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滇池河道综合治理面临的问题及建议论文_方红云

入滇池河道综合治理面临的问题及建议论文_方红云

(昆明市西山区马街街道办事处 云南 昆明650100)

摘 要:多年来,滇池及入滇池河道的水体污染问题一直是困扰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非常严峻而棘手的难题。入滇池河道综合治理对于提升滇池流域水体水质及滇池草海、河道周边水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美化城市环境,为昆明市民创建一个和谐的人居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以昆明市西山区马街街道办事处河道综合治理为例,通过分析入滇池河道综合治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从经济、行政、法律三个方面对河道综合治理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入滇池河道;综合治理;建议

1  河道综合治理概况

1.1 入滇池河道概况

马街街道办事处地处东经103°31'-41',北纬25°02'-06'之间,位于昆明市的西大门,东与西苑街道办事处为邻,南至滇池草海段碧鸡街道办事处,西接团结街道办事处,北以人民西路为界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隔路相望。辖区面积27.14km2,总人口约15.6万人,辖11个社区居委会。辖区内有新运粮河、老运粮河、乌龙河、王家堆渠等4条主要入滇池河道及西边小河、郑河路沟、大沙沟、小沙沟、卖菜沟、董家沟、渔村沟、扁担沟、马街沙沟等9条支流沟渠,河道全长约25km,水域管护面积约164000m2。

1.2 河道综合治理现状概述

自2004年马街街道办事处成立滇池管理所以来,通过对辖区内入滇池河道及支流沟渠开展生态清淤、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主要河道及部分支流沟渠已由河水发黑发臭、两岸垃圾遍布、房屋建构筑物占压河堤的城市纳污河逐步转变为景色宜人的景观河道。

但水体水质仍未见明显改善,2016年12月各水质监测点水质情况[1]:新运粮河:积善村桥断面Ⅳ类;老运粮河:混流入湖口劣Ⅴ类,积中村入湖口Ⅲ类;乌龙河:西南建材市场东门桥头Ⅴ类;王家堆渠:滇池入湖口劣Ⅴ类;支流:西边小河汇入新运粮河断面Ⅴ类,郑河路沟断面劣Ⅴ类,渔村沟断面劣Ⅴ类。

2 入滇池河道综合治理面临的问题

2.1 投融资渠道单一化

入滇池河道综合治理工程的长期性决定了必须有长期的经济支撑。一直以来,马街街道办事处入滇池河道综合治理资金主要依靠上级政府财政拨款,融资渠道狭窄,巨额的财政负担和单一的投资主体,造成治理资金不到位或到位不足及到位较晚,严重制约了入滇池河道综合治理工作的进度。

2.2 污水收集处理滞后

随着昆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及污染负荷也急剧增加,但辖区内市政管网建设却比较滞后,部分厂区和居民区的排污系统与城市排污管网不配套,没有完善的排水收集系统,直接导致了污水收集率较低。另外,排水系统尚未完全形成雨、污分流体制,使雨季大量雨水进入污水处理厂,降低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

2.3 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制约河道综合治理

按照昆明市西山区水系调整规划,已启动工程项目内支流沟渠的综合治理已纳入项目改造,而辖区内城中村改造项目及滇池草海开发建设项目等重点项目较多,且项目周期长,后续征地拆迁工作乏力,回迁安置房建设进度滞后,造成入滇池河道综合治理工作推进缓慢。

2.4 管理缺乏流域整体性

马街街道办事处水质受上游来水水质影响,到了雨季还可能发生河道上游漂浮物流入的事件,而地方行政管理部门认为功能区出境达标即为功能区达标,给下游河道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2.5 公众参与滇池保护和治理意识淡薄

公众参与意识淡薄,还存在“保护和治理滇池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的态度,向河道、沟渠内乱排污水、倾倒固体废弃物、破坏及挤占河堤、毁坏绿化树木、私搭乱建等违法案件时有发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入滇池河道综合治理的建议

3.1 经济方面

做好资金筹措,丰富投融资方式。对于综合治理资金的来源,要从实际出发,使投融资方式多样化,如开展合作项目,争取非政府组织和基金项目的支持,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民间资本投入到滇池治理中,运用市场化配置资源的方式,推动企业积极参与滇池治理,多措并举,确保滇池治理资金的持续链接。

3.2 行政方面

3.2.1严格执行河道管理和监督考核制度

建立健全河道管理责任制,以河道断面水质状况倒逼河道治理情况,实施河道分段管理、分段考核、分段问责的管理监督机制。进一步强化督办机制,针对滇池治理各项工作任务,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滇池治理工作的督查及督办。进一步完善滇池保护和治理工作考核奖惩机制,严格考核各单位完成滇池保护和治理各项工作任务情况,真正把各项考核制度落到实处。

3.2.2 加快推进各项重点项目搬迁与安置工程,控制人群活动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环境超载、污染超负荷、景观破碎化、生物资源破坏、文化资源难于传承等问题凸显。要妥善处理城市进程与生态环境这一矛盾体,依据马街街道办事处的自然条件,排污管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条件限制,加快推进滇池草海及入滇池河道周边各项重点项目涉及居民小组的搬迁与安置工程,控制人群活动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是最保险的选择。[2]

3.2.3 构建统一、规范的基础设施体系

按照草海片区、城中村改造片区的划分及西片区水系调整规划,积极参与片区协调,推进已启动的各个片区内排污、排水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完善配套的综合治理工作,避免在片区改造的建设中造成整体格局的破坏。

3.2.4 尽快构建和完善水质保护的区域协作机制

结合流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从流域的整体考虑,以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系统健康为原则,加强各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跨区域合作。通过河道沿线各行政管理部门的共同努力,达到保护和改善水环境的目的。

3.2.5 加大滇池保护的宣传力度,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力量支持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滇池保护宣传活动,从根本上转变重资源开发、轻生态环境保护的错误思想,引导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和参与滇池保护治理工作,提高滇池保护治理社会化程度。充分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和平台优势,抓好宣传策划,聚集滇池治理的正能量。积极争取各级人大和政协的支持,借助人大、政协的监督力量,推动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

3.3 法律方面

3.3.1 加大滇池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力度

加强环保、滇管、水务、城管等部门的行政执法联动机制,深入开展滇池保护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向滇池及入滇池河道偷排、乱排污水、倾倒垃圾以及乱占乱建等行为。通过对违法行为的惩处,提高违法者的违法成本,树立国家法律和政府政策的威信。

3.3.2 加强滇池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的能力建设

健全滇池管理组织机构、落实人员、经费和装备,特别要通过加强滇池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的能力建设,规范执法行为,使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正确行使权力、履行义务,确保滇池保护法律法规得到全面、正确的实施。

3.3.3 加强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滇池管理现场执法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理,有效减轻危害,全面推进滇池保护和治理事业再上新台阶。

4 结语

入滇池河道综合治理是一项缓慢的、长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其治理难度大、成本高,需要在科学治理的基础上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各种措施开展综合治理,在实践中取得开发效益最大化和生态影响最小化的效果,实现滇池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滇池草海片区水环境质量监测专报》2016年第12期(总第25期)昆明市环境保护局 2017-01-09

[2] 谭志卫,董云仙. 泸沽湖水生植被现状[J].环境科学导刊,2011年12月(第6期)第31页

论文作者:方红云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中国》2017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

标签:;  ;  ;  ;  ;  ;  ;  ;  

入滇池河道综合治理面临的问题及建议论文_方红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