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结合穴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论文_金宇,胡阳,晏为玮

腹针结合穴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论文_金宇,胡阳,晏为玮

(昆明市中医院针灸科 云南 昆明 650011)

【摘 要】目的:观察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腹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3个疗程结束后对比疗效。结果:腹针组平均治疗10次,常规针灸组平均治疗24次,腹针组总有效率98%,常规针灸组治愈率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好,疗程短。

【关键词】腹针;腰椎间盘突出;针灸疗法

【中图分类号】R681.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399-01

本文自2013年10月至2015年4月期间,采用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00例均为同期治疗的门诊患者,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腹针组50例:治疗组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53.1±8.2岁;病程1个月~15年,平均5.8±4.3年。对照组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3~77岁,平均年龄54.2±7.3岁;病程5个月~10年,平均5.7±4.5年。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其中腰痛伴一侧下肢痛23例,腰痛伴双侧下肢痛8例,单纯一侧下肢痛19例。以上资料全部经CT或MRI确诊。

1.2方法:腹针组:主穴:水分、气海、关元。配穴:急性腰椎间盘突出者加水沟、印堂穴。病程较长者加气穴,以腰痛为主加外陵(双)、气穴(双)、四满(双),合并下肢痛加气旁(健侧),外陵(患侧),下风湿点(患侧),并灸关元。病程短选用0.16×40cm的针,病程长0.25×40cm的针。手法采用轻刺激,并无酸、麻、胀的针感要求。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主穴取腰夹脊穴,肾俞、患侧秩边、环跳、委中。配穴:患侧居髎、阳陵泉、膝阳关、悬钟。采用6805-2型电针仪,以连续波接入。两组均留针30分钟,并予维D2果糖酸钙注射液1毫升加维生素B12注射液1毫升,穴注压痛棘突两侧夹脊穴,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3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统计学方法用检验。

1.3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显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但活动多后仍有轻微疼痛不适。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活动后症状加重。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治疗前后无变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两组治疗结果如表1所示,腹针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针灸组,且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组别 例数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

腹针组5020(20.0)24(48.0)5(10.0)1(2.0)98%

常规针灸组5015(30.0)19(38.0)9(18.0)7(14.0)86%

注:=4.891,P=0.027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的“痹症”,“腰腿痛”范畴,辩证多与脾肾精血亏虚,督脉失养有关,加之机体感受风寒湿邪或跌仆挫伤,以致脉络闭阻,气血失和,不通则痛[1]。腹针是薄智云教授根据中医理论,经过数十年研究,创始发明的一种通过针刺腹部穴位治疗全身慢性病、疑难病为主要适应症的一种新型针灸疗法。并提出了“神阙布气假说”,认为以神阙为轴心的大腹部不仅有一个已知的与全身气血运行相关的循环系统,而且还拥有一个被人们所忽略的全身高级调控系统,可通过体表的针刺反馈进行逆向调节,直接调节经络、气血,气行血畅而止痛;同时,还调整相关脏腑、经络,使之达到相对稳定状态[2]。而水分是治疗腰部疾病的特定穴[3]。针刺水分以促进神经根炎症水肿吸收,针刺气海、关元可调补元气,通调任督,急性期针刺水沟、印堂以调理督脉,腰痛以四满、气穴补肾养冲,伴腿痛者以外陵、气旁、下风湿点、下风湿下点通经止痛,驱邪外出,起到标本兼治之效。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在针刺患者病侧外陵、下风湿点时,如果出现明显的酸胀、痛感的,治疗后疼痛即可明显减轻,迅速减轻疼痛。另类患者,在腹针治疗时可不出现针感及痛感,针后3~4小时后,在病变部位渐渐感受到,舒适的酸胀、重感的,疗效也显著,一般经3次治疗后,病情基本缓解。再结合维D2果糖酸钙注射液加维生素B12注射液穴注以加速炎症消除,养血活血,強筋壮骨,改善神经根微循环。诸法合用可起到止痛减轻肌肉紧张之效。笔者还观察到,性别及病程长短与疗效关系不大,但合并先天腰骶椎疾患的疗效会受到一定影响;有腰三横突综合征的应配合对症治疗。治疗期间要求患者多睡卧硬板床,并指导病人行“拱桥、飞雁式”腰背肌锻炼。

总之,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治疗具有处方标准化,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针刺无疼痛等优点,在针刺时无需强调传统体针的酸麻胀痛之针感,是一种易于患者接受,值得推广的新型疗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

[2]薄智云.腹针无痛治百病[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25.

[3]薄智云.腹针疗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0.

论文作者:金宇,胡阳,晏为玮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8

标签:;  ;  ;  ;  ;  ;  ;  ;  

腹针结合穴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论文_金宇,胡阳,晏为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