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论文_何素蓉

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论文_何素蓉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城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四川遂宁 629200)

【摘要】缺乏家庭教育是主要致使留守儿童出现道德成长问题的因素。缺乏家庭教育包括缺乏父母的榜样作用、弱化父母的监控机制及失调亲子关系,影响留守儿童获得道德观念、发展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行为。本文将分析影响留守儿童道德成长的因素,提出解决其道德成长问题的措施,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分析;社会心理;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5-0255-02

近些年,流动人口增多,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常情况下,留守儿童指的是在农村由于父母出外打工,与代养人或祖辈生活的儿童[1]。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和生活境遇比较特殊,在留守儿童的道德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很多不利的影响,会引发教育问题、心理问题等。所以整个社会、父母、相关人员都必须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道德成长过程,确保其健康的成长。

1.影响留守儿童道德成长的因素

1.1 缺乏父母的榜样作用混乱其道德观念

父母在儿童成长的早期发挥着重要的榜样作用。父母会通过语言这种直接的形式给儿童教授道德价值观, 在道德活动中潜移默化儿童。儿童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并获得一定的观念和态度,也会形成一定的行为和嗜好。通过在不一样的情景中的不同的模仿行为影响儿童的道德人格、道德认知。

留守儿童因为与父母分离的时间比较长,缺少父母的榜样形象,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不能为儿童及时评价社会行为。当留守儿童遇到道德情景比较复杂的时候其内心发生冲突或认识困惑时,在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中难以判断,当他们需要父母给予帮助和失范时,却因为与父母的分离,而不能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和价值观念。

1.2 失调的亲子关系变异其道德情感

家庭是一个动态系统,它由全体家庭成员和其互动构成。家庭会影响儿童的社会发展,其形式是通过家庭成员间的互动而体现。有研究显示,儿童的年龄不断增长,父母与儿童的相处时间在减少,同伴的作用会加强其社会化作用,但对于很多儿童而言,他们还是更依恋家庭,他们会与父母保持沟通,获得情感的支持和忠告。在儿童的道德成长过程中,亲子关系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父母会直接给儿童传授价值观和道德知识也间接的在家庭外的方面给儿童情感支持[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留守儿童因为与父母分离的时间比较长,和父母的亲子关系变得淡薄,没有维持良好的亲子关系,在情感上不能和父母正常交流,不能直接体验情感,无法形成良好的健康道德道德观。有研究发现,很多留守儿童失调的亲子关系使其形成单向的被爱却不能施爱,也不知道该怎么感恩和回报,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缺少诚信,只重视个人利益,缺乏责任感。很多留守儿童具有情感障碍,其表现为自负、冷漠等退缩性行为,他们不关心社会、家庭、邻居、朋友,甚至做出反社会行为、攻击行为,缺乏同情心。

1.3 弱化的监控机制失范其道德行为

在儿童的道德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条件是需要父母的控制,儿童的社会化更多的是来自父母的塑造行为。社会化儿童的终极目标不是外部管制而是自我控制,但儿童要形成良好的健康的道德观、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得到父母的控制。

留守儿童因为与父母分离的时间比较长,使其道德行为非常放任,由于代沟和疏于管教,留守儿童的很多错误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纠正,从而发展为非常严重的道德问题。当遇到不良同伙,甚至会做出违法行为。现实中很多留守儿童事件证明,留守儿童需要自控心理也需要被监控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不良的道德行为,可以避免很多危险事件。

2.解决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措施

2.1 在学校定期举办代养家长见面会

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缺乏依恋家庭,在道德成长过程中甚至排斥家庭的干预和指导,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代养家长或家庭成员中的代沟和心理隔阂,因此需要在学校健全家长和学下的沟通机制[3]。留守儿童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时间比较长,学校可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制。因为父母外出务工后,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由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看管,其教育方法或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更是疏远了与留守儿童的隔阂,所以学校需要定期的举办代养家长的见面会,对留守儿童出现的道德问题及时与之沟通和交流,寻找有效的及时的解决办法。

2.2 在学校成立互助成长小组

留守儿童是特殊群体,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其具有共同的心理特征,在日常生活中在价值判断上会遇到相同的问题和困惑,因为相同的境遇和经历会使留守儿童产生相容的心理,获得情感支持和相互慰藉。在学校成立互助成长小组,可以使留守儿童在交往活动中共同分享对方和自身的烦恼和快乐,共同讨论和交流其道德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疑虑和困惑,从同伴的相处中冲淡思念父母的情感和孤独,丰富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在互助成长小组中,培养留守儿童的归属感和集体感,让其体验积极的情感。教师要主动关注成长小组的动态,对其进行积极的指导并参与,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3 提高教师心理辅导能力

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相对于正常儿童,其焦虑度和敌对性都比较高,因为不能及时有效的和父母沟通使其排解不畅,容易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的积压会影响其形成健康的道德观和道德行为。因此,在学校中,必须普及教师的心理辅导知识,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及时疏导留守儿童的负面情绪,排解其疑虑和困惑,帮助留守儿童度过心理危机,使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感,确保其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刘明兰,陈旭.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7(09):71-74.

[2]迟希新.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J].中国德育,2006,09(06):95.

[3]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05(01):990-995.

论文作者:何素蓉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5

标签:;  ;  ;  ;  ;  ;  ;  ;  

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论文_何素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