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鹰潭市人民医院 江西鹰潭 335000
摘要:目的: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观察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并分析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急性脑出血患者,患者例数30例(研究组),选择时间:2013年7月~2017年7月,同期选择脑出血量在20ml之下的3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人员均测定血浆D-二聚体。经SPSS21.0系统分析组间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研究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4h:1.56±0.71 mg/L、6h:1.97±1.23 mg/L)经SPSS21.0系统分析发现数据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脑出血量在30ml之上(包括30ml)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4h:1.71±0.73 mg/L、6h:2.31±1.24)明显高于存在脑出血量20~30ml之间的患者,P<0.05,差异显著。结论:血浆D-二聚体有利于监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病情变化,会随着患者的病情加重而出现升高迹象。
关键词:血浆D-二聚体;急性脑出血;临床应用;监测价值
血浆D-二聚体属于继发性纤溶症的临床指标,指标具有显著的特异性,能够产生特异性降解产物;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可以保持凝血、抗凝和纤溶活性之间的平衡性,当出现脑出血情况时,会对周围的脑组织进行机械性压迫,其损伤组织会对外源性凝血系统有效激发并将组织因子迅速释放,会大大增强凝血系统中的活性,防止血栓形成。脑出血患者存在异常的凝血、纤溶功能是其特性。本文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观察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并分析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方法
1.1资料
选择急性脑出血患者,患者例数30例(研究组),选择时间:2013年7月~2017年7月,同期选择脑出血量在20ml之下的30例作为对照组。
研究组:组内急性脑出血患者30例中有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53~73岁,平均(63.36±5.17)岁,其中,存在脑出血量在30ml之上(包括30ml)的患者17例、存在脑出血量20~30ml之间的患者13例;组内患者均有意识障碍或者神经功能障碍。
对照组:组内30例患者中有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52~74岁,平均(63.43±5.09)岁;组内患者脑出血量均在20ml之下,且神志清楚,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
经SPSS21.0系统分析组间的基线资料数据指标(除病情指标外),P>0.05,无差异。
1.2方法
所有研究人员均测定血浆D-二聚体。
患者在入院之后,对其肘静脉血液进行采集,应用枸缘酸钠进行抗凝处理(1:9),剂量2ml,经离心10分钟,转速35000r,将血浆分离后测得血浆D-二聚体[1];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器进行检测,使用试剂应用血浆D-二聚体的专用试剂盒和血浆D-二聚体质控品进行检测[2-3]。
1.3观察项目
经SPSS21.0系统分析组间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
1.4数据处理
统计学处理版本是SPSS21.0系统,观察项目涉及计量资料,其中,计数资料涉及组间卡方检验,P<0.05则差异显著。
2.结果
2.1 组间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数据结果
研究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4h:1.56±0.71 mg/L、6h:1.97±1.23 mg/L)经SPSS21.0系统分析发现数据明显高于对照组(4h:0.46±0.13mg/L、6h:0.47±0.13mg/L),P<0.05,差异显著。
见表1
2.2 不同脑出血量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数据结果
脑出血量在30ml之上(包括30ml)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4h:1.71±0.73 mg/L、6h:2.31±1.24 mg/L)明显高于存在脑出血量20~30ml之间的患者(4h:1.49±0.71mg/L、6h:1.87±1.12 mg/L),P<0.05,差异显著。
见表2
3.讨论
导致脑出血的病因多样化,大多数患者是由于血管破裂所致(高血压小动脉发生硬化情况),急性脑出血患者具有极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需要及时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监测;在正常人的外周血液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极低,若发生血浆D-二聚体升高则代表机体内部的纤溶活性增强、凝血酶增多,且指标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众多研究资料显示,当患者出现脑出血情况后,其血液水平会呈现出高凝状态,致使血浆D-二聚体水平上升,因此,血浆D-二聚体水平能够作为判断脑出血程度的有效临床检测指标[4-5]。
结合数据:研究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4h:1.56±0.71 mg/L、6h:1.97±1.23 mg/L)经SPSS21.0系统分析发现数据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脑出血量在30ml之上(包括30ml)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4h:1.71±0.73 mg/L、6h:2.31±1.24)明显高于存在脑出血量20~30ml之间的患者,P<0.05,差异显著;由此可见,血浆D-二聚体有利于监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病情变化,会随着患者的病情加重而出现升高迹象。
参考文献:
[1]王序.高压氧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血浆凝血酶及 D-二聚体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2):67-68.
[2]张亚丽.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6,22(S1):352-353.
[3]屈波.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高血压脑出血病情变化的相关性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14):111-112.
[4]胡耀芬.微创锥颅术联合活血化瘀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及对血浆D-二聚体及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16):1787-1789.
[5]高玉芳,赵联营.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急性脑出血中的临床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6):721-722.
论文作者:陈志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6
标签:血浆论文; 脑出血论文; 患者论文; 水平论文; 高于论文; 病情论文; 差异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