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栓形成药物治疗发生出血不良反应的对比论文_马星海

焦作市人民医院 河南焦作

摘要:目的 探讨几种常见抗血栓形成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出血风险及不良反应。方法 根据不良反应报告,将其分成对照组、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氯吡格雷组及华法林组;比较各组抗血栓形成治疗的出血风险、出血类型。结果 神经系统出血率:华法林组(20.00%)>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18.33%)>氯吡格雷组(10.71%)>阿司匹林组(9.00%);各组出血率与年龄段呈正相关。结论 采用双联法治疗,其出血率要比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单用组更高,但较华法林单用组更低;不同年龄段上,4种用药出血不良反应率分布各不相同。

关键词:抗血栓形成药物;出血率;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用药,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血栓,临床常用于抗血栓治疗。氯吡格雷,作为抗血小板药物,与阿司匹林下调血管类风险有不同的作用机理[1]。本研究旨在对阿司匹林、华法林、氯吡格雷、氯吡格雷联用阿司匹林治疗所产生的出血风险,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引发的出血不良反应类别。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研究重复报告剔除标准:2个及以上报告中显示的药物名称(drugname)、不良反应(pt)名称、年龄(age)等一致,视为重复报告。如果两条及以上记录中,年龄及性别等均为缺失值,则变量值一致,参考《ICH 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根据上述标准,剔除重复报告后,共收集1500例ADR报告数,统计分组情况。

1.2 记录分组

根据用药情况的不同,将不良反应报告分成空白对照组、抗血栓形成治疗组。根据不同的抗血栓药物,细分成阿司匹林单用组、华林单用组、氯吡格雷单用组以及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组。对照组:即不良反应报告中,剔除阿司匹林、华法林及氯吡格雷等药物,比较各组抗血栓形成药物治疗的出血类型。

1.3 数据处理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描述性分析方法。分别通过X2检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以及ADR风险比较等方式,分析不同用药方案的出血率,各器官系统中出血分布及类型。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TATA12.0软件予以处理。

2 结果

2.1 各组神经系统出血不良反应率(表1)

3 讨论

根据本次研究,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治疗产生的出血风险,约为阿司匹林单用的1.81 倍;两药联用治疗的出血风险,约为氯吡格雷单用的1.50倍;华法林单用,与阿司匹林联用氯吡格雷组相比,出血风险提升1.56 倍。选择治疗方案时,临床医师应重点考虑总出血率,并综合分析出血类型、与患者年龄之间相关性。首先,与华法林单用治疗相比,其它三种治疗方案产生的出血类型,相对较接近;前3种抗血栓形成方案中,多以胃肠系统出血为主。尽管华法林治疗出血率较双联法更高,但胃肠系统不易引发出血。采用华法林治疗,更易出现血红蛋白降低、标准比率上升等情况[3]。根据检查结果,华法林的出血率要比双联法高出3.92倍,较阿司匹林高出5.16倍,较氯吡格雷高出5.69倍。不过,华法林治疗后血液、眼器官的出血生率要比双联法更低。神经系统出血,可以说是最为突出的出血不良反应,但各组别在该出血类型上,无统计学差别(P>0.05),提示华法林治疗所产生的神经系统出血率,与双联法持平。综合上述,临床应综合考虑具体的药物方案、出血不良反应率,从而选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周胜元,刘玥,付滨,魏丽萍,孟祥震.中药复方制剂抗血栓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5(04)

[2]贠文博.抗血栓形成药物治疗发生出血不良反应的对比研究[D].天津大学.2012,11(01)

[3]孙晓庆.抗血栓药物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0(26)

论文作者:马星海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

标签:;  ;  ;  ;  ;  ;  ;  ;  

抗血栓形成药物治疗发生出血不良反应的对比论文_马星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