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_彭子敬

彭子敬

湖南省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湖南邵阳 422001

【摘 要】目的:剖析华法林抗凝治疗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数字抽签法对本院2015年7月-2017年8月接诊的60例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病患进行分组:A组和B组各30例。A组应用华法林,B组应用阿司匹林。观察两组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并对其作出比较。结果:A组的终点事件发生率为3.33%,明显比B组的33.33%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选择华法林抗凝方案治疗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可有效减少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建议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房颤动;临床疗效;华法林;非瓣膜病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65 岁及以上人群的房颤特称老年房颤。80岁及以上人群的房颤称高龄房颤,房颤根据患者房颤基础病情况,分为瓣膜性房颤和非瓣膜性房颤。非瓣膜性房颤是指无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机械/生物瓣膜、二尖瓣修复情况下发生的房颤。房颤分类如下:(1)初发房颤(2)阵发性房颤(3)持续性房颤(4)长期持续性房颤(5)永久性房颤。随着人口老龄化,房颤已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2010 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世界范围内房颤患者人数达3300 万;其中 80 岁以上人群可高达 13%以上,男女比例约为 1.2∶1。中国房颤及其相关卒中负担4 / 59增加显著,近 11 年房颤患病率增加 20 倍,房颤卒中增加 13 倍。与较年轻的人群(51~60 岁)相比,71~80 岁的人群房颤患病率增加了 5 倍,80 岁以上的高龄老年房颤患病率增加了 6 倍。估计全国约有近千万房颤患者,瓣膜性、非瓣膜性和孤立性房颤的比例分别为 12.9%、65.2%和 21.9%。风湿性心脏病、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及高龄是导致中国人群房颤的独立风险因子,其中老年人占住院房颤患者半数以上。老年房颤患者多存在血栓或出血倾向疾病,使之成为血栓及出血的高危人群。80 岁以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血栓发生概率已经达到了34.4%[1]。相关资料显示,受生理病理机制的影响,人体可发生心房内血流迟缓亦或者是心房扩大的情况,从而引发了局部血液高凝,并于最终导致心房附壁血栓[2]。现阶段,对于高龄非瓣膜病师性房颤患者血栓与出血风险并存,对此类患者的抗栓治疗选择有待于临床医师积累更多经验,此研究,笔者将以60例80岁以上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病患为研究对象,观察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应用华法林抗凝疗法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7月-2017年1月本院接诊的80岁以上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病患者60例,将之利用数字抽签法随机分成两组:A组和B组各30例。其中,A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80-91岁的范围之内,平均(87.9±3.2)岁;合并冠心病者,5例;慢性心力衰竭者,6例;心肌病者,3例;2型糖尿病者,9例;高血压病者,7例。B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80-92岁的范围之内,平均(87.5±3.0)岁;合并冠心病者,6例;慢性心力衰竭者,9例;心肌病者,4例;2型糖尿病者,11例;高血压病者,6例。患者心脏彩超与动态心电图等检查的结果都表明符合非瓣膜病性房颤诊断标准[3],且签署此研究知情同意书,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比较各组的合并症等基线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4]

(1)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2)既往有颅内出血史者。(3)肝肾功能不全者。(4)瓣膜性心脏病者。(5)有出血倾向者。(6)有其它可逆性房颤者。(7)依从性较差者。

1.3 方法

A组实行华法林抗凝治疗,具体为:监测INR后,予以患者华法林钠片,控制初始用药量1.25mg/d,此后,再以0.625mg逐渐减量,控制INR值为1.5-2.5。一般情况下,患者对华法林的用药量为(2.72+1.01)mg。对于用药期间发生出血等不良反应的病患,需立即检测血小板和凝血功能,并予以相应的处理。

B组实行阿司匹林抗凝治疗,即:阿司匹林肠溶片,75-100mg,经口服用,1次/d。注:患者用药期间可不用检测INR。

1.4 评价指标

统计两组用药后1年内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包括:短暂性缺血发作,外周动脉栓塞,死亡,缺血性卒中,并经计算后对各组的终点事件发生率作出比较。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 20.0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据表1统计结果显示,A组中发生终点事件的病例有1例,占总比例的3.33%;B组中发生终点事件的病例有10例,占总比例的33.33%。经比较,A组的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比B组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非瓣膜性房颤是指无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机械/生物瓣膜、二尖瓣修复情况下发生的房颤。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复杂且交错的波状折返型电波活动密切相关。因房颤能对患者心脏的输出量造成较大影响,从而使得患者的心脏出现无效收缩的情况,并由此引发了心室空虚,严重危及其生命健康。与此同时,心房无效收缩也会使血液淤积于心房当中,从而形成了血栓,并增加了患者发生中风的几率。华法林则是香豆素类抗凝剂,可有效抑制维生素K参与相关凝血因子的合成过程,和阿司匹林相比,该药物的抗凝作用更显著。有报道称,华法林主要是经肝脏功能进行代谢,且其产物也具备较好的抗凝作用,但患者在用药后,必须要严密监测抗凝强度,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华法林用量,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此研究结果表明,A组的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比B组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提示,华法林在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中具有比阿司匹林更显著的成效,且其不良反应也较少,可作为非瓣膜病性房颤的一种首选抗凝药物。

总之,积极利用华法林抗凝疗法对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病患进行施治,可有效减少其发生终点事件的风险,提高预后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安伟,刘瑶,张亚西等.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系统医学,2016,1(7):47-49.

[2]黄达军.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9):154-155.

[3]郭颖.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长期运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23):34.

[4]胡广卉,武云涛,陈艳梅等.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长期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4,(6):730-732.

论文作者:彭子敬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8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7

标签:;  ;  ;  ;  ;  ;  ;  ;  

高龄非瓣膜病性房颤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论文_彭子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