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的疗效探析论文_张瑜

(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 江苏 镇江 212001)

【摘要】 目的:探析川崎病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1月—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者64例,分为两组,小剂量组采用1g/(kg·d)丙种球蛋白治疗,大剂量组采用2g/(kg·d)丙种球蛋白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大剂量组CRP、ESR、WBC水平下降程度优于小剂量组,P<0.05;且大剂量组发热、颈淋巴肿大、黏膜充血消退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优于小剂量组,P<0.05;但两组CAL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川崎病应用静脉注射2g/(kg·d)丙种球蛋白治疗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推广。

【关键词】 川崎病;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4-0096-02

川崎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该病本身属于良性疾病,但其极易引发心血管事件,最威胁到患儿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1]。本文主要研究川崎病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的临床疗效,并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12年11月—2016年1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者中随机抽取6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用药剂量进行分组,其中,采用1g/(kg?d)丙种球蛋白治疗的32例为小剂量组,本组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为6个月~7岁,平均(3±1.02)岁。另采用2g/(kg?d)丙种球蛋白治疗的32例为大剂量组,本组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范围为7个月~6岁,平均(3±0.94)岁。本次所选研究对象均参照相关疾病诊断标准确诊,研究均经患儿家属签字同意;且两组性别比、年龄对比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可对比分析。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常规治疗,口服阿司匹林,剂量为45mg/(kg?d),一日三次;待患儿体温恢复正常后减少剂量至5mg/(kg?d),一日一次;并按此剂量连续治疗8周。

与此同时,给予小剂量组1g/(kg?d)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2h内滴注完毕,连续滴注5d。给予大剂量组2g/(kg?d)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2h内滴注完毕,连续滴注5d。

1.3 观察指标

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儿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白细胞(WBC)等指标;记录两组发热、颈淋巴肿大、黏膜充血、手足肿胀消退时间以及平均住院天数等。同时,根据冠状动脉病变(CAL)分级标准评定两组治疗后CAL的发生情况,其中,轻度:冠状动脉内径增大,但直径在4.0mm以下;中度:冠状动脉呈瘤样表现,呈串珠样或梭囊样扩张,主干直径在4.0~8.0mm之间;重度:冠状动脉内径在8.0mm以上。

1.4 统计学分析

研究数据用统计软件SPSS19.0汇总,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当P<0.05时,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儿临床指标变化情况

两组治疗前CRP、ESR、WBC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CRP、ESR、WBC水平均呈明显下降,且大剂量组下降程度优于小剂量组,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 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儿临床指标变化情况(x-±s)

2.2 对比治疗后两组患儿临床症状、平均住院天数

大剂量组治疗后发热消退时间为(1.42±0.02)d,颈淋巴肿大消退时间为(2.71±0.12)d、黏膜充血消退时间为(2.11±0.43)d、平均住院天数为(9.19±1.83)d,小剂量组治疗后发热消退时间为(3.49±0.17)d,颈淋巴肿大消退时间为(3.45±0.95)d、黏膜充血消退时间为(3.87±0.38)d、平均住院天数为(10.94±1.74)d,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3 对比治疗后两组患儿CAL发生情况

大剂量组治疗后出现5例CAL,发生率为15.62%;小剂量组治疗后出现6例CAL,发生率为18.75%,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川崎病即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有研究认为,该病患儿血液中单核巨噬细胞易产生大量的炎症细胞,进而引发血管内皮的快速凋亡,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尤其是冠状动脉内皮的损伤,最终引发相关冠脉心脏病,危及患儿生命。当前,临床上对于川崎病的治疗主要是口服阿司匹林,但此种治疗对于冠脉受损无显著逆转效果。丙种球蛋白能够竞争性地与血管内皮细胞受体结合,进而有效抑制血管内皮炎症反应,阻断内皮受损;加之,该药还能够活化患儿机体内的淋巴细胞,进而减慢血管内皮细胞凋亡[2]。但选择何种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仍是临床研究的重点;本次研究中,采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的大剂量组,其治疗后CRP、ESR、WBC水平下降程度优于小剂量组,P<0.05;且大剂量组发热消退、颈淋巴肿大、黏膜充血消退时间及平均住院天数优于小剂量组,P<0.05;但两组CAL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李土桂等[3]研究结果相符,提示,静脉注射2g/(kg?d)丙种球蛋白有利于中和内毒素与病原体,进而缓解患儿的症状。

综上所述,静脉注射2g/(kg?d)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于促进患儿的康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杨雯.不同时间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临床疗效探讨[J].现代实用医学,2014,26(1):65-66.

[2]钱胜,刘波.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5,36(1):47-48.

[3]李土桂,付四毛,刘玉玲,等.儿童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不敏感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方法研究[J].临床荟萃,2014,29(3):327-329.

论文作者:张瑜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11月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6

标签:;  ;  ;  ;  ;  ;  ;  ;  

川崎病应用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的疗效探析论文_张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