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谈跨世纪的高等教育_大学论文

科学家们谈跨世纪的高等教育_大学论文

科学家谈跨世纪的高等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等教育论文,跨世纪论文,科学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推动跨世纪的高等教育,国家教委在认真组织各学科专家、学者进行研讨的基础上,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并分别于1995年3月11日和4月3日在清华大学举行了两次报告会。会上13位著名教授应邀就跨世纪教学改革和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做了专题报告,受到了几百名与会者的欢迎。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文海对跨世纪的高等文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提了自己的看法。

1.改变过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基本素质教育不分规格、不分对象、针对性不强的现象,分别形成适用于不同学科、不同学生的各类基本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作为培养大学生理想、道德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品德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坚持讲授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分别形成不同的体系,选择有针对性的内容。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历史、文学、艺术、心理学等等课程,要分别形成适用于文科专业和非文科各类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作为培养文科各专业学生专业基础素质的课程,要区别基础学科和工商管理、新闻、法学等应用学科,按大类通开的原则形成不同的体系和内容。

2.改变过去文科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比较单一的状况,分别形成在统一性基础上富于多样性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文、史、哲学科要从单纯偏重理论的课程模式中走出来,按照“基础学科专业除了培养教学、研究人员以外,也应注意培养实际工作者,教学、研究人员也要学会做实际工作”的原则,形成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应用学科要改变按系统、行业、部门设置课程的面貌,形成强调基础、精炼专业理论、重视实践、一专多能的课程体系和内容。

3.改变过去文科课程内容较长时期相对不变的状况,开发、建设一批综合性或现代化的新型课程。要拓宽专业课程体系的内涵,改变文科专业课程体系中课程基本上只反映本学科知识的状况,建设具有相关性或融合性的多科集一课的综合性课程;要将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引入文科课程,与专业内容结合起来,开发和建设文科各专业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程及软件。

4.改变过去在一些校、系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规范化课程体系要求,按现有教师的知识设置课程的状况,形成按需设课、因材施教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化学家卢嘉锡教授对跨世纪的高等理工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也提出了自己看法。

卢嘉锡院士分析说,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着一个很突出的问题:教材内容陈旧。在高等学校,学习自然科学和工、农、医各科的学生,以及学习人文和社会科学的部分学生所必修的某些基础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主要还是建立在以微积分数学、经典物理学和道尔顿原子论为基础的20世纪以前的科学结构和体系上。而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的巨大成就却很少进入我国高校基础课程的体系。科学在前进,我们的课程却仍然以不变应万变。例如,现在的高校普通物理的课程体系若不改变,就很难加入适当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内容。这必然使非物理系学生的物理基础和时空观停留在19世纪的水平上。这与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格格不入的。

卢嘉锡说,在教学方法上,美国注重归纳、分析和渗透、综合。我国的教学方法则重演绎、推理,按部就班,严谨认真。中美双方教育传统的长短是互补的,若能通过我们的教育改革将两者和谐地统一起来,将是一个有意义的突破。

工程院院士、北京农业大学教授石元春对我国农科高等教育提出了几条适应性调整意见。(1)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从我国农科的现状和需要看,除重视各传统学科的改造发展外,需要加强和增设的学科专业有数理化、特别是分子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基础科学,以及食品和生物环境控制工程,农业经贸和管理,农村发展和农业推广,农业信息,人文和社会科学等。(2)农科院校结构的适应性调整。农科高校应立足于为下个世纪培养一大批基础深厚、知识宽展、人品高尚,能活跃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出重大科技成果的英才。(3)培养模式的适应性调整。我国长期形成的窄深专家型本科培养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实际需要,宜调整为广泛适应性通才型。研究生教育则是为科研、教学和生产应用领域培养专才。(4)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的适应性调整。不仅要重智力教育,也要十分重视精神素质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必须有扎实的数理化基础,应加强外语、计算机、经济、管理、法律、人文和农业概论等通识教育。专业面宜宽不宜深,按系或院招生,学习后期有指导地自选某一专业方向。应重视思维、动手和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精心制定培养计划和设计课程体系,形成一个整体和有机的、塑建农科广适应性通才的施工蓝图。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王一飞教授对于医学教育与21世纪接轨的意见是:(1)修订培养目标,相应调整整个医学教育的课程结构。根据21世纪医学科学发展的需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今天医学教育培养的目标应当是医德高尚,基础宽厚,医术精湛,具有适应能力及竞争创造意识的专门人才。(2)改变以课堂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创造与开拓能力。这些是医学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3)在宏观指导下,允许各类医学院校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不能要求千篇一律的模式。在研究生培养中则应强调拓宽基础,增加适应面。硕士以课程学习为主,博士强调创造精神,力图在学科群及学科联合攻关中培养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尽快理顺各类学制,以与国际医学教育同步和接轨,完善学历教育、医师资格及继续教育的衔接体制。

科学家们对跨世纪高等教育的文、理、工、农、医的总体看法,对跨世纪的高等教育改革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标签:;  ;  ;  ;  

科学家们谈跨世纪的高等教育_大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