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诊断肝脏血管瘤69例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邱玉敏

超声诊断肝脏血管瘤69例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邱玉敏

黑龙江省海林市新安朝鲜族镇卫生院 157123

【摘 要】目的:探究超声诊断肝脏血管瘤的临床价值,对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肝脏血管瘤的准确性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 2013年6月-2015年6月间接收诊治的69例肝脏血管瘤患者,按照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随机把69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35人观察组34人。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对对照组患者实施CT扫描检查;对相关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P<0.05)。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技术对比CT扫描对鉴定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都有较高的优势,统计学分析P<0.05研究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肝脏血管瘤的敏感性高CT扫描有较大优势;这种诊断方法具有操作方便简单等优势,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关键词】肝脏血管瘤;超声;磁共振成像

肝内血管瘤又称肝脏血管瘤,中医称肝症瘕,是一种常见的与先天发育异常有关的肝脏良性肿瘤,主要分为海绵状血管瘤,硬化性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毛细血管瘤。以海绵状血管瘤最多见。从大小、数量和位置上还可分为小肝血管瘤和巨大肝血管瘤;单发性肝血管瘤和多发性肝血管瘤;肝左叶血管瘤和肝右叶血管瘤。医生通过仔细检查反复辨认分析图像特征,发现率极高。并且超声检查肝内血管瘤无创伤,操作方便简单,结合实际病历资料,笔者谈谈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值得注意的问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 2013年6月-2015年6月间接收诊治的69例肝脏血管瘤患者,按照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随机把69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35人观察组34人。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对对照组患者实施CT扫描检查。男21例,女48例,年龄12~69岁不等,平均年龄40.5岁,入选病例的肝功,甲胎蛋白(AFP),碱性磷酸酶(AKP)及γ-谷氨酰基转移酶(γ-GT)等均正常,除肿瘤巨大者临床症状显著,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使用Aloka SSD-620及东芝-10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6.5MHz。应用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SPSS16.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的格式表示。用t检验进行组内比较,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当(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使用的探头频率为3.5MHz在进行超声诊断过程中患者保持仰卧位或者半仰卧的体位,观察患者的彩色血流信号,对肿块的回声进行分辨,对肿块的大小进行观察,判断胰腺外形,对边界进行描述;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对照的CT扫描,扫描方式按常规方式进行。肝脏血管瘤的声像图比较复杂,有高回声、低回声、混合回声及近似无回声,一般的血管瘤回声偏高,边界清楚,内部回声似“筛网状”,超声容易诊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而当内部回声偏低、不均质,形态欠规则,边界清晰或不清晰,似有声晕或向肝包膜外突起时,不易与肝癌相鉴别,这一类的血管瘤即归纳为不典型肝脏血管瘤。

2.结果

超声诊断可用于肝脏血管瘤的诊断,其灵敏度为95.2%特异度为81.8%,准确度为86.5%。参与研究的34例患者中,彩色多普勒发现患者胰腺肿块局部肿大异常,肿块回声多为低回声,边界清晰可见,大小不一致直径介于 2-4.5cm之间,形态各异,多呈现团块状,少数为椭圆状。其中5例患者肝脏肿大,肿块回声不均,边缘分布不均,术后诊断为慢性肝炎。彩色多普勒诊断中经手术证实为肝脏血管瘤41例,误诊1例,准确率为96.6%。对本组35例患者进行CT诊断,经手术证实CT扫描确诊肝脏血管瘤患者23例11例误诊1诊断准确率为53.6%。

3.讨论:

由于临床上大多肝血管瘤患者瘤体较小,且多无症状,所以诊断并非容易,往往要结合一些有关检查方能确诊。目前临床上常采用的检查方法有:超声波检查,放射性核素血池扫描、肝动脉造影、动态CT、核磁共振。超声对肝内血管瘤的诊断具有简便易行,敏感性较高的优点,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检查方法,肝血管瘤往往由超声首先发现,其敏感性很高,甚至可检出1cm以下的小血管瘤,但其特异性不高。X线诊断巨大血管瘤引起肝脏明显增大时,单片可以显示肝脏增大。胃肠钡剂造影,也可显示胃肠道受推压的表现。有时血管瘤钙化,表现为条索状致密影,有呈放射状排列的倾向,偶尔可见静脉石,多数肝脏血管瘤较小,也不钙化,所以单片和胃肠钡剂造影往往不能显示,只有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才能发现。由于其特异性不高,故临床上应用较少。肝动脉造影诊断法有相当的特征性,病灶的检查率和诊断的符合率均较高,可达95%以上。放射性核素血池扫描诊断一般认为血池扫描的特异性高,阳性提示诊断价值几乎达100%。但其敏感性较低,<3cm的病灶不易检出,而3cm以上的血管瘤CT表现常较典型。近年来由于CT的广泛运用,大大提高了肝血管瘤的检出率。CT能发现较小的病灶,利用造影剂的作用,对肝内占位病灶能做出较好的定性诊断,血管瘤诊断的符合率较高可达95%左右,但对直径<2cm的血管瘤易误诊为原发性肝癌。磁共振成像对含血管的病灶敏感性较好,肝血管瘤血管腔内含有缓慢的血液流动,其T1及T2弛豫时间较实体瘤为长。本法的检出率较高,但价格亦较高。总之诊断肝血管瘤的超声及CT最为方便,而血池扫描与肝动脉造影为确诊手段。超声对肝内血管瘤病的诊断具有简便易行,敏感性较高的优点,临床上肝血管瘤往往由超声首先发现,所以超声应为肝血管瘤的首选检查方法。肿瘤的图像常见有高回声型,低回声型和二者混合型,高回声型血管瘤超声的诊断符合率可高达90%。血管瘤典型超声表现为均质,强回声,边缘清楚及后壁声影增强的肝内占位,中心可出现小的低回声区。大约65%~75%的血管瘤呈现上述典型表现,其余病灶呈低回声、等回声、混合回声。高回声也非血管瘤的特异征像,同样见于少数血管丰富的HCC、转移灶、腺瘤、FNH等病灶。以上所例各种影像学检查都有其特点,多种检查手段相结合可提高肝血管瘤的诊断率一般来说,对于肝内占位病灶。可先行超声检查,简便易行,不能定性者再行CT检查,若CT不能定性可进一步行快速增强动态扫描或磁共振成像检查,对多项影像学检都不能排除肝癌时,才行肝动脉影甚至剖腹探查。超声医生必须仔细检查,反复辨认,认真分析图像特征,方可以达到极高的发现率。超声检查肝脏血管瘤无创伤,操作方便简单,适合于基层医院推广,对于病情诊断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于艳春,肝血管瘤的彩超临床诊断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25):921-926

[2].李春娟,肝血管瘤的超声诊断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4,(4):322-324

[3].翟红霞,肝血管瘤50例超声图像特征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3,(25):226-228

论文作者:邱玉敏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7

标签:;  ;  ;  ;  ;  ;  ;  ;  

超声诊断肝脏血管瘤69例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邱玉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