄然兴起,网上购物渐成时尚。电子货币是一种适应网络交易需要、区别于传统货币和银行信用卡的交换媒介。随着网络交易活动的增加,电子货币正在悄然兴起。在美国等一些国家每年通过电子货币系统完成的贸易金额高达数百亿美元。电子货币的出现,改变了众多消费者的生活习惯,也改变了许多企业做生意的方式,因而被认为是金融领域里的一场革命。电子货币的问世,为网络经济的运行注入了润滑剂。给经济主体的行为带来很大方便。例如,消费者出门无需携带厚厚的一沓钞票,只需随身携带一张信用卡大小的内嵌微芯片的塑料卡片即可。这种电子货币通过“互联网络”把钱传给卖主,实现联机购物,它可以取代日常购物、吃饭或乘车所用的现金和支票。对广大企业来说,它们可以不必经过银行办理资金转帐就能相互收付资金,进行全球交易,这比通常经过银行系统要更方便、更快捷。利用电子货币在网上交易,仅有几年的历史,1994年网上交易还只限于特定企业间的私人网络,1994—1995年发展为在网络上进行广告宣传及发布求购和待购信息,1995年以后由于解决了网上清算的安全性问题,才逐步实现了“电子商务”,并形成了网络商场。网络商场就是在线(On-line)的虚拟商店,又称电子空间商店(Cyberstore)。它与传统的商店不同,不需要店面、装潢、货架、服务人员等,只需在互联网络上开设出特别区域,模拟显示商场图景和将要出售的货物的形象、价格、使用方法等。在多媒体时代,网上用户甚至可以通过互联网络将远隔万里的网络商场的商品调来“试用”。网上购物不仅大大降低了商业成本,而且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因而发展很快。仅美国1996年的网上交易额就已达到5 亿美元。到2000年,预计年销售额可剧增到100亿美元。 全世界的网上交易额在1996年为30亿美元,到2001年可达到3000亿美元。

3.网络金融蓬勃发展,虚拟银行已成现实。1995年以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银行纷纷上网,从自动提款机到无人银行和电话银行,银行业的自动化技术不断翻新,金融界掀起一阵阵网络银行风潮。在美国,目前已有400家金融机构推出网络业务。根据美国一家研究机构的调查, 在2000年之前,将有16%的家庭使用互联网络的电子银行服务,网络银行的利润将占全部银行利润的30%。网络银行的蓬勃发展,必将引起金融领域的变革。一方面,互联网络拉近了每个客户与银行间的距离,客户在互联网络上很容易清楚地了解和选择各银行的金融产品,使银行很难再靠单纯的存贷款业务生存,必须为客户提供特殊的高附加值的投资理财服务。另一方面,由于网络银行进入障碍低、接触客户面广,使得小银行的生存空间不断加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上虚拟银行已经成为现实。1995年10月,世界上第一家虚拟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 First Nework Bank)在美国诞生。这家银行没有建筑物,没有地址,只有网址;营业厅就是首页画面,所有交易都在互联网络上进行。员工只有10人,1996年存款金额达到1.4亿美元, 预计在1999年将达到4亿美元。虚拟银行的出现给金融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同时也充满了挑战,如何调整和改善金融业务正在考验着所有的银行。但不论未来怎样发展,更便利的金融服务将是网络金融时代带给客户的最大收益。

4.有实力的大公司都在开发内部网络系统。企业内部网络系统实际上是网中之网,即可独立成网,又可联结国际互联网络,可内可外,优越性极大。内部网络系统对企业技术数据库、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工艺流程、管理方式、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等,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美国的通用汽车公司、波音—麦道公司、沃尔—马特公司、德国的宝马公司、法国的犹齐诺—洛林公司、意大利的皮雷利橡胶公司、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东芝电器公司、花王公司等数以百计的大公司都已建立了内部网。其中有些公司还拥有自己的卫星通讯系统。沃尔—马特公司利用自己的卫星通讯系统与3800家供货商实现计算机联网,它甚至利用自己掌握市场的优势迫使象斯特劳斯这样的大公司在内部实现与沃尔—马特同步的计算机管理,以做到即时销售,即时生产,大大压缩产品的时间成本。各大公司争相上网,使内部网络产品成了畅销货。事实上IBMM公司、网景公司、 万维网工厂公司等各大公司均已把发展内部网络产品视为公司首要任务。其中,万维网工厂公司成立于1995年4 月,目前仅有员工30人,但该公司1995年收入为850万美元,1996 年收入增长到1500万美元。

5.微观经济主体的纷纷上网,改变着经济运行结构。(1 )网络经济的兴起加快了经济结构软化的步伐,以生产物质产品为中心的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下降,以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的比重大幅上升,其中以互联网络为载体的信息网络服务迅速覆盖了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从电子购物、储蓄、旅游、商业证券到新产品开发与研究,甚至通过互联网络举办贸易投资洽谈会等。(2 )经济调节手段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第二只看不见的手”——信息网络对资源配置的调节范围和调节作用逐渐加大。市场主体可以在信息网络上及时了解市场供求状况,并通过专用的信息网络系统极为迅速地做出对应决策,改变自己生产的数量和产品价格,在最大限度内达到市场出清和资源配置的优化。(3)政府职能部门对宏观经济的调节政策较为科学,调节手段更加现代化。政府职能部门通过宏观经济预警系统,及时对经济运行状况做出科学诊断,并快速采取相应的紧缩政策或扩张政策,熨平经济周期的波动,使经济系统快速、健康、持续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6年初由美国立桑迪亚实验所计算科学经理理查德·J ·普赖尔建立的被称为“阿斯彭”系统的虚拟现实动态宏观经济模型,运用这一战果甚至可以模拟不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产生的各种影响。阿斯彭系统尽管目前尚处于实验阶段,但已令人耳目一新。在不远的将来,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和更多更有效的宏观经济动态模型的问世,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调控手段将会更加有效。

二、网络经济的生成原因

按照英国学者维克托·基根(V.Kicon)的分析,(注:参阅:《信息高速公路经济学》,《参考消息》1997年5月3日)网络经济的产生需要三个支柱:一是数字化革命,即完全以重新安排1和0这两个数字组合为基础,开启一个新的经济时代,一切经济信息都依靠这两个数字的不同组合精确表达、迅速传递;二是全球电话网主干线开始使用光导纤维,使信息传输容量和传播速度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仅一束像头发丝那么细的光纤就可以同时进行数百万次电话交谈和数百次视频传输,而且传播速度每秒可达30万公里;三是计算成本的大幅下降,网络电脑没有软件,也不配置硬盘,使用软件直接从网络上选取,资料存取也在网络上进行,电脑成本可以降低3/4。这样,网络终端就可以迅速普及到一般消费者。

基根的分析说明了网络经济产生的技术经济背景和社会物资基础,但他并没有说明市场经济主体为什么要入网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基根只说明了网络经济产生的可能性,并没有说明其必然性。网络经济产生的必然性要靠经济分析加以说明。我认为,市场经济主体之所以入网从事经济活动从而产生网络经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交易费用的差异和网络经济效应的存在。按照罗纳德·哈里·科斯(R·H·Coase)的分析,交易费用是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要付出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交易费用在市场经济中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由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充分所决定的。正象企业的存在是为了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即用费用较低的企业内交易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一样,网络经济的存在也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即用费用较低的网络交易替代费用较高的市场交易。市场主体进入信息网络不仅可以极大地降低为获取准确的市场信息所要付出的费用,而且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加工和分析工作,使信息资源同物质资源与能量资源有机结合,创造出“互补效应”。另外,信息网络化可以使市场主体及时掌握现时信息,从而改变了那种依靠经验和“预测”的事前决策的行为方式,转向依靠学习和适应的“即时决策”的行为方式,产生巨大的“学习效应”。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也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政府职能部门,都越来越深切地感受网络经济能为他们节约成本,并带来巨大的收益。正是市场主体对网络经济的实际需求,推动了网络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具体地说,网络经济的产生从经济活动的规模与范围上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微观主体网络经济。 主要局限在大企业或企业集团内部, 始于50年代中期。那时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极力追求大批量生产单一产品的“规模经济”。“纵向一体化”的发展,使企业组织结构呈现出具有明显刚性的金字塔型的层级结构特征。企业集团下属的子公司、孙公司以及各个部门的活动都纳入由董事长、总经理统管的内部网络之中。在网络内部,行政协调代替了市场协调,信息只是行政协调的依据和手段。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企业不断地加大内部信息网络的投入,强化现代管理方法的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 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CAMM )以及物资需求计划管理系统(MMKP)等软件,在微观主体网络经济中得到了有效地利用,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组织功能和经营效果。

2.微观主体扩张型网络经济。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发展,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这时网络经济现象已经突破了单个企业或集团内部的范围,扩展到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经济活动,信息网络已经覆盖了整个市场,不仅生产者和消费者进入信息网络,而且金融、保险、贸易以及企业兼并、联合等经济活动也越来越依赖信息网络。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一方面使产业间的“进入壁垒”和“撤出壁垒”逐渐降低,拓宽了企业横向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又使企业降低了纵向一体化的发展成本。以数控机床为中心的柔性制造系统(FMMS )和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和模型计算、对产品销售预测、开发设计、原材料零部件供应,直至加工组装、检测、发货和销售全过程进行信息管理的计算机综合生产系统(CIMM), 已经成为大企业不可缺少的竞争武器。企业不再一味地追求经济规模,而是把经营触角伸向本行业甚至是本产业之外的其他领域,以谋求更加稳定的收益,即追求“范围经济”(Economies of Scope)或“多角化经营”,与此相适应,企业组织结构也从僵硬的、层级式结构向弹性化的网络结构转变。

3.社会融合型网络经济。这是80年代末发端于发达国家的全新的经济现象。如果说微观主体网络经济和微观主体扩张型网络经济是网络经济的萌芽形态和初级形态的话,那么,社会融合型网络经济则是其高级形态,是真正的宏观意义上的网络经济。随着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和信息网络对全社会各主要产业和经济部门覆盖率的不断加大,各产业部门开始打破彼此分工的界限,相互介入,从而建立起一种新型的竞争协同关系,使社会经济生活中出现了较强的“融业化”倾向。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信息成为比物资、能源更重要的战略资源,而信息又具有共享性。各企业为了迅速、准确而又廉价地掌握各方面的信息,都不惜成本进入社会信息网络。信息网络化推动了经济活动的“融业化”;二是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上的产业技术的融合化。信息技术、尤其是“灵境技术”,可以把完全不同领域的技术联结在一起,并产生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为产业间的融合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证;三是融业化的经济效果诱导。在信息网络化社会中,不仅单一经济主体通过拓展产品经营范围,实行多角化经营可以获得被称为“范围经济性”的效果,而且分属于不同经营领域的复数市场主体通过信息网络异业联手、协同合作,开发新产品,可以更迅速地满足不断变动的多方面的消费需求,获得更大的经济效果。日本学者宫泽健一(MMiyazawa Kianychi )最先对此进行了探讨,并把这种“复数主体通过网络联结产生的经济性”称为“联结经济性”,(注:[日]宫泽健一:《制度和信息的经济学》,有斐阁1990年7月第66页)也可称为“复合效应”。 (注:参见蔡莉:《高技术经济论》,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年版,第6页)笔者认为,“联结经济性”是信息、知识、技术、人才、资本等经营资源跨越时空的结合而产生的复合经济效应,是信息网络时代的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正是这种“联结经济性”或复合经济效应又进一步推动了“融业化”和“社会融合型网络经济”的发展。

宫泽健一教授虽然最先提出了:“联结经济性”的概念,但他却把‘联结”的主体局限于企业组织。实际上,由于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导致网络成本(入网费用和使用成本)大幅降低,以及信息高速公路和多媒体技术的问世,众多的消费者、中小企业和各种各样的中介机构也都纷纷入网,从而形成了一个包括政府职能机构、众多企业和中介机构、金融保险部门以及消费者大军在内的庞大的网上联结主体群。联结主体的扩大,使得“联结经济性”有了更加广泛的经济基础。比如消费者在网上与生产他所需要商品的生产者联结,可以直接参与产品设计和生产,从而使生产更适合于丰富多彩并多变的消费需求。政府通过信息网络使公共投资、转移支付等经济行为与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的企业行为相联结,可以更加迅速、更加有效地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使各项经济资源配置更趋合理。

三、网络经济的崛起对经济学的影响

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形成于工场手工业时期,它研究的主要是工业社会的经济。信息技术革命使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演进,与此相适应,网络经济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正象工业社会孕育于农业社会一样,网络经济孕育于工业社会。工业社会与农业社会相比,有许多新特点。同样,网络经济的信息社会与工业社会相比,也有一系列独自的特点。

1.网络经济是知识型经济。其最大特征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迅猛提高和经济的迅速飞跃。网络经济以知识为基础,知识是科学技术之源,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因此,知识是决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经济发展主要不是靠体力而是靠智力。在网络经济条件下,财富需要再定义,权利也出现了再分配,而这二者都取决于拥有的信息、知识和智力,智力资源与人力工具、动力工具相比处于主导地位。智力劳动者在整个劳动者中的比重高于以往任何时期。为了获取和运用知识,学习成了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内容,三者关系在变化,终身学习将成为必然。

2.网络经济是创新型经济。在网络经济中,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已经成为市场主体生存和发展的诀窍,以及新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丰富多彩、不断发展的个性化消费需求诱发着生产技术的日新月异,产品和技术的生命周期迅速缩短。在这种情况下,唯有持续更新,通过创新主动推出新产品才不致于被淘汰出局。应用知识、添加创意成了经济活动的核心问题。学习力和创造力成为市场竞争力的源泉。

3.网络经济是复合经济。与在工业社会中发育起来的规模经济不同,在信息社会,以信息网络为媒介,不但使各产业之间完全不同的技术相互联结,不断产生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而且在生产和销售上出现了产业间相互渗透与异业结盟,从而出现了兼业化、融业化的趋向,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纷纷开展跨产业的多角化经营,拓展其经营范围。从单一企业或集团的角度看,出现这种动向的原因在于多角化经营的“范围经济性”,从网络经济全体的角度看,其原因则在于网络经济的“复合效应”或“联结经济性”。

4.网络经济是全球化经济。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已成为推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连接世界各国的信息网络使全球形成了统一的大市场,经济系统越来越成为全球系统,经济活动的国内与国外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货物、服务、资本、劳力、信息都在全球流动。网络的发展使资本可以迅速、灵活地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不仅使贸易方式发生变化,而且对企业组织方式产生重大影响,并将彻底改变就业方式。全球性的经济组织发展壮大,跨国公司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企业总部不一定设在本国而迁往地区适中的其他国家。跨国兼并与强强联合风潮迭起,西方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纷纷抢占世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5.网络经济是虚拟化经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使其突破了传统的活动空间,进入到媒体世界,出现了种种虚拟经济实体,如虚拟商店、虚拟市场、虚拟银行、虚拟公司、虚拟的研究中心、远距离的多主体的虚拟合作,以至宏观经济的虚拟调控中心等。

除以上这些特点外,网络经济还有把企业组织微型化、经济活动整合化、管理结构内中间层次作用的弱化、经济活动的适时化、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界限的模糊化等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促使不少研究信息经济及网络经济的学者开始思考和研究传统经济学中的一些定论是否需要随之作相应的修改。例如,资源稀缺性原理是否适用于信息资源,人类能否从分配稀缺资源的限制中解放出来;作为西方主流经济学基本假设之一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网络经济中是否仍然有效,经济发展能否出现一种超常规的持久增长现象;人力资源及其储备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作用,是否已经足以使经济增长主要不是靠外部而是靠内部来实现;信息产业等高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作为“放大器”的效应远大于一般制造业,它的异军突起,抵销了汽车和房地产等传统产业的衰退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这类经济现实是否正在改变以往的经济周期;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及其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能否彻底改变人们驾驭经济运行的能力,从而使经济波动幅度减少,发展的稳定性增大,甚至可以避免经济衰退的出现等等。

由信息技术和网络革命引发的信息网络化在全球的发展,推动着网络经济学把一系列新问题列为自己的研究内容。这些问题包括:信息如何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技术怎样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和促成经济的集约化增长;信息网络怎样催生新型经济结构和产业组织;在发展中国家应怎样使信息产业由幼稚产业变为主导产业,怎样正确处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怎样统筹农业、工业与信息业的发展,使三者相互协调和促进;怎样解决好信息网络发展中遇到的种种经济问题,如网络建设的费用效益分析与评价问题,网络收费标准与方式问题,网络服务的市场分析与预测,网络资源的供需分析等。此外,从理论上,怎样认识信息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以及它们同物质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异同,怎样理解网络经济学以及它与政治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的关系等问题,也应该作为重要内容加以研究。网络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分支。它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适应网络经济的发展,要反映网络经济活动中信息及其交流与共享的特征,积极为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节约和开发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发挥组织机构的作用服务。可以预料,网络经济学在下一世纪会有更大的发展。

标签:;  ;  ;  ;  ;  ;  ;  ;  ;  ;  ;  

网络经济的兴起:经济学面临的新挑战_网络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