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十一五规划中产业发展重点的比较分析_五年计划论文

我国十一五规划中产业发展重点的比较分析_五年计划论文

我国11个五年计划(规划)工业发展重点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年论文,工业发展论文,重点论文,我国论文,计划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的确,工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主体,直接关系到一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化的中初期阶段,研究工业经济发展历程既可以理清我国经济发展变化的脉络,也有助于“十一五”规划及未来更长时间内工业结构的调整。

一直以来我国都致力于工业发展,探索适合自己的工业发展模式,但工业化道路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前五个计划,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工业结构极不合理,整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

11个五年计划(规划)实施以来,我国工业走出了千疮百孔的困境,逐步建立了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基本奠定了现代化工业的基础。那么,这些五年计划(规划)中工业发展的重点是什么?给中国经济又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一、11个五年计划工业发展重点

1.“一五”计划与“二五”计划。“二五”与“一五”计划都借鉴了原苏联制度变革和经济发展战略,工业发展重点安排上基本相同,都将重工业作为重心,并以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作为重中之重。“一五”期间集中力量进行了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工业基本建设上投资总额达250.3亿元,其中重工业投资占85%,轻工业投资占15%。若工业部门投资按100计,则“一五”时期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分别占18.6%和15.4%。而“二五”计划期间对这两大部门的投资比例更重,分别上升了3.46%和0.7%,此时冶金工业在工业投资额中的比重是前五个五年计划中最高的,“大跃进”时“以钢为纲”的思想得到充分体现。

2.“三五”计划至“五五”计划。由于“二五”时期“大跃进”和“反右倾”运动的影响,我国经历了1963年~1965年的调整时期后才真正进入“三五”时期。当时国际环境紧张,我国周边关系恶化,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人对形势估计过于严重,所以“三五”和“四五”计划实质上是备战计划,都将国防工业作为发展重点。“三五”时期对国防工业投资87亿元,重工业部门中,钢铁工业投资57亿元,有色金属工业42亿元。国防工业的发展必然要求与之相关的钢铁、机械工业为之提供物质基础。“四五”计划期间发展国防工业的同时也很重视机械及钢铁工业的发展,任务安排上“狠抓战备,集中力量建设大三线强大的战略后方”;狠抓钢铁、军工、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建设。此外,“四五”计划提出要加速农业机械化进程,对机械设备的需求量增加,所以这时期机械工业投资额比重在前五个五年计划中最高,为22.2%。

“五五”计划开始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大幅降低对机械、冶金工业的投资,工业部门投资额中电力工业所占比重最大。冶金和机械工业是主要用电部门,而前几个五年计划中,这两个工业部门得到大规模发展,用电需求成倍递增。据有关方面估算,1977年和1978年全国因电力不足致使1/4企业开工不足。故将电力工业作为当时发展重点。

3.“六五”计划至“十五”计划。“六五”—“八五”计划全面展开了产业结构调整,都将能源工业作为发展重点。“六五”计划对关系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煤炭、石油、电力工业给予了大规模投资,五年间投资额分别为179亿元,154亿元,207亿元。由于1953年~1978年的26年间,过度消耗能源,能源消费增长指数约为1.2711。“六五”计划提出要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除能源工业,“七五”和“八五”时期另一重点是原材料工业,将大量固定投资放在能源、原材料等建设上,压缩一般加工工业的投资。此外,“八五”计划还将电子工业摆到突出位置,提出未来十年要为电子工业的发展和应用创造诸多条件,包括投资分配、产业政策等各方面。

“九五”计划提出大力振兴机械、电子、汽车等支柱产业,以提高我国民族产业的竞争力。“九五”时期对汽车工业的倾向很明显,为把汽车工业尽快建设成我国的支柱产业,改变目前投资分散、生产规模小等状况,国家特别制定了一系列汽车工业产业政策。

传统产业在整个产业链中占关键地位,对经济贡献巨大,而原有技术使这些产业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所以“十五”计划提出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被改造的产业包括前几个计划中作为发展重点的多个工业部门,主要有能源,冶金,机械及石油化工等。同时,“十五”期间提出要利用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并出台了机械,能源,冶金及石油化工等行业改造的具体措施。

4.“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首次将计划改为规划,其经济发展战略与前面的计划表现出明显不同,规划中选择先进制造业作为工业发展重点。“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要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二、11个五年计划(规划)工业发展重点的对比分析

11个五年计划(规划)见证了新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由于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中国国情的变化,五年计划(规划)期间工业发展重点的选择也表现出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指导思想不同。“一五”与“二五”计划。“一五”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受苏联思想影响,应该如何建设一个工业大国,其先后步骤又是什么等基本上都是征询苏联政府的结果。“二五”计划是在“一五”计划基础上展开的,与之保持了高度的承接性,当然也是苏联思想的指导。

“三五”与“四五”计划。应该说,这两个五年计划是毛泽东晚年执政的直接结果,由于“文革”的影响和当时国内个人崇拜风潮盛行,毛泽东的指示被始终不渝的遵循,使得这两大计划基本上是毛泽东个人思想的体现。

“五五”计划。随着“文革”的结束,新旧力量发生一定变化,对经济建设提出了各自的主张,指导经济的思想也较复杂。“五五”计划计划制定时经济改革的力量尚不强大,而领导层中主要以华国锋为核心,因而其思想对当时的经济建设起着主要作用。

“六五”至“十五”计划。这五大计划都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实施的,邓小平重返中国领导舞台。这几个五年计划实施后,中国经济逐步步入正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因而其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保持了较长时间的连贯性。2000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对接下来的经济建设和工业重点选择也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是我国新一代领导人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其指导思想可以说是几种思想的结合体。一方面继承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华,另一方面也融入了第四代领导集体的崭新思想,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观上有自己的创新。

2.目的不同。“一五”与“二五”计划。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缺乏最重要的工业部门,重工业的发展尤其薄弱。“一五”计划主要目的就是改变这种落后面貌,以此带动其他部门,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二五”计划与“一五”计划的目的基本相同。

“三五”与“四五”计划。“三五”和“四五”计划都将国防工业放在工业重点的位置,目的是以防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提前做好战争准备,增强我国军事实力。“四五”计划立足战备且追求高速度,主要表现在钢铁、机械等重工业部门的高指标。该计划看似注重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但发展这些重工业也是国防工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以这些工业的成就来显示我国国力,保卫国家安全。因此,这两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目的都是备战。

“五五”计划。前面已经说了电力工业落后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后果,选择电力工业作为发展重点是为几大用电部门提供能源基础,发挥电力先行官的作用,促进经济稳步发展。

“六五”至“八五”计划。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基本上始于“六五”计划,这三个五年计划工业发展重点的选择和目的基本相同。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重视能源、原材料工业的发展是经济规律作用的必然,也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八五”时期将电子工业摆到突出地位,是为带动我国新兴工业的长足发展。

“九五”与“十五”计划。这两大跨世纪计划的目的基本一致,无论“九五”时期的培养支柱产业还是“十五”时期的改造传统产业,都是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展开的。一方面要形成我国特色的支柱产业,带动整个工业发展,另一方面要使传统工业走出困境,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十一五”规划。“十一五”规划选择先进制造业作为重点,主要是为了经济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层次。长期以来我国都处于“微笑曲线”低端,劳动密集型和低加工度产业占主导,利润率和竞争力都很低。因而以先进制造业为工业重点,可以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产业,提高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一五”至“五五”计划。前五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我国正逐步建立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几大重要工业部门,成绩是主要的,但问题也很明显。表现在片面强调重工业的发展,导致工业结构不合理,使以后的经济结构调整一直很困难。特别是“二五”计划忽视了我国工业基础的薄弱现状,盲目发展重工业,给经济发展带来灾难性打击。

“六五”至“八五”计划。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引下的这三个计划执行效果较好。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能源这一战略部门发展较快,煤炭、电能、核能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原材料工业方面,一些耗能少,利用率高的新兴材料正得到不断开发。我国经济朝着更健康、更稳定的方向发展。

“九五”与“十五”计划。“九五”和“十五”计划执行的10年是中国经济复兴的重要时期,期间我国每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都在8%左右,实现了持续、快速、稳步增长。意味着这十年的工业重点选择不但使这些重点本身获得发展,并发挥了很大的辐射作用,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共同发展。当然,资源环境问题是这时期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一大后遗。

“十一五”规划。制造业对GDP和就业的贡献是其他行业所不能替代的,发展先进制造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工业化向更高阶段过渡的产物。当前我国已基本具备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条件,因而选择先进制造业,可以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更好地提升我国产业层次,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具体执行效果让我们拭目以待。

三、结束语

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已编制了11个五年计划(规划),中国经济正在走向一个又一个繁荣,而工业的发展步伐更是稳健。不断探索中,我国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业化道路,每次工业发展重点的选择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

从“一五”计划到“十一五”规划,我国工业逐步由低级向高级过渡,工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十一五”规划的蓝图已经展开,并慎重选择了这时期的工业发展重点。相信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我国经济将更上一个新的台阶,而工业也将更好地发挥其主导作用。

收稿日期:2007—01—10

标签:;  ;  ;  ;  ;  

我国十一五规划中产业发展重点的比较分析_五年计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