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_数学论文

数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_数学论文

五年教学工作中的一点心得——数学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年论文,教学工作论文,心得论文,数学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大学时代,我的班主任乔国良老师就经常告诉我们历史是和数学有联系的,只要学好数学,历史就能学好。他说历史人物亚历山大召开运动会相隔的时间是可以用指数函数表达出来的。喜欢数学的我如今已经是一名高中历史教师了。我以前的班主任老师在世界古代史的研究上有着很深的造诣,尤其在我说到的这一块,在江苏大学,乃至在整个中国可能都是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其实我也不是完全相信他的观点,因为这还有很多历史的原因,比如个人的心情,召开的场地以及一些国家的现实因素等,但可以确定的是,学好数学有助于历史教学的更好提高,也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一、推理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推理是依据历史发展中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启发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讲必修一第一单元时,依据“夏商周政治制度的演变→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的逻辑推理进行启发。可提问:①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是什么?②秦朝的皇帝制度的特点是什么?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实行了怎样的制度?③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分别是哪三省哪六部?三省之间的关系是什么?④明朝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实行了怎样的政策?内阁扮演着一个怎样的角色?同样,也可以依据④③②①的顺序进行逆向推理启发。不管是哪种推理,都会使学生对古代中国的两对基本的矛盾发展的来龙去脉有个系统、全面的认识,明确为什么宰相的权力会越来越弱,甚至被废除,而君权却在不断的加强。也明确为什么中央权力在加强,而地方权力被削弱。

二、等差数列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等差数列类看起来是完全的数学东西,实际上和历史的联系却是颇深的。学会了等差数列,很多历史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必修一十三课《辛亥革命》,1911年底孙中山从海外归来,准备于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采用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教师经常性的提问学生,今年是2010年,如果按中华民国纪元计算,是民国多少年呢?学生基本上都知道答案,民国99年。也有知道计算的方法的:用2010减去1912,然后再加一就是答案。如果问他们为什么,估计就很难了。甚至好多历史教师也无法回答。其实如果把这个题目放到数学课上去上,很多学生就恍然大悟了,这不就是一个首项是1912,末项是2010,公差为1的一个等差数列,求它有多少项,只要用公式一代人就会求出答案。换个提法:如果按中华民国纪元,今年是民国88年,那么今年是公元哪一年呢,算法也很简单,用1912加上88,然后再减去1,也就是1999年。这就是一个首项是1912,n是88,公差为1的一个等差数列,求它的第n项,以上提到的两个问题在数学课上都会解的题目,为什么在历史课上却让他们犹豫了呢,知识的迁移在任何课堂中都会用到的,不仅仅是历史课堂。学生不会我们得指导他们,在上课时,我们就可以明确地启发他们,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见的数学当中的等差数列问题,那么我相信学生们以后在解决同样类型的问题时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三、数学反证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这是教师从问题相反的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本质的认识和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鸦片战争》这一课时,教材上讲:“中国林则徐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可假设:如果林则徐不禁烟或者没有林则徐,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这种观点对否?为什么?学生跃跃欲试,有的讲禁烟是借口,没有这个借口就找别的借口,或者直接发动侵略战争。有的讲是由当时国际、国内的具体情况决定的。教师在肯定学生的答案后,进一步提出: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市场和争夺原料产地,英国把目标指向了中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他们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又是什么?(中国的禁烟运动)这样使学生从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来分析问题,具体地了解一个战争的爆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是单方面的一个因素所能决定的。

这个问题看起来是我们历史教学中经常用的方法,其实这就是数学教学中最简单的反证法。假设这个命题不正确,也就是如果没有林则徐也就没有鸦片战争。只要假设的命题不成立,那么逆命题就是正确的,这就是最基本的数学假设尝试。结果证明禁烟运动只是英国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真正的原因是他们要扩大市场和争夺原料产地。

四、扩散性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数学中经常会提要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发散性思维,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学习和判断的能力。发散性思维就是以某个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发问,让学生层层深入思考,重新组合知识,多方掌握知识,是一种有多种答案的思维启发形式。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例如,讲《新文化运动》一课时,在学生掌握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意义和局限性后,围绕这一问题指出:①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对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有什么促进作用?③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④为什么毛泽东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戊戌变法却不能成功?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问题,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学会了灵活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是简单的扩散性思维。其实学习任何知识都是一样的,不可能只凭死记硬背。如果每一个教师在上课时多给学生足够的空间,那么,我相信学生都会喜欢学历史,让历史的课堂更加充满阳光和活力。

当然我远远没有达到我大学班主任老师的那种水平和层次。最近我给他打电话,他告诉我他依然在做他的那个关于亚历山大运动会的研究。其实不管最终如果如何,他的这种努力和坚持的精神却时刻提醒着我,继续去关注这方面的问题,让自己可以更好地传承他的衣钵。关于数学在历史教学中还有很多种形式,但原则永远只有一个:就是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为目的。我们给予学生的永远只是时间、引导、方法,让他们自成体系。

标签:;  ;  ;  ;  

数学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