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远征军滇缅战场抗日战争分析_中国远征军论文

中国远征军滇缅战场抗日战争分析_中国远征军论文

中国远征军滇缅战场抗日作战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远征军论文,作战论文,中国论文,战场论文,滇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42年至1945年,中国先后投入近40万军队,作为中美英盟军的主力,开辟缅甸、滇西战场,以伤亡近13万人的代价,歼灭日军近6万人,夺取了对日作战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文主要从战役战术的角度,对这场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唯一的出境作战进行分析评价,以此纪念抗日将士的英勇业绩,同时总结热带山岳丛林地作战的一些经验,以供未来反侵略战争作战借鉴。

一、远征军作战所达成的主要目的及其重要意义

中国军队入缅作战,是自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第一次援助他国作战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其性质是反法西斯主义的正义战争。远征军在滇缅战场作战达成的主要目的及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保卫了中国西南大后方的安全。如果日军沿滇缅公路北犯云南腹地得逞,将严重威胁四川、西康、贵州等西南大后方的安全。远征军在滇缅战场英勇作战,挡住了日军北犯势头。不仅对于稳定国民党正面战场起到了拱卫和屏障作用,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呼应了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抗日作战,减轻了日寇对我敌后抗日根据地大扫荡的压力。

2、开辟了中国与海外联系的国际交通线。远征军滇缅战场反攻作战,打通了中印公路,铺设了由印度加尔各答至中国昆明的输油管,增强了“驼峰”空运能力,恢复了滇缅交通。

3、有力地配合了美国在太平洋的作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由中国战场、东南亚战场和太平洋战场三部分组成。它们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远征军在滇缅战场作战,不仅牵制了大量的日军兵力,减轻了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而且恢复了中印英美的海上交通,策应了美军在太平洋的作战,同时可以把缅甸作为太平洋上的反攻基地。

4、解救了英军在缅甸、印度战场上的危机。远征军入缅第一阶段作战,及时援助了多次陷入困境的英军,掩护了英军安全退到印度,使英军避免了全军覆没;远征军在缅北、滇西与日军对峙,有力地阻止了日军进攻英联邦的远东中心——印度;远征军在缅北、滇西第二阶段反攻作战,及时策应了英军主力在英帕尔与日军主力决战,有力地配合了英军收复缅甸。

5、使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直接交汇在一起。远征军与英、美联合在缅甸战场对日作战,加强了三大国的同盟,大量消耗日军,击破了日本大本营所期望的进攻印度、锡兰和澳大利亚,进而与德国在中东会师的战略企图。远征军的作战行动,不但在战略上配合了美英盟军的作战行动,而且与盟军实行了战役的协同作战,为最后击败日本法西斯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远征军缅甸防御作战失败的主要原因和教训

远征军第一阶段入缅进行防御作战,虽然广大将士浴血奋战,屡挫敌锋,在同古防御战、斯瓦河阻击战、仁安羌解英军之围和收复棠吉等战役战斗中打了一系列漂亮仗,但是整个阶段作战在总体上全面溃败,丧师惨重,失地千里。分析其主要原因和教训有以下几点:

1、中英双方在战略上存在矛盾,导致远征军一再失掉战机,处于被动地位。这是失败的根本原因。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本是应英国方面的要求而提出来的,但是,当中国准备派重兵入缅作战时,英国又担心缅甸失控,害怕失去缅甸殖民地。早在1941年5月至6月中国缅印马军事考察团即提出中英共同防御意见草案,但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内,英方对于中英共同防御计划既未着手准备,也未同意中国远征军入缅布防,致使远征军失去了充分准备防御的宝贵时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第5军、第6军均在进行入缅远征的动员。第5军于1941年12月16日出发,26日到达中缅边境的保山时,英国还要求“第5军及第6军主力暂时不要入缅”。由于英方拖延,两个月以后远征军方才缓慢开进缅甸。直到仰光陷落以后,英方才要求中国军队限量入缅。由于不能及时入缅布防,远征军在战场上一开始就处于被动地位。仰光失陷后,英国的战略意图是弃守缅甸,确保印度;而中国的战略意图是收复仰光,确保滇缅公路。这一矛盾造成两军作战协同失调,尽管中英双方在军事协定上形成了同盟,但在具体作战过程中未能做到协调一致,特别是英军始终未能有力地配合中国军队作战。远征军第200师守卫同古失利、平满纳会战计划流产等等皆因英军单方面撤退所致。另外,英军畏战情绪严重,一经与日军交火,便望风而逃。再加上缅甸人普遍对英国殖民主义政策反感,组成部队协助日军攻击英军,也给远征军造成很大困难。

2、指挥系统凌乱,作战决策失误。这是失败的重要原因。中美英三方始终没有形成一个严密的、统一的、有权威的指挥中心。英国派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指挥中英两国军队,事实上办不到。美国派史迪威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也是企图指挥中国军队的,但他的指挥权也很有限,掌握实权的远征军副司令长官兼第五军军长杜聿明不在乎他的命令。蒋介石在名义上是中国战区总司令,负责指挥中印缅马地区作战,但事实上他根本不能过问英方的军事行动。在关于中国远征军的指挥权问题上,蒋介石为了自己牢牢控制远征军,同时又顾虑到与英、美的关系,对亚历山大、史迪威、罗卓英(远征军司令长官)、杜聿明、林蔚(驻滇参谋团团长)等人都曾授过全面指挥权,结果形成多头指挥,多个中心,最后是没有中心,史迪威、罗卓英和杜聿明等高级指挥官之间互有矛盾,特别是史与杜的矛盾尤为尖锐,这就导致了指挥混乱,军令不一,在作战决策上颇多失误。

3、东线作战不力,侧后防御薄弱。这是导致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的直接原因。远征军把第6军部署在东线,担任右翼掩护任务,但是第6军军长甘丽初指挥无方,逐次使用兵力,贻误战机,被日军各个击破,致成败局。第6军部署暂编第55师沿毛奇公路担任主要防御,师长陈勉吾对于日军在毛奇方向暗中集结兵力的动向完全没有察觉,也没有认识到该师防御地段在战役全局上的重要地位,疏于戒备。日军突然发起猛烈攻击,暂55师溃不成军,放开正面,回避战斗,丢失了关键阵地。第6军部署第49师过于分散,又缺乏机动部队,未予及时救应,致使各守军一一被敌击破。第6军在战场上未接到命令就撤出防御阵地,一遇敌便自动后撤的畏战行为,造成远征军东线防御迅速溃败,战役布势出现缺口的严重后果。当然,史迪威、罗卓英受亚历山大影响,对东线不够重视,对侧后防御部署不当,既未能于危机出现之前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又未能在逆势中采取补救措施,也是造成东线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

4、缺乏热带山岳丛林地作战行动的经验,错误选择退却路线。远征军全面退却时,第5军主力选择野人山热带原始丛林地区作为退却路线是造成重大减员的主要原因。当日军攻占腊戌、八莫、密支那等地,切断远征军回国退道后,史迪威命令远征军向西转移到印度,这是正确的指挥。史迪威本人拒绝登上接应他的飞机,率领指挥部及各种勤杂人员共115人徒步跋涉16天,未损1人安全到达印度。新38师师长孙立人拒绝杜聿明通过野人山回国命令,服从史迪威命令,在紧要关头率师主力果断突围,安全撤至印度,保存了实力和完整建制,得大于失。可是杜聿明却令第5军主力在野人山热带原始丛林中行军,遭到惨重损失。

5、纵深不设防,参战部队战斗力较弱。本来滇缅公路地形极为险要,易守难攻,只须部署适当兵力择要设防,即可层层阻挡日军进攻。但是蒋介石醉心于吞并云南活动,毫不重视云南抗战部署,从昆明到蜿町的1千多公里交通线和国境线没有配置重兵。腊戌失守后,日军迅速攻入我云南境内,连克畹町、遮放、芒市、龙陵要地,4天之内前进300多公里,如果没有在怒江天险遭到抵抗,只需10天即可进至昆明。远征军除第5军和新38师战斗力较强外,其他部队战斗力都很弱,不堪一击。

6、后勤保障跟不上,尤其缺少运输力量。根据中英共同防御协定,中国军队进入缅甸作战,应由英方提供铁路、公路运输车辆,并供给油料,但是英国方面没有履行协定,远征军先头部队抵达同古时,后续部队由于没有运输车辆和油料,一直无法动弹。日军当时就已获悉“第200师当时就已进驻同古附近,而其余部队主力尚未从云南进入缅甸”。由于运输问题,致使战线拉长,第5军、第6军置于300公里的公路上,形不成拳头,既不能攻,也不能守。同古保卫战、平满纳会战准备、棠吉攻坚战都曾遇到严重的运输问题和后勤问题。

三、远征军缅北滇西反攻作战胜利的基本经验

远征军第二阶段缅北滇西反攻作战,虽然付出了伤亡近8万人的巨大代价,但取得了滇缅战场上的彻底胜利,战绩辉煌,总结其基本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部队训练有素,战术灵活多样。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后,分别在印度的兰姆伽和滇西进行整训,并接受了美式装备,战斗力空前提高。如果说在以往的中日战争史上,中国的失败主要归咎于装备落后和官兵军事素质低下的话,那么远征军此时已具备了打败日军的装备和军事素质。反攻作战中战术灵活多样:

一是广泛实施迂回战术。驻印远征军在反攻中,基本上都是以适当兵力从正面攻击,吸引敌人,以主力在森林中开辟新路,迂回到日军背后,切断其补给线,阻敌增援,前后包围合击,达成歼灭战。胡康河谷战役中,驻印远征军实施了三次大的战役迂回行动,第一次迂回,迫使日军放弃大龙河东岸全部坚固防御阵地;第二次迂回,轻取太柏卡,夺取大奈河天险;第三次从孟关左侧背大迂回,夺取瓦鲁班要地。攻占孟关、加迈、孟拱、密支那、八莫、南坎、腊戌等要地,均以战役战术迂回取胜。

二是大胆实施超越攻击。远征军在孟拱河谷展开攻势的同时,另派中美混合突击队实施秘密大迂回,超越孟拱河谷,奔袭密支那,收到出敌不意、攻敌不备的效果。新38师和新22师围攻加迈要点时,不待攻克加迈,即派114团从尚未打通的公路的东侧秘密迂回,实施超越攻击,突然切断孟拱外围交通,驻孟拱日军惊恐万状,疑是天兵降落。

三是采用沿交通轴线逐次实施钳形突击的有效打法。滇西远征军强渡怒江,攻占腾冲、松山、龙陵要地之后,根据滇缅公路地形以及日军防御状况,集中4个军的兵力,以滇缅公路为轴线,两侧各部署2个军,两个半月内,对芒市、遮放和畹町实施了3次钳形突击,效果较好。

四是大规模实施空降作战。1944年5月17日,当远征军派中美混合突击队偷袭占领密支那机场之后,中美联军在密支那机场实施了大规模空降。这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对日大规模空降作战。参加空降作战的有中国驻印军第30师、第50师,美军第10、第14航空队和两个特种营。动用运输和滑翔机400多架,P-51野马式战斗机数十架。空降获得成功,在缅北反攻作战中开辟了第二战场(第一战场在密支那以西的孟拱河谷),对夺取密支那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五是创造了堑壕延伸战法。新30师在密支那外围的丛林战中,针对日军以丛林为屏障、正面狭小、工事坚固、火力密度大等特点,首创堑壕延伸战法,即沿密支那外围挖凿无数三条平行的蛇形堑壕,向敌阵前延伸,逐战逐进,由点的攻击进而到面的占领,以较小的代价夺取胜利。这种战法在丛林战中十分有效。越军在抗法、抗美战争中曾经采用过,并声称“首创”,其实他们晚于中国远征军。

六是采用爆破、喷火等手段制敌。松山主峰屡攻不克,影响了整个战局,远征军采用爆破战法,即使用工兵分队,在松山顶日军堡垒直下30公尺处掘进两条地道,构成两个药室,装进约6吨TNT炸药,实施爆破,使整个山顶被炸翻,全歼守点日军。松山血战中,远征军攻坚分队在日军坚固地堡火力扫射中,伤亡惨重,炮击效果不好,于是使用火焰喷射器进行抵近喷火,获得最佳效果,制服了地堡火力。

2、盟军协同作战,形成整体威力。中美英盟国之间虽然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但在共同对日作战的部署和协同方面是作了长时间准备的,是有效的。这无疑是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是美空军的协同作战。美第14航空队(即飞虎队)和第26航空队、第10航空队完全夺取了滇缅战场的制空权,有力地配合了远征军地面作战。二是以大量的美式武器装备武装了中国远征军,并在战时供应了大量的弹药。三是美英军派出特种作战部队协同远征军作战。美军第5307团是美陆军中最坚强也是最粗野的步兵,在丛林中迂回穿插能力很强,配合中国远征军实施了一系列远距离迂回奔袭行动。英军派出1个旅的钦迪特部队,空降到日军后方实施特种作战,切断了前线守备日军的补给线,有力地支援了中国远征军的反攻作战。四是美军给远征军有力地训练作战指导。驻印远征军丛林作战训练有素,是美军300多名军官指导、教练的结果。滇西远征军强渡怒江时,得到了100多名经验丰富的美军军官的帮助指导。

3、官兵斗志坚强,指挥统一果断。滇缅反攻作战虽然异常艰苦,伤亡巨大,但几十万官兵前仆后继,奋勇前进,拼死作战。美国史迪威将军曾由衷地赞誉他们是“世界上最好的士兵”。远征军第二阶段作战指挥比较统一,驻印军司令官郑洞国、新1军军长孙立人、新6军军长廖耀湘,在主要的作战行动上和史迪威将军基本一致,决策指挥果断。例如,当日军主力进攻印度英帕尔英军主力时,蒋介石曾力主远征军缓攻密支那,以观事态发展,但是郑洞国、孙立人、廖耀湘站在史迪威一边,仍然大胆地进攻密支那,避免了缅北反攻功亏一篑。

4、后勤保障有力,武器装备精良。驻印远征军每到一地,即修飞机场,由运输机实施补给,待公路修通后,再用汽车补给,因而在丛林战中,没有供应不足的现象。此外,远征军敢于大胆实施远距离迂回作战,关键是得到了美空军运输空投的保障。滇西远征军强渡怒江初期,美军从印度空运1200匹体格高大强壮的良种骡子供远征军山地运输使用;渡过怒江后,美空军飞机冒着撞山危险,空投1万件橡胶雨衣供远征军挡雨防冻。驻印远征军武器装备优于日军,进攻胡康河谷时,287辆坦克和90多辆装甲战车冲向日军阵地,打得扬眉吐气。

5、滇西和印缅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远征军反攻作战,除美军空运的部分物资外,大部分给养靠当地人民群众支援。当时滇西老百姓有30多万人为部队运输,粮食名义上征购,实际上群众所得购粮款很少。广大人民群众忍受痛苦,以极大的热情支援滇缅战场反攻作战。此外,滇西的傣、景颇、阿昌、僳僳、德昂、佤、汉等各民族组织起游击队,还有缅北地区的华侨游击队,活跃在滇缅战场的万山丛中,配合远征军打击日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国远征军在滇缅战场上的对日作战,为中华民族的反侵略史谱写了光荣的一页。远征军在丛林作战中创造和积累的一些经验,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标签:;  ;  ;  ;  ;  ;  ;  ;  

中国远征军滇缅战场抗日战争分析_中国远征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