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建设促进公共财政资金审计全面覆盖_数据中心论文

数据中心建设促进实现公共财政资金审计全覆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据中心论文,财政资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寄予很高的期望,党中央、国务院更是提出公共财政资金审计全覆盖的新要求。为弥补审计资源不足,山东省青岛市审计局以数据中心建设和应用为突破口,促进全面提升审计效能,为实现审计全覆盖打基础。

数据中心建设和应用是实现全覆盖的重要出路

当前,在一定时期内公共财政资金审计还不能够实现全覆盖,主要受制于两个方面:一是从审计对象方面看,受审计力量和组织模式所限,不能覆盖所有预算单位。在审计力量上,审计人员有限,尽管长期在审计项目上,工作强度很大,但审计覆盖面还是很难有质的提高。在组织模式上,大多以处室为单位,按照各自分工承担相应行业的审计,整体优势得不到发挥,审计效率提升有限,影响了审计覆盖面的拓展。二是从审计内容方面看,受数据资源和技术手段所限,不能覆盖全部业务环节。在数据资源上,很多行业数据还未规划整合,有的至今还无法获取,有的分散在业务处室,产生了“信息孤岛”“资源壁垒”。在技术手段上,现有的审计软件由于缺乏总体分析、精确定位和系统研究等技术支撑,已经很难满足实际需要。只有加强数据中心建设和应用,深入提升审计数字化水平,才能解决以上问题。

数据中心建设为实现全覆盖筑牢技术基础

青岛市审计局结合本区域情况,以满足海量数据的存储和处理、提供先进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为实现审计全覆盖筑牢基础为目的,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科学构建三层体系。审计数据中心是为全面系统解决信息化环境下“审什么”“怎么审”和“用什么审”的问题,因此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硬件的简单堆砌和数据的机械积累,而是一项集硬件设施、数据资源、审计方法、应用软件这四项基础建设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基于以上考虑,该局将数据中心在整体架构上划分为三个层次(见下页图),即硬件支撑层、信息资源层和审计作业层。这三个层面相辅相成,提供一体化的服务,满足审计工作的各项需要。

探索应用前沿虚拟化技术。要实现审计全覆盖,必须全方位多角度采集电子数据。随着数据资源的不断增多,必然对硬件环境的存储和处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的服务器数量也越来越多,数据中心面临管理复杂、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问题。为此,该局在数据中心建设中,积极探索使用虚拟化技术,通过将硬件资源分配到多个虚拟机,实现统一物理服务器对多个应用的虚拟支持。这样,在归类管理数据资源时,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数据分配到不同的虚拟机上进行处理,而无须像以往那样配置过多的硬件服务器。

例如,该局在联网审计中采用虚拟化技术,由两台高端硬件设备统一提供服务,虚拟出三台应用服务器,分别管理财政、社保和地税的数据,既做到了业务应用的逻辑隔离,又实现了数据在一个平台上的集中存储、快速处理,很好地控制了数据中心建设成本,合理简化了服务器管理模式,使数据中心管理与运行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推进信息资源规划和数据库建设。“金审工程”三期提出要新建扩展完善财政组织、社会保险、工业企业、住房公积金等20类审计数据库,这是实现审计全覆盖必需的基础资源。在具体规划和建设中,首先,该局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由政府出面统一协调,要求相关部门加强配合,限期提供各类数据;同时以强有力的安全措施保护被审计单位数据秘密,打消他们的疑虑。其次,遵循“审中建”的思路,通过审计项目积累数据,及时收集资源,坚持集中管理,不允许分散存放在各业务处室,避免在审计机关内部形成数据“孤岛”。再次,制订审计数据规划,按照各审计专业的实际需要提出数据要求,逐步建立满足对各单位、各行业进行连续分析、比对分析需要的数据资源体系。目前,该局已整合了社保、财政、地税、住房公积金、固定资产投资等重要行业数据近3TB,在全市范围内初步建成了数字资源作业平台。

加快研发审计应用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审计全覆盖,必须要有先进的审计应用系统。目前,该局正在积极探索审计应用系统建设,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坚持高起点建设,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持续完善和发展审计信息系统,建设审计综合作业平台、数字化指挥中心和审计综合服务支撑系统,提高审计指挥决策、审计质量管理、数据汇聚与共享、数据综合分析等能力,全面推动审计监督效能提升。其次,在建设中既加强对现有成果的借鉴和吸收,又充分注重系统间的互联互通,确保实现共享和复用。再次,加强自主创新,注意研发符合当地情况的各类审计模型,扩展审计署系统中预制的各类方法体系。

数据中心应用为实现审计全覆盖提供机制保障

把先进的数据中心技术转化成实战能力,关键在于应用。青岛市审计局认识到,实现审计全覆盖关键是如何从机制上创新审计组织模式、转变实施方式、深化数据应用。

创新审计组织模式。充分利用数据中心数据资源和应用系统,围绕“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精确定位、系统研究”的思路,更加灵活地调配审计资源、更加迅速地传递项目信息、更加及时地加强对审计项目的指导、更加有效地控制审计质量、更加全面地履行审计职能,深入推进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组织方式变革。尝试打破处室界限,科学组建新型审计团队,配齐计算机、审计等相关专业人员;对审计组进行科学分工,使各小组职责明确、相互衔接;建立信息沟通机制,确保信息能够及时上传下达,各小组间能够相互配合,协同作业,切实发挥兵团作战威力,提升审计工作效率。在这方面,该局积极尝试,结合开展的9个联网审计项目,初步探索了以“跟踪型”和“依托型”为基本方式的多行业“立体化”联网审计模式,并写进了《联网审计工作意见》和《联网审计操作规程》中,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实践证明,这种模式适合多行业联网审计实际。

转变审计实施方式。审计组织模式发生转变后,基于数据中心实施审计的具体方式也需要革命性转变。一方面,依托电子政务网络、决策指挥系统以及移动办公技术,实现全体审计人员在同一个网络环境下办公、在同一个操作平台上作业,形成审计人员专有的审计作业环境,彻底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提高统一指挥调度和彼此间沟通的效率。另一方面,建立审计数据和方法的共享机制,经统一授权后,全市审计机关可相互查看信息资源及经验做法。这样,在审计实施时,遇到同类审计问题就不必重新开发,通过访问数据中心获取已有的成熟做法,就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对于实施中研发的新方法也可以及时共享,供其他审计人员使用,大幅度地提升审计质量和水平。

深化数据资源应用。数据中心最显著的特点是把多个行业的数据归纳到一个平台上,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实现各行业之间、行业与外部之间以及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的数据关联。深入探索跨行业的数据关联和彼此间的相互印证,实现对宏观情况的总体把握以及深层次问题的有效查处,促进从体制机制和管理上发现问题。例如,通过税务和社保数据关联对比,发现有个别纳税企业未在社保部门登记,少缴、漏缴社保基金的问题。再如,通过财政和预算单位关联对比,有效分析财政部门14个信息系统后,全面摸清了财政家底,掌握了财政“大盘子”,审计覆盖面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标签:;  ;  ;  ;  ;  

数据中心建设促进公共财政资金审计全面覆盖_数据中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