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避免空虚、雕刻、设置更少的障碍、寻找真理--对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几点建议_高考论文

为了避免空虚、雕刻、设置更少的障碍、寻找真理--对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几点建议_高考论文

避空泛,去雕饰,少设障,求本真——对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几点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空泛论文,雕饰论文,本真论文,命题论文,几点建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7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可谓各领风骚,异彩纷呈。它命题形式多样,漫画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各类形式兼备;它思想内容丰富,大部分命题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生活。可以说,对中学作文教学有了积极的导向作用。然而,也有一些命题不尽如人意。现就对2007年部分高考作文命题的分析,对以后的高考作文命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避空泛

高考作文命题忌大忌空。被誉为“大气”的命题,往往正是因其“大气”、空旷,才无限地放大了立意选材的空间。这就真应了“命题是个框,什么都可往里装”那句话。高考作文命题给考生提供多向思维的张力场,提供较为广泛的选材空间,是应该提倡的。但凡事总有个度,如果无限放大,无所不容,那就适得其反了。以“空”对“空”、仿写套作的现象就会更加严重。

请看江苏卷的作文命题:

人人头顶一方天。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空。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引人遐思,令人神往。请以“怀想天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正如导语所示,文题中的“天空”一词,可以说包罗万象,“天马行空”。它可以实指,即自然的天空。考生可以通过回顾并展望,抒写对蓝天白云、明净天空的向往,发表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可以基于“怀想”至于“理想”,叙写人类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探索广袤宇宙的无穷奥秘……;“天空”又可以虚指,可以是美好的境界,情感的寄托,心灵的港湾,和谐自由的环境,成就事业的平台,风云变幻的历史……。因而,可以写心灵的天空,精神的天空,思想的天空,情感的天空,历史的天空,文化的天空,艺术的天空,政治的天空,经济的天空等,不一而足。细心的考生还会发现,导语中还有一个漏洞,那就是只提示了“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根据大自然的规律(当然也包括人类历史前行的规律),还应该有“多云的天空、阴暗的天空、风霜雨雪的天空”(我想,命题者不是疏忽了,可能是为了追求题旨的理想化,或者说使导语更富有诗意)。当然,考生也完全可以写作这一类的“天空”。

毫不夸张地说,“怀想天空”这一命题的选材,真的可以囊括全国多家作文命题的内容。这样的海阔天空,这样的涉古论今,部分考生完全可以套上与上述内容相关的许许多多写人的、叙事的、写景的、状物的、科幻的好文章,都可以贴上“天空”的标签。当然,还有一部分考生,绝对不能像写“我能”(辽宁卷),写“必须跨过这道坎”(上海卷),写“传递”(广东卷),写“母语”(湖北卷)那样,很快找到“感点”,定准中心,在相对集中的空间选取真材实料,而往往只会在“天空”中摸索一通,云来雾去,而后以“空”对“空”,空洞抒情,空泛议论。

那些大而空的命题,会使一些本来能够贴近现实生活、有真知灼见的好文章失去依托的平台;反而会引出一些大而无当、表面浮华、乱贴标签,甚至“克隆”套作的文章。这样的命题,势必削弱了阅卷评分细则的合理制定与严格执行,特别是“发展等级”中“深刻、丰富、有创新、有文采”的四大标准很难落实到位,使重“文采”而轻“深刻”“丰富”“创新”的现象不可避免地发生着。阅卷评分时,有时还会有“法不责众”的微妙做法,面对相当数量的患有“宽泛”症的作文,其判定的标准也只好“宽泛”。

上海市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经验很值得研究。1992年,上海卷的“遥望星空”以及后来的“面对大海”,都是在追求一种大气,一种“空灵”,然而事实证明该类命题有着明显的缺憾。最近几年来,上海市命题由“忙”“杂”到“我想握住你的手”,再到2007年的“必须跨过这道坎”,越来越显示其命题的务实求真精神。一双“手”和一道“坎”,比起“星空”和“大海”,简直太微小了。但正是这个“小”,却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和哲思,从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看来,是大题小做,还是小题大做,的确值得我们思考。

二、去雕饰

命题要少一点“诗意”,多一些实际。2007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出现了一片亮丽的风景,那就是富有诗意的作文命题竞相亮相,已由以往的一两家一下子蔓延到七八家。北京卷提供了唐朝诗人刘长卿《送严士元》中的诗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以及对这两句诗的意境、情趣和象征义的五种不同评价,让考生“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江苏卷让考生去“怀想天空”;浙江卷引导考生“行走在消逝中”,山东卷要考生解读“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安徽卷要考生“提篮春光看妈妈”;江西卷则允许考生自由选择“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或“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湖南卷堪称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诗意派”的代表,干脆直接让考生写出“诗意地生活”……

这些作文命题在题型上大都采用导语加题目(或话题)的组合方式。导语的表述辞藻华美,意象生动,意境深远,富有文采;题目或话题则借助比喻等修辞手法,虚实相济,赋予“题眼”以比喻意义、象征意义(如“天空”“行走”“风化”“春光”“清泉”等),力图点燃考生审美情感的火花,激发考生由物及人、由自然及社会展开类比联想。这些作文命题在思想内容上较好地关注考生的文学修养、心灵世界、人生态度、语文学习及感恩品质等,旨在引导考生对历史与现实、短暂与永恒、学习与运用等问题进行深层思考。总之,这些作文命题无论是从文字给人的感观上,还是命题者的主观意图上,大都无可厚非。但若仔细推敲,特别是通过考生的写作实践和阅卷评分的检验,我们会明显感到一些诗意化命题存在的缺憾。

为营造命题(含导语)的“诗意”,命题者往往实话虚说,俗话雅说,具体的事物抽象说。这化易为难、化简为繁、化平实为“诗意”的语言表达方式,无疑增大了考生构思成文的难度。

湖南卷的命题是: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为了准确界定题意,命题者还在“注意”中特别强调“注意题目的‘地’字”,旨在指出“生活”是动词,写作的重点应落在具体的生命态度和生存方式上(即如何生活)。面对“诗意地生活”,考生首先要揣摩何为“诗意”。所谓诗意,词典里也只解释为“能给人以诗一样美感的意境”。显然,这种解释也是抽象的。生活中的“诗意”,是一种超越世俗私欲、排除一切烦恼、精神上充分自由的生活境界,是达观的、富有爱心的、充满理想的生活情怀,是有着较高文化修养、充满高雅情调的生活方式,是闲适的、温馨的、富有浪漫色彩的生活理想……。这样的“生活”,要让考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要让考生去谈如何做才能使生活富有诗意,对于课业负担繁重的18岁的高中生来说是何等的困难!

再看浙江卷的命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茫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之路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导语的第一段有关童年“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的解说,可以说贴近考生,是考生们亲身感受到的。而后面的文字则令人费解了,它共设了三道坎:一是要对有关历史知识与古诗句及其内涵的正确解读,二是要对“怅惘”和“旷达”情怀的硬性认同,三是要对抽象而富有深刻哲理的话题“行走在消逝中”的深入理解。对于一般水平的考生而言,几分钟内能读懂题旨、准确立意已属不易,再让他们紧扣“行走在消逝中”的话题,讲述“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真情实感”,则更加困难了。

与浙江卷的话题唱反调的是山东卷的“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风化”,属地理专业名词,指地壳表面的岩石在日光、大气、水和生物等外力的长期作用下发生破坏或化学分解。说白了,风化就是消减、消褪、消失。为何不用“消减”“消褪”“消失”?因为它不文不秀不雅。然而,正是这刻意的脱俗求雅,人为的陌生化,为考生设置了不应有的障碍,使他们在宝贵的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因费力越障,因思绪随“诗意”而飘忽不定,而迟迟找不到立意选材的灵感。

本文并非全盘否定带有诗意的命题,那些适当的易于考生理解的带有文学色彩的命题,会给考生带来美的感受,会启发考生尽快对接生活画面,进入审美的佳境。如安徽卷的“提篮春光看妈妈”,江西卷的“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等命题,雅而务实,视点集中,一看就懂。但是,若过度追求诗意,把命题做得一大二空三玄,则会适得其反。

近年来,高考作文满分卷的美文化倾向愈演愈烈。一些“美文”,为文造情,堆砌华丽词语,编织工整句式,串联古诗文名句,排列庄子、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李清照等文人,但唯缺实质性内容。经过一些阅卷老师的夸饰性点评和“满分秘诀”之类书籍编写者的追捧,不断蔓延社会,流入课堂。有些教师也急功近利,随之总结出“优秀作文”的写作模式,不少同学则争相模仿,剪辑拼接,并以风花雪月、田园山野、茶香酒趣等来虚化所谓温馨浪漫超然的情调。此种倾向,直接冲击着作文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可以说是贻害无穷。排除这一误区,首先要把住高考命题和阅卷评分这两道关口。

三、少设障

命题要尽量少给考生设置审题构思的障碍。高考作文不是作文大赛,不是淘汰赛,它既要让考生人人有话说,又要区分“说得好”和“说不好”。命题中设障有如下两种情形。一是题目中的词语令人费解。如2006年天津卷以“愿景”为题让考生作文。“愿景”是词典中新收录的新词,当然很多人不知其意。命题者不得不加以解释:“愿景,所向往的前景”。何必绕这个弯子呢?还不如干脆以“向往”或“向往前景”为题来得直白(可能是嫌这样的题目太旧太俗,其实质还不是一样?)上文提到的江苏作文题中的“怀想”一词也属此类障碍。何为“怀想”?即怀念。为何不用“怀念”?可能是嫌它太实太俗太小气。“怀想”不等于“畅想”“理想”,它作为一种心理活动过程,是对往昔人事景物情理的思念,是一种拂之不去的情感牵挂。根据题意,文章所写人事景物情理,原则上是应指向往昔的,即使写畅想、理想,也必须是由对过去相关内容的思念而引发的。由于对“怀想”的含义捉摸不定,导致了一些考生写成了只“想”(畅想、遐想、幻想)不“怀”(对过去人、事、景、物的怀念)的文章。

二是命题远离考生,使考生因缺乏直接生活经验而难为无米之炊。重庆卷的作文命题是这样的:今年是我国恢复高考制度30周年。尽管社会上对高考众说纷纭,但不能否认的是,有许多人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亲爱的同学,也许你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都围绕着高考,有许多经历和见闻要记录,有许多感悟和认识要诉说……请以“酸甜苦辣说高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导语中的前半部分是对高考制度及高考“功劳”的“点击”;而后半部分则说到同学们高中三年“围绕着高考”的备考。然而,“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必定不是“高考”本身,要让考生写“酸甜苦辣说高三”那还差不多。须知,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的30年,其“酸甜苦辣”是几代人尝过的。但要让从未尝过高考滋味的应届生在第一场考试中来谈前30年的“酸甜苦辣”,“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的确是强人所难。若让一些考生不胡编乱造,不空发议论,不倾倒高三生活的“苦水”,不宣泄对高考应试的无奈情绪,也恐怕不可能。

总之,设置过多审题障碍的命题,将会延宕考生构思作文的时间,加大考生写作的心理负担,破坏考生本应有的一种自信的亢奋的情绪,以致使其难以全面展示写作才气。希望作文命题不要再以种种理由,设置过多的过高的“坎”了。

四、求本真

命题要立足学生生活的真实环境,关注学生知情意行的依托,最大限度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里强调的“生活”、“人生”、“社会热点”,是作文的源头活水,是“写作欲望”的诱发点,是“真情实感”的依托,是作文教学关注的焦点,是作文要表现的对象,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其认识水平、积淀其文学素养的沃土。这一立足社会、立足人生、立足生活、求真务实、摒弃“假”“空”“套”的作文教学原则,同样也应作为高考作文命题的原则。落实新课改,不只是教学者的责任,肩负着高中作文教学终端评价和教学导向双重责任的高考作文命题,更应该在课改中垂范。让考生通过对个人经历的认真品味,对周围人和事的深切感悟,对复杂生活现象社会热点的激扬品评,对人生哲理的深刻辨析,来展示自己的思想道德个性、哲理认识个性和语言表达个性。命题的主旨应倍加关注诸如善良、感恩、体恤、坚韧、亲和、仁慈、友爱、互助、谦虚、诚信等人格中最重要,最美好的德行的发掘和弘扬。这方面,全国甲卷和全国乙卷有关“摔了一跤”的漫画作文和以“帮助”为主题的材料作文,以及天津卷的“有句话常挂嘴边”,辽宁卷的“我能”,四川卷的“一步与一生”等,都是值得称道的命题。

标签:;  ;  ;  

为了避免空虚、雕刻、设置更少的障碍、寻找真理--对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的几点建议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