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热的冷思考_课程改革论文

课程改革热的冷思考_课程改革论文

课程改革热的冷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改革论文,冷思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课程改革不仅仅是专家的课题,更应是每位教师的课题。首先必须转变教师的传统教育观念,发挥教师的积极性。目前的情况是,在许多学校,课程改革是校长和主任们的事情,学校怎么安排课程,教师就怎么去上课。至于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不清楚,课程改革中的教学方法改革,心中没底。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仅仅有专家学者的热情是不够的,仅仅有教育部门行政领导的热情也是不够的,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是千千万万在教育一线的普通教师。要让广大教师认识到课程改革已经别无选择,已经迫在眉睫,要变被动为主动。如果说我们的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那么课程改革的实施就必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这是课程改革真正能落到实处的保证。

二、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顺利完成角色行为和教育方式的转变。在课程改革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无法将新课程的理念转化为行动。课程改革迫切呼唤师资培训。从现实出发,师资培训应与新课程实施同步进行:第一,加强校本培训。第二,加强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

三、课程改革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管理制度的保证。校内外教育行政的支持是课程改革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中小学校长由教育行政部门任命,学校属于政府的派生单位。这种行政管理制度统一性有余,灵活性不足。学校不能拥有办学自主权,校长不能成为真正独立的法人,学校课程改革就缺少发展的空间。课程改革要求逐步建立中央、地方、学校的三级管理体制。创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集中而民主的,统一而灵活的管理制度。

四、建立全面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要彻底改变以考试成绩为惟一标准的评价观,树立《纲要》中倡导的发展性评价观,还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对新课程实施的评估,目前在中小学基本上尚是一片空白。研究性学习中的生成性原则,研究性学习中的中期报告,使教师们意识到了建立能够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意义重大,但真正建立起研究性课程评价体系尚需要专家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五、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有待于社会尤其是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课程改革中的观念更新,要求的不仅是教育一个部门的观念更新,而且是全民族,全社会教育观念的更新。

六、正本清源,汲取传统文化精华,消除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防止课程改革实施的变形。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糟粕与精华共存,根深蒂固的某些传统文化对课程改革的阻抗不可避免,同时,应该看到,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许多有利于课程改革的理念。目前的课程改革理论,大多源于国外教育专家和流派。笔者认为,要摈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不仅需要“他山之石”,也需要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课程改革的决策者面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尤其不能忽视这一点。

标签:;  ;  

课程改革热的冷思考_课程改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