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收入分配理论与政策分析_收入分配论文

发展中国家收入分配理论与政策分析_收入分配论文

发展中国家收入分配的理论与政策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中国家论文,收入分配论文,理论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60年代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举世瞩目的时代,作为一个整体,发展中国家平均的人均收入增长了50%。但是,这种增长在各个国家之间、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以及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分配是非常不均等的。当发展中国家以经济增长速度成功地超过了第一个发展十年的预期目标而跨入70年代的时候,它们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却是收入分配的不平均和失业,以及由此引起的贫困问题。同时,那些仅仅把总量的经济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目标的理论和政策也日益引起了人们的怀疑和批评。经济增长的利益分配这个早期人们不愿深究的课题便成了理论和实践中重要的争论问题。

一、理论演变

关于发展中国家收入分配的理论的演变,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50年代至60年代末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主要取决于国民收入水平,较高的收入分配不均等不仅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且也是启动经济迅速增长的必要条件,而迅速的经济增长最终将产生一种“滴流”效应(trickle down effect),自然导致每一个人生活条件的改善。因此,经济发展中压倒一切的任务是如何促成和保持一个尽可能高的增长速度。

从70年代初开始为第二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从发展目标、分析方法、理论和政策上对前一时期的观点进行了检讨。

首先,从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应该把更公平的收入分配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60年代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迅速增长而出现的日益增加的收入分配不均等和失业,使人们认识到仅仅把总的或人均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发展战略的目标是十分片面的。经济增长中公平分配的重要性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得到了重新认识和高度重视。

其次,艾哈路瓦利(M.S.Ahluwalia)和钱纳里(H.B.Chenery))提出根据经济增长对不同社会经济集团所产生的福利评价发展政策的方法。他们认为,社会福利增长指标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根据收入分配的增长类型,而不是简单地依赖GNP的增长速度来确定发展目标和检验发展成就。

最后,由分国别的收入分配的实证研究代替了那种建立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的企图。7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认识到,由于发展中国家客观条件和发展经历的差别,只有通过对各国收入形成的方式和各自政府的政策如何影响收入分配进行详细分析,才可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因此,以经济发展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发展中国家的经历为基础,提出了各种收入分配模式,并利用这些模式模拟不同政策的效应,提出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发展理论对收入分配的研究在其演变过程中发生了下述重要变化:1、改变了早期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观点,转而高度重视收入分配;2、承认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收入分配的改善,决定收入分配形式的是一个多元函数,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经济结构和所选择的发展战略;3、在研究方法上更多转向具体分析和国别研究,而且主要是研究个人收入分配。

二、政策主张

对发展中国家收入分配政策的研究主要是从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开始的。政策研究的中心问题有三点:1、传统的收入分配政策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结构中能否产生一个令人满意的分配形式与结果;2、要解决发展中国家分配的恶化和贫困是否需要更加严厉而迅速的结构变化;3、在发展中国家如何把经济增长和公平分配结合起来。由于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和政策主张不同,大致可区分为两派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在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不进行重大变革的前提下,利用传统的收入再分配政策和政府干预,通过利益的边际调整达到公平的收入分配,实现一种增长的再分配战略。有人把这种观点称之为边际主义(marginaism)。他们的政策主张包括:1、产品和劳务向住房、卫生、教育和短缺的生活必需品的直接配给和补贴;2、生产要素的直接配给,信贷与外汇的配给作为影响生产和收入增长与结构的重要措施,同时也包括政府对基础设施和生产性企业的直接投资;3、直接转移。通过政府的直接转移支付增加低收入者的个人收入;4、通过累进的收入税和财产税调控高收入者的收入;5、公共工程。利用城乡就业计划与公共投资扩大就业机会和增加穷人收入;6、改变资本与劳动的价格,鼓励非熟练劳动力就业。在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他们抛弃了早期“先增长后分配”的战略,倡导“来自增长的再分配”(redistribution from growth)或“伴随增长的再分配”(redistribution withgrowth)战略。这一战略是在不改变现存社会经济结构的条件下,通过上述一些收入再分配措施,对不断增长的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而实现的。因此,它的有效实施一方面受到收入增长量的制约,同时又要求各种政策不能伤害国民收入的增长。在有些发展中国家现行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最能有效提高低收入阶层收入的政策可能并不是最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要把二者有机结合的条件则是相当苛刻的。

第二种观点主张在发展中国家通过社会经济结构的改革和发展战略的转变,来减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把经济增长与公平分配结合起来。这种观点被称为结构主义。阿德尔曼和鲁宾逊对韩国收入分配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有力地支持了结构主义的主张。他们的第一个结论是规模收入分配,即所有种类的收入在个人或家庭之间的分配的基本时间道路是相当稳定的。第二个重要结论是职能收入分配即各种生产要素的收入分配对政策的变动相当敏感。一项政策常常有利于某一社会经济集团,而不利于另一社会经济集团,引起在不同职业和社会经济集团之间贫富发生范围的重组,但它对整个社会贫富悬殊程度即个人或规模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影响不大。这两个结论的政策含义是:由于规模或个人收入分配的稳定性,传统的收入分配政策的作用在发展中国家有限;同时由于职能或要素收入分配对政策的敏感性,各种收入再分配计划可能引起较大的社会动荡。这说明收入分配形式牢牢地扎根在经济结构中,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它的变动路线取决于该社会所选择的基本发展战略。他们根据东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历,提出“先再分配,后增长”的战略。这一战略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静态资产再分配。主要是土地的再分配,也可对金融资本的使用和积累给予最低限度的限制,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第二阶段是动态资产再分配。主要是教育迅速扩张,人力资本所有权的再分配;第三阶段是再分配资产价值的实现。在这一阶段需要确立一系列政策为再分配资产的充分和有效利用提供有利条件,形成外向型的劳动与技术密集的经济增长。这些政策包括:1、要素相对价格的调整。这将影响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要素的就业和收入,也会影响需求结构和生产结构;2、产品相对价格的调整。部门的贸易条件特别是工农业之间的贸易条件是收入分配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3、技术的选择。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程度和生产过程内的劳动密集性程度影响就业和要素的相对收入。劳动密集技术和小规模行业都有利于收入分配的均等;4、外汇调整和外贸体制改革,建立起有利于走向国际市场的出口刺激和鼓励机制;5、重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工业与农业的均衡增长和农村与城市的平衡发展。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两种政策主张的分岐主要有三点:1、前提不同。第一种观点试图在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结构不发生变革的情况下,用传统政策解决收入分配恶化问题;第二种观点则认为社会经济结构的一定程度的变革和发展战略的转变是解决收入分配不均等的必要前提。2、方式的差异。前者主要依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来消除分配不均等,后者虽然也强调政府在资产再分配和战略转变中的作用,但政府是为市场机制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再分配的资产的价值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的。3、政策取向的差异。前者主要通过收入再分配政策减少初次分配的不均等,政策重点放在分配领域。而后者主要强调初次分配的均等,再分配只是一种补救措施,并且积极作用很小,负作用较大,政策重点放在狭义分配领域之外的生产和要素的分配上。

三、几点评论

第一,以发展中国家谋求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经济增长的利益分配问题不容忽视。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不仅不利于经济发展,而且还会引起社会不稳定。经济增长自发地导致每一个人收入都得到改善的机制并不存在。

第二,经济增长与公平分配有时所呈现的那种令人困惑的矛盾与冲突,并不是它们本身所必然引致的,二者能较好结合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是存在的。推行一种效率与公平交替选择的战略在一段时期内可能奏效,但它不利于长期的经济发展。战后拉美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巴西和墨西哥是以牺牲公平来保持高增长的国家,而斯里兰卡则以牺牲增长来保持公平。前者由于分配的恶化影响经济增长,在第三个国家发展计划中(1980~1985年)不得不把收入分配的改善作为重要目标;后者由于经济的低增长,在70年代中期不得不为提高效率和加速增长而努力。只有将二者较好结合的国家才能在一个较长时期保持平稳、强健的增长势头。

第三,一个国家收入分配的均等程度与它的生产要素的分配、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密切相关。能够在经济较高增长的情况下,保持比较公平分配的发展中国家一般具有这样一些特点:资产特别是土地的所有权比较分散;各种教育的普及程度高;注重中小企业的发展;适应国情的劳动密集技术的采用,并通过金融和工资政策加以鼓励;部门之间特别是工农业之间的贸易条件比较合理;走开放性、外向型的发展道路。这些特点构成战后东亚较为均等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基本特征。而在那些分配高度不均等的国家情形恰恰相反:资产特别是土地高度集中;受教育机会不均等;强调大型企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资本密集技术的使用,使就业增加远远落后于产出的增长;农业部门的贸易条件长期恶化,农业发展缓慢;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能力。因此,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公平分配成功结合的基础是它所选择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以及经济的结构。

第四,发展中国家收入分配不均等难以解决有着更深层的原因。尽管在发展的理论研究中和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里,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通过资产的再分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战略的重新定向来缓解分配不均等和消除贫困,但是这些政策收效甚微,有的根本难以实施。其原因不是缺少足智多谋的计划,而是计划和决策者的实际目标之间存在的浪费根本政治冲突和矛盾,致使大量的收入再分配计划成为一纸空文和人力财力的。从这种意义上讲,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想解决分配存在的问题,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比经济结构的调整更重要。马克思所揭示的资本主义早期所出现的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所引起的贫困与财富的两极分化趋势的理论,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当代一些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收入分配不均等、失业和贫困三大难题。

标签:;  ;  ;  ;  

发展中国家收入分配理论与政策分析_收入分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